![财政学原理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3/wKhkGWWEMZaAAzkTAAC8GRA1Jrc824.jpg)
![财政学原理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3/wKhkGWWEMZaAAzkTAAC8GRA1Jrc8242.jpg)
![财政学原理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3/wKhkGWWEMZaAAzkTAAC8GRA1Jrc8243.jpg)
![财政学原理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3/wKhkGWWEMZaAAzkTAAC8GRA1Jrc8244.jpg)
![财政学原理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3/wKhkGWWEMZaAAzkTAAC8GRA1Jrc82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資源配置與市場1資源配置與市場2市場缺陷3
市場效率與市場失靈第一節資源配置與市場
一、稀缺性與資源配置二、資源配置方式三、市場機制(一)市場(二)市場機制(三)市場機制有效的環境一、稀缺性與資源配置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各種自然資源,比如石油、煤炭、天然氣、有色金屬、水等,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與人類的無限欲望相比,這些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經濟學上的稀缺性是指自然資源相對於人的無窮欲望來說是匱乏的。這一問題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對於二者的資源配置存在著消長關係——如果人們得到公共需求的最大滿足,就必須承受更重的稅收負擔,放棄更多的私人需求;如果人們決定在私人需求上得到更大的滿足,就必須減少或放棄在公共需求上的滿足。這就需要人們在各種各樣的經濟約束條件下進行權衡和選擇。在此基礎上,再通過資源配置機制將資源在公共產品和私人商品上進行配置,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資源配置有靜態的資源配置和動態的資源配置之分。在短期內,在生產關係、可利用的資源存量以及生產的技術水準一定的條件下,更好地配置和使用資源存量,來使社會總產品的產量達到最大,這可以稱之為靜態的資源配置靜態的資源配置動態的資源配置資源配置在較長的時期內,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提高技術水準,在使既定資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時,使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總量迅速增加,可以稱之為動態的資源配置簡言之,資源配置的靜態意義在於更有效地利用業已開發的經濟資源,而其動態意義在於開發潛在的可利用資源。對於經濟學尤其是宏觀經濟學而言,總是以資源的有限性和既定性為其研究的前提。因此,對於資源配置的分析一般是以既定的資源為假定前提,即資源配置一般是指靜態的資源配置。二、資源配置方式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即計畫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1、計畫配置方式。2、市場配置方式。計畫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畫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專案。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閒置或浪費的現象1、計畫配置方式計劃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偏低主要有三大原因:1在計劃經濟下,由於否定了個人利益差異,實行高度集中的決策,以及以行政手段傳遞決策資訊,往往由於決策部門收集資訊失真,導致決策失誤。2在計劃經濟下,以指令性計畫傳遞決策資訊,無法解決利用資源上的激勵與約束問題3個人需求隨著社會發展日趨多樣化,計劃經濟下高度集中的決策無論在生產還是在消費上,都無法滿足豐富的社會需求,結果必然導致生產與消費脫節,資源配置效率下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勵約束機制失靈,價格對經濟沒有指示性,由此導致勞動者積極性底、市場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終結果是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下降。我國經濟改革其實是改變這種體制,引入市場競爭,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最終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繫,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資訊,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2、市場配置方式在當今社會,基本不存在完全的計畫配置方式和完全的市場配置方式,普遍存在的是以市場配置為主,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由政府來進行資源配置,即資源配置更多地是一種混合配置方式。(一)市場本義人們買賣商品或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
现代社会的广泛含义一種實現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經濟聯繫的系統空間,同時也“是一種物品的買主與賣主之間互相作用,以決定其價格和數量的過程經濟學中的“市場”
指一种理论上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市场上,商品的买卖双方决定着其交易的价格,市场中同种商品有同一的交易价格市場的含義三、市場機制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誌將市場劃分成多種類型。通常根據兩種標準來劃分市場類型:一是根據一個部門(或行業)所含廠商數目的多少,二是根據一個部門所生產產品之間相互替代的程度的大小。據此,將市場結構劃分成四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市場類型或狀態(二)市場機制“機制”(Mechanism)一詞的原意是能夠引起某種運動或具有某種功能的機器裝置或系統。由此引申,不妨將市場機制定義為:能夠引起某種經濟運動或發揮某種經濟功能的市場裝置或市場系統。一般地說,只要有市場,就有市場機制;市場在多大的範圍記憶體在,市場機制也就會在多大範圍內起作用。所以,如果說一種經濟體制是以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那麼這種經濟體制存在的前提也就是廣泛存在的市場。沒有廣泛存在的市場,就不可能有作用廣泛的市場機制。市場存在的廣泛性實際上就是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得以反映。首先,可以用商品化程度來衡量,商品化程度越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其次,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還體現在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這些環節與市場的關係越密切、或越能夠按照市場的規律和規則運行,則說明該社會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否則就越低;第三,一個社會的市場化程度還可以通過市場體系的完善與否得以反映。市場機制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市場均衡,來解決以下的基本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消費者技術決定於取決於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取決於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生產什麼?生產的內容將最終決定於兩大因素:“消費者和技術”。首先,消費者是市場的統治者。社會的生產選擇將取決於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即消費者每天作出的消費決策。他們用貨幣選票引導社會資源的配置。只有當消費者選擇某種商品,並以貨幣進行支付時,這種商品才有市場。其次,受利潤的誘惑,企業會在眾多可能的商品生產組合中進行比較和選擇:離開利潤較低的部門,進入利潤更高的部門。但是,技術性因素——資源約束,以及把資源轉變成消費品的技術局限——不僅制約企業的生產,同時也制約消費者的選擇。換言之,僅憑消費者的意願還不能決定生產什麼物品,必須和企業所能夠生產的物品結合起來。只有在企業根據生產的技術可能性、成本、需求量、價格等因素進行綜合決策後,才能解決生產什麼的問題。如何生產?取決於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為了在競爭中取得最大利潤,生產者會努力採用效率較高的生產方法,以降低成本。因此,市場競爭能推動生產方式不斷改進和效率不斷提高為誰生產?取決於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在這些市場上,人們按其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價格形成工資、地租、利息、利潤等形式的收入。生產要素和商品將出售給那些出價最高的人(三)市場機制有效的環境市場體系並非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運行,必須具備一系列的特定環境或者假設。包括:市場必須滿足完全競爭條件成本遞增或者規模報酬遞減
排他原則
不存在公共产品
完全資訊
首先,市場必須滿足完全競爭條件,每一個市場都要有眾多的買方與賣方,不能有哪一方控制被交換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所有買賣雙方都是價格的接受者,在這種市場中,價格由供求關係而非人為因素決定。第二,成本遞增或者規模報酬遞減。競爭的存在意味著經濟中每一行業的成本都是遞增的。因為,如果成本不是遞增的,某種商品的第一個生產者就會發現,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將持續下降,結果,相對於後進者第一個生產者就有效率優勢。這種情況下,在第一個企業之後,這種商品的生產者只能有一家,這就意味著壟斷。
第三,排他原則。即產品不具有外溢效應,某一種商品或服務除了其購買者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從中得到滿足。否則,需求曲線將不能包含全部支付意願,供給曲線不能包含所有成本。此時,自由市場價格信號將是失真的。生產者受到誤導,出現生產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的現象。第四,不存在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不受排他原則的限制,存在著外溢效應,只要某個人得到了這種物品,每個人都能等量的獲得,典型的例子是國防和海洋中的燈塔。如果某種物品是公共產品,在自由市場中不會有私人願意生產和提供。第五,完全資訊。即買賣雙方必須對物品的所有用途及其特徵有全面的瞭解。此外,資源的完全流動也是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條件。如果資源是流動的,它們會對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決策就能隨著可觀測的市場信號的變化而改變。這正是需求曲線為何向下傾斜而供給曲線為何向上傾斜的原因——隨價格的下降,需求增加而供給減少。在這種經濟中,價格的變化引導資源的配置。第二節市場效率一、效率標準1、帕累托標準2、卡爾多―希克斯標準二、帕累托效率的實現1、交換效率條件2、生產效率條件3、綜合效率三、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一、效率標準1、帕累托標準在既定條件下,當資源配置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即當增加一個人的福利必然會損害其他人的福利時,或者說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犧牲其他人的福利為代價的,則實現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這種判斷資源配置的標準最初是由義大利人帕累托(Vilfredo•Pareto)提出來,故稱其為帕累托效率標準或帕累托最優標準。當然,帕累托標準的實現顯然困難重重,或者說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達到帕累托效率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可僅將此標準作為一種追求的目標。現實中更多的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即當資源配置再作調整時,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了,但其他人的福利至少沒有減少。這種資源配置狀況稱作帕累托改進或帕累托改善。比如,政府對低收入群體進行救助,就可稱為帕累托改進,因為貧困人口的福利增加了,但同時也沒有減少其他人的福利。2、卡爾多―希克斯標準卡爾多1939年發表的《經濟學福利命題與個人之間的效用比較》論文,提出了“虛擬的補償原則”作為其檢驗社會福利的標準。他認為,市場價格總是在變化的,價格的變動肯定會影響人們的福利狀況,即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損,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總體上來看益大於損,這就表明總的社會福利增加了,簡言之,卡爾多的福利標準是看變動以後的結果是否得大於失。由此看來,卡爾多補償原則是一種假想的補償,而不是真實的補償,它使帕氏標準寬泛化了。希克斯補充了卡爾多的福利標準,認為卡爾多原則不夠完善,因為它是一種“假想中”的補償,現實中受益者並沒有對受損者進行任何補償。他認為,判斷社會福利的標準應該從長期來觀察,只要政府的一項經濟政策從長期來看能夠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效率,儘管在短時間內某些人會受損,但經過較長時間以後,所有的人的境況都會由於社會生產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獲得補償。因而人們稱希克斯的補償原則為“長期自然的補償原則”。卡爾多-希克斯效率是指第三者的總成本不超過交易的總收益,或者說從結果中獲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對所受到的損失進行補償,這種非自願的財富轉移的具體結果就是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如果那些從社會資源再分配中獲利的人獲得的利益足夠補償那些從中虧損的人利益,那麼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就是有效率的,雖然並沒有要求產生實際的補償。如果實際得到補償,這個變革就是一個現實的帕累托改善。卡爾多-希克斯有效性標準是潛在的帕累托改進。從理論的角度看,採取卡爾多-希克斯有效性標準是有利於社會福利的增加。按照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為零,個人之間的談判可以保證卡爾多-希克斯效率變成現實的帕累托效率。現實中交易成本為正,就可能使得潛在的帕累托改善無法成為現實的帕累托改善。實際上經濟學家一般採用卡爾多-希克斯標準。與帕累托標準相比,卡爾多-希克斯標準的條件更寬。按照前者的標準,只要有任何一個人受損,整個社會變革就無法進行;但是按照後者的標準,如果能使整個社會的收益增大,變革也可以進行,無非是如何確定補償方案的問題。所以,卡爾多-希克斯標準實際上是總財富最大化標準。二、帕累托效率的實現如何實現帕累托效率?配置效率或者說帕累托效率是關於效率的總體描述,它必須以交換效率、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率的存在為其存在的前提。從目前經濟理論的研究來看,帕累托效率必須滿足“邊際轉換率等於邊際替代率(即MRT=MRS)”這個條件。下麵我們結合一個實例逐步進行分析。1、交換效率條件交換效率主要與商品在不同個人之間的配置方法有關,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所有個人對於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假定一經濟社會有兩個消費者亞當和夏娃,他們消費兩種商品巧克力和麵包,而且巧克力和麵包的數量既定,現在的問題是亞當和夏娃如何分配既定數量的巧克力和麵包才能各自實現消費者均衡(或者消費行為最大化)呢?00亞當夏娃巧克力巧克力麵包麵包egh圖1圖1中將亞當和夏娃的消費組合放在埃奇沃斯框圖中進行考察,很明顯亞當和夏娃在分配巧克力和麵包時有多種組合,但二者同時達到消費者均衡的點顯然在e點(即兩者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因為這一點是帕累托效率點,而h點和g點僅為帕累托改進點,用數學運算式表示就是MRS亞當=MRS夏娃,即兩人消費巧克力和麵包的邊際替代率相等。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圖1中類似e點的點有很多個,即兩人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有無數個(見圖2),將無數個類似e點(帕累托效率點)的點連接起來就成一條線,稱作交換契約曲線或合同曲線。00亞當巧克力巧克力麵包麵包egh圖22、生產效率條件在討論交換效率時,我們假定亞當和夏娃消費的巧克力和麵包是既定的,當然這是為了研究的方便而作的假設。現在放棄這個假設,即巧克力和麵包的數量又是如何決定的,或者說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如何才能實現巧克力和麵包達到最大產量。假定有兩個生產者C和D,他們都生產巧克力和麵包,都使用兩種生產要素資本(K)和勞動力(L),L和K將如何組合才能生產出最大數量的巧克力和麵包組合呢?00資本勞動力(L)tsr勞動力(L)(K)資本(K)圖3在圖3中,帕累托效率點位於t點,從而生產效率的條件為兩生產者C和D的邊際替代率相等(即MRTSC=MRTSD)3、綜合效率現在,我們可以把消費和生產結合起來。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將生產效率點對應的最大巧克力和麵包的組合點連接起來得到“生產可能性曲線”,該曲線的斜率稱為邊際轉換率(MRT),見圖4;第二步,再將交換效率圖放進生產可能性曲線圖內,見圖5。0麵包巧克力WH圖40麵包巧克力E圖5這樣,消費和生產同時達到均衡的點位於圖5中的E點,在該點實現了該社會的總體均衡,用公式表示為:MRS=MRT。E點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在這一點上,使得既定資源在技術條件下達到了最大產出;而在達到最大產出量的同時,又實現了產品在兩人之間的最佳配置,這便是綜合效率。換言之,綜合效率是在交換效率和生產效率同時實現時的效率。在技術分析中,綜合效率實現的基本條件又可以定義為: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轉換率必須等於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三、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如何實現帕累托效率?配置效率或者說帕累托效率是關於效率的總體描述,它必須以交換效率、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率的存在為其存在的前提。從目前經濟理論的研究來看,帕累托效率必須滿足“邊際轉換率等於邊際替代率(即MRT=MRS)”這個條件。下麵我們結合一個實例逐步進行分析。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每一個消費者達到效用最大化即均衡時,滿足如下條件:MRSxy=Px/Py,意味著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任意兩種商品對於所有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都相等。也就是說,競爭性市場經濟中消費者均衡位於契約曲線上,滿足經濟有效率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如果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就會形成一個統一的資本與勞動價格——利率r和工資w。對於任意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當他達到廠商均衡時,他所使用的資本與勞動的組合滿足如下條件:兩種投入品的邊際產出比等於投入品的價格比,同時投入品(這裏指勞動與資本)的邊際產出比等於勞動對資本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這意味著:MRTSLK=MPL/MPK=w/r。這說明競爭性的投入品市場也可以達到有效率的配置,也就是說,競爭性的市場均衡滿足經濟有效率的第二個條件。當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時,消費者均衡滿足如下條件:MRSxy=Px/Py。同時,每個利潤最大化的廠商都會將其生產調整到價格與邊際成本相等的那一點,對於兩種商品X、Y來說,即Px=MCx,Py=MCy。因為邊際轉換率等於邊際成本比率,所以MRTxy=MCx/MCy=Px/Py=MRSxy,第三個有效率條件得到滿足。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每一個消費者達到效用最大化即均衡時MRSxy=Px/Py
MRTSLK=MPL/MPK=w/r
MRTxy=MCx/MCy=Px/Py=MRSxy
兩種投入品的邊際產出比等於投入品的價格比,同時投入品(這裏指勞動與資本)的邊際產出比等於勞動對資本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由此得到了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任何競爭性市場均衡都是有效率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原理的重要性就在於,他闡述了一種可以保證實現帕累托有效配置的一般機制,即競爭性市場機制。當然,達到這一結果並非毫無條件,通常它要求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並且不存在外部性。第三節市場缺陷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產品二、不能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三、市場競爭不完全性四、市場資訊不充分五、收入分配不公平六、宏觀經濟波動上一節我們描述了市場運行體系,進而分析了競爭性市場機制實現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所要求的條件和環境。然而在現實中,這些條件和環境幾乎不存在,有大量證據表明市場機制也可能缺乏效率。當市場由於自身機制的特點或缺陷,沒有或不能將資源配置到效率狀態時,我們稱之為市場行為缺陷,即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一般認為,市場失靈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產品市場機制無法為公共產品的生產配置資源,這並非由於社會不需要公共產品,而是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無法通過市場形成成本補償機制和價格機制。首先,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使得不增加供給量而增加消費者成為可能。其次,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每個人的受益無法準確評估,從而在技術上難以定價。即使能夠制定出單位公共產品的價格,並能夠對個人消費公共產品的效用進行量化,也會因為排他技術上的困難或排他成本過高而不可行。第三,公共產品的提供需要花費成本,但這種成本無法通過市場得到補償。由於上述原因,這種只花費成本但沒有收益的公共產品,市場本身無法有效提供。二、不能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或私人得益與社會得益之間的非一致性,或者說是某人或某企業的行為影響了其他人或企業,卻沒有為之承擔相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外部性分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個別企業或個人帶給社會的收益大於其個別收益,即“收益外溢”。或者說,如果某種外部性給他人或社會帶來一種“搭便車”利益,獲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這種效應就是正外部性。如修建防洪工程,水庫下游的居民可以受益,但他們可能並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負外部性是指個別企業或個人帶給社會的成本大於其個別成本,即“成本外溢”。如污染,污染者將本該由其承擔的污染治理成本轉嫁給了受污染者,而後者又沒有從前者得到任何好處或補償。在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生產者利潤最大化決策的結果就會遠離帕累托效率狀態。如果是收益外溢,由於生產者不能通過市場將部分收益內在化,其決定的最優生產規模會小於社會需要的最優規模;同理,如果是成本外溢,私人生產規模會大於社會需要的最優規模。顯然,這都不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外部性導致市場缺陷的觀點,受到了羅納德•科斯強有力的挑戰。科斯認為外部性並非一定導致市場缺陷。他認為那些成本外溢(如由化學物質和噪音的散佈所產生的外部損害)的受害者可以通過向成本外溢者提供資助,以使其停止或減少這種有害他人的行為。這時成本外溢者如果不限制這種行為,他就會失去資助。結果,他將可能減少乃至停止這種行為。然而,正如科斯指出的:如果產權不明晰,交易成本不為零,很難想像那種在成本外溢者和受害者之間進行的交易能夠自願達成。實踐中,產權並不總是明晰的,二者之間達成這種交易的困難可能會大到無法克服的程度,以至交易成本昂貴,根本不可能成交。當然,如果產權明晰,又能夠避免或消除這些巨大的交易成本,市場就有可能克服外部性,從而繼續有效地運行。三、市場競爭不完全性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完全競爭為前提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規模效益的作用,在有的部門容易產生壟斷,從而破壞了市場機制的理想功能。壟斷的存在必將限制競爭,限制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扭曲市場價格,導致資源在不同部門、不同產業、不同產品上的不適當分配,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時,過高的壟斷價格也侵蝕了消費者的福利,阻礙了技術創新。但這是市場自身不能解決的四、市場資訊不充分在宏觀上,出現社會生產的盲目性在微觀上,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市場主體——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充分資訊是保持市場充分競爭和實現帕累托最優的必要條件。但實際上,市場主體不可能對相關商品的市場需求、價格變動、生產技術等資訊有充分的瞭解,從而難以作出最優決策。在此情況下,就會產生兩大問題:
逆向選擇是由於事先的資訊不充分,導致的交易一方作出的與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選擇。最一般的情況是消費者擁有較少的資訊,對商品(或服務)好壞難辨,從而產生對優質商品的驅逐,結果使產品品質下降、資源配置效率降低。
道德風險是由於資訊不充分而產生的不道德交易行為,如買賣欺詐行為,以及投保後的故意損害(或損壞)索賠行為等。這將不可避免地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五、收入分配不公平指社會成員之間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於懸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分配的基礎或依據是生產要素,即勞動、資本和土地。由於社會成員擁有的生產要素數量不同,再加上個人稟賦和機遇等因素的影響,必將使社會成員的收入水準產生較大差距,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將使這種差距進一步擴大。但是,如果強行實現收入的均等化,又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要使市場保持對資源的高效配置,將不可避免地拉大社會成員的個人收入差距。六、宏觀經濟波動宏觀經濟的穩定有三個基本標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宏觀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週期性經濟波動,先後出現過熱、衰退和蕭條。尤其是在衰退和蕭條期會伴隨著出現大量的失業問題,市場本身並不能解決;市場機制對於局部市場的價格水準有一種自發的調節功能,但當總體物價水準出現劇烈波動,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市場的價格體系被扭曲、價格信號失真,市場機制就不可對物價總水準產生穩定調節作用;國際收支平衡不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產品結構、國內外供求關係、金融貨幣體系,同時還決定於國際貿易制度安排,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就更小。公共產品概述1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產量2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選擇3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與基本特徵(一)公共需求(二)公共產品的定義(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二、公共產品的判定三、公共產品的分類(一)按公共產品的性質分類(二)按公共產品的地域分類一、公共產品的概念與基本特徵(一)公共需求需求是人們的本性。人類社會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在總體上可以分成兩種: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為滿足這些需求,人類生產了兩種物品:私人商品和公共產品。1、私人需求與公共需求
私人需求,是由單個人內在產生的、不依賴於他人而獨立存在並得以滿足的個人需要。私人需求可以按照不同的標誌或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劃分。其中,最著名的劃分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A·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按照發生的順序,由低級到高級呈梯狀分為五個層次人類需求層次梯狀圖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成就需要人的需要一般呈階梯性向上的傾向,如當人的生理需要得以滿足後,就尋求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一旦這些需要得以滿足,就會產生成就(或自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只有在低層次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後,才能發展到較高層次的需要。但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繼續存在,只是對行為的影響作用減低而已。私人需求的基本特點
1、受益的內在性。一方面,一個人需求的滿足不會使他人從中受益,另一方面,當用於滿足需求的物品有限時,一個人需求的滿足則同時排斥其他人需求的滿足。2、需求的分散性,即需求的主體不具整體性,即使多個主體都具有某種需求,但其中一個主體需求的滿足並不意味著其他主體也能得到滿足
公共需求是當眾多個人作為一個整體時所產生的需求。這一定義有三層含義:(1)公共需求並非是一種抽象的需求,而是個人所具有的真實需要;(2)這種需求並非是單個人的需求或少數人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如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村落)多數人的需求;(3)公共需求同時也是一種整體需求公共需求的特點第一,公共需求滿足的受益外在性,即在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其他人也可從中受益。第二,公共需求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表現為相互依賴性和不可分割性,即這種需求不僅是既定區域內眾多個人的需要,也是眾多個人(或所有人)不可能分散或單獨得到滿足的需求。(二)公共產品的定義“公共產品”,也稱“公共品”、“公共物品”、“共用品”、“公共財貨”等,由英文“publicgoods”翻譯而來。薩繆爾森在他1954年的《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中給出了一個關於公共產品理論的經典定義。按照這個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即純公共產品(purepublicgoods)是指這樣的物品,即一個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因此,一定數量的純公共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或被提供,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可以消費。相反,純私人產品(pureprivategoods)則是指只有獲取它的人才能對它進行消費的物品。薩繆爾森還以數學形式表述了純私人產品與純公共產品間的區別:
對純私人產品而言,即某一種商品的總量等於所有消費者擁有或消費的該商品數的總和,這意味著純私人產品具有可分性和可加性。
對純公共產品而言,
即對於任何一個消費者來說,他消費的商品的數量就是所有消費者消費該商品的總量。這意味著純公共產品沒有可分性和可加性。由此可見,純公共產品的效益牽涉到不可分割的整體效果。
(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
私人產品的特點:一是消費的排他性,即一個人對某個商品的消費,必然阻止或排斥他人對這個商品的消費。二是消費的競爭性,即當增加一個消費者時,如果商品供給既定,則必然降低原有消費者的消費水準;如果增加商品供給,則必然增加其供給成本。換言之,在保持既定消費水準不變的情況下,任何私人產品消費者的增加就必然要求增加這種商品的供給。公共產品有兩個基本特徵:非排他性即一個人對一種公共產品的消費無法排斥他人對同一個商品的消費當增加一個公共產品的消費者時,不會減少其他消費者對該商品的消費水準。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可表現為三個方面:1、公共產品在技術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費或受益。例如,國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如果在一定地域範圍內提供了這些公共產品,則不可能將身處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相關受益範圍之外。
2、有些公共產品在技術上可以實現“排他”,但效率角度看卻不必要排他。如對遊人較少的公園來講,其供給成本既定,在增加消費者(從而增加效益)的同時幾乎不增加成本,消費的人越多既定支出產生的效益就越大。這時,儘管在技術上排他並不困難,但如果設置排他裝置(如設關卡費)將減少消費者,從而降低公園的利用率。3、在有些情況下,“排他”儘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過於昂貴,經濟上不可行。排他成本很高,以至於排他成為得不償失的事情。非競爭性在既定的國防支出或國防水準條件下,人口的增加儘管可能減少“人均國防支出水準”,但卻不會減少每個人的國防受益水準。換言之,增加一個“國防”消費者,並不會降低原有消費者的安全保障程度。這個特徵實際上表明了另一個重要結論:增加單位公共產品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即:一旦既定的公共產品被提供,增加一定數量的公共產品消費者不需要增加供給或成本。
必須指出,這一結論的有效性是基於特定商品的既定技術條件,並以公共產品的“最大技術供給量”為前提。如果消費超過這一數量,就會產生公共產品的消費競爭。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消費的非競爭性是公共產品最重要的標誌。當一種商品趨於變成私人產品時,其主要特徵首先表現為逐漸增加的消費競爭性,此外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排他性。除了以上基本特徵外,公共產品還可能表現出下麵的特性:1、生產或提供的不可分性。即要麼向所有人提供,要麼不向任何人提供。2、規模效益較大。3、初始投資大。4、具有自然壟斷性。根據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我們可以按以下步驟來判定一種物品是否是公共產品:是否具有競爭性?具有競爭性是否具有排他性?具有排他性私人產品:有競爭性也有排他性具有非競爭性是否具有排他性?具有排他性具有非排他性准公共產品:有競爭性但有非排他性或有非競爭性但有排他性純公共產品:有非競爭性也有非排他性具有非排他性二、公共產品的判定首先,判斷該物品在消費上是否具有競爭性。如果有競爭性,則再進一步分析,看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具有排他性,則該物品為私人產品。如果該物品既具有非競爭性,又具有非排他性,則屬於純公共產品。如果該物品有競爭性,但又有非排他性,或者該物品具有排他性,但又有非競爭性,簡而言之,該物品僅具有其中一個特徵,則稱其為准公共產品(quasipublicgoods)或混合產品(mixedgoods)。
根據上述判定方法,可以發現,整個社會的物品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即純私人產品、純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
排他性非排他性競爭性純私人產品(1)排他成本很低(2)主要由私人企業生產(3)通過市場分配(4)從銷售收入中獲得所需資金如:衣服、食品、書本等混合產品(1)產品是集體消費的,但存在著擁擠(2)由私人企業生產,或直接由公共部門提供(3)通過市場或國家預算分配(4)從銷售收入中獲得所需經費,如徵收服務費,或從稅收收入中撥款如:公園、公共游泳池、城市綠地等非競爭性混合產品(1)具有外部性的私人產品(2)主要由私人企業生產(3)通過市場分配,輔之以補貼或校正性稅收(4)通過銷售收入獲得所需資金如:交通系統、社會保障、接種疫苗、有線電視等純公共產品(1)很高的排他成本(2)直接由政府生產,或由私人企業根據政府合同生產(3)通過預算分配(4)從強制性稅收中撥款如:國防、外交、社會治安等(一)按公共產品的性質分類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
純公共產品完全用於滿足公共需求;並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國防是一種最為典型的純公共產品,其消費完全沒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其他如指示燈、航標、路標等等也都是純公共產品。
混合產品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私人需求;同時,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競爭性。教育、文娛、有線電視、道路等都是混合產品的典型例子。三、公共產品的分類就教育而言,社會成員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受益具有“公共性”,是一種公共產品。然而,對於任何個人來講,受教育本身有利於其社會地位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個人和家庭都從中受益,因此教育又具有“私人性”是一種私人產品。同時,教育又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和競爭性。
Ug:表示單個人消費商品g的效用G:表示商品g的總效用N:表示消費商品g的人數a:擁擠係數實際上,大部分混合產品在消費上都具有競爭性,即存在著出現“消費擁擠”的可能。用擁擠函數可表示如下:當g為純公共產品時,,則,這時,每個人從商品g中得到的效用不受消費者人數的影響。當g為純私人產品時,,則,這時,每個人從商品g中得到的效用為G/N。消費人數的增加將導致每個人的效用以相同比例減少。當g為混合商品時,,這時,每個人獲得的效用將會隨消費人口的增加而減少,但效用減少的比例小於消費人口增加的比例。由此可見,一種商品之所以是混合產品,首先是因為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共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私人需求;其次混合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或排他性。
常見的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純公共產品混合產品國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規、基礎科學研究、社會文明及意識形態傳播、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傳染病防治、消防服務、自然現象預報、自然災害的防治、貨幣發行、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資訊、商品品質資訊、消費者權益保護、無線廣播電視服務等。教育、交通、通訊、能源、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有線電視廣播、文體節目表演、產品品質認證、企業信譽評級、地質勘探等。全球性或國際性公共產品全國性公共產品區域性公共產品多國公民同時享用的公共產品,其收益外溢到其他國家,比如大氣層的保護指一國公民都能毫無額外成本地享用的公共產品,如國防、法律制度等指某一地區的居民能夠享用的公共產品,如“三峽工程”的建成將使整個長江流域特別是靠近三峽的幾個省區受益(二)按公共產品的地域分類地方性公共產品指某一地方(如城鎮、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產品,如街燈使附近的居民受益最大大氣層保護-全球性公共產品國防-全國性公共產品街燈-地方性公共產品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產量一、鮑溫模型1.私人產品的需求和供給2、公共產品的需求和供給二、庇古模型三、薩謬爾森模型四、威克塞爾-林達爾模型公共產品理論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奧地利和義大利,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潘塔萊奧尼、威克塞爾、林達爾、薩謬爾森、馬斯格雷夫、科斯等。公共產品理論是一種適應國家干預經濟的需要而確立的理論,它從理論上說明了政府行為是與政府經濟活動融為一體的,從而真正解釋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公共產品理論是當代西方財政學的核心理論,後者圍繞前者展開。因為從西方財政學的框架來看,政府之所以要支出,是為了提供公共產品,政府的課稅是為了公共產品的供給而籌集經費。為此,稅收是公共產品的價格。政府間財政關係的處理也是圍繞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的。中央政府供應全國性公共產品,地方政府供應地方性公共產品。而公共選擇是對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的選擇。公共產品理論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使得財政學與經濟學有著同樣的價值基礎。傳統的財政學先分析國家職能,再討論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問題,未能很好地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而公共產品論的引入,使得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等方面有了分工,形成政府與市場在經濟上的分工與合作關係,財政學因之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公共產品論的中心問題是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也即公共產品的效率產量如何確定的問題。關於公共產品效率產量的研究西方學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型。其中,鮑溫模型和庇古模型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薩謬爾森模型採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一、鮑溫模型
1943年美國經濟學家鮑溫(H.Bowen)在一篇題為“經濟資源配置中投票解釋”的論文中,通過局部均衡分析,比較了私人產品和純公共產品提供之間的差異,給出了公共產品提供的均衡條件。價格私人產品數量OQAQBQDDADBSPDD=DA+DB有效提供私人產品的條件:每個消費者的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相一致,並且都等於邊際社會成本。1.私人產品的需求和供給
私人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假定一個社會中有A和B兩個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兩種產品。如圖2-2所示,A對私人產品的需求曲線是DA,B對私人產品的需求曲線是DB,那麼社會需求D=DA+DB,即在某一價格水準下,社會需求等於A和B需求量之和,反映在圖上就是兩者需求量橫向相加。DD表示社會市場需求曲線。私人產品的供給曲線用SS表示,SS和DD的交點就決定了市場均衡價格P和均衡數量Q。在完全競爭市場,個人A和B都是價格的接受者,在價格為P時,A消費的私人產品數量為QA,B消費的私人產品數量為QB。對於價格而言,它等於邊際成本,即P=MC。(1)公共產品的需求曲線2、公共產品的需求和供給對於市場上的一般私人物品來說,在任一價格水準上,市場上的總需求量等於每個人在這一價格水準的需求量之和。因此把每個人的需求曲線橫向相加,就可得到私人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可是,對於公共產品來說,每個人的消費量都是相同的,或者說每個人的消費量都是該公共產品的總量。因此,公共產品的個人需求曲線是一種邊際支付意願曲線,反映的是某一消費者對某一數量的公共產品給自己帶來的效用評價(邊際收益),或為得到這一數量的公共產品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社會成員對某一數量的公共產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等於每個成員願意支付的價格之和。因此,把每個人的需求曲線縱向相加,就可得到公共產品的總需求曲線或社會需求曲線。PQ支付意願公共產品數量OQ*DADBDSMC如圖,DA消費者A的需求曲線,表示的是A對某一數量的公共產品消費的效用評價;DB是消費者B的需求曲線,反映的是B為得到這一數量的公共產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DS是社會需求曲線,表示該曲線上任意一點為A、B兩個消費者為得到某一數量的公共產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之和,是這兩個人需求曲線的縱向相加。
公共產品的需求曲線
(2)公共產品的效率產量圖中顯示,公共產品的效率產量是由對某一數量公共產品的消費所得到的邊際收益和生產這一數量公共產品所耗費的邊際成本決定的,效率點在公共產品的社會需求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上,即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圖中的Q*點即是公共產品效率產量點。公共產品的邊際收益是消費同一公共產品的所有消費者的邊際支付意願之和,其邊際成本是用於生產這種公共產品的資源成本,這與私人物品的情況一樣。邊際收益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就決定了效率產量Q*。二、庇古模型庇古(A·C·Pigou,1877-1959,英國著名新古典經濟學家)運用功利主義的方法,認為:社會成員在消費公共產品中獲得的邊際效用與這些人向政府納稅(為公共產品融資)的邊際負效用聯繫在一起。納稅的負效用是由因納稅而犧牲的私人產品消費的正效用決定的。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用(MUpg)也就是社會邊際效用(MSU),納稅的邊際負效用(MDt)可以看做是因納稅而放棄的私人邊際效用(MPU)。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間的最優資源配置,從而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最優供給發生在MUpg=MDt(MSU=MPU)點上。共用品的邊際效用O納稅的邊際負效用政府預算ABCDEFabcMUpgMDt公共產品最優配置的邊際效用理論
如圖,縱軸表示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用和納稅的邊際負效用,橫軸表示政府預算,即用於公共產品的支出和稅收。MUpg曲線和MDt曲線都向下傾斜,以反映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隨著公共產品消費沿橫軸增加,社會從增加公共產品的消費中所獲得的邊際滿足程度下降,相應地,納稅的邊際負效用隨之增加,因為這意味著利用社會有限資源所生產的私人產品越來越少。E點為公共產品最優配置點,此時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用等於納稅的邊際負效用。在E點左邊的任意一點,公共部門的資源配置不足,因為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用大於納稅的邊際負效用,則公共部門資源的配置向E點擴張是理想的。相反,如果公共產品配置處於E點右邊任意一點,則公共部門的資源配置過度,因為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用小於納稅的邊際負效用,這時減少公共產品的消費增加私人產品的消費可以增加社會福利。因此,只有在E點,社會資源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配置實現了帕累托最優。三、薩謬爾森模型鮑溫模型和庇古模型都是關於公共產品供給的局部均衡模型,薩繆爾森(Samuelson,1954;1955)提出了公共產品最優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薩謬爾森模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該模型應用傳統的微觀經濟原理,闡明了公共產品及私人產品配置的基本差異。(2)該模型澄清了經濟物品是聯合消費和等量消費的情況下,公共產品的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不適宜通過市場手段來實現。(3)該模型在假定社會成員的效用函數、社會福利函數和生產可能性函數已知的前提下,尋求符合帕累托最優和社會福利最大化雙重目標的資源配置與產品分配方案。也就是說,薩謬爾森模型既考慮了資源的配置,也考慮了收入的分配,建立了公共支出理論的一般均衡分析。XOGUA3UA2UA1aa'bb'EE'G'(a)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純公共產品的最優配置:薩謬爾森模型
UB3UB2UB1XOGG'(b)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XOGG'MFNU'B2
(c)生產可能性曲線假定該社會由兩個人組成,消費者A和B;有兩種經濟物品,私人產品X和公共產品G。在圖中,縱軸表示私人產品X,橫軸表示公共產品G。圖(a)中的UA1、UA2、UA3,···是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群,表明了消費者A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偏好組合。圖(b)中的UB1、UB2、UB3,···是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群,表明了消費者B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偏好組合。圖(c)中的MN曲線是生產可能性曲線,表明的是在既定的資源和生產技術狀況下,該社會能夠生產的最大的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各種組合。而且,在這三個圖中,公共產品的數量是相同的,都是OG'。圖(a)和圖(b)分別表明了社會中兩個消費者對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個人偏好,圖(c)表明了社會經濟資源稀缺情況下的社會生產可能性曲線。現在的問題是,在該社會中,公共產品G和私人產品X之間的最優配置點在何處?根據帕累托最優效率標準,假定一個消費者的效用水準固定在某一條無差異曲線上,則最優配置問題就變成了使另一消費者向其最高可能的無差異曲線(效用水準、滿足程度或福利水準)位移的問題。我們先把消費者B的效用水準固定在圖(b)中的UB2上,再將圖(b)中的UB2曲線映射在圖(c)上,表現為U'B2。生產可能性曲線MN與無差異曲線U'B2之間的垂直距離,或者說生產可能性曲線MN縱向減去無差異曲線U'B2後的餘額,就是消費者A可供消費的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數量。該數量表現在圖(a)上,則形成ab曲線。該曲線表明的是,在消費者B的效用水準固定在UB2時,可供消費者A消費的的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組合。儘管消費者A的無差異曲線有無數條,但終將有一條無差異曲線與ab曲線相切,如圖(a)切點為E點。E點正是在消費者B的效用水準固定在UB2時,該社會的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最優組合,從而也就決定了公共產品的最優數量OG'。但是,必須指出,在上述推導過程中,我們先是假定消費者B的效用水準固定在UB2上。可是,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實際上也有無數條,相應的ab曲線也就可能有無數條了。比如,倘若消費者B的效用水準固定在UB1上,相應的ab曲線就變成了圖(a)中的a'b'曲線,並與UA2曲線相切於E'點。此時,該社會的公共產品最優數量不再是OG'了。由此可見,隨著消費者B的無差異曲線不同,該社會的公共產品數量也隨之變化。那麼,該社會的公共產品最優配置點在哪里呢?我們用圖(d)來回答這個問題。XOGVZS3S2S1E*(d)公共產品最優配置規模在圖(d)中,ZV代表社會效用可能性邊界(曲線),S1、S2、S3,···代表社會無差異曲線(社會福利函數)。社會無差異曲線與社會效用可能性邊界相切於E*點,該點也就決定了圖(c)中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最優點位置。在圖(c)中,假定E*點所決定的最優點恰巧就是F點;F點表示效率最高的一種產量組合,因而公共產品的最優數量是OG'。這時,該社會的公共產品數量為OG',供消費者A和B的集體消費;私人產品數量為FG',其中,消費者A消費的數量是G'E,消費者B消費的數量是G'H,且G'E+G'H=G'F。四、威克塞爾-林達爾模型威克塞爾(KnutWicksell,1851-1926)和林達爾(EricLindahl,1891-1960)都是瑞典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的模型即“W-L模型”重在說明,公共產品的供應是由社會中的個人經過討價還價和磋商進行的。最佳條件是每個人所願意承擔的成本份額之和等於1。W-L模型與現實聯繫更為密切,以後對公共選擇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W-L模型是一個局部均衡模型,提出的時間比薩繆爾森模型要早。它又不同於鮑溫和庇古的模型,因為它考慮了政治因素。W-L模型試圖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產品產出的合理水準,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間如何分攤公共產品的成本即稅收負擔問題。
W-L模型描述的是公共產品提供的虛擬均衡過程。在該模型中,有兩個消費者A和B,也可以把他們視為代表具有共同偏好的兩組選民的兩個政黨。問題是要找出保證一組均衡稅收和公共產品產出所需的條件,並考察該均衡狀態的性質,即單一性和穩定性。W-L模型假定兩組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權力,假設選定一種預算(一定規模的公共支出、公共產品和稅收的特定組合)時採用相同的決策原則,這就可以滿足前一個假定,即每一個政黨都同意這個預算。假定每一位拍賣者報出不同的稅收份額和預算規模(支出),經過某一拍賣程式,就可得出一個均衡結果。該模型還假定每個人都準確報告了各自的偏好。
H=1A所支付的稅收的比重H=0AABBOAOBB所支付的稅收的比重h1h*G1G*G2公共產品G的數量威克塞爾-林達爾模型如圖所示,縱軸h代表消費者A承擔的提供公共產品總成本的份額。如果A的稅收份額為h,那麼B的份額為1-h。為便於分析,我們把稅收份額視為稅收價格。橫軸G代表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數量或公共支出量。曲線AA和BB分別代表個人A和B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曲線AA的原點是OA,BB的原點是OB。現改變h並保持其他變數不變,就可得出A的需求曲線;同理可得B的需求曲線。圖2-5中的曲線AA和BB既定,下一步就可以建立起A的均衡稅收份額(h*)和均衡產出水準(G*)。任選一個稅收份額h1,A願意得到G1水準的公共產品,B願意得到G2。二者之間存在分歧。這時,權力更大的一方取勝,這是所有雙邊壟斷狀況下的正常結果。因此,最後結果是不確定的,它取決於雙方的相對權力。要克服這種不確定性,威克塞爾和林達爾假定雙方力量相當,為此提出了另一稅收份額,並通過A和B的重新比較另行確定G的產出。這種拍賣過程將持續下去,直到稅收份額為h*為止。在點h*處,A和B都同意公共產品的產出水準為G*,且A支付稅收份額h*,B支付1-h*。h*和G*的組合被稱為林達爾均衡,相應的稅收價格就是林達爾價格。結果是一致通過的。這是一種納什均衡。它意味著任何個人或一組人,如果改變配置都將使處境變壞,就會阻止這種結果發生。因此,林達爾均衡實現時達到帕累托最優。威克塞爾和林達爾注意到預算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根據特定社會公平標準對全社會的福利分配進行調節。在形成了公正的福利分配之後,下一步再找出合理的公共支出和稅收份額。這一結果在民主國家中採用一致同意規則就可以得到,據此只有得到100%的選票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議案時才會被接受。任何人對任一組可能導致其處境惡化的提議都擁有否決權。第三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選擇:政府還是市場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選擇的爭論(一)政府供給論(二)市場供給論(三)一般性結論二、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方式(一)政府供給論政府供給論者認為,由於公共品的“搭便車”理性行為的普遍存在,若按私人邊際成本等於私人邊際收益的原則來確定其價格和產量,將不能彌補公共品生產的全部成本,使得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公共品供給量往往低於有效率的水準(如教育),甚至其供給量為零(如國防)。市場制度的這一缺陷,只能由政府來替代。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選擇的爭論
在私人商品市場上,存在著能夠產生效率價格的定價機制:消費者從消費一種商品中所取得的邊際效用與為取得這種商品所需要支付的邊際成本相等。當這種邊際效用大於邊際成本時,他仍然會增加消費量,結果一方面將導致其對這種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另一方面又將使他所支付的價格上升。同理,當邊際效用小於邊際成本時,他又會減少消費量而使其消費商品的邊際效用增加、價格下降。從而最終實現二者的均衡。因此,在自由競爭市場條件下,私人商品的定價機制可以實現有效的資源利用。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公民可以自由、平等地取得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在消費者中呈現均勻分佈狀態。這意味著,任何公共產品的個別消費者不擁有公共產品的所有權;再者,公共產品的消費在一個人受益的同時也將使其他人從中受益,從而使得一個人的需求不能獨立地得到滿足。因此單個人就不會為滿足自己的某種公共需求而直接購買由其他消費者出讓的公共產品消費權。“免費乘車”——消費公共產品而不支付費用——就成為公共產品消費領域的普遍現象。同時,在對公共需求的滿足過程中,公共需求是由具有“非競爭性”特徵的公共產品來予以滿足的,即一個人從一種公共產品的消費中所取得的利益並不會因為另一個人的共用而減少;而且這種利益是群體中所有成員都能夠得到的,與個人是否出錢無關。公共產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特徵在消費上產生的問題造成了兩大後果:公共產品定價困難公共產品供給困難第一,公共產品定價困難。一方面,由於公共產品消費的非競爭性,在提供既定公共產品後增加單位公共產品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那麼在此公共產品被消費完之前,就不能確定單位消費者所消費的公共產品的內在價值(或成本);另一方面,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它性,使公共產品的消費權與消費者個人出價與否無關,消費者就不會受到任何刺激去顯示他們的真實偏好,因而不會根據他們的真實評價而自願地出價。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存在公共產品所有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行為以及類似於私人商品市場的競價機制。那麼,在公共產品“市場”,就不存在既能反映商品價值和供求關係又能顯示消費者真實偏好和偏好強度的價格,也就不存在公共產品的價格或成本補償機制。當然,有些經濟學家也試圖構建一套公共產品的定價機制或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把類似於市場定價的商品定價方法擴展到公共部門,用於確定提供給個人的公共產品的價格,即通過要求每一個人支付與他從公共產品中所獲得的邊際效用(或價值)相等的收費或稅收來體現公共產品的價格,進而使總和的邊際效用與提供的邊際成本相等。第二種是邊際替代率方法,即對每個消費者而言,他對公共產品所付的價格與他對私人商品所付的價格之比等於他對公共產品與私人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第二,公共產品供給困難。如果要充分滿足公共需求,就必須足額提供公共產品;而要保證公共產品的足額供給,就必須要求社會成員足額地負擔相應成本。但“免費乘車”的普遍存在以及成本補償機制的缺乏導致了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補償嚴重不足和公共產品供給困難。這一矛盾又被喻為“囚犯困境”1,120,00,2010,10抵賴抵賴坦白坦白囚犯A囚犯B囚犯困境假設A、B是兩個合謀犯案的嫌疑人,歸案後被單獨關押。並由員警分別審訊:“如果你不坦白,而你的同夥坦白了,你將被判刑20年,你的同夥將立即獲釋;如果你們都坦白,將各判10年;如果你們都不坦白,則各判1年”。顯然,二人的選擇將取決於對同夥選擇的判斷:(1)如果同夥抵賴到底,我也會抵賴到底(相互合作),這樣我們每人也就服一年刑(二者的利益最大化);(2)但是如果自己抵賴,而同夥坦白了(不合作),我就得服20年徒刑(自己的損失最大化);(3)如果同夥堅持抵賴,自己坦白了,儘管對不起他,但我卻可立即獲釋(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使同夥也坦白了,我最多服刑10年。二人博奕的結果將是都選擇坦白(不合作),但卻使二人都得服刑10年(二人的損失最大化)。“囚犯困境”所表明的主要觀點是:在不相互溝通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想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往往並不符合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在公共產品供給上引伸的結論是:在宏觀方面缺乏溝通和協調的市場不能保證公共產品的足額提供以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二)市場供給論與之相反,市場供給論者——各種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學者們,則一直對政府替代市場來供給公共品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在他們看來,古典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仍然是正確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只能由市場來執行,任何市場以外的力量(如政府)都不能代替市場的作用,而只會起破壞作用;即使市場本身具有難以克服的缺點,但克服與糾正市場缺點的唯一辦法,仍然在於通過產權明晰等措施來予以完善,而決不能依賴市場以外的力量,即政府干預來解決;恰恰相反,以往之所以會出現市場失靈,其原因正是由於政府干預的結果,而不是市場自身的原因;政府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與“市場失敗”相對應,他們提出了“政府失敗”理論,並明確指出,國家對經濟生活的任何干預肯定都是一件壞事,而不是一件好事。例如,早在1945年,科斯通過對薩繆爾森的經典公共品例子——燈塔的實證分析,對薩繆爾森的觀點就提出了質疑,認為外部性問題是相互的,對優化資源配置來說,產權明晰化和產權界定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初始權利在當事人之間分配不當,當事人也能夠通過交換找到矯正權利誤置的制度路徑。為了證實其觀點的正確性,1974年,科斯還對英國的燈塔生產和經營的歷史作了統計分析,根據他的統計,1610——1675年,作為不列顛燈塔管理當局的TrinityHouse,就不曾建造過任何燈塔,而同期私人卻建造10了座。在1820年,提供服務的46座燈塔中,屬於TrinityHouse的只有24座,並且這24座中的12座,最初也是由私人建造並管理的。科斯的結論是:只要政府能夠界定產權並允許產權自由轉讓,那麼,市場機制就能夠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公共品等所謂的市場失靈問題,用不著政府直接插手。(三)一般性結論公共品供給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及相應的制度安排,都是建立在各自嚴格假定條件基礎上的,由此,公共品供給中的所謂政府職能或政府失靈、市場職能或市場失靈也都是相對於其各自的效率條件滿足程度而言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一般地,在公共產品供給中,政府與市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既存在著與其效率條件滿足程度相適應的職能,又存在著與其效率條件不能滿足下的失敗。政府及其公共部門壟斷或市場及其私人部門壟斷公共品的供給,都不會有效率最大化的結果。理性的制度安排,應是在正確認識各種組織制度和調節機制的功能與缺陷的基礎上,跳出要麼一個政府、要麼一個市場的選擇邏輯,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建立政府與市場混合調節以及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職能互補的制度框架。二、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的方式有三種:1公共生產公共提供2私人生產公共提供3
公共生產混合提供(1)公共生產,公共提供。這種情況是指由公共部門生產出公共產品,然後,由公共部門向社會提供(包括物品和勞務)。所謂公共提供,首先是指這些公共產品是由公共部門供給的,其次它是一種以不收費的方式來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的純公共產品,特別是行政部門,主要採用公共生產和公共提供方式來供給的公共勞務或服務。(2)私人生產,公共提供。公共產品並不一定都要由公共部門生產,有時,由政府購入私人產品,然後向市場提供。例如,國家可以將製片商已經拍好的電視片購買過來,在電視臺播放。甚至武器和軍事裝備也由私人部門生產,然後由政府採購來的。(3)公共生產,混合提供。一般來說,公共產品應當由公共部門來提供。然而,有些准公共產品,尤其是在性質上接近於私人產品的准公共產品在向社會提供過程中,為了平衡獲益者與非獲益者的負擔,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政府往往也採取類似於市場產品的供應方式,即按某種價格標準向消費者收費供應。這樣,消費者必須通過付款才能獲得消費權。公共選擇概述
1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選擇
2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選擇
3第一節公共選擇概述一、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內容
(一)公共選擇是什麼?(二)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主題和研究範圍(三)公共選擇的起源和發展二、公共選擇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一)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二)經濟人(三)交易政治
一、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內容(一)公共選擇是什麼?公共選擇可定義為非市場決策的經濟研究,或者是經濟學在政治科學中的應用。公共選擇理論與財政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且源於財政理論。“它是用經濟學的方法作為工具和方法,進行政治決策分析。”同時它又對財政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應用經濟學工具來分析政治學中傳統問題的一門學科。公共選擇理論雖與財政學關係密切,但它並不能全部包括在財政學中。公共選擇理論更確切地說,是一門方法論性質的學科。(二)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主題和研究範圍繆勒國家理論投票規則投票者行為政黨政治官僚政治(1)研究政治制度和最佳經濟狀態之間的關係(2)發展出有關官僚體制的經濟理論(3)深入研究代議制政治制度運轉的邏輯及其缺陷(4)力求找出能夠說明某些政治制度歷史發展的經濟因素,尤其是對國家、合法性、正義等概念的邏輯探討勒帕日實證性公共選擇理論
規範性公共選擇理論研究主題
研究範圍政策執行市場初級政治市場政策供給市場(三)公共選擇的起源和發展鄧肯·布萊克《委員會與選舉理論》布坎南和塔洛克《同意的計算》公共選擇理論的迅猛發展布坎南因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傑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58196220世紀70年代1986二、公共選擇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方法論三要素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
經濟人交易政治基於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公共選擇理論視進行選擇與行動的個體(而不是諸如政黨、國家等組織結構)為基本分析單位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在政治市場上存在三種“經濟人”:作為投票者的經濟人、作為選民代表的經濟人以及作為部門和政府政治家的經濟人使公共選擇理論能夠:(1)分析方法上與經濟人假設保持一致,重視政治活動中各個當事者的利益(2)重視最後產品對選民偏好結構和國家工作人員個人策略的反作用,這實際上隱含著集體決策和私人決策之間的博弈關係(3)把一種政治產品與另一種政治產品相比較,並進而判斷那一種政治產品最有效率,為集體選擇提供被選方案。第二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選擇一、一致同意規則
(一)一致同意規則的含義(二)一致同意規則的特點二、多數同意規則
(一)多數規則的含義(二)多數同意規則的特點三、投票悖論
(一)導致均衡的投票結果
(二)投票悖論
(三)投票悖論:阿羅不可能定理
(四)單峰定理和中間投票人定理(五)互投贊成票
第二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選擇直接民主制(directdemocracy)指集體決策中所有相關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參與投票決策的制度。在直接民主制中,個人或選民可以通過投票直接表明自己的偏好——對某項決策表示贊同或反對一、一致同意規則指一項集體行動方案,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沒有任何一個人反對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一種表決方式特點:——帕累托改善的選擇——參與者平等的選擇——避免“搭便車”行為——交易成本高1、帕累托改善的選擇一致同意規則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根據這個規則作出的集體決策,可以滿足所有投票人的偏好;如果一項決策使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它便不能獲得通過。因此,一致同意規則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市場上的完全競爭對應著政治市場上的一致同意。2、參與者平等的選擇在一致同意規則中,任何成員都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淩駕於其他人利益之上。因而每一個參與者的權利是絕對平等的,每個成員的利益都不會因集體行動而受損,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一致同意規則對個人權利的充分保護,使得每一個個體都有很強的激勵表達自己的個人意願。一致同意規則的出發點在於保護少數,實際上保護少數就等於保護多數,這樣的規則可以最小化政府的投機行為,從而能夠保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3、避免“搭便車”行為在一致同意規則下,由於每個參與者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僅會影響與此相關的其他成員的行為,而且還直接關係到集體方案能否通過,如果一項集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说课稿3 新人教版必修2
- Unit 5 Nature and Culture(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2 时、分、秒(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 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单元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2025-2030年厨电产品用户共创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护肤卸妆油生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星空观测营地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数学思维游戏板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15白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摸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DBJ∕T 13-253-2016 福建省耐腐蚀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软体家具、沙发质量检验及工艺
- 电镀废水中各种重金属废水处理反应原理及控制条件
- Q∕GDW 12118.1-202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架构与技术要求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3 Linked Lists
- 中建一局医院直线加速器室专项施工方案
- 会计英语专业词汇全
- 怎样把握文章线索
-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 电梯质量验收记录表
- 酒店热水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