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须知:试卷分1、卷,共20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第1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内容为某学者勾勒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制度建设的大致特点。据此可知,该制度()①中央职能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部门为中心②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在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局面……其实际上类似于行政体制中的决策、监督与执行三权的分立③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其设立提升了决策系统的稳定性与效率A.造成了地方行政活力的丧失 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C.削弱了官僚政治的人治色彩 D.明确了中央行政组织的权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该制度“以部门为中心”、中央层面实行“决策、监督与执行三权的分立”、“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结合所学知识,这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监督与执行,权责明确,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中枢机构,“地方行政活力的丧失”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没有削弱人治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2.古罗马的雕刻艺术深受古希腊的影响,但两者的雕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古希腊的雕刻形象以健壮、优美的男女体形为主,坦荡无邪;而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大多为贵族、帝王,喜爱炫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性质的差异性 B.两者历史发展阶段不同C.受东方文化影响不同 D.两者政治体制的差异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史(希腊和罗马)。据材料“古希腊的雕刻形象以健壮、优美的男女体形为主,坦荡无邪;而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大多为贵族、帝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建立了民主政治,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古罗马发展成为帝制,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两者艺术上的差异,前者雕刻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后者体现个人权威和个人英雄主义,D项正确;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历史发展阶段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二者的差异与东方文化的影响无关,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政治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3.12世纪以来,法国市民被封建领主课以繁重的捐税,因此争取城市自由的斗争逐渐成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同一时期,国王对各地的四分五裂日益不满,不断通过战争、联姻、改革等手段扩张王室领地。由此可推知,上述政治状况()A.促进了法国等级君主制兴起 B.体现了专制王权国家日益衰弱C.瓦解了法国的封君封臣体制 D.促使国家权力中心转移至议会【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12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法国城市市民不断争取城市自由,而国王则意图打击封建领主,加强王权。这些现象推动了国王和市民阶层的联合,促进了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兴起,A项正确;这一时期专制王权国家的实力在增强,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政治状况并未瓦解法国的封君封臣制度,而是推动了这一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D项针对的是英国,而非法国,排除D项。故选A项。4.1995年,中央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又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A.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缓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选举法中的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差距逐渐缩小,直至2010年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C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农村,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并非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5.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意味着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总结。(3)处应是()(1)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2)农民脱离贵族或国家的束缚,土地等私有得到承认;(3)……(4)朋党由贵族核心过渡到政见斗争;(5)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6)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文学艺术的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A.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开启 B.国家分裂与区域经济的开发C.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 D.国家版图奠定与传统科技的总结【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特征“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文学艺术的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等信息可得,这个时代指的是宋朝,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举制有了发展,达到了普遍化,这使得官僚政治走向了成熟,C项正确;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是汉代的特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家分裂与区域经济的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国家版图奠定与传统科技的总结是明清时期的特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勿听而弃告者市”“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律对血缘孝亲关系的规定和维护,不能体现法律制度的健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律条文对维护血缘伦理关系的相关规定,没有体现身份等级,D项错误。8.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9.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民法典》都体现的是对民众权力的肯定,因此三者的法律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A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排除。故选D。10.先秦时期,“关外”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外地区;西汉到东汉的前期,指的是玉门关的外面;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山海关往东和嘉峪关往西的地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 B.古代中国政治重心不断向东迁移C.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不断扩大 D.关外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外”即中央政权控制以外的范围,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以外,到两汉时期的玉门关外,再到明清时期山海关以东、嘉峪关以西,反映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的不断扩大,C项正确;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关外”概念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的并非古代中国政治重心即首都的东移,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关外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为1808年欧洲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8年(欧洲)。据本题时间“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03年5月13日—1815年11月20日,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与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参加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12.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份,涉及对民族交融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非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列关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序号史实结论A建国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C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D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首要任务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1954年同印度、缅甸解决领土边界问题上提出来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屈辱外交,希望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能表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中美之间才正式建交,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中国复兴沿线经济的重要战略,但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14.分成制地租是租地农民同土地出租者按比例共分土地收获物的缴租制度。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定额租制是租佃农民按期向地主交纳固定数量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在清代,定额租在地租形态中逐步占支配地位。据此可推断定额租制下()A.农民的生产独立性与积极性稍大 B.人地矛盾得以缓解C.利于消除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冲突 D.农民负担大大减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根据材料“定额租制是租佃农民按期向地主交纳固定数量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可知,农民向地主交纳固定数量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有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以剩余更多的粮食归农民所有,A项正确;人地矛盾是人口数量和土地数量之间的矛盾,而非地租,排除B项;消除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冲突,“消除”一词表述不恰当,排除C项;农民缴纳固定的地租,其负担并未减轻,只是留下的稍多了,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图为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富余人员分流渠道示意图。图中的人员分流举措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C.增加了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D.积累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经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的富余人员,有的从事基层工作,有的从事生产经营,有的受到培训备用,这为以后共产党治理国家储备了有经验的人才,以及为以后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积累了经验,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措施,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精兵简政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16.1908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羸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 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 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答案】D【解析】德意志帝国时期,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使,尤其是社会保险之类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这是德意志帝国利用国家威权采取的现代化策略带来的好处,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化程度不及英国,排除A项;工业化会加大贫富差距,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并不会带来材料描述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王朝治理体制秦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西汉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东汉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西晋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隋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唐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北宋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元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明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清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答案】(1)中央集权总体上不断增强;中央集权增强的过程呈现曲折性;制度发展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共存;注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现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理念;注重集权与分权结合。(2)中央集权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国家的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应该注重制度的创新;因地制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过于强调分权制衡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过于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整体及所学,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中央集权总体上不断增强、注重集权与分权结合;据材料整体及所学,从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分析,得出中央集权增强的过程呈现曲折性;据材料“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得出制度发展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共存;据材料“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得出注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现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理念。【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从对国家统一影响分析,得出中央集权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对制度创新的影响分析,得出国家的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应该注重制度的创新;从国家治理原则分析,得出因地制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从过分集权带来的弊端分析,得出过于强调分权制衡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过于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法律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化录用;取消公务人员承担向政治基金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摘编自王锦《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材料二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度;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文官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作用,并指出后者不同于前者之处。【答案】(1)特点:立法保障;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平竞争;重视考核。(2)相同作用: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不同之处:政治立场鲜明;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不搞“两官分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据材料“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可知,实行立法保障;据材料“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材料“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政治中立;职务常任;据材料“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公平竞争;重视考核。【小问2详解】相同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回答。不同之处: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知,政治立场鲜明;据材料“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度”可知,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据材料“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可知,不搞“两官分途”;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可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说明:论题切合“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这一探究主题,体现时代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即可。如“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等。阐述需要任选两个时期,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反过来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进步。示例一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事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改革开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示例二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论述清晰,符合史实即可。)【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得出,所述为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可以从纵向来看,突出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的时代性,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依据材料所给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从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方面确定主题,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20.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时间大事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效仿实行金本位制。一战后金本位制难以为继,除英联邦国家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外,许多国家都确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运而生。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了浮动汇率制时代。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