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一、情景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探讨了“文”与“质”的两句是“,”。(2)《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2.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2)高适《燕歌行》中“”一句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敌人进攻之威势,“”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生命是短暂急促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表明诗人虽有感伤却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4)“大海有崖岸,热烈爱却没有边界。”而我国古人常以“海”作诗,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含有“海”的不在少数,如:“,。”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体现出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B.孔子认为天命是上天给个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禀赋,“命”“性”是相配合。C.孔子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他盼望个体成为“仁人君子”从而形成一个美好的社会。D.“知命”是一种竭尽全力,不计成败人生态度,其价值为做事的过程,而淡化行为结果。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中庸》所谈的“命”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本身对自身命运掌握的渴望。B.孔子在承受迫害时所说的话和竭尽己力所做的事,将成为鼓舞后世人勇担使命的精神动力。C.儒家认为“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质,可见发抒人性成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D.孔子周游列国,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却坚持不懈,不难发现他在这里将成败归结于“命”。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B.命运如风,何必执着。(《佚名》)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D.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6.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商朝时期到孔子对“天命”理解的发展变化。7.习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人生与使命”的班会课上向同学们阐述你的人生观,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你的发言大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纪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肉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祭服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对天地、鬼神、祖先等万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孔子赞美禹具有众多美好品德,其中一项为“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即他平时穿着破烂,而祭祀的冕服很精美,说明他具有恭敬之情。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冤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等绣有多种纹章。不同纹章寄寓着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肩部织有日、月、龙;袖部纹有火、华虫、宗彝……由此可见,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表达着人们的崇拜敬畏乏情,显示出穿着者谦卑恭敬的态度。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更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圆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衡”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要求君子无坎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敞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冕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敛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递圆满、怡然自得。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节选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材料二: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补、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观念的深刻的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节选自《青年文学家》)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纹章丰富。C.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D.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9.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B.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C.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1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一项是(

)A.“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B.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C.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D.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开始始于我国,产生于轩辕黄帝时期。11.华夏文化“唯德是命”,请简述华夏服饰在“德”方面的论证思路。12.同是论述服饰与“天人合一”的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三、小阅读-课内13.下列选项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把礼乐与仁联系起来,认为“仁”是“礼乐”的外在表现,“礼乐”是“仁”的内化和自觉。B.《庄子·五石之瓠》中,吴王之客眼光再高,也仅仅是功利的心机,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隐含精神的自由,对比中体现出二者境界的高下。C.《墨子·兼爱上》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用医生看病要先寻到病根与治理好天下要先找出混乱的根源相对比。D.《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认为屈原在《离骚》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的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的品德。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二)公【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东平段从周记。”(选自段从周《止斋记》),有删改)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为能尽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B.“回虽不敏”,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谦辞,不才之意。C.“闭门却扫”,意思是关上大门,不再洒扫以接待客人;这里的“却”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相同。D.“生民”,意思是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B.赵公管理九郡,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赵公总是以恻隐之心对待,但是也不因此随便宽恕他。C.赵公认为自己已六十岁,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书斋取名为“止斋”。D.作者起初认为赵公精力未衰,可当大任,并以此为由拒绝作记的请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认为“公之止”有可取之处。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18.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孔子和“止”,请结合材料谈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停顿地方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卡上的表格内。于是乃相与发A徒役B围孔子于野C不得D行E绝粮F从者G病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伐陈”中的“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含义不同。B.“安有伯夷叔齐”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C.“意者吾未仁邪”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含义不同。D.“吾为尔宰”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的“宰”含义相同,都是指一种官职。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对于君子也会堕入困窘之境而生气不解,孔子认为,君子到了困窘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困窘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B.孔子到处碰壁仍坚持“仁”,真正实践了“无终食之间违仁”,他周游列国不受待见,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从容乐观。C.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样才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道义学说不完美,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D.孔子教育学生,不要以为仁者一定会被别人信服,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君子不应该不正当地摆脱贫困和卑贱,即使在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开仁德。22.把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23.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孔子困于陈蔡时能够弦歌不辍,不“违仁”的原因。五、名著阅读2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⑤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厌恶;仁者厌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B.耻,感到耻辱;士志于行道,不会在意衣食。C.游,研习;研习六艺,可以成才,也能进德。D.夺,掠夺;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夺其志。(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写出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体验举一例说明。(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当代价值。25.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小题。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行”,与“先行其言”的“行”意思相同的是(

)A.言寡尤,行寡悔 B.父没,观其行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D.多见阙殆,慎行其余(2)“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哪些要求。参考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D4.A5.C6.①从商发展到周,天命开始与道德相关。②从周发展到孔子,由“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变化为“天命是个人使命”。7.人生与使命: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8.B9.B10.D11.①明确“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的观点。②运用总分与并列式相结合的论证结构,在总体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服饰体现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