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宋代重视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皇帝会派出专门的审判机构进行审判;中央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还建立了审刑院,由皇帝亲自审理一些重大案件;皇帝还经常向各个地方派出巡阅使,对地方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这表明宋代A.皇权专制得到强化 B.法制体系建设完备C.监察制度健全高效 D.地方治理成就突出2.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3.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宋初的政治改革主要针对的是:A.文官体制B.藩镇割据C.加强皇权D.武将专权5.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文学上并没有很高的造诣,文学上著名的李白、杜甫等人,在官场上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宋代,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人,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宋金对峙的形势需要 B.宋代科举更重视诗赋C.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 D.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6.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7.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 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C.“冗官”、“冗兵”现象严重 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8.北宋神宗年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王安石提出“婚丧孰不供,货钱勉尔萦。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认为君主应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王安石的这一主张A.有效避免了君主权力的膨胀 B.蕴含了一定的民本思想C.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势力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9.北宋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是A.州郡县B.道州县C.路州县D.路府州县10.《宋史》载:“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其恩数廪禄,与参、枢同。”“计省”的设置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B.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导致皇帝权力削弱 D.精简宋朝中央机构11.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处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12.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学者评价漆侠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顾全芳王安石没有着眼于解决冗费、冗官、冗兵的社会问题,而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赵冬梅以逐利为目的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使宋初“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的行政作风一时烟消云散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13.北宋之初,在州府之上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各“使”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使”的管辖区域称为“路”。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彼此互不统属。由此可知,“路”这一层级的设置(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形成了冗官的局面C.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具有中央派出性质14.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使得军费开支高涨C.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D.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15.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B.加强中央集权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宋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的特别之处。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2.B3.C4.D5.C6.B7.D8.B9.C10.B11.A12.A13.D14.D15.B16.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