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案_第1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_第2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_第3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_第4页
中医妇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1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教学重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内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小结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布置作业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复习提问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教学目的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1)夏、商、周时代(2)春秋战国时代(3)秦汉时代(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5)唐代(6)宋代(7)金元时代(8)明代(9)清代与民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8)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证治准绳·女科》内容丰富博采各价之说加以发挥并对小产特别重视,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妇科的生理病理提出不少卓越的见解,并在明确理法的前提下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9)清代与民国——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广。《傅青主女科》该书立论强调肝脾肾对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作用,对产后病的治疗,有很多独到之处。亟斋居士的《达生篇》书中记述胎产时应注意的要点,特别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等在妇科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编写了第六版,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临床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掌握要点《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的产生年代及作者。小结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女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布置作业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有哪些?提问1.请说出《傅青主女科》的产生年代及作者。2.请说出《妇人大全良方》的产生年代及作者。第二章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教学目的1.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2.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3.熟悉阴道、子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重点1.胞宫的别名、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胞宫的别名:女子胞、子宫、子脏、血室。解剖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形态:在未受孕时,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形。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教学难点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掌握要点1.胞宫的解剖位置。2.胞宫的形态。3.胞宫的功能。小结1.胞宫的解剖位置。2.胞宫的形态。3.胞宫的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布置作业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是什么?2.胞宫的功能是什么?提问1.请简述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2.试述胞宫的功能。第二节女性的生理特点教学目的1.掌握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2.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3.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教学重点1.月经的生理现象。2.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内容1.月经的生理现象:(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绝经年龄到49岁前后。(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2.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教学难点1.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的关系(2)脏腑与月经的关系(3)血气与月经的关系(4)经络与月经的关系。掌握要点月经的产生机理。小结1.月经的生理现象。2.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布置作业1.什么叫月经?2.月经的产生机理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月经?2.试分别叙述月经与天癸、月经与脏腑、月经与血气、月经与经络的关系。第三节妊娠与产育教学目的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重点1.妊娠的机理。2.妊娠的生理现象。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4.临产时的特征。5.产后机体的变化。6.乳汁产生的机理。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2.妊娠的生理现象: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4.临产时的特征。5.产后机体的变化。6.乳汁产生的机理。教学难点1.妊娠的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乳汁产生的机理。掌握要点1.妊娠的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乳汁产生的机理。小结1.妊娠的机理。2.妊娠的生理现象。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4.临产时的特征。5.产后机体的变化。6.乳汁产生的机理。布置作业1.妊娠的机理是什么?2.乳汁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提问1.试述妊娠的机理。2.试述乳汁产生的机理。第三章女性的病理特点第一节病因教学目的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教学重点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教具板书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教学难点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掌握要点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小结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布置作业1.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2.怒、思、恐的致病特点有哪些?提问1.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有哪些?2.试述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请简述怒、思、恐的致病特点?第二节病机教学目的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教学重点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教学难点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掌握要点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小结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布置作业1.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2.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有哪些?提问1.怎样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2.请阐述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第一节四诊要点教学目的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病症变化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教学难点1.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2.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掌握要点1.问诊:月经史、带下、胎产史。2.望诊: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3.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4.切诊: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小结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布置作业1.问诊包括哪些内容?2.望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3.闻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4.切诊包括哪些内容?提问1.请说出问诊包括哪些内容?2.请说出望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3.请说出闻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4.请说出切诊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教学目的1.熟悉辨病与辨证的关系。2.掌握中医妇科先辨病后辨证的传统思维方式。教学重点1.脏腑辨证证型。2.气血辨证证型。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教学难点脏腑辨证证型与气血辨证证型掌握要点1.脏腑辨证证型。2.气血辨证证型。小结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布置作业1.脏腑辨证证型有哪些?2.气血辨证证型有哪些?提问1.请简述脏腑辨证证型有哪些?2.请简述气血辨证证型有哪些?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概要教学目的1.掌握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2.熟悉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3.熟悉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教学重点1.补肾滋肾2.疏肝养肝3.健脾和胃4.补益气血5.活血化瘀6.理气行滞7.清热凉血8.温经散寒9.利湿除痰10.解毒杀虫(含外治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具板书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2.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抑之,平之。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3.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4.补益气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气血同病,则适当配合应用。5.活血化瘀:临床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等。若瘀血内着,积结成癥者,宜破瘀消癥,软坚散结。6.理气行滞:若气机郁滞或气逆上壅,甚或气结积聚,应以解郁、行气、散结、降逆为主,佐以通络。理气行滞常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配合运用。7.清热凉血:热邪入血,以致血分蕴热,热迫血行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则宜清热凉血;热邪在下,未影响营血的月经先期、胎漏等,则宜苦寒清热或甘凉清热。8.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中,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的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治宜温经散寒。9.利湿除痰:水湿停滞不化,阻遏阳气则为寒湿,治宜温化水湿;湿郁日久可化热,则为湿热,宜清热利湿;脾气不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下注胞宫,治宜燥湿化痰。10.解毒杀虫(含外治法):教学难点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掌握要点1.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2.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小结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凉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解毒杀虫(含外治法)布置作业1.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有哪些?2.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是什么?3.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有哪些?提问1.请简述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2.请说出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3.举例说出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有哪些?第六章预防与保健教学目的了解经、孕、产、乳、更五期卫生等知识。以预防为主,为保障妇女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做到积极宣传。教学重点1.月经期卫生2.妊娠期卫生3.产褥期卫生4.哺乳期卫生5.更年期卫生教学方法本章自学教学内容1.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2.妊娠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慎房事、乳头护理、产前检查。3.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4.哺乳期卫生:乳房卫生、定时喂奶、坚持避孕、调畅情志。5.更年期卫生:调畅情志、劳逸适度。教学难点月经期卫生与产褥期卫生掌握要点1.月经期卫生2.妊娠期卫生3.产褥期卫生4.哺乳期卫生5.更年期卫生小结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布置作业月经期与产褥期应注意哪些事项?提问1.请阐述月经期与产褥期应注意哪些事项?各论第一章月经病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2.熟悉月经病的病因病机。3.了解月经病的范围。4.掌握月经病的治疗大法。教学重点1.月经病的概念:指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症状为特征的疾病。2.临床常见的月经病。3.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受六淫、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使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而发生月经病。4.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1)治病调经须分先后;(2)尚须注意标本缓急。5.月经病常用的治疗大法: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教学难点:1.月经病的概念。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内容1.月经病的概念。2.月经病的病因病机。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4.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小结1.月经病指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症状为特征的疾病。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1)治病调经须分先后;(2)尚须注意标本缓急。3.月经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月经量少、月经前后诸证、痛经、闭经、崩漏、经断前后诸证。布置作业1.请熟记月经病的概念。2.掌握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复习提问1.何谓月经病?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第一节月经先期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先期的概念。2.掌握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3.掌握月经先期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月经先期的概念。2.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先期的辨治原则。4.月经先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月经先期的调摄护理。6.月经先期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月经先期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并连续3个月提前者。2.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3.辨证论治:分气虚和血热。(1)脾气虚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稀。治宜补益肾气调经;方用固阴煎或归肾丸;(3)阳盛血热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散(4)阴虚血热证: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治宜滋阴清热调经,方用两地汤;(5)肝郁血热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治宜疏肝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教学难点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掌握要点1.月经先期的概念。2.月经先期的辨治原则。3.月经先期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月经先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先期由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实热、虚热、肝郁化热)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固阴煎、归肾丸、清经散、两地汤、丹栀逍遥散。布置作业1.月经先期实热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月经先期气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月经先期?2.请阐述清经散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月经先期。3.请简述月经先期中,脾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第二节月经后期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后期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月经后期的辨证、分型、治则、方药举例。3.熟悉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4.了解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教学重点1.月经后期的概念。2.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后期的辨治原则。4.月经后期的临床分型、治法、方药。5.月经后期的调摄护理6.月经后期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月经后期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推迟七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者。2.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强调其发病机理为冲任血少、经源不足,或冲任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3.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4.辨证论治:(1)肾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带下清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2)血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血益气调经,方用归脾汤;(3)虚寒证:经期延后,经色淡而量少,质清稀;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宜扶阳祛寒调经,方用大营煎。(4)实寒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治宜散寒调经,方用良方温经汤;(5)气滞证: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时欲太息;舌苔正常,脉弦。治宜理气行滞,方用乌药汤。教学难点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掌握要点1.月经后期的概念。2.月经后期的辨治原则。3.月经后期的临床分型、治法、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月经后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后期由肾虚、血虚、虚寒、实寒、气滞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大补元煎、归脾汤、大营煎、良方温经汤、乌药汤。布置作业1.月经后期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月经后期气滞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月经后期?2.试述温经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何型月经后期。3.请简述月经后期中,虚寒与实寒两型的辨证要点。第三节月经先后不定期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证、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治原则4.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调摄护理6.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强调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七天以上,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脏腑受损,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3.辨证论治:(1)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郁寡欢,时欲太息;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调经,方用逍遥散;(2)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调经,方用固阴煎;(3)肝郁肾虚证:为上两型主证之总和。治宜疏肝理气,补肾调经,方用定经汤。教学难点月经先后无定期与崩漏的鉴别。掌握要点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治原则。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月经先后无定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机理。3.月经先后无定期由肝郁、肾虚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逍遥散、固阴煎、定经汤。布置作业1.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月经先后无定期?2.请阐述固阴煎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月经先期。3.肝郁肾虚的月经先后不定期应选用什么方?由什么药物组成?第四节月经过多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过多的概念、发病机理。2.掌握月经过多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月经过多的概念。2.月经过多的发病机理。3.月经过多的辨治原则4.月经过多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月经过多的调摄护理6.月经过多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月经过多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2.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强调其病机为冲任失守,血海不固。3.辨证论治:(1)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调经,方用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用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教学难点月经过多与崩漏的鉴别。掌握要点1.月经过多的概念。2.月经过多的辨治原则。3.月经过多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月经过多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月经过多的发病机理。3.月经过多由气虚、血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举元煎或安冲汤、保阴煎、失笑散。布置作业1.月经过多血瘀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月经过多与崩漏的鉴别?提问1.什么叫月经过多?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2.试比较月经过多与月经先期的病机及分型有何异同?3.试述血热型月经过多的辨证治疗?第五节月经过少教学目的1.掌握月经过少的概念、发病机理。2.掌握月经过少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4.了解月经过少与激经、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教学重点1.月经过少的概念。2.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3.月经过少的辨治原则。4.月经过少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月经过少的调摄护理6.月经过少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月经过少的概念:强调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或经期不足二天,甚至点滴即净者。2.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营血亏虚,冲任血少,或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导致血海不盈。3.辨证论治:(1)肾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2)血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空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治宜养血调经,方用滋血汤。(3)血瘀证: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调经,方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证: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燥湿调经,方用苍附导痰丸。教学难点月经过少与激经、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掌握要点1.月经过少的概念。2.月经过少的辨治原则。3.月经过少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月经过少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3.月经过少由肾虚、血虚、血瘀、痰湿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归肾丸、滋血汤、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苍附导痰丸。布置作业1.月经过少痰湿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月经过少与崩漏的鉴别?提问1.什么叫月经过少?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证?2.肾虚型、血瘀型月经过少如何辨证治疗?第六节经期延长教学目的1.掌握经期延长的概念、发病机理。2.掌握经期延长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月经延长的概念。2.月经延长的发病机理。3.月经延长的辨治原则4.月经延长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月经延长的调摄护理6.月经延长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经期延长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天数持续8~14天。2.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虚热、气虚或血瘀,导致冲任不固。3.辨证论治:(1)气虚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淡质稀;神疲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方剂:清血养阴汤。(2)虚热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质稠色鲜;潮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方剂:清血养阴汤。(3)血瘀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袪瘀止血。方剂: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教学难点经期延长与崩漏的鉴别。掌握要点1.经期延长的概念。2.经期延长的辨治原则。3.经期延长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经期延长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3.经期延长由气虚、虚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清血养阴汤、清血养阴汤、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布置作业1.经期延长虚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经期延长与崩漏的鉴别?提问1.什么叫经期延长?其发生机理是什么?2.虚热型经期延长应如何辨证治疗?3.试述归脾汤及桃红四物汤的主治、功效。第七节经间期出血教学目的1.掌握经间期出血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经间期出血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4.了解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及赤带的鉴别教学重点1.经间期出血的概念。2.经间期出血的发病机理。3.经间期出血的辨治原则。4.经间期出血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经间期出血的调摄护理。6.经间期出血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经间期出血的概念:强调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期,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2.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功能失常,不能摄血归经。3.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质稠色鲜红;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方剂:两地汤和二至丸。(2)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无块;纳呆,胸闷,平素带下量多质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剂:清肝止淋汤。(3)血瘀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涩。治法:化瘀止血。方剂:逐瘀止血汤。教学难点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及赤带的鉴别。掌握要点1.经间期出血的概念。2.经间期出血的辨治原则。3.经间期出血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经间期出血为月经病之一。2.经间期出血的发病机理。3.经间期出血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两地汤和二至丸、清肝止淋汤、逐瘀止血汤。布置作业1.经间期出血肾阴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的鉴别?提问1.什么叫经间期出血?其发生机理是什么?2.经间期出血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3.经间期出血的治疗大法是什么?第八节崩漏教学目的1.掌握崩漏的概念以及崩中、漏下的不同。2.掌握崩漏的发病特点及辨证要点,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崩漏有何特点。3.掌握崩漏的治则及治崩三法。4.了解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5.掌握崩漏的病机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6.熟悉崩漏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崩漏的概念。2.崩漏的发病机理。3.崩漏的辨治原则4.崩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崩漏的调摄护理6.崩漏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崩漏的概念:经血非时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崩漏。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崩”,来势缓慢,出血量少者称“漏”。2.崩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3.崩漏的发病特点是月经的周期、血量、持续时间严重紊乱。4.崩漏的辨证,应着重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并要注意病程的久暂、发病年龄等。更年期或青春期崩漏,多属肾虚证型;生育期崩漏,多属血热或血瘀证型。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的鉴别。6.崩漏的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7.辨证论治:(1)脾气虚证:阴道非时下血,暴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缓弱或芤。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血。方剂:用固冲汤。(2)肾气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多或淋漓不绝,色淡质清稀;面色晦暗,头晕,怕冷,腰痛如折,溲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方剂:右归丸加人参。(3)肾阴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益肾。方剂:左归丸合二至丸。(4)实热证:阴道非时下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渴喜冷饮,头晕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剂:清热固经汤。(5)血瘀证:阴道非时下血,或忽然暴下,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出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涩。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方剂:四物汤和失笑散。教学难点崩漏与月经不调、某些妊娠期有出血症状疾病、外阴和阴道外伤出血、生殖器官肿瘤的鉴别。掌握要点1.崩漏的概念。2.崩漏的辨治原则。3.崩漏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崩漏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崩漏的发病机理。3.崩漏由脾气虚、肾气虚、肾阴虚、实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固冲汤、右归丸加人参、左归丸合二至丸、清热固经汤、四物汤和失笑散。布置作业1.崩漏实热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崩漏肾气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崩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2.崩漏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3.请简述治崩漏三大法及其含义。4.试述崩漏的分型、治法、方药。第九节闭经教学目的1.掌握闭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闭经辨证分型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3.了解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4.了解闭经与胎死不下的鉴别。教学重点1.闭经的概念。2.闭经的发病机理。3.闭经的辨治原则。4.闭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闭经的调摄护理6.闭经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闭经的概念: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2.闭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亏乏,源断其流;或邪气阻隔,经血不通。3.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4.辨证论治:(1)肾不足证: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面色憔悴,阴中干涩;舌淡红,少苔,脉沉弦细。治法:补肾养肝调经。方剂:归肾丸加鸡血藤。(2)血虚弱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致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毛发不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调经。方剂:人参养荣汤。(3)气滞血瘀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方剂:血府逐瘀汤。(4)痰湿阻滞证:月经渐少,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祛痰,活血通经。方剂: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教学难点闭经与早孕的鉴别。掌握要点1.闭经的概念。2.闭经的辨治原则。3.闭经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闭经是较为常见的月经病之一。2.闭经的发病机理。3.闭经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归肾丸、人参养荣汤、血府逐瘀汤、苍附导痰丸。布置作业1.闭经肝肾不足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提问1.什么叫闭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2.闭经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3.试述闭经的分型、治法、方药。第十节痛经教学目的1.掌握痛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痛经的辨证要点。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4.掌握痛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教学重点1.痛经的概念。2.痛经的发病机理。3.痛经的辨治原则4.痛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痛经的调摄护理6.痛经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痛经的概念: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多发生于经行第一二天或经前数日,也有发生于月经将净或经净之后。2.痛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或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3.痛经的辨证要点:首辨其“痛”,依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结合月经的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4.辨证论治:(1)肾亏损证:经后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肝肾止痛。方剂:调肝汤。(2)血虚弱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空坠、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止痛。方剂:圣愈汤。(3)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或刺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或见腐肉片样物,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剂: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甚则绞痛难忍,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暗有块,或如黑豆汁;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袪瘀止痛。方剂:温经汤。(5)湿热蕴结证:主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平素小腹胀痛,经行疼痛加剧,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稠有块;或伴有低热,带下黄稠,量多臭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剂:清热调血汤。教学难点各型止痛药的选用。掌握要点1.痛经的概念。2.痛经的辨治原则。3.痛经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痛经为月经病之常见病。2.痛经的发病机理。3.痛经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4.选用的方剂有调肝汤、圣愈汤、膈下逐瘀汤、温经汤、清热调血汤。布置作业1.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试述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痛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2.怎样辨别痛经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第二章带下病教学目的1.掌握带下病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3.了解带下病的含义。4.掌握带下病的治疗原则。5.掌握带下病的辨证、治法、方药。教学重点1.带下病的概念。2.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3.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升阳、除湿为主。教学难点带下病与白浊、白淫的鉴别。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内容1.带下病的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2.带下病的发病机理:脾虚湿盛,损伤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3.带下病的病因病机:(1)脾阳虚,湿邪下注;(2)肾阳虚,闭藏失职;(3)阴虚夹湿,伤及任带;(4)湿热下注,伤及任带;(5)湿毒蕴结,损伤任带。4.带下病的治疗原则:健脾升阳,除湿止带。5.辨证论治:(1)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剂:完带汤。(2)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酸如折,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润,脉沉迟。治法:温肾助阳,固涩止带。方剂: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带下量多,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稠粘,阴部灼热,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治法:滋肾益阴,清热祛湿。方剂: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泡沫状,有臭味,或色白如豆腐渣样,阴部瘙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方剂:止带方。(5)湿热蕴毒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五色杂下,臭秽难闻,,阴部瘙痒,小腹疼痛,大便粘糜,小便短赤,心烦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方剂:五味消毒饮。小结1.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2.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但应根据湿邪的成因不同而治法各异,可健脾除湿、温肾化湿、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祛邪利湿等。一般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湿热和湿毒宜清、宜利。3.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参考带下病辨证施治。布置作业1.熟记带下病的概念。2.掌握带下病的治疗原则。复习提问1.何谓带下病?2.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是什么?第三章妊娠病概述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2.掌握妊娠期间机体的生理特点。3.掌握妊娠病的治疗大法。4.掌握妊娠病的用药禁忌。5.熟悉妊娠病的病因病机。6.了解妊娠病的范围。教学重点1.妊娠病的概念。2.临床常见的妊娠病。3.妊娠病的病机。4.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教学难点: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2.妊娠病常用的安胎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妊娠病的概念: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2.妊娠病的病机:(1)阴血不足,气易偏盛。(2)气机升降失常。(3)脾肾亏虚,胎失所养所系,从而导致妊娠病的发生。3.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但治病安胎须分先后。4.妊娠病的治疗大法:补肾、健脾为主。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乃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可安。5.妊娠期间用药禁忌: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物,都应慎用或禁用。小结1.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2.妊娠病的治疗原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但治病安胎须分先后。3.妊娠病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咳嗽、妊娠失音、妊娠小便淋痛、胎位不正。布置作业1.请熟记妊娠病的概念。2.掌握妊娠病的治疗原则。复习提问1.何谓妊娠病?2.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3.妊娠用药应注意什么?第一节妊娠恶阻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恶阻的概念。2.掌握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3.掌握妊娠恶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妊娠恶阻的概念。2.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3.妊娠恶阻的辨治原则。4.妊娠恶阻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妊娠恶阻的调摄护理。6.关于半夏治疗妊娠恶阻的药理研究。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妊娠恶阻的概念:强调本病是在妊娠早期的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2.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3.辨证论治:(1)脾虚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卷,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剂: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证: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方剂:加味温胆汤。(3)痰滞证: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方剂:青竹茹汤。教学难点妊娠恶阻与急性胃肠炎、肠痈的鉴别。掌握要点1.妊娠恶阻的概念。2.妊娠恶阻的辨治原则。3.妊娠恶阻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妊娠恶阻为妊娠病之常见病。2.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3.妊娠恶阻有胃虚、肝热和痰滞。4.选用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温胆汤、青竹茹汤。布置作业1.妊娠恶阻的肝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妊娠恶阻的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妊娠恶阻?2.请阐述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妊娠恶阻。3.请简述妊娠恶阻中,胃虚与痰滞型的辨证要点。第二节妊娠腹痛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腹痛的概念。2.掌握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3.掌握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4.掌握妊娠腹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妊娠腹痛的病因病机。6.熟悉妊娠腹痛的预后与转归。教学重点1.妊娠腹痛的概念。2.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3.妊娠腹痛的辨治原则。4.妊娠腹痛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妊娠腹痛的调摄护理。6.关于白芍治疗妊娠腹痛的药理研究。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概念:强调说明在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2.病因病机:讲述引起妊娠腹痛常见的原因,重点说明妊娠腹痛的病机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3.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4.辨证要点:依据疼痛的性质辨证疼痛的性质(虚、实、寒、热)。5.辨证论治:(1)血虚证:妊娠期间小腹绵绵作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治法:养血安胎止痛。方剂:当归芍药散。(2)气郁证:妊娠期间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痛,舌红苔薄,脉弦滑。治法:疏肝解郁止痛。方剂:逍遥散。(3)虚寒证:妊娠期间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黄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方剂:胶艾汤。教学难点妊娠腹痛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掌握要点1.妊娠腹痛的概念。2.妊娠腹痛的辨治原则。3.妊娠腹痛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妊娠腹痛为妊娠病之常见病。2.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3.妊娠腹痛有血虚、气滞和虚寒。4.选用的方剂有当归芍药散、逍遥散、胶艾汤。布置作业1.妊娠腹痛的血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妊娠腹痛的虚寒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妊娠腹痛?2.请阐述当归芍药散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妊娠腹痛。3.请简述妊娠腹痛中,血虚与虚寒证的辨证要点。第三节胎漏教学目的1.掌握胎漏的概念。2.掌握胎漏的发病机理。3.掌握胎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胎漏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胎漏的概念。2.胎漏的发病机理。3.胎漏的辨治原则4.胎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胎漏的调摄护理6.胎漏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胎漏的概念:强调在妊娠期间,以阴道少量出血,无腰酸腹痛为特点。2.胎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3.辨证论治:分肾虚、气虚、血热。(1)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稀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治法:补肾固冲,止血安胎。方剂:寿胎丸。(2)气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脉色huang白,舌淡苔白,脉滑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止血安胎。方剂:固下益气汤。(3)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止血安胎。方剂:加减阿胶汤。教学难点胎漏与胎动不安的鉴别。掌握要点1.胎漏的概念。2.胎漏的辨治原则。3.胎漏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胎漏为妊娠之常见病。2.胎漏的发病机理。3.胎漏由肾虚、气虚、血热。4.选用的方剂有寿胎丸、固下益气汤、加减阿胶汤。布置作业1.胎漏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胎漏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胎漏?2.请阐述寿胎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胎漏。3.请简述胎漏中,气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第四节胎动不安教学目的1.掌握胎动不安的概念。2.掌握胎动不安的发病机理3.掌握胎动不安的治疗原则4.掌握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5.熟悉胎动不安的病因6.熟悉胎动不安的鉴别诊断7.熟悉胎动不安的预后与转归教学重点1.胎动的概念。2.胎动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3.辨证论治:分肾虚、气虚、血热。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胎动不安的概念:强调说明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2.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3.辨证论治:(1)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稀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滑。治法:补肾固冲,止血安胎。方剂:寿胎丸。(2)气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滑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止血安胎。方剂:固下益气汤。(3)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止血安胎。方剂:加减阿胶汤。教学难点胎动不安与胎漏的鉴别。掌握要点1.胎动不安的概念。2.胎动不安的辨治原则。3.胎动不安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胎动不安为妊娠之常见病。2.胎动不安的发病机理。3.胎动不安由肾虚、气虚、血虚、血热、外伤。4.选用的方剂有寿胎丸、举元煎、贮根汤、保阴煎、加味圣愈汤。布置作业1.胎动不安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胎动不安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胎动不安?2.请阐述举元煎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胎动不安。3.请简述胎动不安中,气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第五节滑胎教学目的1.掌握滑胎的概念。2.掌握滑胎的病机。3.掌握滑胎治疗原则。4.掌握滑胎的辨证论治。5.熟悉滑胎的病因。6.熟悉滑胎调护。教学重点1.滑胎的概念。2.滑胎的发病机理。3.滑胎的辨治原则。4.滑胎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滑胎的调摄护理。6.滑胎的研究进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滑胎的概念:强调说明滑胎发生的连续性和自然发生的特点。2.病因病机:讲述滑胎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3.治疗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孕前调治,孕后早治。孕前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固冲任为主。孕后应及时保胎治疗,服药应超过以往滑胎的月份。4.辨证论治:(1)肾气亏虚证: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精神萎靡,夜尿频多,目眶暗黑,或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补肾固冲安胎。方剂: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证:屡孕屡堕,头晕眼花,神倦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安胎。方剂:泰山磐石散。教学难点治疗滑胎应掌握在什么时间最好,如何用药。掌握要点1.滑胎的概念。2.滑胎的辨治原则。3.滑胎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滑胎为妊娠之常见病。2.滑胎的发病机理。3.滑胎有肾虚、气血虚弱证。4.选用的方剂有补肾固冲丸、泰山磐石散。布置作业1.滑胎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2.滑胎气血虚弱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提问1.什么叫滑胎?2.请阐述补肾固冲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滑胎。3.请简述滑胎中,气血虚弱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第六节胎死不下教学目的1.掌握胎死不下的概念。2.掌握胎死不下的治疗原则。3.掌握胎死不下的辨证论治。4.熟悉胎死不下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胎死不下的概念。2.胎死不下的发病机理。3.胎死不下的辨治原则。4.胎死不下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胎死不下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胎死不下的概念:强调说明胎死不下是胎死腹中超过2个月仍不能自行排出者。2.胎死不下病因病机:讲述胎死不下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其病机是:气血虚弱,无力排出或邪气阻滞,碍胎排出。3.治疗原则:下胎益母。4.辨证论治:重点讲述胎死不下的各个证型的主要症状、舌脉、治法和方药。教学难点胎死不下的紧急处理及并发症。掌握要点1.胎死不下的概念。2.胎死不下的辨治原则。3.胎死不下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胎死不下为妊娠病之常见病。2.胎死不下的发病机理。3.胎死不下由气血虚弱、瘀血阻滞、湿阻气机。4.选用的方剂有救母丹、脱花煎、平胃散。布置作业1.胎死不下及并发症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第七节胎水肿满教学目的1.掌握胎水肿满的概念2.掌握胎水肿满的病机3.掌握胎水肿满的治疗原则4.掌握胎水肿满的辨证要点5.掌握胎水肿满的辨证论治6.熟悉胎水肿满的病因教学重点1.胎水肿满的概念。2.胎水肿满的发病机理。3胎水肿满的辨治原则4.胎水肿满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胎水肿满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胎水肿满的概念:强调说明妊娠期间,出现胎水肿满,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喘息不能平卧者。2.胎水肿满病因病机:讲述胎水肿满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脾虚运化失职或气机阻滞,水湿停滞,水渍胞中。3.治疗原则:补虚除湿。4.辨证论治:(1)脾气虚弱证:孕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腹皮急而发亮,下肢及阴部水肿,食少腹胀,神疲肢软,,面色淡黄,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治法:健脾渗湿,养血安胎。方剂:鲤鱼汤。(2)气滞湿郁证:孕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则喘不得卧;肢体肿胀,皮色不变,按之压痕不显;苔薄腻,脉弦滑。治法:理气行滞,利水除湿。方药:茯苓导水汤去槟榔。教学难点胎水肿满与妊娠肿胀的鉴别。掌握要点1.胎水肿满的概念。2.胎水肿满的辨治原则。3.胎水肿满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胎水肿满为妊娠病之常见病。2.胎水肿满的发病机理。3.胎水肿满由脾虚气弱、气滞湿郁。4.选用的方剂有鲤鱼汤、茯苓导水汤。布置作业胎水肿满脾虚气弱型与气滞湿郁的辨证要点。第八节妊娠心烦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心烦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妊娠心烦的治疗原则3.掌握妊娠心烦的辨证论治4.熟悉妊娠心烦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妊娠心烦的概念。2.妊娠心烦的发病机理。3.妊娠心烦的辨治原则。4.妊娠心烦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1.妊娠心烦的概念:强调说明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者。2.妊娠心烦病机: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火热乘心。3.治疗原则:清热除烦。4.辨证论治:(1)阴虚火旺证: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滑。治法:养阴清热除烦。方剂:人参麦冬散。(2)痰火内蕴证:妊娠心中烦闷,甚则心悸胆怯,头晕目眩,苔黄而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涤痰除烦。方剂:竹沥汤。(3)肝经郁火证:妊娠心中烦闷不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两胁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除烦。方剂:逍遥散。教学难点妊娠心烦的发生皆与火有关。掌握要点1.妊娠心烦的概念。2.妊娠心烦的辨治原则。3.妊娠心烦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妊娠心烦在妊娠病中不常见。2.妊娠心烦的发病机理。3.妊娠心烦由阴虚火旺、痰火内运、肝经郁火。4.选用的方剂有人参麦冬散、竹沥汤、丹栀逍遥散。布置作业1.妊娠心烦中阴虚火旺的辨证要点。第九节妊娠肿胀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肿胀的概念。2.掌握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3.掌握妊娠肿胀的治疗原则。4.掌握妊娠肿胀的辨证论治。5.掌握妊娠肿胀的鉴别诊断。6.熟悉妊娠肿胀的病因病机。教学重点1.妊娠肿胀的概念。2.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3.妊娠肿胀的辨治原则4.妊娠肿胀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妊娠肿胀现代医学治疗。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教具板书或多媒体。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1.概念:强调妊娠肿胀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肿胀者。2.病因病机:讲述妊娠肿胀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肿胀的病机是:阳虚,水湿内停;气滞湿停。3.治疗原则:运化水湿为主,佐以安胎。慎用温燥、寒凉、滑利之品。4.辨证要点:辨水肿与气肿。5.辨证论治:(1)脾虚证: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治法:健脾除湿,行水消肿。方剂:白术散。(2)肾虚型:孕后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治法:补肾助阳,化气行水。方剂:五苓散。(3)气滞证:妊娠数月,肢体肿胀,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治法:理气行滞,化湿消肿。方剂:天仙藤散。教学难点妊娠肿胀与胎水肿满的鉴别。若重度妊娠肿胀的患者,应注意与内科病如: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及慢性肾炎等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相鉴别。掌握要点1.妊娠肿胀的概念。2.妊娠肿胀的辨治原则。3.妊娠肿胀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举例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小结1.妊娠肿胀为妊娠病之常见病。2.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3.妊娠肿胀由脾虚气弱、肾气虚、气滞湿郁。4.选用的方剂有白术散、五苓散、天仙藤散。布置作业妊娠肿胀中水肿与气肿的辨证要点。第十节妊娠眩晕教学目的1.掌握妊娠眩晕的概念。2.掌握妊娠眩晕的病机。3.掌握妊娠眩晕的治疗原则。4.掌握妊娠眩晕的辨证论治。5.熟悉妊娠眩晕病因。6.熟悉娠娠眩晕的预后与转归。教学重点1.妊娠眩晕的概念。2.妊娠眩晕的发病机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