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说课稿汇编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流程: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开篇,承上启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它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繁荣与开放统一的唐朝,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时期,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这一时期无疑是重中之重.2.内容标准内容要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繁荣与短暂.解读: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它虽然短暂,但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的内容包括四部分:1.隋的统一.2.开通大运河.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4.隋朝的灭亡.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把教学内容总结为“一,二,一”作为教学主线: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与繁荣两个创举──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一个局面──隋朝的灭亡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二、说学情1.认知起点: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2.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3.学习障碍: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4.学习难度:①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到;③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情景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分析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繁荣与短暂,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教学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使这个问题由难转易.教学难点: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和信息,以大运河为核心,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条件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2.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和启示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引导学生借助史料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悟其渔识.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导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历史材料,体会科举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通过借鉴相关评论,尝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练习内容安排: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第3页问题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的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可借助于表格,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和进步意义.第5页课后活动:隋朝速亡的原因?通过课本《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隋灭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学生口头完成.第5页《知识拓展---隋炀帝派人三赴琉球》,让学生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五、说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明教学目标的实现.1、情景导入(故事设疑激发兴趣)通过小故事《胭脂井的传说》引入新课.(3分钟)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所以我采用小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新知学习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2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该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学习才有方向.2.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5页,大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用笔勾画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有不懂或有疑问之处做标记(10分钟)(1)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隋朝统一的时间,隋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时间、规模、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3)科举制确立的标志和意义?(4)隋朝速亡的原因?3.小组内交流(5分钟)【设计意图】根据目标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合作探究(15分钟)(1)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中心及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通过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创作的乐趣,又能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在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隋朝的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轻松、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能够提高学习兴趣.(2)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和启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5.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构建知识树或知识框架图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6.达标检测

(5分钟)(1)隋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年,人物:,都城:,公元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为加强,巩固.规模:以为中心,北达,南至.作用:大大促进的交流(3)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为了加强南北交通B.巡游江都C.巩固统治D.搜刮各地财富(4)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作用()A.巩固隋朝的统一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加强北方的边防设计意图:通过四道有梯度的问题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通过当堂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为教师制定下节课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六、说板书设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内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及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唐太宗虚心纳谏。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武则天

开元盛世「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二)学法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三、说教学模式本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MV武则天.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二:女皇武则天1、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教师设问:你了解武则天么?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画像结合自己看到的电视剧会从不同方面说出对武则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学生自己看书能够回答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正确的治国措施.)3、根据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4、多媒体展示无字碑及其文字介绍,设问: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评价她呢?(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会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和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评价,但绝大多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好坏来评价,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观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说完,教师小结给出客观评价-----功大于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她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行为。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教师小结: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的李隆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环节三: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简介.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3.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及结果。4.多媒体展示开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①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5.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教师补充相关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来加以说明唐玄宗整顿吏治.教师小结: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体会一下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社会情景。)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式解答相关的历史问题,引用古文资料让教材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五、教师小結:李渊建立唐朝,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六.巩固拓展: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政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能力.)七、板书设计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建立唐朝

发展

承前启后

开元盛世八、说得失1、

教师运用直观性强的mv与历史图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旁佐,即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确立历史观。2、

课堂以多种形式,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如mv歌曲《无字碑》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到古代的感觉;通过欣赏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图片,对他们的历史有了感官的了解;相关数据与诗歌的展示,使学生客观性的了解唐代的繁盛。3、

学生对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仅限于主观,缺乏相关的事实辩证,未用摆事实讲道理第3课盛唐气象一、说教材《盛唐气象》是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从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四个方面为学生呈现了一幅恢宏瑰丽的唐朝盛世景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民族关系的融洽和文学艺术上的繁花似锦,感受唐朝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发展等史实;2.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掌握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实;3.掌握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初步了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研读史料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唐朝开放社会风气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观念,体会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通过对唐诗的学习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仅才华过人,而且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激发自豪感和爱国心。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等中学生的特质,因此本课丰富多彩的图片将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通过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概括能力,并且通过本单元第二课的学习,学生对唐朝前期的历史情况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仍然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直观展示和引导来帮助他们进行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和掌握。三、说教法和学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情境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和情境探究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四、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分别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和作业设计四个环节展开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初中阶段的历史新课导入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变枯燥的历史为形象直观的历史。因此在本环节我会采用“穿越新闻”的形式,请学生模拟新闻联播播报《大唐新闻》,并请学生对新闻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一则是粮食丰产的消息,公私粮仓都堆满了丰收的粮食;一则是唐太宗嫁女的消息,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松赞干布。接着我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唐朝前期的100多年,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而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结合则成为唐蕃友好的象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融洽。除此之外,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这一切共同组成了一副辉煌瑰丽的画卷——盛唐气象。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会抛出两个问题:那唐朝经济为何会如此繁荣,文学艺术又是怎样的丰富多彩呢?请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环节二:新课讲授无论是学情的分析,还是教法学法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使新知识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为了增加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课的标题以诗句的形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分别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唐蕃和同为一家、胡音胡骑与胡妆、天下名士竞风流。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新课讲授。(一)小邑犹藏万家室——经济繁荣新课标提倡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加之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主要采用图片史料加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这样设计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达到锻炼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呈现曲辕犁、唐花鸟纹织锦、唐三彩、开元通宝等图片,请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本总结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时间5分钟。学生讨论期间我会进行学法指导,提示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依据我的提示,各小组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整合及对史料的分析,一组代表回答到:农业方面有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二组代表回答到: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三组代表回答到:商业方面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尤其是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期间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会补充唐朝“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和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提问,如:曲辕犁和筒车有什么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唐朝农业技术不断改进的认识,使学生对唐朝经济的繁荣有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为了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唐朝的恢弘气派,我会播放《唐都长安》的短视频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使学生了解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人口多达百万,规模十分宏大。最后我会对此进行总结:唐都长安宏伟富丽,东市西市四方珍奇云集,繁华异常。来自各国的商人也都云集于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大都会,也是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印证。(二)唐蕃和同为一家——民族交融唐朝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民族交往也比前朝频繁和融洽。民族关系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本部分内容相对简单,线索明晰,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加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首先我会对吐蕃的发展概况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请学生走进历史自习室,自主学习本部分的内容并总结唐蕃交往的史实、思考唐蕃交往带来的影响。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回答出:交往是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影响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其次我会通过PPT展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名言,请学生结合唐与吐蕃的交往思考唐朝推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对民族交往和融合又有什么影响?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史料解读能够得出: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是推动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当时民族交融的表现。由于课本的编排特点,学生能够回答出其中的三点: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担任;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我会对最后一点进行补充: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新课标提倡历史教学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除课本知识的讲解外,我还添加了有关当今民族政策的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培养学生平等开放的民族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也能实现学科间的纵横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会提问学生当今我国推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并请学生思考其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共通之处?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通过与唐朝的比较得出:二者都是开明的民族政策,都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升华: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并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平等交往,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三)胡音胡骑与胡妆——风气开放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外交流的频繁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为唐朝带来了开放的社会风气。由于唐朝的社会风气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相对本课其他内容来说不是重点知识,因此我主要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教学,依托情景剧,向学生新颖、直观、形象的呈现历史知识,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会请学生观看情景剧《唐朝女子茶话会》,结合课本思考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特点。学生结合情景剧和课本能够回答出比较浅显的知识,如:唐朝社会充满活力,女子也可以接受教育;唐朝的社会风气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等。因此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之后我会进行理论性的补充:唐朝的文学艺术也受到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唐朝的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风貌。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升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明兼容的政策以及繁荣的社会经济不仅创造了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也给了唐朝妇女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唐朝妇女唱胡音,穿胡装,画胡妆,谱写出了一幅动人的盛世风景图。而更动人的,当属唐朝闻名天下,流传后世的诗歌艺术了。从而过渡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四)天下名士竞风流——文艺多彩新课标提倡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考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课上活动展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够形象直观的呈现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能力基础。首先我会请各小组将课前分组搜集的唐朝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进行展示,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后请各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搜集成果。文学组的同学制作了唐诗的表格,其中包含了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称号、风格及其代表作。其中白居易的称号学生不知道,我会进行补充“诗魔”或“诗王”,并针对三位诗人不同风格的由来进行解释,主要与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相关,从而使学生感知“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理念;书法组的同学为大家带来了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姪文稿》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并介绍了他们的书法特点;绘画组的同学首先介绍了唐朝绘画的特点,即题材和类型广泛,接着介绍了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介绍了他们的绘画特点并指出吴道子为“画圣”。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除以上成就外,唐朝在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也成就斐然。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但是学习历史仅仅掌握基本史实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加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突破,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史料的研读和充分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因此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研读发放的资料包,包括隋朝的灭亡,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的政策等相关史料,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按照之前的分组,讨论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由于今天的学习对此内容已有所涉及,而且盛唐气象的表现中有些也是原因。因此各小组代表能够比较容易答出: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推行开明开放的政策;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水陆交通的便利等。但是囿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回答的依旧不够全面,因此我会再进行补充:唐朝前期社会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等因素。最后我会进行总结: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社会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带来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加之唐朝水陆交通的便利,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唐朝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环节三:课堂小结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一个有趣的课堂小结,能对整个教学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这一理念,我会举办一场盛唐气象的知识竞赛,请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抢答。并为优秀者准备奖品,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知识竞赛,既能重新调动逐渐沉寂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的题目又能帮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环节四:作业设计为了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使作业发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效果,我将引导学生课下搜集反映盛唐气象的诗歌并进行记录,下节课通过举办盛唐诗歌朗诵会的活动来进行交流分享。如此设计还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就是微型的课堂,是学习过程中重要内容的呈现。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原则,首先在黑板正上方居中板书课题盛唐气象;其次,在黑板的靠左边依次写下小邑犹藏万家室——经济繁荣、唐蕃和同为一家——民族交融、胡音胡骑与胡妆——风气开放、天下名士竞风流——文艺多彩。这就是我的板书,标题新颖,简单直观。盛唐气象一、小邑犹藏万家室——经济繁荣二、唐蕃和同为一家——民族交融三、胡音胡骑与胡妆——风气开放四、天下名士竞风流——文艺多彩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说教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选自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本课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三个子目。学好本节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运用对比讲解,提高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二、说学情学生通过《西游记》对玄奘西行的历史略有耳闻,但需要提高对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辨别能力。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改理念,本课将采用的教法为: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学法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视频,视频剪辑后仅2分钟,确保导入的简洁性,并设置问题引入本课主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环节二:新课讲授1.遣唐使开展《中国诗词大会》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李白诗作《哭晁卿衡》,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友人为何能与中国诗人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2.鉴真东渡PPT展示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的图片,并邀请我班历史小博士登台,讲述他课前收集的鉴真东渡的故事,使同学们感受到鉴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3.玄奘西行学生讲述自己所熟知的《西游记》故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文艺作品与教材中真实的玄奘西行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区别,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路线图,以此来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思维。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小组代表能够归纳总结出:政治、经济和对外交通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我们也应学习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环节四: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下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找出还有哪些历史人物在唐朝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五、说板书设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

2.鉴真东渡3.玄奘西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隋唐时期的历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