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二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考查热点1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一、掌握各类题材的情感及答题角度1.咏史怀古诗情感分类1.历览历史点滴,提出自己观点。2.悲吟古人际遇,暗示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统治者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深表同情答题角度1.弄清史实。咏史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鉴赏时首先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题中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2.体会意图。作者的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发表议论的,也有做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诗常用的表达技巧2.咏物言志诗情感分类1.单纯咏物,表达喜爱或赞美之情。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答题角度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3.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达方式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式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3.羁旅思乡诗情感分类1.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情。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见所闻,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2.望尽天涯的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忧怨悲愤。或凝聚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答题角度1.抓关键的字词:“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2.抓特殊的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3.留心四种意象: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送别、杜鹃啼血。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常用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蜀相》;②对写法,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4.赠友送别诗情感分类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又不杂乱无章答题角度1.要掌握送别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而言,首联叙事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2.把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3.掌握送别诗的情感内容5.爱情闺怨诗情感分类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答题角度1.把握爱情闺怨诗的思想内容。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④表达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6.边塞征战诗情感分类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答题角度1.抓住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的。即使战争艰苦,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边塞诗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到了宋代,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总之,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表现了爱国的主旋律。答题角度2.抓住意象特征。边塞诗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诗歌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体会不同风格。大量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等等7.山水田园诗情感分类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辉,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的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之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对被贬谪的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答题角度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①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②描写景物的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阔的景象,也要善于体会诗人观察、捕捉和描摹的细致入微8.讽喻诗情感分类1.表达对劳苦大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2.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或权贵的讽刺或不满。3.表达对统治阶级腐朽、贪婪、残暴的深恶痛绝。4.表达对当权者的讽谏规劝答题角度1.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2.关注其采用的表达技巧二、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1.知人论世对人物的身份、经历进行分析,包括诗人自己和诗中描述的对象。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含有诗人对描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并且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描述对象的情感一定要立足诗的关键点,如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2.借景观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情感的类别和深浅。多数景与情有相似性,当然少数也有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3.咏物传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舟、长亭、灞陵、柳岸、镜,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超俗的品行。4.缘事析情①据“事”探“情”。考生要根据“事”的属性,探究“情”的类别。通常情况下,“事”喜则“情”喜,“事”悲则“情”悲。②“细”中见“奇”。考生要抓住叙事中的细节,去窥探诗人丰富的情感,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奇特效果。5.典故抒情①增加积累,尤其是熟悉、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②其次要特别注意典故的正用和反用。③典故的“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6.时空显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分清景象的虚实。①分清是现实、往昔还是设想将来。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②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情感。离别时和离别后情感不同,离别时自然是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空间在家,与家人团聚是温暖的;空间在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7.题材明情结合诗歌题材,了解惯常表达的情感,并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如送别诗,常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切、安慰、担忧、勉励等情感。8.词语定情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大都起到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如诗中“客”字,暗示羁旅之愁、思家之切。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离京(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考查角度一概括分析古诗词句情感高分技法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这些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概括分析古诗词句情感题2步骤典题试做(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状元支招/

步骤一:抓人、事、景,确定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结合注释,整体理解诗意。“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王安石和沈康乃前后两任常州知州。诗歌后两句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自己离任),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步骤二:分析设题诗句,写出规范答案题干问的是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考查角度二概括分析古诗整体情感高分技法概括分析古诗整体情感题3步骤典题试做(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

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全诗表达了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状元支招/第一步:整体感知由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和诗中的意象,如“蚊蚋”“凫鸭”“衰柳”“轻烟”等,可知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第二步:分析诗句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情感,可分条回答。考查角度三概括诗人情感变化高分技法概括诗人情感变化题3步骤典题试做

(2022·高考语文试题模拟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①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②“朔风吹老梅花片”,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③“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状元支招/第一步:合理划分诗歌的层次整首诗歌可划分为三层:“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是第一层;“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是第二层;“一笑琅然”是第三层。

第二步:体会每一层次诗人的情感第一层,开篇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边,岸边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第二层,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朔风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第三层,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等等。所谓“评价观点态度”,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有时也要求考生评价他人对诗歌所持的观点态度。

考查热点2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答题3步骤高分技法典题试做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状元支招/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结合诗句来分析观点一: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观点二:不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第三步:总结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短板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到位针对突破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4.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认识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对点强化1.(2023·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范成大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概括分析词句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泪”包含的复杂情感。答: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的伤心,更因要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我“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而又要久别,不禁流泪。2.(2023·浙江台州市第二次教学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有感[南宋]苏泂灯影三更夜,虫声四壁秋。雨阶疏滴滴,风幔飒悠悠。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秋夜有感[清]柯劭慧风叶落空阶,秋声感客怀。多情天上月,夜夜入帷来。【概括分析整体情感】这两首诗都以“秋夜有感”为题,抒发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答:(1)相同:两首诗都因秋生感,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2)不同:①苏诗由对朋友新丧的悼亡,强调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②柯诗由客居他乡的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解析】(1)相同:两首诗都名为“秋夜有感”,都是因秋而生发感触;从“朋友新凋丧”“风叶落空阶”等句来看,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2)不同:苏诗“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诗人因朋友新丧悼亡,“老去未能休”强调自己虽然年老,但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柯诗“秋声感客怀”,诗人因客居他乡而生发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3.(2023·黄山市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临安。倅,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代有承明庐,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视草:奉命起草制诰。【概括情感变化】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答: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虚射惊落雁表达对自己不甘沉沦,杀敌报国的渴望。【解析】首先,下阕“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意思是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行。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词人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接着,“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两句,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