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春望》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春望》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春望》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春望》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春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春望杜甫学习目标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歌主要内容;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时代背景,揣摩关键字词来体会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通过诗联赏析,体会诗歌写作特色和深沉意境;拓展杜甫相关诗歌,理解作者的情感,弘扬爱国之情.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简介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背景简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知识链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每首诗的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的字数固定,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基本固定,押韵的位置固定。同古体诗相比,近体诗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课文朗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jiànsāoshènɡzān字词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地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诗文翻译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合作探究答:①望见长安的破败景象;②盼望收到家人音讯;③渴望早日平定叛乱。诗歌题为《春望》,诗人“望”的是什么?城郭破败(远)乱草残木(中)春花飞鸟(近)白发稀疏(特写)合作探究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城空人稀、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合作探究答: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触景生情——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可见内心伤感程度之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合作探究答:夸张。“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合作探究答:“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以“白发”“不胜簪”的细节,描写诗人的苍老之态,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结构梳理首颔颈尾首联:望中所见国已破草木深寄情于景颔联: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触景生情颈联:望中之思烽火连家书断夸张尾联:望中之态白发短不胜簪细节描写春望忧国伤时

思家悲己主旨探究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理解性默写杜甫《春望》一诗中,“”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杜甫《春望》中表明战乱之长,家书珍贵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理解性默写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A景情情景交融诗词名句乐景哀景乐情哀情乐情哀情常用美好景物,烘托喜悦之情。常用美好景物,烘托哀愁之情。常用衰败景物,烘托欣喜之情。常用衰败景物,烘托愁苦之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