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这个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这些自然灾害和它们带来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平稳健康运行,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工作,因此自然灾害的防御体系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20世纪末,联合国为1990-2000年国际国际减灾十年制定了一项科学研究和行动计划,以期减轻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此后,我国的自然灾害学术研究开始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在这些学者中,既有来自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也包括一些社会科学专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开展着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中国自然灾害的科学分析,二是中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的研究。科学分析自然灾害。是现代地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但直到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才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王劲峰建立了我国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提出了我国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26个自然灾害区、93自然灾害小区。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灾害区划、影响评价、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吕学军从系统论出发,论证了自然灾害之间存在联系、整体性和层次性,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系统论。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研究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指出自然灾害是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障碍,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此外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他提倡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自然灾害,分析灾害之间的主次矛盾和次生矛盾,区分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自然灾害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和自然灾害系统中的主要灾害,优化自然灾害系统,制定减灾对策,实现灾害管理的系统化。吕学军.自然灾害学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6.刘会平、潘安定在灾害系统的理论上进行延伸,建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功能、环境、特征及灾害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刘会平,潘安定.自然灾害学导论[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04.魏一鸣分析了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并且用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了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魏一鸣.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7(2).潘耀忠与史培军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认为一定区域内灾害的发生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潘耀忠,史培军.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4).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灾害区划、影响评价、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吕学军.自然灾害学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6.刘会平,潘安定.自然灾害学导论[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04.魏一鸣.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7(2).潘耀忠,史培军.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4).中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在自然灾害预防与减灾对策研究中,我国学者不仅研究了单一灾害的预防实践,还分析了整个灾害体系的减灾问题。1994年,国家科委组建的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对策》将我国自然灾害概括为地震、洪水、气象、海洋、地质、农业、森林七大类。本文以沿海省市为例,通过对沿海省(市)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统计,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自然灾害分布不平衡。王静爱对我国沿海地区受灾状况进行了研判,总结归纳了水灾、风暴潮、旱灾、病虫害等6种灾害成因和4种灾害类型,从时空上区分了沿海地区各省市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系统的实际表现。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9.叶银灿对灾害性海浪、海啸、海冰、风暴潮等海洋动力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海浪谱、风浪频谱、海冰数值测定、气象遥感等技术,分析了各灾害的致灾因子、环境要素、灾害规模和受灾群体,指出了海洋动力灾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叶银灿.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05.周成虎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洪水灾害受灾风险区域地图,在分析主要洪灾致灾因子的基础上,以流域降水、地形地势、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状况状况为主要评估指标,对河流进行洪水风险评估,并对区域进行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周成虎,万庆,黄诗峰,陈德清.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1).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国内学术界对地震灾害开始了新的思考和研究。黄润秋通过对地震灾害的现场实地调查,进行遥感测绘解译,探明了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律,还原了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过程。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2).殷跃平总结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灾状况,系统性地建构了地质灾害发生时候的动力模型,为地震地质灾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8).文传甲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灾害的损害过程往往表现出“灾灾相映”的现象,即由一种灾害启动另一种或者多种灾害,总体呈现出“自然灾害链”的态势。基于这种状况,提出了4条改变灾害环境的途径和12个原则,并且强调要“预防为主,辅以救、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作用。文传甲.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J].灾害学,2000(12).刘文方从“自然灾害链”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9.叶银灿.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05.周成虎,万庆,黄诗峰,陈德清.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2).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8).文传甲.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J].灾害学,2000(12).刘文方.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12).钱洪伟,梅京兰.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布局设计研究[J].灾害学,2020(4).(二)国外相关文献关于自然灾害灾情和预防及预防管理对策的国际学术研究因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而有所不同,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预防应对策略与各国的特殊状况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自然灾害预防与减灾研究的重点是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测算,并综合这些信息数据,以便就灾害防治和管理向各国政府提供信息和咨询意见。1971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灾害救助组织(又称救灾组织),该组织除帮助其他主权国家开展自然灾害救济工作外,还对世界各地的各种灾害进行研究,并开展预警、预防、减灾控制,就救助对策提供专业咨询,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2007年,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协会会长亚尔莫·拉蒂亚启动了全球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开发工作,该数据库统一有效地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灾害信息数据,能够对地震、海啸、台风、飓风和极端气候等灾害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各国提前做好准备,造福于本国人民。除中国外,美国和日本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灾害状况,对灾害的研究十分丰富。而与我国相比,美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更为系统完备的体系,而且在这一领域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得出几点启示。1。而两国都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灾害发生时损失和影响都将是巨大的,因此两国的灾害防控制度建设更加成熟和先进。通过研究20世纪美国美国社会发展灾害史灾难的历史,哈佛大学麦克威尔教授提出了环境可以塑造灾难,灾难可以改变人类命运的观点,并在1940帮助成立了美国自然灾害委员会。此后,许多研究者纷纷加入到该机构中来从事灾害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解释。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学者T.E.Drabek、D.S.Mileti和J.E.Haas总结和组织了以前关于灾害的研究,并于1986出版了一本关于灾害学研究的重要书籍《人类对灾害的反应:社会学研究的总结》ThomasE.Drabek.1986.HumanSystemResponsestoDisaster:AnInventoryofSociologicalFindings.NewYork:SpringerVerlag.。此后,马文·欧拉斯基(MarvinOlasky)以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研究案例,探讨政府和主流媒体对灾害的应急方案,以及相关的政策、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写出了灾害政治学的著作《灾害政治学:卡特里娜飓风、大政府与未来危机的新策略》。MarvinOlasky,2006.ThePoliticsofDisaster:Katrina,BigGovernment,andaNewStrategyforFutureCrises.ThomasNelson.20世纪末期,科学界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气候灾害成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的新视点,而且气候变化属于大范围、持续性的自然运动,对于相关灾害的防治探讨也出现了“与自然灾害协调共存”的新思想,即将自然灾害视作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活动,找到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客观规律,适应新的环境变化。SmithersJSmitB.Humanadaptationtoclimaticvariabilityandchange.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997,7(3):129-146.多贝施泰因(Doberstei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减灾适应”的概念,认为适应是人类的管理DobersteinB.Human-dimensionsofnaturalhazards:AdaptivemanagementofdebrisflowsinPupuan,BaliandJimani,DominicanRepublic//ProceedingsInstitutional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SynthesisConference,NusaDua,Bali,Indonesia,6-9December2006.行为,是对过去减灾实践的监测、评估、学习和调整基础上的多维度行动。日本幅员辽阔,地理环境艰苦,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是日本政府的首要任务。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自然灾害基本法的国家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是1947年的《灾害救助法》和1961年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迄今为止,日本已经制定了51部各类防灾救灾法律,其中7部为救灾法,18部为防灾关系法,3部为灾害应急管理法,23部为自然灾害恢复关系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自然灾害立法。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冈田宪夫也教授和多多纳裕一教授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张继权,赵万智,冈田宪夫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对策与途径[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ThomasE.Drabek.1986.HumanSystemResponsestoDisaster:AnInventoryofSociologicalFindings.NewYork:SpringerVerlag.MarvinOlasky,2006.ThePoliticsofDisaster:Katrina,BigGovernment,andaNewStrategyforFutureCrises.ThomasNelson.SmithersJSmitB.Humanadaptationtoclimaticvariabilityandchange.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997,7(3):129-146.DobersteinB.Human-dimensionsofnaturalhazards:AdaptivemanagementofdebrisflowsinPupuan,BaliandJimani,DominicanRepublic//ProceedingsInstitutional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SynthesisConference,NusaDua,Bali,Indonesia,6-9December2006.张继权,赵万智,冈田宪夫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对策与途径[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综上所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自然灾害本身的科学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理论方面,与国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公民的受灾保障制度研究和灾害应急体系制度的构建,更值得去学习。再就是我国情况的复杂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独特的,不同的地区,面对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有独特的优势,也有不同的障碍,这一些问题都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并且要随着政府治理能力的革新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短时间内是没有终点的。文献[1]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灾害区划、影响评价、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吕学军.自然灾害学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刘会平,潘安定.自然灾害学导论[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4]魏一鸣.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7(2).[5]潘耀忠,史培军.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4).[6]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叶银灿.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8]周成虎,万庆,黄诗峰,陈德清.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1).[9]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2).[10]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8).[11]文传甲.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J].灾害学,2000(12).[12]刘文方.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12).[13]钱洪伟,梅京兰.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布局设计研究[J].灾害学,2020(4).[14]ThomasE.Drabek.1986.HumanSystemResponsestoDisaster:AnInventoryofSociologicalFindings.NewYork:SpringerVerlag.[15]MarvinOlasky,2006.ThePoliticsofDisaster:Katrina,BigGovernment,andaNewStrategyforFutureCrises.ThomasNelson.[16]SmithersJSmitB.Humanadaptationtoclimaticvariabilityandchange.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997,7(3):129-146.[17]DobersteinB.Human-dimensionsofnaturalhazards:AdaptivemanagementofdebrisflowsinPupuan,BaliandJimani,DominicanRepublic//ProceedingsInstitutionalDimensionsofGlobal[16]EnvironmentalChangeSynthesisConference,NusaDua,Bali,Indonesia,6-9December2006.[18]张继权,赵万智,冈田宪夫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对策与途径[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19]PaulSlovic,BaruchFischhoff,SarahLichtenstein.WhyStudyRiskPerception?[J].RiskAnalysis,1982,2(2):83-93.[20]SlovicP.Perceptionofrisk[J].Science,1987(236):280-285.[21]LoewensteinG,MatherJ.Dynamicprocessesinriskperception[J].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1990(3):155-175.[22]SU,YUN,ZHAO,FA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河南卫生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创面修复药物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网上订餐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补肾中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铸造造型材料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咸味核桃仁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2031年中国和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防风通圣丸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10kV至500kV全电压变压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音频电路电子课程设计
- GA 1551.5-2019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5部分:运输企业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 冲压生产的品质保障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 2023年湖南联通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区、松江区2023届高一上数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护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产科操作技术规范范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及答案)
- 各种焊工证件比较和释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