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联合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实际上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2.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错误;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错误。3.如图1943年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说明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D.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只是反映出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共取得了抗战领导权,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代表的身份,看不出土地革命政权的特点,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应该是在1937年,排除C。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战巩固统一战线,所以吸收了很多的民主力量参与到政权建设,这是根据根据地政治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故选D。4.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人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知,东汉选拔官员,不仅重视品德,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故D正确;“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与提高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排除A;汉朝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世家大族不能控制官员的选拔,B错误;东汉仍然通过察举制选官,只是有所调整,不是“根本”变化,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但是并不参与政党活动。文官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A.削弱了英国两党政治的基础 B.取代了内阁的部分职权C.有利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 D.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文官是不参与党派之争的,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执政党的更换不会影响政策的延续,所以C项正确;文官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会削弱两党政治的基础,排除A项;文官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排除B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但没有直接的根源关系,排除D项。6.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D项。7.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国会通过的决议必须参众议院同时通过体现了国会内部的权利制衡原则,故A项符合题意;联邦制强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权的独立,D项不符合题意。8.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逆行者”、“守护员”、“建设者”、“小人物”、“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项正确;材料没有上升到用德治理国家的高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艰苦奋斗的确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体现出是时代的精神主流,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好的典例,应该客观看待爱国主义教育,说法有点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可知,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易,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冲突C.决定了此后100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D.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所述会议都是战争或者冲突后的国际会议,它们都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说明这次会议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解决了”说法错误,因为此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是很尖锐,排除B项;此后还有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等,排除C项。故选D项。11.“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C.“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D.“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指新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故B正确;“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指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的不同并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1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A.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B.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C.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 D.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自九一八以来逐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物力财力为抗战做准备,A项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开始于1927年,排除B项;抗日战争前,中国综合国力较弱,称不上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排除C项;国统区通货膨胀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13.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表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排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个税改革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的拉大,D项错误。14.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人口,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A项错误;普查人口虽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不是政府最主要的目的,B项错误;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15.英国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具有广泛的行为空间,在能够促进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可以以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力保证或者教育培训方面的优质人力资源。英国的这一社区治理模式()A.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B.体现了权力钳制下的高度自治C.说明社会保障覆盖的全面性 D.说明社区已取代了政府的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为社区服务,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A正确;材料看不出权力钳制,因为这些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排除B;材料主要涉及基层管理,没有体现社会保障,排除C;材料看不出“取代”,排除D。。16.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7.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时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并已经冶炼出工艺较高的兵器,因此可得出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B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判断出最早的时间,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D。18.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 B.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C.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刺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促使农民大量破产,导致粮食大量出口,改变了传统的地主和农民的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A项和C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当时并不是主要思想,当时主要是重商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19.“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储备工具和运输工具,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B正确;新的交通工具发明以及工业生产方法都是实物储备技术发展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C;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在食物技术储备方面的作用,排除D。20.阿克莱特,出身贫穷,原是理发师,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A.推动了机械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水力纺纱机……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反映了阿克莱特的发明导致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确立,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故A错误;水力纺纱机并不能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水力纺纱机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故D错误。故选C。2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A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故选B。22.“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主要反映A.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和经济关系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C.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改变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A正确;B说法绝对;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C错误;垄断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新能源”的应用,D错误。23.现代中国正走人“微时代”,出现“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代中国A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B.科技进步促使社会节奏加快C.传统科技观念遭到了颠覆 D.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地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微时代”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具体表现,其推动力是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当代中国的科技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世界,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遭到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D项。故选B。24.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25.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16、17世纪经过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无法体现亚洲的经济地位的高低、西欧与东欧的矛盾是否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成为主流,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6.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A.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B.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D.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由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可知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故选A;材料是饼状图而非柱状图,无法体现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贸易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无关,排除C;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27.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28.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A.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将1851年英国农村人口与法国、美国、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城市人口52%,说明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故A正确;材料没有直接反映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程,故B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法美和德意志的产业结构,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德意志尚未开始工业革命,而是反映城市化问题,故D排除。29.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看出A.中国日益融入世界 B.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C.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D.近代交通工具受到国人欢迎【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从铁路传入中国到汽车传入中国再到飞机传入中国,三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说明中国正在逐步融入世界,本题选A项。BC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交通事业30.2009年3月,我国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A.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B.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C.工作重点是基层社会保障 D.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向社会公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等,表明我国政府正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A项正确;只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不能说明“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基层社会保障”,C项错误;改革意见是引导性文件,不能说明已经取得了“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的效果,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8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控制着100万匹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械化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进出口货物价值达1.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发达地区生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在工业革命}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材料三自工业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把各种形态的碳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使之转化为热量、H2O,少量的SO2、CH4和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CO2的体积比节节上升;从前工业化时代的约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60ppm。——格里宾《历史焦点》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成长历程出发,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角度任选,条理清晰,表述明确。)【答案】观点:我认为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快速发展,但是造成环境污染。理由:1、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的使用,促使英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英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3、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4、城市化进程加快;5、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环境问题;6、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加剧了污染;所以,工业革命为英国带去了动力,也伴随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信息首先从“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快速发展,但是造成环境污染”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材料中“生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污染”并从所学工业革命对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等角度变化综合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材料三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材料四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答案】(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2)评述:首先,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3)主线:民族团结。措施: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4)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局面;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近代外交转型加速了西学东渐进程。【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秦汉时期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根据材料“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移民实边的举措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民族政策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秦汉政策的经验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2)评述:根据材料“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可知,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根据材料“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可知,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根据材料“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可知,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3)主线: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可知,60年代民族政策的主线是民族团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在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在法制方面,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4)特点:根据材料“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可知,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根据材料“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可知,朝贡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知,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外交屈辱局面;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