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 把握古诗歌形象_第1页
课时跟踪检测 把握古诗歌形象_第2页
课时跟踪检测 把握古诗歌形象_第3页
课时跟踪检测 把握古诗歌形象_第4页
课时跟踪检测 把握古诗歌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把握古诗歌形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诉衷情·之四王安石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临济处,德山行①,果承当。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注]①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是同一时代的两个禅宗大师,皆以门风峻烈著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B.燕子和凤凰,词人都有所指,有所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C.词人与临济和德山两大禅宗都有交往,借此表达了继承两家门风的意愿。D.词人说要以降服天魔为己任,也暗示了他要扫除改革路上的障碍。解析:选AA项,上阕写“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是写燕子在梁间筑巢,它们的志向也仅仅在“雕梁”,这是对燕子的否定;而“碧云举翮千里”的是凤凰,词人表达了对凤凰的赞美。★2.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执拗”在何处。答:解析:“执拗”可以理解为“正直”“执着”等。词的一、二句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燕子与凤凰进行对比。燕子本在“营巢”,为自己私利而奔波,却“逞翱翔”,好像能翱翔九天一样,词人嘲讽地说它这是“微志”,而且只是在“雕梁”;而真正能够在碧云间“举翮千里”的是“鸾皇”,也就是凤凰。这样写既嘲讽了那些为私利奔忙的俗世之人,又借凤凰的高远志向表达了自己高尚的人生理想——改革弊政,为江山社稷和百姓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其“执拗”。词的第三句,写“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运用两个禅宗大师的典故,以“果承当”表达自己对其峻烈门风的继承,体现了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从而体现其“执拗”。词的尾句写“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表达对改革成功的美好愿望。“天魔”指一切阻挠改革的人和事物;“降住”即“降服”,词人深深懂得,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受到阻挠和破坏,但是他坚信,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以坚定的信念扫除一切障碍,改革定会成功。“扫地焚香”,写出了词人对改革成功的虔诚期盼,写出了他的“执拗”。参考答案:①不为个人私利而奔走,执着追求高远的理想;②以坚定的态度,严峻的风格追求改革的力度;③坚信会扫除一切障碍,期盼改革的成功。(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从军行(其一)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解析:选BB项,“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错,第三、四句是描写战士们欢庆胜利的场景。★4.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解析:“从军玉门道”写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即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虽然路途遥远,但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展现了他们戍边的豪情。“长驱静铁关”写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即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参考答案: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虽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战士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入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白话诗歌]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5~6题。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B.首联通过“蹊路高低”“乱山”“间关”等词语,写出了分别时行走的道路艰难而又漫长。C.全诗紧扣一个“愁”字,借溪云、风雪等景物,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D.送别之际,诗人叮嘱学生们不必勤写书信来问候,要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钻研学问上。解析:选CC项,“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错,这首送别诗写得哀而不伤。对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的期望是全诗情感的中心。★6.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参考答案: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心地仁厚、重学善教的形象;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了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了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白话诗歌]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地研究学问。(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登广武原①张祜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注]①广武原,位于河南荥阳广武山上,为秦末刘邦、项羽两军对峙之所,项羽曾在广武山东山头筑城,称为“楚王城”。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夷此浩然”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登临广武原的总体感受,下两联是对景物的具体描写。B.颔联中的“盘”“入”“绕”“连”四字,将地、山、海、河、国、天连成一片,描写细腻入微,色彩鲜明,景色壮丽。C.由“千门邑”念及家园,由“万里船”兴羁旅异乡之思,两者相对,含有动静,相得益彰。D.全诗语言质朴简洁,将景物的历史底蕴、诗人的感触和山川形胜之美结合起来,可谓匠心独运。解析:选BB项,“描写细腻入微,色彩鲜明”无从体现。全诗语言质朴简洁,基本是白描,简笔勾勒,没有注重色彩。★8.《唐诗归》的作者钟惺评价此诗的特点为“旷而浑”,请分别从意境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①意境雄浑壮阔。诗人从大处落笔,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两岸无数城邑坐落天际,立意高远,气势雄伟,给人一种空间上的浑旷之感。尾联暮色苍茫中的落日,悬于千里之外的楚城,也给人以浑茫的感受。②情感浑厚开阔。置身于旷荡的广武原上,楚汉逐鹿中原的历史壮迹已烟消云散,历史的风浪已淘尽千古英雄。这种感触又染上因登高感怀身世、思念家乡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历史与身世之感慨形成一种浑旷之感。[白话诗歌]自广武原向西北眺望,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地势随山盘旋,直至黄河入海口,河流绕城直连远天。远处无数城邑鳞次栉比坐落,近处黄河中,东下万里的航船桅杆林立。天已日暮,而我的思乡之情犹在楚王城的边上。(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①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②,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③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注]①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②环:同“还”。③玉堂:翰林院代称。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而是宕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解析:选CC项,“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错误。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画面并无悲凉之感。★10.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答:参考答案:画面:描绘了一幅淡远、飘渺的秋山图。作用:①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②为下文写思归之情作铺垫。[白话诗歌]当年,那位被放逐到黄州的诗人还未被召还,在江南江北饱看了绿水青山。如今,在玉堂中躺着欣赏郭熙的画作,引动游兴,心早已飞到青林之间。郭熙作的官画,画中意境多是荒寒平远,这幅短画笔致曲折地展开秋天的傍晚。在漠漠的轻烟中,在飘洒的雨丝里,江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群山比归雁更远。因为想到洞庭湖边,霜降之后柑桔变黄,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的乡思,情景相生。解析:选AA项,应为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1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诗歌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夜宿深湾所见之景。图景描绘很简单,抓住时间、人物、事件即可,注意不可直接简单翻译句子。诗句中的人物是“江童”“山女”,他们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既照应了标题“夜宿”,又表明天色已晚,劳动人民却还在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参考答案:描写了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女子还在捶洗衣裳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松李山甫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遒劲的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木中脱颖而出。B.颔联“孤标”“长啸”从视听角度凸显了松树独立寒风、傲雪凌霜的神韵。C.颈联运用反衬的手法,借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的形象特征。D.尾联诗意转折,松树如此受人喜爱,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