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_第1页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_第2页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_第3页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_第4页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1经济关系区域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西方向1600公里,南北方向100.200公里。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到河南,横跨三省,总面积约12万km2。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世界生物基因库”之称。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提出“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设想。2007年7月,《陕西秦岭中央国家公园建设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2008年,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西安打出了“秦岭———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区指从秦岭主梁向北至山下平原距西安市区南20km的区域,包括宝鸡、西安、渭南等3个市15个县(区)。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有皇家后花园”之美称,历史上一直是皇家休闲、度假、狩猎、观光的地方。针对目前秦岭北麓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小、散、弱、差的现象,本文设想将秦岭北麓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生态要求与优势来划分指导,旨在通过区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协调规划有序开发,使秦岭呈现山青水绿、动植物繁茂、周边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2秦岭北青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2.1区域资源环境秦岭北麓受构造运动作用,生态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1)水资源:秦岭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秦岭北麓西安段水资源非常丰富,西安境内有54条河流中的51条河流均发源于秦岭、骊山丘陵。(2)森林资源:秦岭北麓森林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4.59%,区域内有1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如表1)。(3)动植物资源:秦岭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种子植物3446种、兽类144种、鸟类399种,昆虫50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如独叶草、红豆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4)地热资源:区域内拥有温泉21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温泉之乡。(5)矿产资源:秦岭北麓是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之一。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多奇峰峻岭,山地垂直分带比较明显,地热资源丰富。森林植被、动物类型复杂多样,古冰川遗迹典型,山崩地貌、岩溶地貌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气候生物景观独具魅力。2.2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秦岭北麓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为周、秦、汉、隋、唐5朝13个帝王的京畿所在,其人文旅游资源遍布。区域内汇集了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层面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如图1)。其中宗教文化资源久负盛名,既是道教的源脉之地,也是汉传佛教六大宗祖庭的聚集地。区内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资源有距今110万a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6000a的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历史上被称为道教“仙都”、“下天第一福地”的楼观台道教圣地、户县草堂寺佛教胜地等。3秦岭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进步3.1以点轴理论为支撑“点-轴”系统模式是1984年由我国经济学家陆大道先生在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各种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理论,能够科学地处理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带动旅游辐射作用,提高旅游空间可达性,实现由“点”到“线”到“面”的空间开发。在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初期阶段的旅游开发中,应以点轴理论为支撑。重点开发沿秦岭北侧环山路以北1000m向南至秦岭北麓山脚线,东西延伸至蓝田、周至出境界的中心“增长轴”,同时积极开发周至、户县、长安、临潼等各个旅游区域内的“增长点”。3.2核心与边缘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是1966年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提出的,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区通过高新技术、高效的生产活动、经济权力等优势从边缘区获取剩余价值,使边缘区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核心区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构成核心和边缘的不平等发展格局。但核心与边缘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开发中期应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内旅游资源所存在的客观差异进行空间辨识,重点培育旅游核心区,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增长极;同时贯彻临近联动原则,突出核心-边缘结构中的资源优势互补,带动边缘区和谐发展,建构旅游资源区域体系并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3.3系统思维辨识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Graedel和Allenby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产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的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它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协调的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作为一个涉及多产业多部门的新型产业形态,更是需要关注旅游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以系统的思维辨识和调控旅游经济发展系统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为依托,以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域。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的成熟阶段,即是以生态保护为责任,以生态要求与优势来划分依托优良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生态控制的方法,形成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模式。4秦岭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模式建设4.1提升路径的构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总体发展目标为: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以旅游发展为支撑,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探索符合其区域特色和发展条件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秦岭北麓旅游资源赋存情况以及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形态,依托秦岭珍贵的空间和生态承载能力,构建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一轴、六纵、六片区”的空间结构模式,实现“山、水、田、城”的生态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适合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的提升路径。在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前提下,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构筑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祖庭朝拜、温泉度假、修学旅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休闲观光旅游、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等旅游产业(如图2)。4.2空间模式—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遵循“突出地域特色”、“集中功能单元”、“强化区域协调”和“合理要素配套”的原则,按照“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推进”的旅游开发思路,根据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形态,依托秦岭珍贵的空间和生态承载能力,构建出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一轴、六纵、六片区”的空间结构模式,实现“山、水、田、城”的生态格局。“一轴”:是指沿秦岭北侧环山路以北1000m向南至山脚线,东西延伸至蓝田、周至出境界的发展主轴;“六纵”:是指以黑河、涝河、沣河、潏河、浐河、灞河为依托的绿色生态带;“六片区”:则是指太白山旅游观光区、楼观台旅游度假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终南山文化产业区、汤峪温泉旅游度假区、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这种空间布局模式是“点-轴”理论的实际运用,真正使旅游资源达到“点-线-面”的优化组合,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来实现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同时,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的核心内涵,以“一轴”、“六纵”、“六片区”突出不同的旅游主题功能,有效整合区域内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并有序和谐发展,真正做到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下良好基础。4.3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探索(1)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秦岭北麓旅游区内各市、县长期以来受行政界限的影响,经济运行相对脱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区域条块分割、资源整合欠缺、发展模式混乱,现有旅游产品小、散、弱、差等问题已经成为秦岭北麓旅游产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战略机制,统筹协调好各区域、各部门、各主体之问的利益,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主导”是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应由管理向服务和引导逐步转变,在市场规范、区域统筹等宏观层面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旅游区域由条块分割、单打独斗向整体协调、合作共赢转化,建立起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通过政策调节和引导旅游产业实施结构调整,对于太白山、汤峪、临潼等核心旅游区域应该引导、推动旅游产品由旅游观光的基础层次向休闲度假的高级层次提升,引导旅游消费由行、吃、游等低层次消费向住、娱、购等高层次消费转变,以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的全面提升。“项目带动”则是指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投资、项目开发等具体运作方面,着重发挥旅游企业、旅游科研机构的作用,以旅游项目合理协调策划、开发来提升整个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多方参与”是指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整体协调发展还需要借力于各个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学界、公众等众多方面的力量支持,通过发挥旅游企业的市场指导职能,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职能,学界的智力支撑等职能,在“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战略指导下,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建立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进程。(2)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是在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和比较而选择的适合区内旅游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虽然旅游区内有着优良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初步形成了集生态观光休闲、温泉养生体验、道家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体系,但其旅游市场号召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前提,加强沟通与合作,以成熟的旅游发展区域带动欠成熟旅游区域,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差异与互补优势,通过实行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结构生长和生态环境调控的具体方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筑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祖庭朝拜、温泉度假、修学旅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以环山路为“一轴五片区”的串珠结构,构建宗教文化旅游体系,自然生态旅游体系,环山生态观光旅游体系。同时,发挥区域内的优势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传统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如旅游文化产业、研发创意产业、康体生命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等。(3)主题鲜明、营销制胜,提升品牌效应。旅游形象和品牌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是一个区域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工具。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旅游产品对于旅游客源市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龙脉,因其传承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自2011年6月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秦岭已经打出“大秦岭·国家的中央公园”的品牌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秦岭北麓的文脉、地脉与人脉,提炼出“问道楼观台、养生终南山、体验汤峪泉、休闲骊山苑”的旅游品牌。以此突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特色资源,重点提升楼观台旅游度假区、太白山旅游观光区、终南山文化产业区、汤峪温泉旅游度假区、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吸引和招徕国际国内旅游者,从而提升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品位和竞争力。同时,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整合旅游宣传资源,实施绿色生态营销。生态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将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整体旅游形象宣传与各类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宣传营销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宣传合力开展联合促销,并实施绿色生态营销,从而形成全方位、多侧面的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攻势。(4)营造秦岭“好山好水好人家”,提升区域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