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 讲义+习题(学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 讲义+习题(学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 讲义+习题(学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 讲义+习题(学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 讲义+习题(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讲义+习题(学案)记叙文阅读

【要点复习】

一、设计目的: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基本方法:记叙文类问题阅读的考查内容既有对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额理解与运用,又有从文章整体阅读着眼的宏观把握与感受;既有对文本大意的简介与认识,又有结合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既有对阅读方法的渗透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量化。

【内容讲解】

一、知识导入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3.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4.明确人称

5.弄清三种顺序

6.明确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7.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8.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9.辨析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0.分析表达技巧

11.词语替换

12.阅读感受

二、知识整合

(一)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

1.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2.记叙文的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②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④有以一事为线索的。⑤有以一物为线索的。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⑦有以某一问题为线索。等等。

如何找线索:第一,从结构层次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安排结构的线索;第二,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第三,注意文章的标题。以《背影》为例,分析文章的线索时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写的是我四次见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是望父买橘子,刻画背影;第三次是父子分手,细别背影;第四次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所以这篇课文的线索就是父亲的背影。

(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1.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A.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议论

A.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B.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4.描写

A.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B.白描和细节描写

白描就是简单勾勒,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朴实的语言,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从事物的细微处和人物神态动作的微妙中再现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

C.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①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等的刻画。

②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

③语言描写。就是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④心理描写。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考、梦境和幻觉等内心活动。

⑤神态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脸上神情的刻画。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还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三)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

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D.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E、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法【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2.倒叙法【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法【作用】丰富内容,深化主旨,曲折有致。

4.补叙法【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记叙文的表现方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对比;3.联想;4.想象;5.象征;6抑扬;7.照应;8.托物言志;9.借景抒情:10.正侧描写相结合;11.虚实结合;12.托物言志;13.直抒胸臆;14.融情于景;15.动静结合;16.用典;17.设置悬念;18.首尾呼应;19.开门见山;20、卒章显志;等等。

(六)四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A.对比: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象征: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欲扬先抑: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D.夸张讽刺: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

E、衬托: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总之使用类似的词“加强突出显示增强"等等来表达。

(七)记叙文中修辞手法运用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1)明喻: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2)暗喻: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3)借喻:只出现喻体,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平面为立体,激发读者联想。

2.比拟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例: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生动具体)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感情更鲜明。

例: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

4.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5.排比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用于说理,论述透彻;用于抒情,明快流畅;用于叙述,层次清晰;用于描写,细腻深刻。)

6.设问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于标题,突出主题;强调观点,启发思考;描写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语势,烘托感情。)

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印象更深刻,感情更强烈。

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作用:便于吟诵,便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匀称,有建筑美。

例: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反语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表示讽刺嘲弄。

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感彩和战斗性。

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加强语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结构上: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其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1.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说理透彻,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内涵丰富,感情深刻。

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作用: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突出、生动、具体;引发读者联想,揭示出人和物的特征。(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例:①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②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13.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风趣婉转,余味不尽。

例: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

②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正大集团宣传语)

14.互文指相邻句中词语相互补充,将这些词语连结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文字简洁,语句生动;加强语气,丰富联想。

例: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②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

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感情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对比突出形象,印象深刻…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复、夸张突出形象,印象深刻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使文章有起伏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八)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1.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该词词义

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4.品味关键词

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

C.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D.分析词语的感彩(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批判……”“讽刺……"“赞扬……”)

(九)句子题型

1.品味句子

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句子作用

A.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B.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卒章点题、引发思考等)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3.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

4.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或否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十)段落问题

1.段落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A.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B.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D.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2.赏析段落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D.结构

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十一)文章题目题型

1.理解标题的含义

理解标题党含义,既要写出标题的浅层意思,及标题的字面意义,还要写出标题的深层意思,及标题的象征意义、与标题有关的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等。

2.题目作用(分析标题的作用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

(1)概括内容;(2)揭示主题;(3)提示线索

3.品味题目A内容上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三、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上_________________。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请在第一自然段的破折号后面补出。(不超过15个字)

(3)品读下面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4)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跑着跑着就到了

王纯

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累。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我还是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奔去。学

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

的海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刊,一定有文字的馨香,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像酒一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语句)。

“我”没想过自己能得长跑冠军,但是跑着跑着,就成冠军了。“我"没想过成为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_________________。“我”的朋友小时候只想,但做生意做着做着就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

(3)赏析文中划线句。

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

(4)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5)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结合董卿的话,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四、易错指津

易错题例一: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2分)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的含义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有如下四个: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揭示文章主旨;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去具体分析它分别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答案——答:含义是这错误很美丽。作用是教育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关心自己的父母。

正确解答——答:含义是错误是真实的,做法是朴素而美好的(表层含义)。通过这个“错误"表现了孩童毛毛纯真的性情与美好的心灵。(深层含义)其作用是使文章题目新颖独特,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易错题例二:

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3分)(选自《你在伞里吗》)

技巧点拨:品味语句,一定要抓住语句中有比喻义或深刻含义的关键词分析,分析好它就等于分析了这句富有深意的语言。本句难理解的词是“泪水",母亲好好的,为什么会流泪。找到流泪的原因,就等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分值为3分,可见本题的答案(流泪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因此思考时不能只找到一个原因匆忙结题,还需多想一下是否还有其它流泪的原因。

学生答案——答:因为雨下得很大,我被淋湿了。看到女儿也被淋湿了,我有点伤心所以哭了。

正确答案——答:我的理解是①“我”为女儿的孝顺懂事所感动而流泪。②“我"为小小的女儿受“我”所累而流泪。

易错题例三: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好处。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4分)(选自《失去了的书桌》)

技巧点拨:从语言角度分析语句的好处,其实就是从语言表达特点上去品味语句的妙处。思考方向应从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法、哲理性角度来赏析或者是从动词、形容词、叠词、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传神。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运用。它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并要结合语句回答这种修辞的具体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本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信息“用语饱含深情",说明要分析的这句话也一定饱含深情。因此,还要回答这种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案——答:“我”不高兴时就骂它,拿它出气,但是它总是一心而无二意的伴随着我,表达了它和“我"深厚的情感。

正确答案——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它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表达了我对桌子的喜爱之情。

五、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

【专题练习】

别样的礼物

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朦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竞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再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问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噢,是他!这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温馨眷念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第⑨段划线句“似一棒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7)小岩毕业时,“我"作为老师,曾为他写过一段临别赠言,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祝福之意。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以“我”的口吻写出这段赠言。

【开阔视野】

记叙文事例素材: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