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命

题。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扬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如果我们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文本策略,并从这一角度反思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与继承的关

系,可以看出唐宋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无我之境”为主导,元明清绘画的支本

策略是以“有我之境”为命脉。

王国维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

鸟悠悠下”的诗句来解释何为“无我之境”。这两句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

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现实主义图画。所以,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

说:“‘无我之境’的作品多是客观的、全景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人物活动

和社会事件,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唐宋山水绘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最大特征是“无我之境”,具体的艺术手法就

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山水创作多为“以物观

物”,力求作品达到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并不

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

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迹象的背后。为达“无我之境”,唐

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客观对象

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

造意境。

“写其真,得其神”是“无我之境”的重要价值标准。郭熙“身即山川而取

之”的命题,就是宋人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家对自然

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泉之心”。只有以自然的心灵丰贴近自然,

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

美形象。作品才能达“无我之境”。

(摘编自罗一平《“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一一中国画创作的文本策略》)

材料二;

所谓“文人画”,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

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

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

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倒反而成

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

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这就不但完全忘怀了历史的

来由,而且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

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成了鲜明对比。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

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

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更在于

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

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

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

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书法这时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趣

味,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

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

诗文来直接配否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

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一一自然风景的欣赏。元人

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

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

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

和诗情画意。这种同书法文字和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

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化,方正的印章在一片水

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面在精练隽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

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北宋)或精巧(南宋),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

景物(实际上是借助于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

观念就够了。

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早在宋代,欧阳修便说过:“故飞走迟速意

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所谓“闲和严静趣远之心”主要就是

指一种主观心境和意绪。自然界或山水本身并无所谓“闲和严静”,因之要通过

自然山水来传达出这种主观心境意绪,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困难终于

由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

画境,各擅胜场。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感受上看,在国维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说,前者为“以

物观物”,后者为“以我观物”。B.“无我之境”是唐宋山水绘画创作文本

策略的最大特征,“写其真,得其神”是其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C.心怀“林

泉之心”,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

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D.材料一中的“图真”与材料二中的“形模”有着相

似的审美追求,都强调真实描绘画家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元文人画中,''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

在主观意兴上。B.元代文人画家认为,绘画之美更在于描画本身流动转折的

线条与浓淡、位置变化的墨色。C.元画中,题诗写字开始占据很大画面,成

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D.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通过

自然山水传达主观意绪的难题,可见“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

【小题3】

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有关“无我之境”说法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黄宾虹认为:“书画

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C.宋代范宽《宣

和画谱•山水二》:“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D.曹丕《典论•论

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小题4】

1.艺术家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表达思想情感方式各不相同,请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5】

1.请观察下面这幅元画,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其审美特征做简要赏析。

《富春山居图》远代,黄公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在“无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将思想

情感隐于意象背后;②在“有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借助近似的自然物象,

以笔墨趣味传达心绪观念。

【小题5】①画面突出文学趣味,表现画家的意兴心绪,讲求气韵生动;②

画面强调笔墨韵味,以线条与墨色的变化达到美的境界;③以诗文、印章和画

面相互配合补充,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燃力。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说法错误,

依据材料一“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家对自然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

泉之心’。只有以自然的心灵去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

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可知,原文表述为“只

有……才……”,该选项将必要条件转述为充分条件。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在主观意兴上”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

说的是“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C.“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说法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在材料二“元人则

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

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正的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

着、鲜明和力量”,“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于文无据。

D.“可见'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它

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画境,各擅胜场”可知,

“胜过”表述不当。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

象以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其为“无我之境”。

B.讲诗、书法与画之间的关系,与“无我之境”无关。

C.诗人的主体意识很鲜明地体现于诗句中。

D.“气”,气质,指作家先天的素质,讲的是“文”与“气”的关系。

故选A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

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

山水意象的背后”“为达‘无我之境’,唐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

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可知,“无我

之境”中,艺术家侧重于真实客观地再现审美意象,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

背后;

依据材料二“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

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北宋)或精巧(南宋),而只在如何通

过某些自然景物(实际上是借助于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

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可知,“有我之境”中,艺术家侧重于借助近似的

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传达主观的心绪观念。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的文人画,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谓‘文人画',有其

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

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

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可知,画

面的文学趣味突出,画中山水并不刻意追求写实化的形似,而更着意于表现山

水的气韵。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更在

于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亦即所谓笔墨本身……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

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线

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

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可知,画面突出强调了笔墨的韵味,以线条与

墨色的变化来传达画家的主观情感。

由材料二第三段“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

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面又是通过

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可知,画中以诗文

和印章的配合来补充画面,加重了画面的诗情画意。

(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

“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

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

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①),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

苦劳作。所调“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

弄缸弄鬟、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

——将社座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

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

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

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

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

的狂欢节。

“革命②”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

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

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

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设有见过像样的

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此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

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管。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

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

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

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

《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一员,那不是无名的

“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

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

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

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卖

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

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一一农民,

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

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1933年7月

文本二:

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铺排事实表现主题,是《香市》显著的艺术特

色。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比,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

方法,而且从来就是艺术创作中作家们所常常用到的一种极有力的表现手段。同

一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前后迥异,孤立地看,难见深意,但两相对比,就

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并能启人深思。农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尚且如此

凄凉,使人失望,终年岁月的辛酸悲苦就可想而知了。读了这篇散文,在读者的

心海里激起的只能是对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憎恶和诅咒的思想情

绪。

《香市》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在散文创作中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窥斑见豹、

大题小做的艺术手段,表现了30年代初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作者在《茅盾散文

集•自序》讲过一段名言:“从来有‘小题大做’之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

近乎‘小题大做’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大题小做’的。”

“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

的文体。”揭露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

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好“小做”。通过旧中国

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来表现。这显示了作者的艺

术创造能力和选取、挖掘题材的艺术匠心。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香市》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茅盾生长在农村,但在都

市里长大。而他的血液里还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他曾说:“我爱的,是乡

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指出,“乡土文

学”在描写“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

挣扎”。《香市》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属于“乡土文学”一类,完满地达到了上

述要求,它通过对“香市”今昔巨变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朴素的色彩鲜明、有声

有色、时代性很强的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节选自陆维天《“香市”昔盛今衰因何在》)

【注释】①蚕花廿四分:浙江一带方言,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这里的“蚕

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能有廿四分的好收成。②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以后……不准举行‘香市'。”不仅表明重兴香市的时代背景,

并且说明“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B.“香

市”的场地被瓜分,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

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破产的根本原因。C.作为反映现代文明

技艺水平的“南洋武术班”的表演,技艺高了,但是看客反倒少了,更加有力地

深化了农民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D.“香市”的主角由农民变为现在的

小商人,表明只是采用“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的商业手段无法重兴“香

市”,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

【小题2】

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具有象征意义,“公安分局”象征

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B.文本一

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介绍故乡习俗和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今昔变化,

揭示“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文本二)。C.文本一通过“窥斑

见豹、大题小做”(文本二)的艺术手段,生动传神、浅白直露地描写了“香市”

今昔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D.文本二中''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

中则是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但其他对比似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

的一大遗憾。

【小题3】

1.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描写“香市”的?请结合文简要说明。

【小题4】

1.文本二说,“香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乡土气息”在文本一中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茅盾(1896-1981)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①采用了场面描写(场景描写)的方法。②先说明“香市”的主

要节自是“吃”和“玩”。然后,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场面之大,由多种感官

出发,描绘庙里的品物之盛与香火之旺。最后,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

音之嘈杂。

【小题4】①记叙的内容是江南农村特殊的风土人情:对故乡风俗的介绍(农

村的“狂欢节”),对“香市”的描写(“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

和“玩”,等等。②反映的主题与乡村(农民)有关:通过“香市”的今昔变

化,揭示了30年代初江南农村经济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农民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错误。“香市”的兴盛本是农民“祈神赐福”“借

佛游春”的需要,所以昔日“香市”的游客主要是农民。而农村的破产又直接

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与发展。镇上的小商人想重兴这“香市”,借此吸引游

客,振兴市面,刺激买卖,可是他们也失望了。这就清楚地表明:在当时的情

况下,无论什么商业手段,都无法挽回农村破产、市镇凋敝调敝的趋势一一除

非能够改变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一一自然也就无法重兴“香

市”了!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公安分局’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

阀势力”错误。应为:“公安分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蚕种改良所”

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C.“浅白直露”错误。文本二,第二段开头说“……运用了窥斑见豹、大题小

做的艺术手段”。进而,又说''揭露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

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

好“小做'由此可知,“窥斑见豹大题小做”本身就不是那么“浅白直露”!

再结合文本一对现在“香市”的描写,可以看出文本一对造成“香市”悲剧性

历史变化的原因并没有做正面的、直接的、现实的交代,而是含蓄蕴地揭露出

“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伯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个“大题”!

由此可见“浅白直露”不正确,应为“含蓄蕴藉”。

D."但其他对比似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遗憾"错误。“对比”的

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中不仅有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也有“今胜

于昔”的局部对比:在“我”期冀“重温儿时的旧梦”而深感“山河犹在,世

情皆非”之时,竟“出乎意料”地看到了技艺超绝的“现代马戏”(南洋武术

班)一一“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

的打拳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由此可见,茅盾是深谙艺术描

写辩证法的,其艺术描写十分成功,没有什么遗憾。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采用了场面描写(场景描写)的方法。作者非常详细细致地描写了“香市”

的繁盛和热闹。

②"'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先概括说明“香市”的主

要节自是“吃”和“玩”。然后,“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鬟、走绳索、

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一一将社座前的五

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场面之大,“庙里的主人

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

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由多种感官出发,描绘庙里

的品物之盛与香火之旺。最后,“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

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

的声音之嘈杂。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记叙的内容是江南农村特殊的风土人情:“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

‘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

村的‘狂欢节'”有对故乡风俗的介绍,如农村的“狂欢节”;"'香市’中

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对“香市”“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

弄鬟、走绳索……”“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对“香市”的描写,

“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等等。

②反映的主题与乡村(农民)有关:“社庙前虽然此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

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管。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

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

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看客却也很少,不

满二百”作者写“香市”如今的萧条冷落,通过“香市”的今昔变化,揭示了

30年代初江南农村经济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深切

的关注和同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

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

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

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

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

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

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

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

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

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

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

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

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

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

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

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

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0来P群Q

生R仰S而T遂U性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鉴,指殷人灭夏,其后人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

往事。B.居,指居住,与《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居”

的意思相同。C.九州,古代将天下划分为兖州、冀州、青州等九个州,故以

之作为中国的代称。D.阿房,秦代最大规模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

相传被项羽入咸阳后焚烧。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

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B.隋朝一统天下的时

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

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C.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

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并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

下的经验。D.帝王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灾害祸

乱也一定会随之而来,一旦祸乱发生,还能够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2)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

【小题5】

1.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

从文中看,“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杂记文

[答案]

【小题1】FJP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失败灭亡的一个接着一个,那是

什么原因呢?(2)倚仗他的富足强大,不忧虑以后的祸患,驱使天下来满足自

身的欲望,耗尽所有财物来奉养自己。

【小题5】①居安思危;②戒奢以俭;③与民休息。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时刻思量着为官者的安逸,劳作者的苦累。那么百姓高兴地归附,并仰

仗君主得以顺应本性,

“逸”做“念”的宾语,其后断句;“作之者劳”与“居之者逸”句式一样,

“劳”后断句;“群生”做“仰而遂性”的主语,前面断句。

故选FJP0

【小题2】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居,指居住,……'居’的意思相同”错误。文中“居”的意思使“占有”,

“居无求安”的意思是“居住”。句意:全部占有。/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

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错误。唐太宗“乘

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是已成事实,不是魏征劝谏的内

容。

故选C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坚持;“鲜”,少;“相继”,一个接着一个;“故”,原因。

(2)“恃”,倚仗;“虞”,忧虑;“罄”,耗尽;“自奉”,宾语前置,

应该为“奉自”;“奉”,奉养。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

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

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可知,居安思危;

结合“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可知,使天下来满足自身的欲望,耗尽

所有财物来奉养自己。由此可知,戒奢以俭;

结合“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可知,装饰宫殿园林,高

筑亭台楼阁,徭役随时都有,战争不断。由此可知,与民休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道:我观察自古以来帝王承受天命登基,面朝南方

统治天下,都想和天地一样拥有深厚的德行,与日月一样明耀天下,能将皇位

永久地传承下去。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失败灭亡的一个接着一个,那是

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追求永久统治的方法不符合为君之道啊。可以作为借

鉴的往事并不久远,说一说。以前隋朝的时候,统一天下,兵力强盛,长达三

十多年的时间里,风尚传播到万里之外,威势震动风俗不同的远方,忽然有一

天把整个天下丢掉了,天下便全都被他人占有。那隋炀帝难道是讨厌天下太平,

不想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施行夏桀一样的暴虐,然后走向灭亡的吗?倚仗他的

富足强大,不忧虑以后的祸惑。驱使天下来满足自身的欲望,耗尽所有财物来

奉养自己。装饰宫殿园林,高筑亭台楼阁,徭役随时都有,战争不断。朝外面

临严峻形势,朝内众多阴险猜忌之人,谄媚阴险的人必然获得好处,忠诚正直

的人连性命都难保全。朝廷上下相互蒙骗,君臣之间言路阻隔,百姓不能忍受

沉重的负担,国家四分五裂。最终拥有天下最尊贵身份的隋炀帝,殒命于普通

士兵之手,子孙灭绝,被天下人耻笑,难道不让人痛惜吗?

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乘此机遇,拯救处于危难艰困中的人民,国家支柱

倾颓又恢复正统,道德准则松弛又重新确立。让远近安宁,没有超过一整年;

以德化民,太平至治,也没有等待很长的时间,如今所有宫殿,全部占有;奇

珍异物,全都收取;全天下的百姓,全都在统治之下。倘若能够借鉴隋炀帝失

败的教训,思考清楚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一天比一天谨慎,虽受称许而不要

沾沾自喜,烧掉商纣王鹿台所穿的那样珍贵的衣服,毁掉阿房宫那样广阔的宫

殿,在高高的屋宇内就担心危险灭亡,处于简陋的宫室就想到天下安稳,那么

神思造化就能暗中通达,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却使天下得到治理,这是上等

的德行。如果已经建成的工程不毁弃,那就沿袭旧有的东西,除去那些不紧急

的事务,减少再减少,役使百姓要让其心悦诚服,不要竭尽他们的力量。时刻

思量着为官者的安逸,劳作者的苦累。那么百姓高兴地归附,并仰仗君主得以

顺应本性,这是为君之道的中等。如果作为君主不认真思考,不慎重考虑他的

所作所为的后果,忘记了创业的艰难,认为天命可以倚靠,忽略俭朴的美德,

追求雕饰华美的宫殿,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扩建,增加旧有的并加以装饰,不

断增长对同类事物的追求,不知道满足。这样,人们看不到他的德行,只听到

劳役百姓的命令,这是为君之道的下等。这种行为就像背着干柴去救火,用热

汤去止住沸腾的水,用暴政代替混乱,其实和混乱是一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给后人看什么呢?如果帝王没有什么可看的政绩则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百姓

怨恨就会触怒神灵,神灵发怒那么灾害必然产生,灾害产生之后,那么祸乱就

必然紧随而来。祸乱一旦产生,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全生命和名誉的人太少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②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支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客居夔州。黄门:侍奉

皇帝的近臣,和诗中的“相国”都指杜甫的从叔杜鸿渐。②苍水:地名,在今四

川开江。③秦:与“论兵地”都指都城长安,④拖玉腰金:古人身上佩戴的玉佩,

金饰,借指人物身份地位显贵。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乡弟任开江使,说他并非出身杜家,但可看出他们关系很好。B.根

据诗歌中间两联内容可知,乡弟和从叔将从四川出发,途经水路、陆路奔赴长

安。C.本诗前三联重在叙事,主要写乡弟将陪同杜相国归朝觐见皇上,为尾

联抒情做铺垫。D.全诗虚实结合,尾联用了汉宣帝画功臣像供奉于麒麟阁的

典故。

【小题2】

1.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杜甫(712-770),赠友送别

[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自豪之情。从叔身居要职,乡弟为开江使,此番入朝更是前途

可期,杜家人才辈出,诗人充满自豪之情。②对乡弟的劝勉。尾联委婉劝勉乡

弟珍惜时光,把握机会。③美好的祝愿。尾联祝愿从叔和乡弟大展宏图,早日

功成名就。④羡慕之情。与从叔、乡弟相比,诗人此时漂泊江湖,仕途无望,

难免有艳羡之情。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他并非出身杜家”理解有误。首联第二句是赞叹杜鸿渐和杜韶,说这些有

名之士都是杜家人。

故选A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诗人说乡弟任开江使,杜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近来从叔杜鸿渐将要从四川出

发奔赴长安,更是前途无量。诗人充满了自豪之情。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诗人劝勉乡弟,不要荒废大好的时光,

应珍惜时光,把握机会,表达了对乡弟的劝勉之情;

“早闻黄阁画麒麟”,希望从叔和乡弟能大展身手,早日功成名就,表达了对

从叔和乡弟的美好祝愿。

从注释来看,此时的杜甫“客居夔州”,与春风得意的从叔、乡弟相比,自感

仕途无望,难免有艳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能以之为师,他给出的理由是

“①”;然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不需计较长幼:“②?”

(2)坚守干净正直的节操,传承古代圣贤的美德,屈原在《离骚》中发出

“③,④”的慨叹,启发当代青年思考守正不阿的重要性。

(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往往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

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⑤?(§)0”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间旦

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岱宗夫如

何?齐鲁青未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庸、伏、直、岱、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舞剧《赵氏孤儿》改编自同名元杂剧,讲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

屠岸贾陷害而惨遭诛族之祸,唯一的骨血被托付给门客程婴。危急关头,程婴为

了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城婴儿的性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从此,程婴独自走

上了一条漫长的忠义路。

厚重的题材、复杂的人物、深刻的内涵、①的故事,

跨越千年的时空,舞剧《赵氏孤儿》从人性视角舞尽一个小人物

的②。剧中程婴的饰演者胡阳,有古典舞翘楚的美誉,

凭借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将其所饰演的角色刻画得③O

从孔子到李白,从杜甫到范仲淹,再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胡阳身上的古风

气质深入人心颇受舞迷喜爱。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主创团队的独特创意,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凝练写意的

极简风格,只用简单却浓郁的灯光和色彩,将沉痛压抑的氛围渲染得十分到位。

许多巧思令人称道,比如,在屠岸贾从程婴手里夺走婴儿、残忍地把孩子摔死在

冰冷的地面上时,红色的襁褓落地绽开为一团鲜艳的红绸,恰似婴儿迸溅的鲜血,

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后,这团红绸被程婴和妻子分别抱于怀中,随着妻子的渐行

渐远,它像是留下了一抹无法弥补的血痕,也像是两人命运的红线就此断裂。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

1.请用整句的形式将文中第一段的故事内容概括出来。

【小题3】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比喻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知识点]

熟语(含成语),压缩语段,语句(语段)表达效果,修辞手法

[答案]

【小题1】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②忠肝义胆(赤胆忠心赤血衷心)③

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小题2】赵氏遭陷害,惨遭诛族祸;程婴受托孤,勇走忠义路。赵氏惨遭

诛族之祸,程婴勇负托孤之责。

【小题3】构成: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效果:能

引发读者联想,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故事的特点,可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形容事物

多变,不稳定。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

②语境形容程婴救赵氏孤儿的行为,可填“忠肝义胆”“赤胆忠心”“赤血衷

心”。忠肝义胆:忠心耿耿,仗义行事。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赤血衷心:

忠心而诚挚。

③语境说角色刻画得深刻、生动、逼真,可填“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入

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淋漓尽致:形容文章

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

把握第一段内容,两个主体分别是赵氏和程婴,事件是赵氏被陷害而惨遭诛族

之祸,把唯一的骨血托付给程婴,程婴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担起责任。

筛选关键词语。“赵氏”“程婴”“陷害”“诛族之祸”“托付”“牺牲”“忠

义路”。

据此整合为整句“赵氏……,程婴……”或"赵氏……,……;程婴……;……”

形式的整句即可。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绽开的“红色的襁褓”,喻体为迸溅的“鲜血”,比喻词是“似”。

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鲜明耀眼,形象逼真,直击人

心,能引发读者联想,想象当时场景,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U(本题共2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太简单了,我上我也行。”显然,这种论调

折射出的是说话人的盲目自信。其实这是一种能力欠缺的人在错误认知基础上对

自己错误评价的认知偏差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存在这种认知偏差的人常常沉

浸在盲目自信中而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也无法客观评价他

人。①?是由于能力欠缺的人缺乏一种元认知能力,导致他们盲目自信。

有趣的是,那些能力突出的人也往往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比较

低的评价。②,叫虚假一致性效应,不过这种认知偏差可以逐渐纠正。

达克效应告诉我们成长的艰难:随着本领的增长,③,然而,自信到

达顶峰的时候也就是你最愚昧的时候。这时候的你如果肯再努力一步,跨过去,

你便会迅速跌入绝望之谷,这时候的你会全面否定自己。但这也正是你完成蜕变

的关键时期,只要你能坚持学习,通过开悟之坡,你就能成为真正的高手,你才

能进入人生真正持续稳定的平稳高原。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

1.请概括材料第二段达克效应对应成长的四个阶段的名称,每点不超过5个

字。

[知识点]

压缩语段,情境补写

[答案]

【小题1】①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有自信呢②这同样是一种认

知偏差③你的自信会逐渐升到顶峰

【小题2】①愚昧之巅(愚昧期)②绝望之谷(绝望

期)③开悟之坡(开悟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