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丝绸之路1.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A.产生背景B.主要行人C.路线走向D.开通前提2.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作出贡献C.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3.(2023山东菏泽一中月考)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据《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早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就被输往印度,并从印度输入中国。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4.(2023广东韶关期中)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5.(2022浙江温州期末)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题组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6.(2023浙江金华十校期末)下图是茶马古道部分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A.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B.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C.茶马古道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7.(2022浙江四县区调研)“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线路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草原丝绸之路”()A.沿线环境比其他丝绸之路优越B.是古代游牧文化跨区域交流的动脉C.是突厥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之路D.是把东方香料运往欧洲的“香料之路”8.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的枢纽。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其时商务称繁盛”。这体现出()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B.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经济联系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9.(2023山东威海期末)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即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A.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造船技术极其高超C.已经成为南方经济重心D.贸易地位十分重要题组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0.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2023山东德州期末)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2023山东菏泽月考)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13.(2022山东师大附中月考)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14.(2023河北承德月考)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丝绸之路1.(2021湖北武汉模拟)在西安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折领衣的商人形象,他们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这些商人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些现象能够反映隋唐时期()A.丝绸之路的繁盛B.中华文明的奠基C.朝贡贸易的发达D.海上丝路的衰落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题组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3.(2023山东济宁期中)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来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篆文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箓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经咒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来自西方的物品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A.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C.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D.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4.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5.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题组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6.(2022河南重点高中联考)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D.将中国丝绸运抵到西方7.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8.(2022安徽合肥六中期中)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中国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闪光丝绸的美化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18世纪欧洲社会之前,揭露了一个他们已在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尚未传入中国题组四思维训练9.(2023辽宁师大期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唐朝时期,“1”达到了交通的巅峰B.“2”加强了西南与内地、中外之间联系C.唐朝中期后,“3”的交通地位下降D.“4”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通道题组五综合题组10.(2023山东泰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朝鲜到大夏、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摘编自[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过关练1.C2.B3.D4.A5.C6.D7.B8.B9.D10.D11.D12.C13.C14.D1.C根据材料“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故选C项。2.B亚历山大东征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凿空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贡献,B项正确。3.D据材料“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被输往印度,并从印度输入中国”可知,生产于亚历山大城的玻璃器经印度输入中国,这条商贸路线与汉代丝绸之路相符,故选D项。4.A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即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故选A项。5.C据题干可知政权统一强大时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并非完全消亡,排除A;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排除B;由“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排除D。6.D根据地图可知,茶马古道主要在中国境内,连接了四川、云南、西藏地区,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故选D项;茶马古道的主线在中国境内,是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品贸易通道,其辅线延伸到南亚、东南亚等国,故缅甸、越南等地不是主要贸易对象,排除A项;唐宋时期有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形式,而茶马古道是唐宋时期贸易的组成部分,主要活跃于西南地区,不属于主要贸易方式,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系是指政府允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贸易,而茶马古道是中国境内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品贸易通道,不属于朝贡贸易的范畴,排除C项。7.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的,这表明“草原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古代游牧文化跨区域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其他丝绸之路的相关表述,无法判断“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是否比其他丝绸之路优越,排除A项;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所建,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香料之路”,排除D项。8.B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职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腾冲商务繁盛,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的枢纽,这说明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经济联系中的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9.D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从番禺(即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可知,汉朝时期广州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故选D项。10.D结合所学可知,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错误;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都是通过丝绸之路,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11.D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12.C“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选C项。13.C元朝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故排除A。程朱理学强调压制人的个性和欲望,显然和题干“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依据题干“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扩大和兴盛,原来一些比较稀缺的物品也能成为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故C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D。14.D婆罗门曲在中国的流传属于中外文化交融,而杨敬述的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的修改、润色、更名则带有创新的色彩,因此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一首佛教舞曲在中国的流传,并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能力提升练1.A2.C3.B4.C5.B6.B7.B8.C9.A1.A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商人形象,这些人物“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这些商人“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较为繁荣,故A项正确;中华文明的奠基是在先秦而非隋唐,排除B项;题干内容描述的是私商而非朝贡贸易,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海上丝路,排除D项。2.C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不能仅以西域脱离中央王朝控制而认为丝绸之路中断,故答案选C项。本题的作答要求是“关于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指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不是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B、D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B据表格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出土的文物中有来自中原、西藏和西方等多个地区的物品,说明各地文化在此相遇,表明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故选B项;“全面有效”夸大了唐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程度,排除A项;“必定”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出土文物中有“道教符箓锦两件”,说明道教传到了柴达木盆地,但无法证明当地商人的态度,排除D项。4.C题干中“印度洋”“恒河平原”“印度商人”等信息都在强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确。A说法绝对,故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强调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故B错误。题干并未体现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故D错误。5.B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丝绸和瓷器等,“最主要”仅仅凭借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西亚、非洲等地,辐射范围较广,故B符合题意。由材料无法得知这些瓷片是私人贸易商品还是官方贸易商品,故排除C。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6.B“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以为国家积累物质财富,但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了解民风民俗并非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排除C项;中外商人还会将他国物品运抵中国进行贩卖,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7.B结合所学可知,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内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材料中的两幅线描图出现于乌兹别克斯坦,体现了丝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陆上贸易通道,排除A项;两幅线描图均为君主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与中亚国家有文化交流,无法得知唐朝君主对丝绸之路的政策及态度,排除D项。8.C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