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和运用(1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黝黑(yǒu)要塞(sè)浩瀚(hàn)筋疲力尽(jīn)B.颁发(bān)缰绳(jiāng)骤雨(zhòu)摧枯拉朽(cuī)C.溃退(kuì)畸形(jī)佃农(diàn)振聋发聩(nóng)D.翘首(qiào)彰显(zhāng)不辍(chuò)抑扬顿挫(cu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要塞(sè)——sài;C.振聋发聩(nóng)——lóng;D.翘首(qiào)——qiáo;故选B。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镌刻教悔深恶痛疾和颜悦色B.由衷私塾任劳任怨眼花瞭乱C.抵赖燥热油光可见正襟危坐D.蒙昧潇洒藏污纳垢殚精竭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教悔——教诲;B.眼花瞭乱——眼花缭乱;C.油光可见——油光可鉴;故选D。3.经典诗文默写。(1)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5)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8)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9)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答案】(1)都护在燕然(2)几处早莺争暖树(3)芳草萋萋鹦鹉洲(4)月下飞天镜(5)但感别经时(6)妻子象禽兽(7)养怡之福(8)虽乘奔御风(9)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鸢飞戾天者4.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的相关材料,填写表格,分析这个预言的依据。人物材料依据①__________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看戏途中,他把棉袄披在身旁的小号手身上。红军领导意志坚定,关心士兵,平易近人。红军“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②___________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他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③___________【答案】①彭德怀②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③红军领导爱惜部下,生活简朴,与部下同甘共苦。【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①这个人物是彭德怀。原著为“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根据选段中的“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可知,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③由“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可知,贺龙身强体壮;由“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可知,贺龙体恤部下;由“他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可知,贺龙与不下同甘共苦,生活简朴。据此回答即可。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事业的鲜明主题。②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全面部署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③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刻认识到、,共同携手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1)请在第①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意更加连贯完整。(2)从短语结构类型来看,第②句中的“中华民族”属于短语。(3)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句中的横线上。(只填序号)A.力量源于团结B.事业成于奋斗【答案】(1)示例:不仅……而且……(2)偏正(3)AB【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与“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事业的鲜明主题”在语义上是递进关系,可用“不仅……而且”。(2)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中华”是修饰语,“民族”是中心语,这是一个偏正短语。(3)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分析语义逻辑可知,团结才可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奋斗,进而得到事业的成功。故排序为AB。二、综合性学习(7分)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班级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请你将“信”字按照笔画顺序,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2)请你阅读下面的新闻,并为其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7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活动旨在落实中央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网络诚信制度化工作的部署,集中宣传网络诚信理念,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大力营造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互联网发展,更好地造福人民。(3)假如你在班级举行的“我讲诚信”演讲比赛中担任主持人,请你拟写一个开场白。(4)下面是小雅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问题,请你帮助她,给她提出合适的建议。今天,我和朋友约定去爬山。刚准备出门,下雨了。妹妹“告诫”我说:“今天下雨,别去赴约了。”我心想,现在是下雨,但怎么能因为天气情况而不去赴约呢?可是,如果朋友没有来,那我不是白走一趟吗?我究竟该不该去赴约呢?【答案】(1)(2)示例:第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启动(3)示例:大家好!欢迎来到“我讲诚信”的演讲比赛现场,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我们班级举行了这次“我讲诚信”的演讲比赛活动,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各小组推选的选手身上,将会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我相信,听完他们的演讲,我们的诚信意识一定会增强。(4)示例:通过微信或者电话沟通一下,与朋友统一意见,如果考虑到下雨天路滑,那就不去爬山了,如果只是蒙蒙细雨,对爬山没有影响,就可以去。【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笔顺,注意笔画顺序写正确。“信”笔画:9,笔顺是:撇、竖、点、横、横、横、竖、横折、横。(2)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本题作答可结合导语“7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采用“谁+怎么样”的方法加以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第四届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全国范围内启动。(3)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本题要紧扣“人无信不立”这一主题进行拟写,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并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示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诚信,沿历史的长流,浩浩汤汤,注入黄河长江。万丈豪情融入血液沸腾的你我,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树高千丈,却仰赖于树根的滋养,我们向往的笔直脊梁,要靠诚信支撑的力量。拥有诚信,脚下可踏一方净土;坚守诚信,必有问心无愧的归宿。这里是“人无信不立”的演讲比赛现场。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一位参赛选手上场!(4)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由“今天下雨”可知天气不好,这是事件的起因;由“现在是下雨,但怎么能为这而不去约会呢?可是,朋友如果没有来,那我不是白走一趟吗?那我究竟该不该去赴约呢”可知小雅的纠结所在。据此,进行建议。示例:给朋友打电话,告知朋友下雨了,建议朋友下雨天,山路湿滑,不适合爬山。另外,提出是否换一个室内的环境进行聚会或者等下次天气好时再约定。三、阅读(46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冬奥火炬“飞扬”的外壳运用分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再加上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呈现出“轻”“固”“英”的特点。碳纤维,是应火箭、宇航及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的需要而出现的,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由于密度小,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钢类金属件相比,减重效果可达到60%-80%,比许多金属材料还要轻,会大大减轻火炬手在传递火炬过程中的压力;碳纤维强度高,是同等截面钢材的7-10倍,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零,甚至可为负值,这意味着火炬更加耐热,能够承受住火焰的炙烤而不变形,可以抵御紫外线的伤害,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碳纤维材质还具有耐磨、耐冲击等优势。“飞扬”采用中国航天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火炬燃烧埋也以碳纤维原料为主,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以氢气为燃料,可以实现零碳排放,这乘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更好地将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融合在了一起。(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第1期,有删改)【材料二】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这是世界首创。在生产车间,由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这些黑色丝束,每一束都包含着12000根碳纤维丝。接下来,利用三维立体编织机,便能像织毛衣一般,将一丝一线,织成火炬的外衣。这次火炬的形状非常特殊,它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要把它优美的曲线呈现出来,就要用到三维编织工艺,因为传统的工艺很难呈现出火炬的复杂多面,它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织出的外衣仅仅是火炬柔软的“骨架”,再向里面注入特殊树脂,固化成型后才能成为坚实的外壳。接下来的工序是打磨、喷漆,然后利用激光雕刻,刻出火炬身上1268个装饰图案。目前单支火炬的镭雕时间大概是30分钟,它最下面的祥云是凸起的,但是渐变完之后的雪花是凹下去的。所以,从凸到凹、还要在整个复杂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一次镭雕。(选自《黑科技满满!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是这样制成的》,有删改)【材料三】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整体形象景观的核心理念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火炬设计也遵从了这一理念。与2008年的火炬相比,这次的火炬既是传承,又是创新。创新的力量,就源于崇尚“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飞扬”整体造型源于叶子,自然界的流线力量充满生机;氢取自水,燃烧后又会变成水,暗含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概念;火炬的拆装就像中国传统的孔明锁,需要特定角度方能开合。火炬整体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自下而上从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最后呈现为飞扬的火焰。祥云传达了吉祥的寓意,是北京奥运会的延续;雪花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创新。北京冬奥会火炬为红色与银色,寓意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红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着永恒的火种,光明向上,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力量。(选自《北京冬奥火炬“飞扬”亮相,两大化工黑科技环环相扣》,有删改)7.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飞扬”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体现。8.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冬奥火炬“飞扬”的?请简要概括。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纤维材料使得“飞扬”的外壳分量轻、强度高、耐热、耐腐蚀,碳纤维还具有耐磨、耐冲击等优势。B.火炬燃烧罐以碳纤维原料为主,可以实现零碳排放,这秉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C.“飞扬”的形状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火炬生产时运用三维编织工艺织就了其具有优美曲线的外衣。D.“飞扬”火炬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祥云是2008年奥运会的延续,雪花则是2022年冬奥会的创新。【答案】7.①“飞扬”的外壳材料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及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呈现出“轻”“固”“美”的特点;②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秉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8.①材料一是从火炬“飞扬”使用的材料、燃料及其特点方面来介绍的;②材料二是从火炬“飞扬”的生产制作过程方面来介绍的;③材料三是从火炬“飞扬”的设计理念及传递的思想文化(或寓意)方面来介绍的。9.B【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冬奥火炬‘飞扬’的外壳运用分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再加上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呈现出‘轻’‘固’‘英’的特点”可知,“飞扬”的外壳材料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及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呈现出“轻”“固”“美”的特点;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飞扬’采用中国航天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火炬燃烧埋也以碳纤维原料为主,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以氢气为燃料,可以实现零碳排放,这乘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更好地将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融合在了一起”可知,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秉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冬奥火炬‘飞扬’的外壳运用分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材料一第二段“碳纤维,是应火箭、宇航及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的需要而出现的,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和材料一第三段“‘飞扬’采用中国航天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火炬燃烧埋也以碳纤维原料为主,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可知,材料一是从“飞扬”使用的材料、燃料及其特点方面来介绍的;②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这是世界首创。在生产车间,由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这些黑色丝束,每一束都包含着12000根碳纤维丝。接下来,利用三维立体编织机,便能像织毛衣一般,将一丝一线,织成火炬的外衣”和材料二第二段“接下来的工序是打磨、喷漆,然后利用激光雕刻,刻出火炬身上1268个装饰图案”可知,材料二是从火炬“飞扬”的生产制作过程方面来介绍的;③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整体形象景观的核心理念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材料三第三段“北京冬奥会火炬为红色与银色,寓意冰火相约,激情飞扬”可知,是从火炬“飞扬”的设计理念及传递的思想文化(或寓意)方面来介绍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B.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火炬燃烧埋也以碳纤维原料为主,燃烧材料首度采用氢气,清洁环保,且可以循环使用。以氢气为燃料,可以实现零碳排放,这乘承了火炬设计中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可知,火炬燃烧埋以碳纤维原料为主,以氢气为燃料,可以实现零碳排放。本项“火炬燃烧罐以碳纤维原料为主,可以实现零碳排放”分析错误;故选B。(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学术的一生柳背①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②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③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④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⑤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⑥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⑦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⑧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⑨《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⑩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⑪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⑫《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⑬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有删改)10.文章题目是“为学术的一生”,请联系全文,说说陈寅恪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11.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1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13.文章最后说:“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14.陈寅恪一生成绩斐然,他的治学观已被校刊的“名人治学”栏目刊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校刊刊登他的治学观的原因。【答案】10.①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完成两部中古史论;②尚未病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③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别传》。(意近即可)11.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陈寅恪先生不拘小节,不关心姓名,只关心学术的特点。(意近即可)12.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人生各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术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②本文首尾暗相呼应,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③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④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答出两点即可)13.含义: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成就他不需要再留给人们什么,他不需要遗嘱。作用:独句成段,突出了传主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14.示例:陈寅恪独立坚持,不迷信权威,他认为读书治学,不应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否则很难保证研究成果是纯正而客观的,这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也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③段“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和第④段“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分析可知陈寅恪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依靠着记忆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根据第⑦段“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可知,陈寅恪深受《再生缘》的震撼,尚未病愈,就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结合第⑩段“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和第⑪段“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可知,陈寅恪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撰写出了《柳如是别传》。【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第①段“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可知,陈先生并不纠正其他人对他名字的叫法,反而笑着回答认为没有必要,更希望大家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通过一个“笑”字写出了陈寅恪先生完全没有在意此事,不关心姓名,一心只追求学术的纯粹心理。【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根据第②段“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第③段“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第⑤段“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第⑥段“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第⑦段“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第⑩段“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第⑫段“《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一系列表示时间的内容可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陈寅恪学术生涯,条理清晰,客观真实,再通过每段的具体内容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体现了陈寅恪的一生为追求学术、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形象;第⑫段“《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和最后一段“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与第①段“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相互呼应,强化文章结构完整性,使内容更连贯,结构更严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①段“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可知,学术是陈寅恪生命的全部,陈寅恪的志趣就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陈寅恪已经没有其他东西能再留给人们,所以陈寅恪最终没有留下遗嘱,凸显了陈寅恪的心境和志趣,突出了陈寅恪淡泊名利、一心求学,为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独句成段,在文章结尾收束全文,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回味无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根据第⑧段“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可知,陈寅恪勇于跳出世俗观念,具有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他独立坚持,不迷信权威,有着自己客观的想法与认知,敢于跳出思维定式思考的一面,实事求是,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坚守。(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咬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选自苏轼《与章子厚》)【注】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疮疖。⑥黑牡丹:对病牛的戏称。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牛医不识其状()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法当以青蒿粥啖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疾也 B.不以木为之者 C.自康乐以来 D.静以修身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用其言而效。18.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5.(1)共同,一起。(2)形容水的澄澈。(3)只是。(4)知道,了解。16.B17.(1)(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2)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18.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被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意近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2)句意: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4)句意:兽医不了解症状。识,知道,了解。【16题详解】本题考查“以”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A.动词,认为;B.介词,用;C.连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D.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解衣,脱下衣服。欲,想要。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2)用,采用。其,他的。效,有效。【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还沉醉于月下美景之中,他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结合【乙】文“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时,过着男耕女织,自得其乐的村居生活,还戏称自己是“村舍翁”,甚至把病牛称作“黑牡丹”;据此可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