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_第1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_第2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_第3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校园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风格、风格和行为转变中,在人际关系和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所反映的校园风格、风格和行为。从广义看,校园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质的;既有精神文明的综合效应,又有物质状态显现出来的校园风貌;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历史的积淀。在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校园文化正经受着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民族发展之根基,大学校园文化只有依托并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才会生机勃勃。一、“义利”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一些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依托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健康、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生良好精神家园的创建。推崇“仁爱”精神,有助于人际和谐。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有利于构建校园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保持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发挥出学校整体效应。“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仁”在儒家的思想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和理念。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仁”的思想提升为具有人本主义与德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伦理原则和理想,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所以,“仁”既是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颜渊》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提出“仁”是爱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给它赋予“泛爱众”的普遍性的理性品格和准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对人要有爱心、尊重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仁爱”既是一种最高道德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孔子提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道德原则:“知人”、“慎言”、“远怨”。中国传统文化还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德理想,强调“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要宽容,认为宽容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必备涵养。所谓“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1),表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人”包括自爱、爱人、互爱。爱人与自爱是统一的,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体表现为砺志、乐观、向善、进德、修业、建功等优良个性特征。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将心比心地去爱别人;也只有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推其所以为爱人。互爱是自爱和爱人的逻辑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原则与和谐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张扬,有利于克服学校领导集体的涣散给学校人际交往造成的负面影响,克服心理压力造成的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排挤,克服个性品质与思想修养对人际关系造成的障碍等,能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优化校园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明辨“义利”,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儒家确立了“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导利”的义利观。所谓“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指功利或利益,主要是个人的私利。所谓“见利思义”就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是符合道义的利益就可以考虑,而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则一定要自觉舍弃。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论,也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认为“义”是至高无上不可丢弃的,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君子作为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在生活中必须把义放在首位,立身行事都要以义为根本和依据。他曾说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把通晓道义还是私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孟子发展为“去利怀义”的人生道德价值观。当“义”和“利”二者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要“舍生取义”。而荀子则提出了“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荀子认为,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而社会的财富却是有限的。因此,应当对人的利欲进行节制,只有做到“以义制欲”才能有效地调节好人的利欲的无限性与社会财富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儒家义利观中的局限和缺陷必须弥补,但其精华必须借鉴发扬。当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而淡薄社会责任;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儒家义利观的弘扬,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追求“内圣外王”,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对人生理想人格的一种最高追求,它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与政治的直接性的统一。儒家认为圣人是最适合做君王的,所以他们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统治者,因为“大德者必得其位,天下之大,非圣人莫能王。”因此,孟子指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4)一个人要想“外王”,那就必须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圣”。因为只有“修好己”才能“治好人”。在儒家的思想中,若想达到“内圣”,仅仅具备仁、义、礼、智、信、诚等道德品质还不行,他还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否则,仅有道德品质而没有知识、能力,还是无法达到“外王”的。所以,既做到了“内圣”又做到了“外王”,这才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方面体现了儒家道德思想注重德育价值的内在性,强调道德对个体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满足自我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儒家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把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高度统一起来,反对牺牲人格的价值而去追求富贵的行为。虽然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也造成了人们的守旧心态和缺少竞争、开放、独立、创新等人格特征,但在社会转型期,面对诚信逐渐流失、人的价值理性逐渐迷失的现实,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于克服大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大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倡导“自强不息”,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主自立、顽强不屈、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历来主张刚健有为,锲而不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华夏祖先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稳健不已的步履中感悟到一种主动、能动与刚强不屈的精神,认为人应该仿效自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奋发图强、永不停息。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释之谓:“言君子通之于贤也,凡勉强以进德,不必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5)可见“自强不息”是一种刚毅精神的体现,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体现出这一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自我超越、不断进取,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的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自强不息精神对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二、创造优良的环境,铸造出优良品格的人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早就非常重视环境对于品德形成过程的影响,认为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倡教育者应主动创造优越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得以健康成长。孔子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荀子也认为不同的环境,铸造出不同品格的人。他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8)因此,好的环境,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可以塑造出优良品格。用荀子的话就是,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人“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跎,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措习俗之所积耳”。(9)可见,好的环境对人的品格的形成起着春风化雨般的陶冶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将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大学的人文底蕴,使大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传统文化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营造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环境,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追求校园器物包括校园建筑、雕塑、亭、台、楼、阁、绿地的传统文化特色等。如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择那些经典的词句、谚语、格言作为校训、警句等,这样既鲜活生动,可读、可睹、可感,又可通过别有创意的校园人文景观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这对大学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达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三、传统道德观是高校“身心为本”的价值追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它是对校园制度文化的检验,也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修身”,有助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师生的道德践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儒家“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儒家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不仅设计了“三纲领”为修身的目标,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且提出了“八条目”为修身的步骤和奋斗历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对应地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大学》认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即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道德是人的本质,坚持“修身为本”是人立身处世之根本。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具有超越社会制度属性和超越历史时代的稳定性能,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有着历史恒常的实用价值,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能促进师生积极修身。教师作为教育者在道德践履上必须率先垂范。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行、人格魅力展示高尚的道德,能赢得教育的主动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孟子也提倡教育者要“教者必以正”。荀子对身教示范作用讲得更透彻,他曾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的命题,又说“礼者,所以身正也;师者,所以礼正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使师长的身教示范作用鲜明地突显出来。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讲的话和他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师的名词后面学生时刻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文明修身作为一种自律自教的活动,它可以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进而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大学生文明修身是以善统真的德性尺度追求,通过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健全理想人格,从而达到德性主体的自觉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