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海拾贝

自嘲

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4.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知人论世,初入文本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弃医从文,“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毛泽东寥落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不惮

浸渍

惩创

尸骸

桀骜攒射

立仆

抹杀

托体同山阿预习检测liáo

dàng

fěi

lìn

àndié

l

ù

yǔnfēi

dàn

chuāng

hái

jiéàocuán

ē刘和珍简介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1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2三•一八惨案学生们为爱国请愿而来,却被段政府无情射杀,死后还遭受无耻文人的造谣污蔑,在此背景下,作者怀着满腔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悲意慷慨的悼念性抒情散文。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北京政府的孱弱,促使学生们走上街头。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驳复列强最后通牒!段政府因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混乱中,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77人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资料链接】资料一: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他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后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三·一八惨案后各地群众悼念死难烈士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题“记念”即“纪念”,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散文。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君”,对人的尊称。记念刘和珍君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与刘和珍认识过程④刘和珍遇害概况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一:写作缘由二:追忆刘和珍生平三:阐述教训与意义文章结构合作探究:分析第二大部分(三~五)的思路。思考: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1.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深入研读,仔细品味人物事情概括人物品格刘和珍探究人物形象向往革命,追求真理;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思想进步,坚毅乐观;有责任感,胸襟广大;为国为民,勇于抗争。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在鲁迅赁屋授课后,多来听鲁迅的讲义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至府门喋血料链资接《莽原》杂志介绍《莽原》杂志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是鲁迅编辑过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该刊1925年4月在北京初刊时,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共出32期,1926年1月改为半月刊,单独出版,共出48期,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女师大学潮——驱“羊”运动“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杨荫榆

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为女师大学生进行呐喊和声援。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一味强调秩序、学风,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敢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她终以正义和无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文中写了四次刘和珍君的微笑,有何作用?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更何况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探究人物形象◎内容:1.突出强调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结构:2.与反动派的凶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卑劣、阴险毒辣。3.为下文控诉、批判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奠定了感情基础,抒发强烈的悲愤之情。2.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是怎样的?归纳总结★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追求进步,敢于斗争,有责任心,喜欢微笑,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探究人物形象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品读语言,体味情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是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凶恶、残暴的执政府依然毫无惧色,直接面对,她们是为国家前途忧虑的哀痛者,为改变黑暗现状而努力奋斗的幸福者。这两句话写出来了鲁迅先生对烈士的讴歌。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构成了中国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于失去了发言权,变得“默无声息”。“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结局,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也揭示了自己由黑暗现实悟得的道理: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能拯救衰亡的民族。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紧接上面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他开始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说明执政府手段十分凶残,想置请愿学生于死地。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暗杀。遇害经过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下劣与凶残。鲁迅先生告诉人们要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反对政府的反动统治,请愿是不可能取得胜利。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借代的修辞方法。“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几缕血痕”借代段政府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对爱国学生的屠杀,“抹杀”则指制造这次惨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凶残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有过之而无不及。表达了作者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嘲讽。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有革命思想,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模模糊糊隐约,不清晰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更进一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说明鲁迅对徒手请愿什么态度?“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鲁迅《空谈》惨案教训3.六、七部分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惨案意义与教训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