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鄞州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和填涂考试号、贴好条形码,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其他态度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答案】1.A2.D3.C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错,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根据第一段先提出的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和第二段的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第六段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影响)——“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9.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A.“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误。由后文“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可知,娘并没有因为和爹吵架而心生怨恨,而是担心爹。B.“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错误。联系“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可知,“我”不情愿是不想去叫爹;由“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等句子可知,“我”的心通透起来是听了父亲说的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两者不是阐述同一件事,构不成铺垫。C.“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错误。由原文“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爹思考的是土地与人的关系。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误。结尾处“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句关于太阳的描写,烘托了“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此处的“滚烫的土地”是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然后分析其深层意。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这“滚烫”是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最后结合主旨理解其意蕴。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1)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抡镐头”的情节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爹和娘吵架时,“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第二次出现在文章中间我去找爹回家吃饭时,“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第三次出现在文章末尾我听完爹的“哲理”后,“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由此可见,“抡镐头”这一细节,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2)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第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等句子的描写写出了爹努力开垦的场景,描绘了爹热爱土地的形象;第二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等细节描写,将爹和土地融为一体,烘托了爹对土地的执着坚守与痴迷热爱。(3)分析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是在“我”找到了爹,爹对“我”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时候。通过爹的解释,“我”的心变得通透了起来,对爹的热爱有了理解,因此,“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这时,娘也“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和娘对爹的行为从不理解到理解,“我”和娘理解了爹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升,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二)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14.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D13.①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②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14.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良有司”,偏正结构,贤良的官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C.正确。思想、方法;风尚。句意: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②“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概括出“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结合“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可概括出“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结合“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老道穷且能力不足”。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被黜远地,自身难保”。参考译文:(一)
唉!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二)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杜鹃花得红字①真山民②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15.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16.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答案】15.C16.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赏析、手法的分析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此题第一问解答需要翻译诗句内容,作答时力求尊重文本,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白”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荀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道理。(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威武气势。【答案】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狗吠深巷中④.鸡鸣桑树颠⑤.金戈铁马⑥.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尝”“须臾”“吠”“颠”“戈”“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官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①)。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②)!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③)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18.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恍惚中,这一株杜鹃,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①,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这一株株杜鹃,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②。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答案】18.①烘云托月/众星拱月②心驰神往/流连忘返③龙飞凤舞/遒劲有力19.①比喻: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与精神愉悦感。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20.示例:①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②汇成了照亮河山的光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强调烘托作用,可用“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众星拱月: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②处,语境形容对人对杜鹃花的向往,可用“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流连忘返: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③处,语境形容毛泽东的书法刚劲有力。可用“龙飞凤舞/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现多指书法笔势有力,灵活奔放。遒劲有力:形容雄健,有力量。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运用比喻,本体是“杜鹃”,喻体是“一首歌”,杜鹃花绽放是视觉,“一首歌”是听觉感受,打通了视觉与听觉,形象地表现出杜鹃花绽放的美丽。“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运用排比,三个“为……”字句构成偏正短语,连贯排列,形式上,结构整齐,音节匀称,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内容上,“生命”“自由”“胜利”之间语意和情感递进,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要仿照“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来写,句式上用“化作了……”,第二句要仿照“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来写,句式上用“汇成了……”;内容上,表达杜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抓住其颜色、形状等特点,赋予其象征性;注意前句照应“这一株杜鹃”,后句照应“这一株株杜鹃”,内容上有递进;还要注意所写句子与全诗内容、意境协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除了地下含水层以外,冰川更是丰富的水源。地处库木塔格沙漠东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就有不少“雪水渔场”。敦煌市阳关镇降雨极少,被称为中国的“旱极”,_____①_____,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21世纪初,当地人民突发奇想——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_____②_____。他们先用黏土固沙,再修筑了近十米高的屏障挡住沙尘暴,最后植树造林,利用这三道关卡解决了泥沙渗水的问题。通过地下暗河,使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的原因,还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转换为清澈见底的水。如今,阳关镇的养鱼业早已拓展为集养殖、旅游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沙漠生态产业,帮助当地人发家致富。沙漠养鱼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_____③_____,沙漠养殖场有着一个巨大优势——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而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鱼儿们喜欢洁净的水和温暖的阳光,沙漠恰恰可以成为鱼的海洋,成为所在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员工保密培训
- 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二)课件
- 商业用食物剥皮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医用氨基酸制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外套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乐谱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英语视听说3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汽车电控技术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饭店服务日语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方案
- 横河CS3000工程师培训资料
-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临床路径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课件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 专题20 上海高考说明文阅读技巧点睛(解析版)
- 中小学教师评课评价量表
- 山语间 解读建筑分析
- 城乡供水一体化
- 新进员工安全培训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