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正式启动了“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工作的文件,提出了“保护第一、合理使用、传承与发展”的指导原则,明确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决心。它建立的政策支持条例也基于正确的宏观视角和广泛的考虑。这些文件将对我国无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政令性和实施性的保障,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人以自己的独特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所起的伟大作用将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越发彰显。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三部分提到,“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千头万绪,学术界既应该给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也应该对政策的实施加以完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的内涵,尽管上述文件已经说得很清楚,但由于在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偏差,我们不免时常遭遇尴尬。笔者认为,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为包含“保存”与发展这两个虽然具有前后承继关系、但必须分开来谈或分开来进行的老问题,即对“保护”作广义解,或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打造更有助益。以下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加以探讨。一、“非遗”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保护”的解释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对于“保存”的解释是“使事物、性质、意义、作风等继续存在,不受损失或不发生变化”。从“非遗”传承的意义上来看,“保护”意味着护卫,使其不受客观外力的影响侵扰;“保存”则是原封不动地慎密存留。事实上,要“保护”口传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变革了的客观环境下再存活下去且不改变其初衷,即“不受损害”是不可能的。口传的非物质音乐文化一旦适应变革了的客观环境得以存活,那么这一份非物质音乐文化也就不叫“遗产”了。与其说“有效保护”,不如说唯有“保存”(好这份珍贵遗产)并提升全民对遗产的充分尊重,才能对这份遗产“合理”地加以“利用”,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有机物存在的条件,“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其“所有的各种形式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上”,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传达的是其时彼地伊人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协调适应及其在生存过程中的感悟,是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各种不同的类型”,它是过去了的“遗产”,只能依靠现代化手段和专门的人为传承对它进行原样“保存”。1.周延甲“音乐即人生”的启示(1)传统音乐是特定的区域性艺术。人为山川草原沙漠的自然环境所限定,并在这种限定中适者生存,人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感官经验——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以及动觉的成分在知觉空间的结构中进行合作活动”,并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着它非常复杂的性质,所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不同的区域风水与民族秉性给了音乐以鲜活的灵性,如草原绿洲,赋予人性豁达与强悍,其音乐铺陈,但大跳频繁;黄土沟壑,带给人生更多的悲凉、刚烈,其音乐沉稳与激越相间,而多商(伤)音;广袤平原,则给人平和与规矩,其音乐平实,而多热情;水乡湖海,给人智慧与娇柔,其音乐妩媚,而多装饰;突厄山地,铸造人性更多的精明、乖戾,其音乐驻步不前,且多缠绕……它是过去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作用的结果。今天交通便捷,数字化一下子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普通话、英语成了通用语,音乐的区域性、民族性自然淡化。(2)传统音乐是逝去了的时间艺术。人在不同的时间流程中有与日俱增的生存需求与感悟。传统音乐便是人在不同时间流程中因不同生存需求而有不同感悟的特殊表达方式,它不能以完全同一的形态重新发生。如我们从祭祀音乐中“看到”的是先民笃信“万物有灵”,向神灵顶礼膜拜以求庇佑所留下的步步印记;从不同的“史歌”、“故事歌”中揣摩到的是无文字社会与“结绳记事”相类的人类“文化”经历;从连篇累牍的情歌中,感受到的是人类在自身繁衍中所吟咏的绮丽哀绝及其走过的不同婚姻进程……它属于过去了的年代。今天科技发明日新月异,拽着人们往现代文明路上迅跑,历史只能退化且离我们越来越遥远。(3)传统音乐是由人体传承的口头艺术。人的创造活动是自觉而能动的。传统音乐由每个具有民族的或社会集团归属的不同生命个体凭着记忆基质经由个人口传心授,代代传承。记忆“包含着一个认知和识别的过程,包含着一种非常复杂的观念化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必须被重复,而且还必须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上。”“它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尽管人的文化创造力无限,由无数个体生命的生死传承及其所留存的文化证明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存在,但是,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传统音乐的个中精华若没薪火传承就只能随着人体的消亡而消亡。它属于过去的老人们。今天无情的时光几乎将工业时代前的遗老遗少超度一空,传统音乐即使不会即时消弭,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要靠后代以不变的形式再度传承并获得存活必然遭遇难题。2.音乐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1)地理生态环境与音乐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性征差别我国关于“保护”非遗的提法,虽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却与我国因地理生态环境污染而引发日益强烈的对诸如山岳、江河湖海、草原等进行“保护”的提法相互呼应。正是由于“保护”这一动词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生态环境使用上的高度一致性,使人很容易对这两个分别具备不同性征的遗产对象一视同仁,对人在其中的身份地位混而不辨至具体行为措施进行不适当的借鉴。①物质与精神。地理生态环境的性征是物质的,它相对固化不变;音乐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则是人文、精神的,它是随时可变的。地理环境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物质生活经常必要的条件”。为地理环境所包含的自然造物是近乎不变的固态物质形式。虽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社会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但自然造物及其地理环境毕竟是千古恒荒的产物,它是限量的,人类生命相较于它,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类是在大地沉睡了45-55亿年的最后三百万年才呱呱坠地的,倘若将地球的年龄比作一小时,人类的年龄不过二、三秒。音乐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是人文的。它虽受地理环境制约,但地理环境只有通过人的能动协调才有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只有凭着从对象上展开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才能发展着而且部分地第一次产生着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到形式美的眼睛,——简单地说,能够从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肯定的各种感觉。因为不仅五官的感觉,而且所谓精神的感觉、实践的感觉(意志、爱情等等),一句话,感觉的人性,——都只凭着人化了的自然,才能产生。”人是万物之灵,人类在通过劳动改变他身外的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的自然,人由自身自然的不断完善所产生的主观感觉的丰富性又反作用于自然。“人的本质”不断在“丰富”,大自然也不断在“人化”。大自然是广阔无垠的,“人化”是即时即景可变的。正因为如此,人类音乐文化遗产才会那样千姿百态,它见证着人类在各个不同历史生存阶段中的斑驳淋漓。②重生与不可再生。天行有道,大自然毕竟遵循着一条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在运行,万物可以重生;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生态”环境则此一时彼一时,不复再生。月有阴晴圆缺,岁有春荣秋黄,人有衰亡新生,混沌宇宙虽充满未知变数,却仍有规律可循。当地理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时,有些物态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可能不复再生甚至枯竭,但大自然毕竟是生生不息的,人类如果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便可以使其文化创造加入到正常的生物循环链中去,大多数资源经过有意识的隔离保护,通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便可以慢慢复苏、重生,如水域污染或森林砍伐、草原沙漠化等。而作为人的“非遗”产品的传统音乐,是随着一个人的仙逝、一个民族的淘汰,随着农猎时代的终结、工业革命的到来而走向消亡。过去它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乃受制于生产方式的缓慢变更和族系社群的稳固向心力;现在它尽管尚有遗存,而要让它继续传承,只能是人为的,如限定其代表性人物,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帮助其将特色乐种保存下来,实际上却不可能全面维持它的原状,更不可能让其按照某种美好愿望复苏再生——它完全可能是适应崭新时代的各种崭新形式;其发展规律也可能出现回返性或螺旋性,但它是一定要变的,有的变化幅度小些,有的则可能变得面目皆非。(2)地球客居者与音乐文化造物主的根本身份差别①人可以约束自己,努力保护自然造化的地理环境。人是自然的产物,每一个人类个体或芸芸众生都是地球的匆匆过客,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互为依存,又相互排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但人又有超越自然的主观能动意志。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人必须要向大自然索取。而随着地理大发现把世界连成一片,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贪婪、短视的本性得到了扩张,人不断“自作主张”轮番无休止地伸手向大自然索取,结果不时招致大自然的遗弃和报复。但人毕竟是智慧的人,恩格斯就谆谆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结果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当人类意识到倘若继续发挥人的全部潜能再肆无忌惮地索取下去,必然招致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惩罚及至毁灭时,人类不得不开始居安思危!尽管一时做不到,但总是希望放慢索取的速度,希望大彻大悟,还给地球一个郁郁生机,留给身后的子孙一个殷实的天地。所以,“保护”之声鹊起,“保护”行动日渐实施,如禁止人为大肆放牧致草原荒芜,禁猎、止伐等。②人无法通过“保护”来守住音乐文化遗产的发生时间和生存空间。人类是音乐的造物主,“人化的自然”为灵动的音乐规定了此一时彼一时的生存空间。人类要留住音乐遗产的那一份灵动,也必须留住滋生那一份灵动的音乐的生存空间。今天,当这一份“人化了的自然”——滋生音乐文化遗产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人情世故已时过境迁的时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音乐因交通的广达、人心之不古而日渐消亡,人们焉能通过“保护”来守住它?如过去人们因缺水须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挑来一担水,悲苦寂寞中挑水山歌悠悠沉沉地唱起。现在人们只要一拧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挑水山歌便成了绝唱。今天的挑水山歌再被唱起,若不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记忆而是被要求再度普及,则只能是没了个中滋味的展览!3.民族传统文化或地方性民俗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建议(1)时新的“生态博物馆”透视“自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一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传统文化一同保护的新型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在欧洲逐渐兴起。到19(应为20世纪)世纪末,生态博物馆已成为流行的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全球共有三百多座生态博物馆。1997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保护对象为一支仅4000多人的苗族——长角苗,标志着中国博物馆进入生态博物馆时代。”一时间,中国的生态博物馆、生态保护区如雨后春笋,大有蔓延乃至遍地开花之势。笔者无缘到欧洲乃至全球去考察,但综观相关资料,国外的生态博物馆应是对固有的静态博物馆的理念、行为方式的改革、更新,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展览有关,用“生动博物馆”赞美它或许更加实在,尽管其理念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在于努力地探求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式,包括如何阻止不同地方文化的退化,如何激发不同地方文化的原创力”。国内“热建”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其宗旨虽在于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施加保护,究其实质无非以人为禁锢的方式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文化或地方性民俗文化遗产予以活性展览。(2)人非草木熊罴,岂能“画地为牢”横加展览人是万物之灵。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由于天造地设等种种原因,自然人“凝聚”成种种各自为政的不同的“社会”;由于这些“社会”所处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其社会发展标准、发展样式、发展过程乃至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虽然工业化之后,人类社会逐渐朝着一个统一的“先进”模式在发展,但不同的“社会”仍然有自己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样式。中国时兴的“生态博物馆”和“生态保护区”由当地政府和专家策划村民参与,画地为牢,将今天的少数民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或地方民俗文化遗产“定格”为人类原始或古老的生存模式展示给今天“进步”的同类看,名曰“保护”。当然,各地有义务宣传自己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也有权变卖自己古老的遗产以改善困苦的生活,但从学术层面上看某些方面则值得探讨,因为:①无论是“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都不可能保持“原生态”。所谓“原生态”,应该是纯天然的,也就是非人为的自然状态。建立“生态博物馆”,却只能人为地选择一个相对“原始”的典型,让其主人在圈定的园区与世事隔离,重复或者模仿他们祖宗的生活。虽然“其表面形式的文化多样性符号保留下来了,但在符号背后的人们内心的灵魂及心灵中的最深刻的部分,也就是其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逐步的一体化”。撇开方李莉披露的梭嘎博物馆“作秀”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不说,就说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类似“生态博物馆”的少数民族山区风光旅游点,当地的青年人已基本不唱民歌,组织者把老年女歌手及其培养的会唱歌的小孙女布置在小山头上,把老年男歌手安排在小山下溪流边,双方展开对唱,以吸引参观者。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该民族的“原生态”。因为从演唱者和演唱场地来说,老年人和小孩是不会在野外对唱的,野外对唱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人在野外才能遇上外村的异性,而氏族外异姓客人来临,则要通过“漏夜”对歌比试才情,第二天白天才约好意中人到野外再唱私情歌;从演唱内容来说,小女孩对老年男人歌唱,唱的竟是讽刺挖苦老年男人的歌,而在其氏族社会,男性老年族人还是受到尊重的。至于“生态保护区”,其周边的“生态”业已“现代化”,只是这一部分民俗文化尚有遗存或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之中,用人为的方式挽留其“现代化”的脚步不让其前行,行得通吗?②少数民族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社会在进步,科技革命给全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和丰厚的物质利益。当电视敲开了封闭的山野,少数民族兄弟发现山外世界的精彩,他们有权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诸如走出大山去谋取更多正当财富,也有权选择时新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态博物馆”则要求他们保持自己的“原生态”特色展现给人看,就是在歌舞表演中,也要求表演者按照他们的原始形式表演,名曰“保护”,其实这是不近情理的。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参加“三月三”歌会,当地政府组织了一台歌舞表演,少数民族几乎都穿着他们认为时尚的皮鞋上台,其中一个节目是巫师作法的舞蹈,其中最有特色的动作是脚趾头扣着脚趾头跳舞,但巫师也穿上皮鞋了,精彩的动作当然看不见了。我们在深表遗憾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将巫师作法搬到舞台上,本来就不是“原生态”,你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具体做法上还要来个“原生态”?(二)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应被视为“发展”1.音乐源于职业传统音乐虽然具有活态流变性的传承发展规律,但其活态是随着慢慢踱步的过去的社会“进程”而缓缓悠悠地“流变”的。当现代工业社会骤然来临,固有的生存环境霎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音乐骤然失语!机械化取代人力、手工,各种号子不再唱起;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存竞争激烈的人们再没太多闲情逸趣哼唱山歌小调,种种心语可以借助视听传媒中五花八门的歌星代为发泄;谈恋爱从写信、电话约会、茶馆、卡拉OK歌厅、舞场相亲到手机短信网聊,不必再到歌墟花会费心表达心曲;结婚从分发几块喜糖的“革命”,到浩浩荡荡的轿车迎娶新娘,不再抬轿吹喇叭经过拦路问歌等繁琐程序加以“认定”;人在丧葬场合可以雇请职业哭星代为营造悲伤气氛;科学发达,人们不必再全面依赖巫师念咒加法器驱邪治病;宗庙道观按部就班吟唱前人经忏不必再予创造;新式教育取代私塾,西化学堂乐歌取代吟诗唱辞,琴棋书画本事不必再为高考学子所拥有;年节晚会以新潮歌星唱主角,以国粹作点缀,不必聚族歌舞达旦一醉方休;人们将音乐作为职业且有细致的行当分工,有编有演,只歌不舞或只舞不歌;人们无须再用口传这唯一的人体传承方式,而只消运用数字科技举手之劳,便可聆听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也可以让自己的声音广而播之且获得“永生”。尽管传统音乐在现代化尚未强势辐射到的角落仍有遗存(或正在过渡),它的精髓也曾被卓有见识的音乐家化为今天灿烂的音符,但它毕竟回天无力——其传承、展衍的形态将不可能再是原样重复或缓慢漂移!在引领潮流的中国现代乐坛上,它或被西方古典模式加以改造,或被现代最时髦的流行方式重新演绎,或干脆丢盔弃甲,以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样本重塑—全球化、信息化导致各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在现有时空条件下被工业强势裹挟致发生变异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2.《二泉谈月》的不同发展既然传统音乐不属于今天,那么它在今天的存活都只能是昨天的“发展”,不管其变化的大小、幅度有怎样的不同。比如:(1)“原生态”歌舞表演。除了由农业社会末代传人作文物保存性质的展示之外,一切旅游景点和舞台谓之“原生态”的表演,即使保留其古老的形式,甚至一个音符都没变,都无法传达其原生的意涵。以今天不绝于耳的《二泉映月》为例,相信谁也不会否认它是阿炳的。可是如果你真正聆听了阿炳原声的《二泉映月》,你就会知道,阿炳逝去也带走了他用托音胡琴演奏的空灵澄澈、“泊然天地初”的“身闲”所无法除却的“心未闲”的唯一!现在舞台上演绎的《二泉映月》,无论它是正义愤懑或是妖冶媚艳,无论它是恢弘崇高或是行云流水,都统统不属于阿炳。与其说它属于各取所需、任由人演绎的“合理利用”,不如说它是《二泉映月》在现时的不同发展!(2)“民族”“民间”歌舞表演。保留传统的内容或形式加以改编,抑或汲取民族韵律、精华重新创作,实际上已经与真正传统的“民族”、“民间”存在大小不等的距离。如舞蹈界称具有民族内容或形式的创作作品为“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界也称同类作品为“民族器乐曲”、“民族歌剧”,称融合美声唱法的“民嗓”为“民族唱法”,称跳着扭着演奏的汉族器乐表演为“民乐”……如果我们明确了传统音乐在今天的存活都属于“发展”,那么,我们就不会用“传统”的尺度统一去加以丈量而后惊慌失措,不会因为传统的样式已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而一律气急败坏。比如福建南管,有的南管人因为固守传统不允许在演唱演奏的内容、形式上有任何改变(当然,应该万分感谢这些南管人,正是因为有他们执着地“忠于职守”,后人才能从现存的南音中看到某些活态的中国音乐史遗存),当看到南管乐团变静止唱奏为声色景俱佳的动态表演,便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甚或相互攻击——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南管既需要有人原封不动地予以保存,也需要有人根据今人的审美需求做各种不同方式的变化发展。(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基质的普及性原则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要得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只有将其作为国民必须具备的基质进行全面的普及性渗透方有可能,故需要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基质普及环境加以“保护”。以下择二保护要点论之:1.传统音乐获取空间增强全民的音乐文化认同感、增加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这一氛围、环境的营造在中国当仁不让地首先取决于传媒视听!因为传媒在中国几乎起着统领潮流的巨大作用,中国无比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居然只有通过CCTV电视大奖赛上几个“原生态”节目才能为国人所认识吗?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StateUniversity)民族音乐学教授泰瑞·米勒(TerryMiller)2005年9月在福建师大音乐学院讲学时说:“在泰国和越南,我要找到他们的传统音乐并不难——泰国1932年变君主制为君主立宪政体,建立艺术文学部支持发展传统音乐,尽管三、四十年代受西方文化冲击很厉害,是非常高消费的发展国家,可在泰国的饭馆吃饭肯定有传统歌舞伺候,打开电视会有传统音乐扑面而来,小学里、庙堂里都在演奏不同形式的传统音乐,书架上都可以随便找到泰国传统音乐的CD、DVD;越南有战争创伤,但政府支持民间音乐发展,北部有水上木偶戏,中部有宫廷音乐,南部的胡志明市90年代现代化,有改革戏,战争的幸存者在教授受中国影响几千年的传统音乐……而在中国,我要到哪里去找传统音乐呢?”政府应该利用掌控的一切传媒工具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净化传媒视听,营造一个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氛围,让国民在吸收世界音乐优秀养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传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与原创力。2.做有德性的专业教师,让他们做得更好课堂是音乐文化遗产发展空间最需要保护的基地。年轻一代对音乐文化遗产不喜欢不感兴趣,并非年轻一代的罪过。课堂上学生们说:“不是我们不喜欢民族音乐,而是社会从来没给我们听民族音乐,我们这一代人是生长在没有传统音乐的氛围里,电视台、广播里都让流行音乐覆盖了,音乐院校都让西方音乐给吞噬了,所以要是没人整治这一难题,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根本无从了解它,对传统没有了解哪来的爱呢?”音乐院校尚且如此,全社会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教育的严峻程度便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积重难返的状况,需要从政府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政策倾斜、教育措施到位进行整肃,而整肃最终落实在课堂,在于从小学开始到所有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都必须接受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而担任此门课程的专业教师,既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赤子之情的付出,更需要背后强大的精神理念支撑。以本人的中国民间音乐课堂为例,面对极度陌生甚至怀抱强烈对抗情绪的学生,本人可谓十八般武艺无所不用其极。一年后,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着实令人欣慰。他们“终于发现并不是只有港台歌曲或韩文旋律才能诠释心中的故事,而流传于民间、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独一无二……它是属于我们民族民间人民心中永不可复制的经典”,它“使我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又多了一个环节,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我个人的修养”。而且他们能够知道“民间艺术是无止境的,它的美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不能结束对这门功课和老师的热爱,不能结束对这门课的学习。无论走到哪儿,我都要深入民间,去追寻那些民间艺人为我们留下的财富,充实自己。也要用这些财富,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他们会“学以致用……努力去影响新一代孩子,去陶冶他们,让他们喜欢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感受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音乐院校如果能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必修课且加大教育力度而非点缀,综合院校如果也都能展开传统音乐普及教育,并给任课教师以实在的力量支持,那么“非遗”的“合理利用”应该不会太令人忧虑。二、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保护”实践(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1.拯救声音的未来有专家提出:“声响艺术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拯救声音绝不是简单地把录音录像放在博物馆里,像‘标本’那样保护,而是要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只有依靠活态的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而言,“声响艺术”确实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但是,如果从“遗产”的实质及其重要性来看,它就不再可能具有“生命的活力”,而应该仅属于极需保存的“标本”。因为,社会一经变革即注定音乐遗产若要存活就要发生各种变化乃至变异,它是传统之根上所生发出来的枝条或叶片(它可能被嫁接)。而我们要保存的则应是称之为“根”的部分。因为只有对基因加以固守,对根源进行传承,才能使其永恒!所以,拯救声音不仅应该“拯救”尚且健在的末代传人原汁原味的“活态”传承,还应该“拯救”博物馆资料的全面搜集。我们应该让这些我们所能抢救到的最古老的逝去了的艺术,在今天甚至将来都有机会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前,让他们对民族音乐之根有具象的感性认知。它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意义应该是自尊自爱自强的提醒,应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实践,而非全社会性的音乐传统复古或利欲熏心的全面开发运动的开展。比如湘西苗歌,我们今天在谭盾的《地图》里或原生态歌手赛上看到听到的是光彩照人的苗女龙仙娥轻盈深情的歌唱,而笔者在凤凰县山江镇做田野调查时所采录的却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笔者名之为“呕吐式”的唱法。虽然龙仙娥的歌声非常美丽动听,而另一种“呕吐式”的歌唱因今天的“局外人”不能接受完全可能就此销声匿迹。可是,独特的“呕吐式”唱法却不知蕴含了湘西苗人多少古远的生存密码!当笔者聆听资深老歌手龙香莲有别于龙仙娥的歌唱时曾大为震撼,相信我在其他地方再也不能听到这样“发自肺腑”的声音了!而我们必须将这不同的声音都“拯救”下来放进博物馆,进入教学。如果能够同时知道这两种唱法或者更多,就会使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及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乃至敬畏。至于今天,人们喜欢听龙仙娥的歌就多多听或加以“活态传承”,不喜欢听“呕吐式”的歌就不要强力推广。说不定哪位独具慧眼的音乐家哪天从民族音乐学家的著述中或从博物馆里发现了它会如获至宝,通过“听音寻路”找到它,然后将它也应用到诸如歌剧里成为某一女中音角色独具特色的精彩唱段或其他现代音乐作品“吸人眼球”。活态传承应该有计划地在限定的范围内尽量实施并促其产生普及教育的社会效应,这种传承并非都能盈利,而需要获得政府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有力支持。当然,如果这种传承因为政府的作用力使得全民对传统有了充分的重视,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且有引以为荣的从业者,经济上得以自行运转,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2.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有官员、学者称,“努力实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统一,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为此,政府也常给“非遗”项目以大量财物支持,并使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但因市场需求少,时有出现艺人生计陷入困境,出现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报,“将原生态歌舞进行低层次改造,一味拆旧村建新村”,且“不自觉地加入许多原本不属于这一文化范畴的文化因素,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质”等问题。故学者只能寄希望于各地“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一种资源,在地区经济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诚然,将“非遗”保护与地方经济挂钩来牟利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的一个无可厚非的举措。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应该不是一个这么“现实”的问题!“遗产”是过去时代留下的财产,今天其物质层面上的意义在于“利用”、换取金钱,而其精神层面上的重要意义在于纪念、发扬。文化遗产传承可以与地方经济挂钩,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赚钱的工具!精神纪念则是永存的,它是今人与后人得以立足的根本,但它必须靠人代代教育、传承。它造福子孙的利益是长远的。地方政府将自己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要保证此类文化遗产经济运动不因为图谋“高经济利益回报”,而“加进许多原本不属于这一文化范畴的文化因素,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质”。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经济一体化导致的世界文化交汇势不可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非遗”的发展必然是五花八门,只不过交汇的程度、保留自我的比率各不相同。而毋庸置疑的是“文化遗产”一旦绑上“商品经济”的战车,便会朝着利益的目标勇往直前及至不可收拾,虽然保留自身特色不会有人拒绝承认是一种共识。台湾日月潭邵人的“杵乐”歌舞就曾是一个“前车之鉴”。“杵乐”即因舂粟的木杵在山岚晚夜撞击石臼、背水的竹筒在迎接客人撞击地面时其长短粗细不同、质料特殊而产生的哀恸曼妙的韵致,于是上个世纪20年代便被聪明的邵人搬到日月潭畔作为不花本钱的看家本领招揽观光者。为了获得更高经济利益回报,“杵乐”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吸收过现代化舞蹈进行改造,虽然“现代化歌舞仍脱胎于《舂杵声》”,但也未免不发生“民族文化的变质”问题。后来的日月潭不仅因建水库和高楼大厦不见了往日的波光旖旎,也因邵人有一天终于发现卖力的歌舞还不如穿上民族服装供客人或陪客人嫣然一笑照相赚钱来得轻松来得快,于是便放弃了这“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举世闻名的乐章曾经划上休止符!那么,政府的干预能否挽留它不由自主的变化脚步呢?我想我们要做的重要工作应当是留住它的“原生态”,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进入博物馆、进入课堂或进行人为传承,即“保存”。如果我们保存了日月潭杵乐歌舞的音像甚至保存了杵乐的原声——台湾原住民各部族舂米的乐声、马兰社阿美人欢迎客人用竹鼓撞地的音响、日月潭水社邵人古老的歌唱,我们就会有传统延续的现在和将来!因为这是无价之宝,是此地斯人的文化之根。1980年,由笔者参加资料搜集、乐器制作并作为演员演出轰动京城的福建代表团高山族节目《杵乐》,就是在两岸隔绝的年代,仅仅依靠有限的史料记载和照片,向大陆人民传达了台湾少数民族的聪明与智慧。现在两岸日渐沟通,我们已经可以听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