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规范化建设之现实缺陷一、“诉讼监视”之辩析与理解
首先,“诉讼监视”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一个标准性的法律术语。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视机关。”现行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视。”现行民诉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视。”现行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视。”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宪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成文法典均只有“法律监视”一词而没有“诉讼监视”一语。换言之,从严格的法律术语标准上讲,“诉讼监视”并非法定的法律概念。
其次,“诉讼监视”是一个简化语,其内涵因熟悉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理论界,一般认为,“诉讼监视”是对诉讼活动依法进展的监视。①因而,就监视的内容而言,既包括刑事诉讼活动的监视,又包括民事诉讼活动的监视,还包括行政诉讼活动的监视。就监视方式而言,既包括检察机关的法律监视,又包括审判机关的再审监视,还包括其他法定适格主体的监视。就监视主体而言,既包括检察机关,又包括审判机关,还包括被追诉人、当事人等等法定的适格主体。在实务界尤其是在检察实务界,一般认为,诉讼监视是指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视,诉讼监视的范围自然就是诉讼活动。②换言之,在检察实务界,一般认为诉讼监视与诉讼法律监视是同义语。因而,其内容仅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中的法律监视,其方式仅指检察机关的法律监视方式,其监视主体只有检察机关。从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同熟悉可知,“诉讼监视”在理论界是文义解释,是广义概念,是种概念;在实务界尤其是检察实务界是缩小解释,是狭义概念,是属概念。
其三,检察机关对诉讼进展法律监视应简称为“诉讼法律监视”。法律监视既是宪法对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又是职能定位。现行刑事诉讼法、民诉法及行政诉讼法均明文规定,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享有法律监视权。相反,宪法和法律均未明文规定,检察机关对诉讼实行监视。需要指出的是法律监视与诉讼监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是同义语。法律监视是法定的法律术语,具有特定的内涵,而诉讼监视却只是一个没有法律依据的简化语。正因如此,对于检察机关而言,笔者认为,对诉讼进展法律监视用“诉讼法律监视”作简化语比用“诉讼监视”作简化语更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基于此,笔者在本文的论述中,将检察机关对诉讼进展法律监视简称为“诉讼法律监视”,这样既能反映检察机关法定的职能性质,又避开产生歧义。
二、刑事诉讼法律监视标准化之现实缺陷
就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而言,应当说制约其标准性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制约因素集中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律标准存在的缺陷
一是发觉机制不灵敏。就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而言,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能否准时发觉和全面把握严峻地制约和影响着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标准运行及其成效。就检察机关内部而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并未完全打破,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各自为战、信息封锁的现象依旧比拟突出。就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而言,一方面诉讼法律监视的触角延长不够,另一方面相互之间没有充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致对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的相关信息无法准时精确地把握或发觉。笔者认为,在没有法律、法规或制度刚性约束的状况下,检察机关、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之间很难真正建立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工作机制不顺畅。一方面是担当刑事诉讼的职能部门与担当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职能部门在司法实践中仍旧存在重合的现象,尤其是刑事诉讼职能与审判法律监视职能同属公诉部门行使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就使得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同时扮演了“运发动”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兼具了监视者与被监视者的双重身份,这在法理上尤其是监视理论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这也是外界对检察机关执法的标准性和公正性产生置疑的主要缘由。固然,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在检察机关内部各项检察权能的配置当中,履行刑事诉讼职能的部门并非肯定不能履行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职能中的任何一项职能。换言之,履行刑事诉讼职能的公诉部门并非与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职能肯定相斥。明显,对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猎取的非法证据依法进展排解是比拟典型的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职能。依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款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觉有应当排解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解,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打算和判决的结果。”由此可知,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时对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猎取的非法证据进展排解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这也说明法律明确指示了担当诉讼职能的部门可以同时履行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局部职能。在理解诉讼职能与诉讼法律监视职能不能兼容时,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诉讼法律监视职能不能全部兼容或重合于诉讼职能的担当部门;其二,诉讼职能的担当部门可以担当诉讼法律监视中的局部职能;其三,担当诉讼职能的部门同时担当局部诉讼法律监视职能时不能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扮演双面角色。比方,公诉部门在依法排解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收集的非法证据时,因其没有扮演双重身份,其执法具有正值性,不会引起置疑。但当其在诉讼中担当审判法律监视职能时,则明显具有了双重身份,扮演了双重角色,因而,从法理上讲,其公正性应当受到置疑。也就是说刑事诉讼职能与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职能相分别只是相对的分别而不是肯定的分别。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详细运行并未作出详细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因而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执法流程。执法流程不统
一、不科学、不标准也是刑事诉讼法律监视不能标准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三是监视制约机制不健全。“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简单滥用权力,这是条万古不易的阅历,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始终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⑥依据权力制衡理论,任何权力的运行都应当受到监视制约。假如缺乏监视制约,“权力必定导致腐败,肯定权力导致肯定腐。”⑦刑事诉讼法律监视权作为检察权中的一项重要权能,其行使同样应受到监视制约。对检察机关而言,对刑事诉讼法律监视权的监视主要是自我监视、内部监视。客观地说,在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对象主要是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故对这方面的自我监视、内部监视,不管是在制度机制上,还是在监视力度上均比拟薄弱。换言之,现实中,检察机关内部对担当刑事诉讼监视职能的部门是否开展了监视?是否严格依法监视?监视的力度和效果如何等等,很少有相关的制度机制进展约束。在笔者看来,解决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监视制约问题,关键有两条:其一是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的监视制约;其二是健全和完善内部监视制约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管权管事管人的作用。四是考评考核机制不科学。现行关于刑事诉讼法律监视效果的考评考核机制,不管是以肯定数量化分值计算,还是以相对数量化分值计算,均与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规律不能完全相容。就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内在规律而言,准时性和全面性是其双重突出特征。在刑事诉讼法律监视中,假如监视不准时,违法行为得不到准时的制止和订正,违法后果就无法阻挡。此时,哪怕是事后监视再有力也无法将违法后果“归零”,监视本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将大打折扣。同理,假如监视不全面,存在“死角”、“空白”、“盲区”,该监视的没有监视,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功能和作用将让人产生否认性的置疑。五是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由于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对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进展监视制约的制度和机制,因而在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比方倒逼问责)中,对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进展追责的规定比拟缺乏,即使追究其责任,其作用和影响也不大,难以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三)执行主体存在的缺陷
刑事诉讼法律监视说究竟还是由详细的检察人员来执行,检察人员是刑事诉讼法律监视的执行主体。执行主体的执法理念、业务水平、执法力量等综合素养对执法效果在肯定程度上起着打算性的作用。就执法主体对刑事诉讼法律监视标准运行的制约而言,笔者认为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一是熟悉错位,不愿监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