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_第1页
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_第2页
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_第3页
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_第4页
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修身以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

《大学》是《礼记》的第42章。由于它把先秦儒家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使它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法,所以受到了韩愈、李翱以及程颢、程颐的重视。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把《大学》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他最先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加以解释。经过朱熹等人的极力推崇,《大学》成为后世人人必须诵习的重要儒家经典,并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鉴于《大学》对我国封建社会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的研究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大学》作一简要论述。一、孔子的德治思想按照朱熹的观点,《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三纲领”是本,“八条目”为末,“三纲领”统摄“八条目”。它们是《大学》的核心所在,即人既要修明其明德,又能兼推及于他人,使他人也能像自己一样恢复本来纯洁灵明的德性,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实现了,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了。据此,我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善论《大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性善论观点,并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认为:“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朱熹注之曰:“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郭沫若据此认为《大学》是讲性善论的:“《大学》在我看来实是孟学。它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的,……如性不善,则‘拂人之性’正是好事,何以反有灾害?”《大学》又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都是讲性善论的,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向内作功夫,修身养性,以体现人生最高价值。2.修身为本的道德政治哲学《大学》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道德政治哲学。《大学》的这一思想源于孔子、孟子、荀子的道德政治论。孔子首倡道德政治论,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治理国家只靠行政、法律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德治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起到行政、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孔子特别重视在位者的身教,认为只要在位者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像风吹过草地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反之,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好,就会起坏的影响,自己的话别人也不会听。所以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孟子对孔子的德治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要平治天下,必须实行“王道”,反对“霸道”,即不能单纯用刑罚,而应当以道德教化即“行政”去争取人民的拥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去影响他人,最终达到家齐国治的目的。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同孔子、孟子一样,荀子也是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荀子认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因此,他要求为政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他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也,民者水也,圆而水圆。”(《君道》)《大学》的道德政治哲学思想即是在对以上道德政治思想进行综合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它比孔子、孟子、荀子的论述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更大。《大学》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手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又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看到了修身在封建宗法社会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而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命题。为什么修身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呢?《大学》解释说:“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做到了身修、家齐,则国可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能够身修、家齐、国治,则可以达到天下平的目的了。《大学》不仅强调了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的道德政治哲学是高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从孔子到《大学》都把治理天下国家归结于修身,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宗法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关系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这就使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观念不同于同时期的西方哲学而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西方世界强调个性解放,把人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中国古代社会则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如中国封建社会历来十分重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道德,注重于“君义臣忠”、“父慈子孝”。人的价值只能在这些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使个人与他人、家族、社会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互为因果。在这种宗法社会关系制约下,当时的许多儒者都认为,要想治理天下国家,保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要求作为基础的家族得以稳定。而家族的稳定,则要求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修其德。家长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这种情况就要求统治者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对被统治者施加影响。在上位者能自修其身以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在下位者就会以此为榜样,如此,社会秩序就会稳定。因此,修身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就成为搞好政治的根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提出以修身为治国之本的理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的。这也是儒家道德政治哲学在封建社会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3.挈矩之道为了论证统治者修身在政治中的作用,《大学》提出了“挈矩”之道。“挈矩”之道,亦即孔、孟的忠恕之道。《大学》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朱子《大学章句》注之曰:“挈,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即是说,人的心理是相同的,君子的所作所为,都要站在他人立场上来设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如同拿规矩去量东西一样,使上下四方一切事物都得到均齐方正,这就是“挈矩之道”。挈矩之道要求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来,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感化被统治者。《大学》非常重视在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它说:“《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又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挈矩之道还要求统治者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总之,挈矩之道要求统治者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如此才算得上是民之父母,才能把国家治理好。4.修身的途径《大学》还专门论述了修身的途径。《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认为,修身的途径是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关于格物致知,“格”同于《论语》的“有耻且格”及《孟子》的“格君心之非”之格,即“正”的意思。“致知”的“致”,是“获得”的意思;“知”,同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知”,即“知道”、“懂得”、“认识”的意思。因此,所谓“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格物”,懂得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何为本,何为末;何为始,何为终的道理。对于诚意正心,《大学》在其传里曾作过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又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按照《大学》的解释,知道“正心”即是指排除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影响,以使人达到专一无二的程度,使自己的道德信念更加坚定。诚意则包括二层意思,一是不自欺,二是慎独。从以上分析看到,《大学》篇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主张从个人到社会,从内至外为其特点的。它深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圣外王”理论。“内圣外王之道”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不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方。”其实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早在孔子时候就已存在了。孔子虽然没有具体提出“内圣外王”,但其精神却已体现在他的言论之中。孔子特别重视修身,并把修身与治人、治国联系起来。如他在《论语》中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主张,强调反求诸己,以己身为起点,进而推己及人,最终达到“立人”、“安人”、“安百姓”以至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孔子的“修己以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修己即属内圣功夫;而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安人”、“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是属于“外王”功夫。在孔子看来,即使儒家的理想人物尧舜,也没有完全达到这一最高理想境界。孔子一生栖栖惶惶,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孔子的这一思想到孟子、荀子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把这些理论归纳起来,集中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统摄着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讲内圣理论的;“亲民”则统摄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外王理论的。熊十力《读经示要》认为:“八条目虽似乎说,其实以修身为本。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修,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本。”所谓“内修”即是“内圣”,“外修”即所谓“外王”。《大学》的这种修己与治人、内圣与外王的理论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和结果。《大学》的这种把社会治乱兴衰归结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圣外王之道”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我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关系决定了社会的一切。在这种环境下,家族实际上就成了国家的基础,家族是国家的缩影。家族治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而家族的治理则离不开“修身”,离不开家族各成员特别是家长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家之长能够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地处理家族内部的事务,则其他成员就会效法他的做法,也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就能够保证家族安宁无事。朱熹对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系看得很清楚:“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教成于下也。”这种观点是符合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的。因此,《大学》提出的这套“内圣外王之道”是有其合理性的。这种理论的不合理性表现在它过分地夸大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个人道德,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在治理社会国家中的作用。社会各成员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治乱兴衰确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所起的作用却不是根本性的。国家的治乱好坏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决不可以把一切都归结于道德精神的修养上去。二、《大学》—《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大学》自从被朱熹编入《四书》,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引起了后人的特别重视。因此,朱熹之后对《大学》所作的传注越来越多。正确地了解封建士人对《大学》所作传注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窥见《大学》对后世所起的重大影响。根据《四库全书总目》的记载,《四书》中对《大学》所作的传注计有南宋3种,元朝11种,明朝27种,清朝44种,共计85种。另据朱彝尊《经义考》著录的《大学》与《中庸》的合注计有七八十种。从历代对《大学》作注众多这一情况看,封建社会后期士大夫对《大学》是极其重视的。他们与朱熹一样,都把《大学》看作是《四书》中最重要的儒家经典。朱熹之后所以会出现众多的《大学》传注,是与封建士大夫对《大学》的重视分不开的。正是通过这些《大学》传注,使得《大学》的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对后世起了重大影响。《大学》对后世的影响还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从元朝起,以《大学》为首的《四书》开始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元朝延年间,复科举,以《四书》及朱注试士子。从此,《四书》及朱注成为人人必读之书。朱元璋建国第二年就下诏,命天下立学,以朱子《四书集注》命题试士,这一做法一直坚持到明亡。清入关后,也仿效元、明两朝的做法,以《四书》考试士子。这个制度从元朝开始算起至清末结束,持续了近600年,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大学》为首的《四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对后世的影响还可以从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童蒙的“蒙书”中得到体现。《大学》提出的一套自修身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被贯穿于蒙书中,对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在谈到他编撰《小学》时说:“古者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之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格不胜之惠也……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朱熹在这里把封建社会编撰蒙书就是为了向童蒙灌输《大学》之道的目的阐述得很明白。通过以上途径,特别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700年之久。它所以能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由其自身价值决定的。《大学》根植于以封闭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之上,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因而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它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纲领,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法。《大学》对后世所起的巨大影响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大学》尽管是以“修身”为本,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即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出发点的。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朱熹首先发现了《大学》的这种能够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功用,所以他对《大学》推崇备至。这是他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并编入《四书》的根本原因。朱熹在其短暂的政治仕途中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为宋孝宗讲《大学》之道。他在隆兴元年复召对中说:“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格物者穷理之谓也。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故天下之理多未察。未尝即理以应事。故天下之事多未明,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惑,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朱熹传》)在朱熹看来,宋孝宗之所以未能治理好国家,是因为他没有奉行《大学》之道。受朱熹学说的影响,真德秀也认为《大学》是有益于治理的。他认为《大学》是“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随着朱熹学说的传播,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了《大学》理论对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如明神宗在给丘睿《大学衍义补》所作序中说:“是以孝庙嘉其考据精详,论述赅博,有补政治,特命刊而播之……朕爰命儒臣日以进讲,更数寒暑,至于终篇然,欲因体究用。而此书尤补《衍义》(指真德秀《大学衍义》)之阙,朕将细绎玩味,上逆祖宗圣学之渊源,且欲俾天下家喻户晓,用臻治平,昭示朕明德。新民图治之意。”直至近现代,《大学》的这种政治功用还在为人所津津乐道。《大学》阐述的理论为后代统治者利用后,对我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所提出的修己以治人治国的“内圣外王之道”,要求把内在的个人道德修养外化为治人治国的外在事功,对建立强盛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完整有其积极意义。它所提出的德治思想和推己以及人的忠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暴政。这是《大学》对后世政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