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与太乐令_第1页
桓谭与太乐令_第2页
桓谭与太乐令_第3页
桓谭与太乐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桓谭与太乐令

在东汉和东汉的交替之后,以及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第一个是桓谭,第二个是蔡永达。因为他们均以弹琴(七弦琴,现常称为古琴)名世,一般认为他们是琴家。其实他们的音乐才能和修养是多方面的,只是弹琴尤为突出而已。他们在范晔的《后汉书》里都有传,现在即据以介绍(引文不一一注出)。桓谭,字君山,是沛国相县(今安徽宿县境内)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是西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的太乐令,是当时的雅乐主管官。桓谭家学渊源,学问渊博,多才多能,爱好音乐,擅长弹琴。他通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总是钻研它们的主要内容,不搞一字一句的辨析;很能做文章,经常跟刘歆、杨雄等有名的文人辩论疑难问题。他态度随和不摆架子,却“熹非毁俗儒”,喜欢攻击世俗的儒人,因此也受到这类人的抵毁。在成帝时,他已经因为父亲的缘故做郎官(皇帝的侍从),以后历经哀帝(刘欣)、平帝(刘衎),一直做郎官,在王莽当权时以及篡位后的新朝做掌乐大夫(在《新论》中作“典乐大夫”),更始帝(刘玄)时做太中大夫,东汉光武帝(刘秀)征召他做待诏,因为上书言事触犯了皇帝被罢官,以后经大司空宋弘推荐,又被任命为议郎、给事中,但由于他的直言无忌,不愿意奉迎皇帝的旨意,总得不到皇帝的欢心,有一次甚至要问斩,最后虽然只是贬官去做六安郡丞,却终于在路上病死了,“时年七十余”。是什么使他一生坎坷不得意的呢?主要是他的不愿随波逐流与世俗合污的性格。史传里提到的有这么一些事:他在王莽当权、篡位时,虽然做掌乐大夫,却不肯象“天下之士”那样向王莽献媚,别人争着胡诌各种瑞应“符命”,向王莽阿谀奉承,“谭独自守,默然无言”。他在刘秀手里已经罢过一次官了,在宋弘推荐做议郎、给事中以后,还是一再上书言事,一则要求严明法令,再则表示反对谶书。甚至在光武帝面前“极言谶之非经”,竭力说谶书的不正经。谶讳之说当时甚嚣尘上,光武帝又是用谶书作为政治资本、统治手段的,听了自然要勃然大怒,骂他“非圣(皇帝就是圣明)无法(皇帝的话就是法律)”,立刻要“斩之”了。就说音乐吧,他父亲做的是掌管雅乐的主管官,他在王莽手里做掌乐大夫,所掌的也该是雅乐吧。他处于这样的地位和朝野上下崇尚雅乐的潮流中,却偏偏“性嗜倡乐”,爱好俗乐。他所弹琴曲,自己说:“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即常常离开雅乐的曲操,而另外做些新的乐调。杨雄从崇尚雅乐的角度出发,批评他说:“事物浅显的容易吸引人,高深的难于使人认识,你不喜欢‘雅颂之声’,却喜欢‘郑声’,这是当然的呀”,意思是说他浅薄。他却并不心服这样的批评,认为“杨子云(即杨雄)大才,而不晓音”,即说杨雄别的才能都很好,只是不懂音乐。这也说明他之所以爱好俗乐,是因为俗乐才是音乐,俗乐才能具有乐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他说:“控、楬不如流郑之乐”。“控”和“楬”是两种木制乐器,使用于雅乐,、这里即用以作为雅乐的代称;“流郑之乐”即儒家所排斥的“郑声”,这里则用以作为俗乐的代称。意思就是雅乐不如美妙的俗乐。(本段引文和引语的转述,均据桓谭《新论》佚文。)总之,无论是处世为人,或者在音乐上,他都不同于流俗。这就难怪他不为流俗所容了。正因为他自己爱好的是俗乐,所以在他做议郎、给事中的时候,当光武帝要他弹琴时,他弹的也总是“繁声”,即不是简单的雅乐,而是复杂的俗乐。因此,这虽然为皇帝所赞赏,却又触犯了推荐他做官的宋弘。宋弘从儒家的正统观念出发,严厉地斥骂了他一顿,甚至要处分他。那一次,宋弘自己衣冠端正地坐在堂上,叫人把桓谭找来,不给他坐处就骂道:“我所以向皇帝推荐你,是要让你用道德来辅助国政呀,你却不断用郑声来搞乱‘雅颂之声’,你真是不忠不正!你是自己能改过呢?还是要我用法纪来制裁呢?”桓谭只好不断地磕头认罪,宋弘却过了好久才放他回去。这以后,光武帝再叫他弹琴时,他看到宋弘也在那里,就不再弹他原来爱弹的“繁声”,显得“失其常度”,使皇帝也感觉到奇怪起来。桓谭著有《新论》一书,据说有二十九篇。原书早已失传,散见各处的佚文,经清朝人辑录,有几种辑佚本,但各按辑录者的意思编排,难免忆测,同原书的面貌未必相符。据说,其中“《琴道》一篇未成,肃宗(章帝刘炟)使班固续成之。”从辑佚文字看来,有关琴的文字,颇多儒家正统的思想观点,什么“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之类,和他“非毁俗儒”、“颇离雅操”的思想并不符合,却可以从班固所著的《白虎通》里找到影子甚至相同的话。这就很可能正是班固所续的部分。但究竟哪些是桓谭的,哪些是班固的,却又难以确指,只好存疑。在其他数量不多的有关音乐的《新论》佚文中,却颇有一些相当精辟的见解,除上文已经说过的以外,再举一些为例:他在记述盲乐人窦公活到一百八十岁的传闻以后说:“余以为窦公少盲,专一内视,精不外鉴,恒逸乐,所以益性命也。”说从小目盲,专一于在弹琴中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延年益寿。这种见解若非懂乐的知音,恐怕是难以具有的。他认为:“圣贤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传。”他还记述善于吹竽的成少伯的话:“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把“圣贤”不当作先知而只说是“材”,认为美妙熟练的技能(包括音乐的技能)不容易传授,要自己刻苦钻研能通千曲以上,才算懂得音乐。这些见解可说是发前人所未发。桓谭的生卒年不见于本传,因此前文说“不详”,但他卒时年七十余,约当光武帝的后期,而在西汉成帝时就做上了郎官,因此一般推算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23年至公元50年,是不为无因的。可是,正因为如此,却使《新论》佚文中所说“昔余在孝成帝时为乐府令”的话显得不大可能。因为据前面的推算,他到成帝末年,也还不到二十岁,是很难做乐府的主管官的。一个单位的主管官究竟和皇帝身边的侍从(郎官)不同呀。倘非误记,则可能是记他父亲的事,存疑。蔡邕(公元132—192年),字伯喈,是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他博学多能,辞章、数术、天文之类,多所钻研,尤其精通音乐,以弹琴著称;灵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任郎中,曾奏定六经文字,由他书写,刻石立碑在太学前面,世称“石经”;以后在董卓当权时做到中郎将,董卓败亡后,为王允所杀。他生活于汉末动乱的年代,为人正直,蔑视权贵,因此曾几次遭人诬陷入狱。曾经被流放到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遇赦放回,上路前,五原太守王智给他饯行,饮酒中间王智起舞,舞毕将舞传属给他,要他起舞,他不予理睬。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习俗,酒筵中起舞传属是一种礼仪,不理睬就是失礼,是对属舞者的不敬。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一向自高自大,这次受了蔡邕的冷淡,于心不甘,终于又借机诬陷蔡邕,使蔡邕“亡命江海”,在吴十二年之久。早年,还在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时,中常侍徐璜等权贵因为听说他擅长弹琴,要皇帝把他征召入京,他不得已,只好离开家乡,但是走到偃师这个地方,就托病回家了。据传,蔡邕流亡在吴地时,听到人家烧饭的柴火爆裂声,就知道烧的是上好的桐木,因而向这家讨这段没有烧完的木材。把它做成琴,弹起来果然声音很好。因为这张琴的琴尾是烧焦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焦尾琴”。后来人们常把琴的尾端称为“焦尾”,正是由此而来的。另有一种传说:蔡邕在没有离开家乡陈留时,有一次邻家请他去喝酒。他去迟了一些,到屏门时里面已经喝开了,听到里面有人在弹琴,他就站定了听,听着心想,为什么琴声里有杀心呢?回身就走了。主人赶忙追他回来。他把从琴声里感到的情绪告诉了大家,大家都感到奇怪。弹琴的人说:“我弹琴时,看到一只螳螂正要捕捉一只知了。知了要飞未飞,螳螂一一进一退,我的心跟着它们紧张,就怕螳螂捉不住知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这种心情在琴声里表现了出来?”蔡邕认为正是这样。这两件事都是见之于本传的,意在显示其精于琴艺,因而善识琴材,深通琴意,反之也正用以衬托他的琴艺之精。另外在《晋书·桓伊传》里曾说桓伊“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据隋·虞世南《北堂书钞·笛》中说:“伏滔《蔡邕长笛赋》序云,余同僚桓子野(按即桓伊)有古长笛,传之耆老云:初蔡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柯亭之馆以竹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其声独绝。”这是和前述焦尾琴类似的传说,它说的是笛,说明蔡邕不单善于弹琴,也善于吹笛。他的音乐才能是多方面的。蔡邕曾创作琴曲五首,最早在魏末嵇康的《琴赋》>中就曾提到:“下逮谣俗,蔡氏五曲……”,所谓“谣俗”,意思是在民间流行的乐曲。据北宋朱长文《琴史》说,是熹平年间(公元173—178年)他访问鬼谷先生,“不遇,憩于清溪,游览岩谷,山有五曲(曲折),曲有幽居灵迹。每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这五首琴曲,分别名为《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后世通称为《蔡氏五弄》。朱长文认为“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既说明它是借物寓情,又说明它能情景交融。这是颇有见地的。《蔡氏五弄》在明代琴谱中尚存曲谱,但未必是蔡邕的原作了。明代琴谱中另有《秋月照茅亭》和《山中思友人》两曲,一说亦为蔡邕所作,但另一说则作者为左思,只好存疑,暂置勿论。据后世的史籍所载,蔡邕为了订正音律,还曾做过一个铜籥,常为后人所称述,可见他对音律也是颇有研究的。但他毕竟是文人,主要的成就在于著述。除了前文提到的写定“石经”以外,据本传说,还曾有志于写后汉史,因而“撰集汉事”,但只写成了《灵帝纪》和上承《汉书》十志的“十意”,其中第三是《乐意》,但“因李催之乱,湮没多不存”了。另有各种著作“凡百四篇,传于世。”其中有《叙乐》、《独断》等。但那是南北朝时刘宋范晔《后汉书》本传的说法,在这以后,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著作也已大多失传,《叙乐》也为后人所未见。因而到清代经过辑佚而成《琴操》一书时,认为它是蔡邕所著的人就说它是《叙乐》的一部分,要说它“不是”,则正和说它“是”相同。《独断》现有传本,其中所记周代宗庙乐歌之类,亦可聊备一说。蔡邕著有《琴赋》,全文亦已失传,但在许多后人的著述特别是类书中保存有相当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