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构造层的确定_第1页
勒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构造层的确定_第2页
勒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构造层的确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勒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构造层的确定

1油气富集规律勘探和开发潜力如下:中侏罗统油藏和第三系气藏,如上图拉盆地北部山区的中部。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其后钻探的勒12井、勒13井相继失利,勒14井仅获得低产气流。为加快该区浅层天然气和中侏罗统稀油的勘探开发步伐,有必要对鄯勒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着重对构造层划分、构造样式确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加以探讨。2第四系间构造层鄯勒地区侏罗系及其以上地层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大构造层(表1),上构造层为喜山期构造层,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下构造层为燕山期构造层,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上、下两大构造层以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构造层I又可分为第四系构造亚层I1和第三系构造亚层I2,下构造层Ⅱ又可分为白垩系构造亚层Ⅱ1和侏罗系构造亚层Ⅱ2。前侏罗系构造层Ⅲ为本地区的基底。2.1下层准备2.1.1上侏罗统对比侏罗系构造亚层包括下、中、上统三套地层。目前只有勒2、勒3和勒7井钻遇下侏罗统,为含砾砂岩、细砂岩、薄层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在八道湾组(J1b)发育有薄煤层,地震反射以高连续、中低频、强振幅同相轴为特征;中侏罗统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西山窑组(J2x)一、二段大量发育薄煤层,地震反射以中高连续、中低频、中强振幅同相轴为特征,三间房组(J2s)发育大套泥岩夹薄层粉砂岩,部分井钻遇砾岩,地震反射以中低连续、中低频、中弱振幅同相轴为特征,七克台组(J2q)底部发育薄砂泥岩互层,顶部发育大套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地震反射以较连续、中低频、中强振幅同相轴为特征;上侏罗统齐古组(J3q)发育大量的砾岩和砂质砾岩,地震反射以较连续、中低频、中弱振幅同相轴为特征,在构造高部位被剥蚀,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白垩系构造亚层在鄯勒地区被剥蚀殆尽,只在该区南侧边部残存极少部分,主体部位钻井均未钻到该套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2.2上层结构2.2.1善群下段砂泥岩组合第三系构造亚层包括鄯善群、桃树园组和葡萄沟组三套地层。鄯善群(Esh)是鄯勒地区浅层气藏的目的层,上段主要为冲积扇扇端棕红色泥岩、含砾泥岩、浅灰色砂岩夹浅灰色、灰黄色砂质砾岩,下段主要为冲积扇扇根杂色砾岩、含砂砾岩夹棕红色泥岩、含砾泥岩,呈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桃树园组(N1t)和葡萄沟组(N2P)岩性组合与鄯善群相似,也是以大套的砾岩、砂质砾岩与泥岩间互,第三系砂泥比约为1~3,最大可达8.75。地震反射以一组较连续、中频、中强振幅同相轴为特征,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2.2.2地震资料处理第四系构造亚层埋深一般约为100m,钻井揭示最大不超过200m,所以在地震资料上难以得到好的反射,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几乎全都处在被切除的部位,难以形成有效的圈闭。3不同层间滑脱构造模型在浅层气发现以前,该区浅层不是主要目的层系,对其构造样式缺乏系统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其沿袭了燕山期的基底(基底指第三系下伏的侏罗系)卷入型构造样式(图1、图2)。但经综合区域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后认为,该区浅层构造样式应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其依据如下:(1)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备形成盖层滑脱的条件。从构造层划分来看,下构造层在鄯勒地区以侏罗系构造亚层为主,上、下构造层在岩性组合和成岩作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构造形成的最后期次——晚喜山期,上构造层成岩作用还相对较低,地层仍处于偏塑性状态,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具备形成盖层滑脱的条件。(2)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表明,地震资料基本反映了地层产状的真实变化。据位于鄯勒三号构造主体两侧的勒4和勒4-1井地层倾角测井资料指示,该构造南、北两侧中侏罗统七克台组的地震响应特征真实可靠,特别是靠北侧的勒4-1井七克台组的地层倾角较其上、下地层大,表明七克台组与上、下地层的构造变形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为盖层滑脱构造样式提供了条件。(3)地震资料上盖层滑脱特征明显。鄯勒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图3)表明,第三系及其以上地层沿第三系底的不整合面滑动特征明显。由图3可看出:①侏罗系中发育一系列滑脱断层(F2、F3、F4)和滑脱构造(c,d),断层F2表现为一条产状较缓的坡坪式滑脱断层,其上、下地层产状也无相似性,浅层断层F1不是F2向上的分支,其断面合并到不整合面上较为合理;②浅层构造a与侏罗系构造b的构造幅度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浅层构造的变形幅度明显大于侏罗系构造变形幅度,且浅层构造a处地层增厚,为浅层地层沿不整合面滑动褶皱作用所致。从地震资料出发,以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和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观点分别构建构造模型,并进行模型正演(图4)。从两种模型的正演结果看,其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滑脱断层F2、F3和F4上、下地层产状在地震剖面和正演模型上非常相似。(4)鄯勒地区南侧丘陵构造带浅层也具有强烈的挤压滑脱构造的特征。过鄯勒一丘陵构造带的南北向地震剖面(图5)表明,南侧的丘陵构造带浅层也具有强烈挤压滑脱的构造特征,在丘陵构造带高部位的上构造层构造幅度明显大于下构造层构造幅度,且构造变形更强。4前侏罗系基底构造模式前人对鄯勒地区侏罗系构造样式的认识也完全沿袭了印支期及其之前的构造样式,仍属于基底(基底指前侏罗系)卷入型构造模式。地震剖面表明(图3),侏罗系沿煤系地层和泥岩层滑脱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剖面上至少存在三条较明显的滑脱断层(或滑脱面)(F2、F3、F4),c、d分别是沿断层F3和F4滑动的楔入体。5“西强东弱”的特点地震资料揭示,鄯勒地区浅层盖层滑脱强度大致以勒3井为界,南侧呈“西强东弱”的特点,北侧呈“东强西弱”的特点;侏罗系滑脱呈“西强东弱”的特点,东部侏罗系产状基本一致,而西部侏罗系在七克台和西山窑组都有明显的楔入体垂向叠加的特征,并有向阿克塔什发展的趋势。6浅层和中侏罗统基于对构造样式的新认识,应重新对该区圈闭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和评价。从成藏特征看,由于浅层天然气组分与中侏罗统油藏中的天然气组分差异较大,浅层气甲烷含量相当高,勒10井为91.92%,勒11井为94.02%,勒9井高达97%,浅层与中侏罗统可能存在不同的气源,属于两个不同的油气系统。据推测,鄯勒地区浅层气是沿第三系底区域不整合面由周边其他地区运移而来的,这对于在鄯勒周边寻找浅层气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外,由于盖层滑脱,势必造成地层或多或少的重复,圈闭的范围和完整性都可能扩大和增强,造成油气的聚集条件更加优越。西部可能形成相互叠加的背斜型油气藏,而东部可能形成依附于第三系底面的地层不整合油气藏。7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对于鄯勒地区构造样式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和探索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