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4种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_第1页
我国14种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_第2页
我国14种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_第3页
我国14种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14种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蠕虫虱是指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病毒可以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但不会引起疾病。通过咬血和吸收血液,病毒可以传播给人类和动物,并引起疾病。因此,昆虫虱属于人类和动物疾病,可引起发热、出血、脑炎、昏迷和其他症状。在病毒分类中,虫媒病毒隶属14个病毒科。根据所包括病毒的种类及其与人、畜疾病的紧密程度,虫媒病毒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29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69种);布尼安病毒科(254种),该科病毒几乎占全部虫媒病毒的50%;呼肠孤病毒科(77种)。目前虫媒病毒仍在世界各地引发严重传染病流行,在我国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热、森林脑炎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我国称新疆出血热)。在自然界,虫媒病毒是依赖于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交替循环而存在的,目前已证实的传播媒介达586种,主要是蚊虫和蜱类,其中有300种蚊虫可传播,以伊蚊和库蚊为主;蜱是仅次于蚊虫的传播媒介,116种蜱可传播虫媒病毒,以硬蜱和软蜱危害性大;此外蠓、蝽、虱、臭虫等都可以传播虫媒病毒。该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但对其不致病,经过一定的内潜伏期,通过叮咬吸血又将病毒传给新宿主。节肢动物媒介在虫媒病毒的传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对虫媒病毒传播媒介的研究很有必要。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建立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为核心,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与监测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不同地区先后分离到10多种以往未发现的虫媒病毒,其中甲病毒占多数,也有黄病毒、布尼安病毒、呼肠孤病毒。现将我国近年新分离到的虫媒病毒综述如下。1sin病毒的分离和鉴定1964年在海南捕捉的库蚊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M1,可能是鹭山(Sagiyama,SAG)病毒或盖塔(Getah,GET)病毒的变异株。该病毒于1992年在美国CDC虫媒中心进行再鉴定,鉴定为甲病毒属GET病毒。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集的标本中也分离到SAG病毒,该病毒1956年首次在日本Sagiyama县三带喙库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分离到。GET病毒是甲病毒属西门利克森林病毒复合组的一个亚型,库蚊和伊蚊可能是该病毒的传播媒介,人群中有抗体存在,但尚未见引起人类疾病的报道。王焕琴等对河北省蚊虫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用乙脑病毒、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初步判定其中的2个毒株属于甲病毒属成员。经甲病毒属特异引物扩增片段的核酸序列证实这2株病毒为GET病毒。2005年从云南省西北部采集的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subalbatus)中分离到GET病毒5株。翟友刚等在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2006年8月采集的吸血蚊虫中分离到1株GET病毒,该病毒与以往我国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密切。1987年张海林等、周国林等从云南省西双版纳1例发热患者急性期血液中分离到1株甲病毒(YN87448),1997年对该病毒基因组做序列测定,确认为辛德毕斯(Sindbis,SIN)病毒;1991年梁国栋等从新疆伊犁地区捕获的一组按蚊中分离到1株病毒(XJ160),经中和试验鉴定为SIN病毒;2000年李蕾等对该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认为XJ160为SIN病毒新亚型。2005年8月从勐海县蚊虫中分离到1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的SIN病毒(MX10),该毒株与以往分离的SIN病毒差异较大,可能是SIN病毒的新亚型或新株系;2006年从云南省洱源县发热、脑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株SIN病毒,并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至此,我国共分离到4株SIN病毒,其中来自云南省患者2株,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蚊虫各1株。血清学调查还从人和动物血清中也检查到SIN病毒抗体,表明云南省存在该病毒的流行并导致人的感染或发病。1986-1988年张海林从云南省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2株)和三带喙库蚊(1株)分离到类似基孔肯雅(Chikungunya,CHIK)病毒,董必军等从海南省致倦库蚊(Culexpipiensquinquefasciatus)中分离到类似CHIK病毒,均为血清学鉴定,生物学鉴定确认其种类。吕新军等于1990年从新疆捕获的按蚊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理化性质、细胞和动物敏感性以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序列分析等研究,确定为西方马脑炎(WEE)病毒。李其平等于1992年从新疆捕获的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中分离到1株病毒,血清学鉴定与东方马脑炎(EEE)病毒的中和效价最高,初步鉴定为EEE病毒。1993年,赵春生等从海南省蝙蝠脑组织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HBB17,鉴定为罗斯河病毒(RRV)。此外,李其平等于1990年从新疆赫坎按蚊(Anopheleshyrcanus)中分离到3株,尖音库蚊(Culexpipiens)中分离到2株,凶小库蚊(Culexmodestus)中分离到2株,全沟硬蜱中分离11株,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鉴定均为甲属披膜病毒。王玉才等从烟台地区捕捉的蚊虫中分离到甲属虫媒病毒,表明在烟台地区存在甲病毒。从海南省的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分离到10株病毒,鉴定为7株甲病毒,其中1株为CHIK病毒,1株为环状病毒,2株弹状病毒科Rables组病毒。另分离到的14株病毒中,有6株病毒抗原与甲病毒属单克隆抗体产生特异荧光反应,证明是甲病毒属成员。多种甲病毒的分离成功提示该类病毒可能在我国广泛存在,这不仅使我国虫媒病毒种类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于发现新的病原体,为防治这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2库蚊、白纹伊蚊和登革热病毒的分离和传播近年从我国多种媒介生物中分离到多株乙脑病毒,使我国乙脑病毒保存毒株达100余株,提示乙脑在我国广泛分布是有其病原学基础的。国内分离到乙脑病毒的蚊虫包括库蚊、伊蚊、按蚊、阿蚊和曼蚊属中的20多种蚊虫,主要带病毒蚊种有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Culexbitaeniorhynchus)、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致倦库蚊、伪杂鳞库蚊(Culexpseudovishnui)、环带库蚊(Culexannulus)、雪白库蚊(Culexgelidus)、霜背库蚊(Culexwhitmorei)、凶小库蚊、白纹伊蚊等,其中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的病毒最多,还认为中华按蚊等按蚊也可能会传播乙脑病毒。云南省自然条件较为特殊,带病毒蚊种高达17种,还从台湾蠛蠓(Lasioheleataiwana)、尖喙库蠓(Culicoidesschultzei)中分离出乙脑病毒。2002年王环宇等从黑龙江省刺扰伊蚊(Aedesvexans)和库蠓(Culicoides)中分离出4株乙脑病毒,此为从北方边境地区的吸血蠓分离出病毒的首次报道。2002年王俊文等从辽宁省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中分离到2株乙脑病毒。近几年也有从上海奉贤县三带喙库蚊分离乙脑病毒的报道。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纹伊蚊传播,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病。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省(自治区)已从自然界捕获的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中分离到数十株登革热病毒,且登革热1~4型病毒均在我国分离到。陈文洲等从海南省的致倦库蚊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20世纪80年代张海林等从云南省边境地区白纹伊蚊分离到登革热4型病毒,2007年对分离病毒做基因序列分析确认为登革热4型病毒,表明80年代云南省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森林脑炎(RSSE)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中的黄病毒属蜱媒脑炎复合群。1992-1994年,从密山和珲春地区捕获的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concina)和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中分离出该病毒9株,1992-1993年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沟硬蜱中分离到3株,还从新疆边缘革蜱中分离出RSSE病毒。侯宗柳等从云南省卵形硬蜱(Ixodesovatus)中分离到2株RSSE病毒,同期还从鼠类中分离到类似病毒。此外,从海南省骚扰阿蚊中分离到经黄病毒通用引物鉴定为阳性的8株黄病毒,但经乙脑、登革热病毒内引物PCR鉴定均为阴性,提示海南岛可能存在其他黄病毒。3cchf-巴泰病毒病毒布尼安病毒科病毒种类较多,是虫媒病毒中数量最多的一组病毒,多数成员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布尼安病毒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可以引起脑炎、脑脊髓炎和脑膜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关节炎等症状。其中CCHF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蜱媒病毒病,新疆从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中分离到19株CCHF病毒。巴泰(Batai)病毒为布尼安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Bunyavirus)成员,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可引起人类发热性疾病,经库蚊和按蚊传播。1998年张海林等从捕自云南省思茅地区的菲律宾按蚊(Anophelesphilippinensis)中分离到1株巴泰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乳鼠发病死亡,与布尼亚病毒组及该组的巴泰病毒免疫腹水均有高滴度反应,并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国内首次报道。1998年7-8月从上海地区采集的蚊、蠓等标本中分离到12株病毒,其中有3株为阿卡斑病毒(Akabanevirus,AKV),属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属,辛波病毒群,在我国的分离尚属首次报道。4病毒的分离及分类呼肠孤病毒科共有150种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Seadornavirus(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原称Colti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的一个新属,该属目前包括3种病毒,即版纳病毒(Bannavirus,BAV)、Kadipiro病毒(KDV)和辽宁病毒(Liaoningvirus,LNV)。我国徐普庭等1985和1987年在云南省从不明热患者和脑炎患者以及蚊虫、猪和牛体内分离到数十株环状病毒,负染可见直径为55nm的病毒颗粒,符合环状病毒形态学特征;对乳鼠不致病;其基因组RNA均为12条带形,但排列明显不同于其他环状病毒,当时鉴定认为是环状病毒属的新成员,最近据Jaafar等的进一步鉴定,这些分离物均为BAV。以往我国分离到的BAV基本上是从发热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得到,1998和1999年从捕自云南省思茅市和澜沧县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迷走按蚊(Anophelesvagus)和菲律宾按蚊中分离出Seadornavirus病毒10株,2005年从勐海县蚊虫中分离到1株Seadornavirus,初步鉴定可能是BAV。翟友刚等2006年8月在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采集的吸血蚊虫中分离到1株BAV和17株未知RNA病毒,该BAV与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有明显差异,在进化上相对独立。LNV首先从我国辽宁省采集的蚊虫中分离到(NE97-12和NE97-31株);KDV最早从印度尼西亚地区Kadipiro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2006年孙肖红等从云南省西北部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中分离到5株KDV。1991年宋立庭等从甘肃、北京地区采集的蚊虫中分离到1种与上述病毒不同的球形无包膜病毒,当时鉴定为Colti病毒;从东北背点伊蚊(Aedesdorsalis)中分离出2株鉴定为Colti病毒,认为该病毒与北京株差异较大,与云南株区别较小;在新疆、山西、河南等地采集的多种蚊和蜱标本也分离到Colti病毒和环状病毒,根据后来的研究,这些病毒分离物可能大多属Seadornavirus中的BAV和LNV,这类病毒可能在我国广泛存在,应引起重视,同时应进一步对这些病毒进行分类鉴定,以明确种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还从蚊虫中分离到环状病毒(Orbivirus),1998及1999年从捕自云南省思茅市和澜沧县的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棕头库蚊(Culexfuscocephala)和菲律宾按蚊中分离出环状病毒9株。经法国马赛大学环状病毒专家Attoui等对1999年从云南省澜沧县蚊虫中分离到的1株环状病毒进行生物学鉴定和全序列测定,确定为环状病毒新种,定名为云南环状病毒。2005年王静林等再次从云南省勐海县蚊虫中分离到7株环状病毒。有必要对环状病毒的分子特征及与人、畜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近10多年来从我国节肢动物中分离的虫媒病毒情况见表1。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区域跨度较大,各地物种差异明显,蚊虫种类复杂,各地的主要媒介昆虫存在很大差异,这给疾病调查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加之我国虫媒病毒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我国的虫媒病毒背景资料还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