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_第1页
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_第2页
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_第3页
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_第4页
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结核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1病理组织学诊断肝核压在临床上很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独特,尤其是在早期病变没有症状、肺和其他器官结节的症状,以及过程中隐藏,因此很容易导致诊断和泄漏。为了提高对肝结核的认识,减少临床的误诊和漏诊,本文对肝结核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2肝实和肝风滑性肝损伤肝结核多由肺结核(特别是粟粒型和浸润型肺结核)灶的病原菌通过肝动脉血行播散到肝。消化道各部位的结核杆菌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此外,结核杆菌可经淋巴系统或邻近器官的结核病灶累及肝脏。肝脏具有丰富的网状内皮系统和吞噬功能很强的库普弗(Kupffer)细胞,加上肝组织含氧量低,又有胆汁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因此并非所有侵入肝脏的结核杆菌都能致病形成病灶。一般认为多量结核杆菌侵入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肝脏本身存在某些病变,如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药物损伤等因素时比较容易感染形成肝结核病灶。因此,1995年方秀才等推测肝结核的发生可能与肝脏本身的抵抗及修复能力下降有关。3敦煌的病理变化肝结核的分型目前尚未统一。早在1929年ROLLESTON等把肝结核分为粟粒型和局限型肝结核。1990年OLIVA等对其作了修改,将以上每种分型再分为弥漫型和结节型。肝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形成肉芽肿样改变。王炳煌将其分为以下4种:①粟粒型:为全身血行播散性粟粒型结核的一部分,病变呈粟粒大小、质硬,呈白色或灰白色多发小结节,可广泛散布于全肝,病情严重,临床诊断困难,多为尸解或剖腹探查时发现;②结节型:病灶比较局限,形成2~3cm以上、质硬、灰白色的实质性单发或多发结节,或附近病灶融合成团,酷似瘤样病变,又称结核瘤;③脓肿型:结核病灶中心坏死形成白色或黄白色干酪样脓液,可以单发或多发,脓腔多为单房,少有多房;④胆管型:病灶累及胆管或脓肿破入胆管形成胆管结核病变,胆管壁增厚、溃疡或狭窄。而常家聪等将其简单分为2型:将病灶小而孤立的黄白色结节遍布全肝的称为粟粒型;将单发瘤样结节或有融合趋势的多发结节称为结核瘤型。4肝热型和情感结构特征肝结核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差别很大。有些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多数病例有发热、食欲不振、无力、消瘦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发热在肝结核中最常见。1987年MAHARAJ等报告一组41例肝结核病人,发热占63%,热型为弛张热、午后低热、不规则热。74%~78%的病人可有呼吸道症状,但呼吸道症状易被腹部表现所掩盖。部分病人伴有腹痛,多表现为右上腹或肝区间断性或持续性隐痛,胀痛,其肝区疼痛多与劳累无关。少数病例可有轻、中度黄疸,原因可能与粟粒型结核直接破坏肝实质或肝门淋巴结结核压迫胆管有关。腹部体征可有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不同程度的肝肿大或肝肿块。有的病例可合并腹水。1983年柏禄顺报告25%~95%的肝结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肿大的肝脏质地多为软到中等,质地坚硬者少见,肝表面不光滑者也不多见,但亦有报道认为,近半数病人的肝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大部分病人有肝区叩痛。5esr加快、ppd试验、ppd试验肝结核病人的白细胞基本正常,多有贫血、ESR加快、PPD试验阳性等结核病的一般表现。部分病人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或胆红素轻到中度升高等。6图像检查6.1x线胸片和肝内活化灶虽然肝结核病人中约85%伴有肺结核,但只有45%~50%的病人的X线胸片可见到肺结核病灶,X线腹部平片发现肝内钙化灶有助于诊断。1983年ALVAREZ等报道,49%的肝结核病人的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肝内钙化灶。6.2肝实质内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以了解肝结核病人肝脏的大小,发现较大的结节。根据肝结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将其分为弥漫型、肿块型、脓肿型和钙化型。范晓明等认为,肝结核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其超声图像均有一定的特征。弥漫型肝结核的病理表现为肝实质形成散在的、约0.6~2.0mm的粟粒样结节,但超声检查仅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临床上易误诊为肝炎或漏诊。肿块型肝结核的病理表现是结核结节融合形成肉芽肿或干酪样坏死,超声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低回声团块,病灶周围有炎性反应,呈高回声,无“声晕”。临床应与肝癌鉴别,肝癌的超声表现为周围无炎性高回声,可见“声晕”,后方可有回声衰减,较大的瘤体有压迫症状。脓肿型肝结核的病理表现是干酪样坏死和肉芽肿中心液化,超声表现与非结核性肝脓肿相似,既往有结核病史、结核毒血症状及PPD试验阳性可助鉴别。弥漫型、肿块型、脓肿型肝结核可通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得到病理诊断。钙化型肝结核是结核病灶愈合过程中纤维化和钙化的结果,超声表现为肝实质内弯月形强回声,后方有声影。1999年KRAFT等认为其不易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同时认为肝结核的钙化灶分布在肝实质内,无沿胆管分布的特征,一般不引起肝内胆管扩张。6.3液性水肿样活检肝结核病人CT检查多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或含液性脓肿样病灶,有的伴高密度点状钙化病灶,周边可有增强。根据肝结核的CT下表现,不将其分为粟粒型、结节型、脓肿型、胆管型。6.3.1糖衣肝的形成因肝包膜发生粟粒性结核灶或包膜增厚可形成糖衣肝,较为罕见。余日胜等报道1例为包膜下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方叶包膜增厚,其它未见相关征象描述。6.3.2“粉末状”的影像学表现结节型:由粟粒性肉芽肿融合而成,病理变化多样,直径大于2cm,CT表现为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有周边性强化;亦可表现为肝内结节状混杂密度灶,其特点是病灶中心密度高,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可单发或多发。此型易于发现。1988年MAGLINTE等认为,病灶出现“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性改变。须与炎性假瘤区别。该瘤1953年由PACK首先报道,该病一般无症状,或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发热、包块等,甲胎蛋白正常,CT表现同肝结核类似,但不会出现粉末状或粟粒状钙化。病史鉴别更为重要。局灶性结节增生多见于青年女性。CT显示肿块往往位于外周靠近包膜处,密度均匀,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均匀高密度,而中心星状瘢痕组织为低密度,小肝癌则多发生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甲胎蛋白阳性,多有小包膜形成,CT检查有晕征,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呈速升速降型为其特征性表现。6.3.3肝水肿含肝血肿鉴别法肉芽肿出现液化坏死,表现为囊性病变,需与肝脓肿鉴别。1990年LIVSNE等报道肝脓肿常呈“成簇征”或“集合征”,其边缘强化明显于脓肿型肝结核。6.3.4肝结节其它ct象征主要见于儿童及易感人群,病理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胆管增粗,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沿管壁或肝门区可见弥漫性或结节状钙化,为其特征性改变。但肝结核的其它CT征象,如腹腔淋巴结肿大、钙化,肝内卫星灶,脾肿大,肝外结核等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粟粒型肝结核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其他脏器结核,否则CT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结节型肝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6.4核磁共振检查肝结石的ct-pcr检测有关肝结核的磁共振表现多为个案报道,其表现亦与肝结核所处病理分期有关。肉芽肿中、早期伴或不伴液化、干酪样坏死,T1WI呈低信号灶,T2WI呈高信号灶。纤维化期T1WI呈低信号灶,T2WI呈低等信号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边缘强化或不强化。由于肉芽肿中、早期在CT上均呈低密度,而磁共振T2WI则呈现不同的信号,因而磁共振检查肝结核更有优势。另外,磁共振三维成像有助于判别病灶形态。但磁共振的缺点是不能显示钙化灶。6.5血管受体占位性有关肝结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报道很少,文献报道为动脉期见远端小动脉呈不规则的结节改变,毛细血管增多;肝实质期类似“恶性肿瘤”样染色。1994年李良等报道2例呈血管受压占位性改变。肝结核为小血管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血管正常或表现为局部血管增多,以受压占位性征象为主。由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缺乏特异性。因此,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7肝结节型肝符合以下原因肝结核的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与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癌、错构瘤、炎性假瘤、纤维瘤或一般肝脓肿相似,难以区别。除非在肺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变已被确诊同时在肝脏发现影像学改变,否则,很少想到肝结核。因此,肝结核的临床误诊率很高:或因上腹部包块误诊为肿瘤;或因肝、脾肿大误诊为慢性肝炎;或因高热及肝区疼痛误诊为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或因肝穿刺抽出“巧克力酱”样脓液而误诊为阿米巴肝脓肿;或因大量腹水误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或因腹腔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瘤等等。分析肝结核的误诊或漏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肝结核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临床医生的警惕性不高,没有想到肝结核,或满足于其它部位结核病或其他疾病的诊断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肝结核;③有关的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④因1次肝活检阴性而轻易排除肝结核的诊断;⑤短期内实验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而否定肝结核的诊断。临床和术前得以诊断的病例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检,或抽出干酪性脓液,或经腹腔镜检查在肝表面见到乳白或灰白色结节获得诊断。当病人存在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或钙化灶并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肝结核:①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②慢性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压痛、肝肿大或触及右肋下肿块,肝功能异常;③轻、中度贫血,ESR加快;④PPD试验阳性;⑤有结核病病史或发现肺或肺外其他器官有结核病灶。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疑病例获得可靠诊断。有学者建议,遇到以下情况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①青壮年,有结核病病史;②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③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盗汗;④肝肿大,肝区疼痛;⑤腹水原因不清,诊断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证据不足;⑥肝肿大,质地硬者怀疑原发性肝癌。对于结节型肝结核,B超或CT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是必要的,但不一定取得满意的标本。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及PCR法检测结核杆菌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8治疗8.1抗结核药的联合应用肝结核病人与肺或其他器官结核一样,多有长期慢性消耗,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情况较差,需要加强营养、补充蛋白和维生素等支持治疗。对有肝病变者或已有肝损害者应避免应用有损肝脏的药物,注意保护肝功能。一经诊断,无论是否进行外科处理或术前、术后均应及时予以抗结核药物治疗,特别是粟粒型及增殖性多发结节型者,应以内科治疗为主。目前的抗结核药物中,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杀菌力最强,其次为链霉素、乙胺丁醇、乙硫异烟胺和环丝氨酸等。临床可根据病情、机体耐受程度和毒副反应选择2~3种药物联用,效果较好,治疗1~2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者可减少药物种类。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根据病情和疗效决定是否继续用药或调整药物。因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大,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肝功能,有助于抗结核药物方案的正确制定和执行。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害,尤其是异烟肼和利福平,故应随时注意病人的表现及肝功能变化,及时进行护肝对症治疗,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处理,一旦出现黄疸、血胆红素或转氨酶明显升高,应及时停药或调整药物。8.2有起事时对胆囊的治疗,有以下几种多数病人经内科抗结核治疗可获控制或痊愈,部分病例需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外科治疗。适应证为:①孤立的结核结节,结核瘤较大,药物难以进入病灶;②结核性干酪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