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伦理阐释_第1页
人性的伦理阐释_第2页
人性的伦理阐释_第3页
人性的伦理阐释_第4页
人性的伦理阐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性的伦理阐释

人性是伦理必然的起点,也是现代伦理建筑的基础。重新检讨人性问题,构成了当代伦理讨论的必须前提。人性乃人的生命本性,其本质内涵是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并且,人性因其自然社会、制度社会和血缘关联性三者的塑造而获得了三维敞开:一是人的自然本性;二是人得以生存的文化本性;三是人的血缘本性。本文将依次考察此三维动态生成的人性图景。一、生命存在的自然本性人性的首要构成内涵就是人的生命存在本性,亦即人的自然本性,是由人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三者构成。人的生命得以存在并敞开的自然本性,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对人的生命的内在规定。这一内在规定性表征为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将其整体创化力量赋予人这一生命,使其构成人的生命得以存在并敞开的自然本性的原生内核。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力量,就是其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及其对立统一张力。由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赋予了人之自然本性的原生内核,使人这一生命与其他所有生命一样,获得了按照自己的本性而存在的能力(即本能),因此,人的生命得以存在并敞开的自然本性,就是人按照自己的物种本性而存在的能力,亦即人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及其对立统一张力。简言之,即人存在的自然创生力。综上所述,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存在的自然创生力。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的生命创生的动机和目的都是基于生命本身,因此,以生命自身为起点,并以生命自身为目的,构成了生命创生的完整内涵和内在框架。生命基于创生的内在构架而满足于创生的本来要求,则是保存生命和延续生命。所以,生命的创生本性就是保己、存己,并通过保己、存己来生己。然而,任何生命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走向他人,走进群,所以生命存在还需要通过保他、存他来生他。生己与生他,构成了生命创生本性的展开形态。对于生命而言,生己即是利己,生他即是利他。利己的本质规定是自私,即保自己、存自己、全自己;利他的本质规定就是去私,即保他者、存他者、全他者。因此,生命本身所拥有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涌现在其创生本性上的实质内容,就是利己与利他;生命本身所拥有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及其对立统一张力,展现在其创生本性上的具体表征,即为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更简明地讲,人的生命得以存在并敞开的自然本性,即是利己和利他的对立统一所形成的动态张力。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曾以科学的方式证明人性不过是人类对自身自然本性的修饰与规训之体现,并指出,通信、符号、礼仪,求爱与服从行为,群体的等级结构制度,人们对地域的分割和占有观念,等等,这些在过去一直被视为人类的文化专利内容,现在却变成了生命世界所有生命物种所共享的东西。换言之,只有当自然宇宙在创化生命世界时赋予了生命世界所有物种生命以这些能力时,人类这一物种生命在走向进化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这些条件的充分发挥,使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P18)。他还强调指出:每一种动物都有他的本能,人的本能则为理性强加,驱使他结群,一如驱使他饮食一样,恰巧不是对于社会的需要使他堕落退化,使他堕落退化的倒是离群索居。任何人如果绝对孤独地过活,他很快就会失去思想和表示自己的能力;他就会成为他自己的一个担负,最后只剩下使他变为野兽这一条路(P14)。作为物种起源,人是一种动物。这决定了人无论怎样进化与文明,其生物本性始终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而对人性的考察须获得这样一种生物学支撑。人与生物世界的所有生物一样,也是一种结群的动物。人的存在向生存领域敞开所生成的入群生存本性,简称为入群本性。入群本性并不是人的文化本性,而是人的生命展开其存在的自然本性的生存化,所以同样是生命生而固有的本性:首先,从宏观上讲,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整体创化的杰作;从微观上讲,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是这一生命物种中的两个具体生命形态共同努力的结果。由此,任何个体生命诞生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其入群本性的内在规定性。其次,生命展开其生存的自然本性的原生内核,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力量所形成的动态张力,这一动态张力使生命在按照其本性而展开其存在时,必然要接受入群本性的激励与制约。再者,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之现实规定和历史要求,使人的生命展开其存在的生命本性,必须是入群之自我规范。人的入群本性的具体构成内涵,就是求群、适群、合群。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中,一切生命都有其求群、适群、合群的生存本性。因为生命存在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根本性质是生,所以,生性才是生命存在的最高本性。生命存在的生性就是生命因生而活并为活而生。但这仅是其表面语义,其隐蔽的推动力恰恰是生的反面———死亡:在人的生命创生本性的背后是死亡,死亡是人性结构中最隐蔽的一面,人与其他生命一样,都是由其死亡所强迫而创生并生生不息的。具体而言,生命的死亡本性源于生命的个体性,源于生命的弱小,更源于生命的孤独和有限;并且,生命的死亡本性又削弱了生命的强力,助长了生命的孤独,加速了生命的短促。所以,生命一经诞生,就面临着有限、弱小、孤独,就遭遇着死亡的威胁。人面对自身生命的绝对有限、弱小、孤独及死亡的威胁,唯一努力的朝向就是对有限、弱小、孤独和死亡的突围,其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走向群,去适群、合群。对任何生命而言,求群、适群、合群是生命生己、利己的必须方式;而求群、适群、合群的绝对前提则是利他、生他。无论是从宗教的起源论还是从科学的发展论出发,人与动物均具有血缘关系:生命是血缘的生命,人是血缘的动物。从物种的外部关系而论,血缘使生命获得了群的本性,也使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获得对立统一张力成为可能。从物种内部来讲,血缘使生命得以传承,因为唯有血缘才使生命得以繁衍生息。同时,血缘也为人这一物种生命获得人质化觉醒、创造属人的文化提供了内在条件。从根本上讲,血缘是使生命成为生命、使人成为人的必须内在要求,离开了血缘,人就不能诞生,即使诞生了,也不可能存活下来。所以,人必须具有血缘本性,血缘本性构成了人性的又一维度(P22—24)。在生命世界里,物种内部的生命血缘本性所呈现出来的实质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生命同根的亲疏本性;二是性欲竞适本性;三是生命呵护本性。从微观上讲,生命诞生于生命;但从宏观上讲,生命诞生于自然。并且,生命最终存在于生命世界和自然宇宙之中。因此,生命不仅与生命同根,而且生命之根还系在自然这个母体身上,并以生命世界为自我呈现的舞台。这一双重事实使生命自诞生之始就获得了生命的同根本性,获得了在生命世界里存在的求同天赋能力。这种同根本性和求同能力使每个生命都具备了对生命的亲疏倾向,即在血缘关系上离自己最近的生命,其同根的亲缘关系更密切,其血缘的亲情感更强;反之,在血缘关系上离自己越远的生命,其同根的亲缘关系则更疏远,其血缘的亲情感也越淡漠。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就在于其血缘性。生命是血缘的产物,并因血缘而获得类与别,形成聚与散,产生亲与疏,生发竞与适。然而,血缘的生成必以性欲的实现为绝对前提,而性欲的实现又以异性生命之间的求与从、竞与适的达成为绝对前提,并伴随着同性生命之间的竞争与征服而得以体现。所以,血缘本性的内在规定是性欲竞适本性。因为性欲竞适本性构成了血缘的动力,产生了真实的血缘关系;真实的血缘关系的生成使生命间的亲疏本性得以显现。在生命世界里,血缘化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同根的亲疏本性、性欲竞适本性和生命呵护本性———此三者共生互存,使生命存在获得了等级倾向和社会观念。首先,生命同根的亲疏本性真实地蕴含了等级倾向和社会观念,即对于任何生命个体而言,离自己关系距离越近的就越亲,其相互所给予的利益也越多,离自己关系距离越远的就越疏远,其相互所给予的利益也越少。其次,生命的性欲竞适本性同样蕴含了等级倾向和社会观念,这种等级倾向和社会观念构成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理论的人性论依据(P80、97、100、101):生物之间发动竞适运动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动力源恰恰是性欲。性欲的发动基于生命的创生本性;性欲行动的展开与完成则是竞适的体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竞是其行动的展开过程,适是其行动的最终结果。正是通过这种竞适的努力达成,生命与生命之间获得了等级定位,这种等级定位表征生命与生命之间遵循相互默契的游戏规则,而这种游戏规则构成了最实在的社会观念。再者,生命的呵护本性亦蕴含了等级倾向和社会观念:生命诞生,需要血缘家庭的抚养与呵护,这种抚养与呵护生成了一种社会化的血缘亲疏关系,并由此生成了一种必须的社会秩序结构,从而为生命的进一步繁衍及社会的持续稳定提供了必不可缺的人性保障。二、人的创生本性与目的生存人性根源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创化运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运动推动了一切生命的进化,生命的进化又促进了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此二者互为推进,使人的生命获得了人质化觉醒,作为动物的人的朦胧混沌的自然心灵,由于其人质化觉醒而获得了开启,并生成了只属于人的心灵镜像。心灵镜像的生成使人这一物种生命获得了“看”的能力,进而生成了“思”的能力。由于其“看”与“思”的能力的生成及发挥,诞生了文化,尚处于期待状态的未完成、待完成、需要不断完成的人的自然本性,由此获得发展的可能性而生成文化的朝向,演变出人的生命存在的文化本性。人的文化本性是其自然本性在人质化觉醒之后的必然发展形态,与人的自然本性结构构成实质上的对应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的创生本性向其文化本性方向衍化生成的根本动力,是生命创生本性所发动的竞适行动。客观论之,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生成是人从自然生命向人的自由生命的飞跃,而促使这一飞跃完成的则恰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竞适法则。竞适法则把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和人的文化存在本性连贯起来,并使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转换成为人的文化存在本性,这是因为竞适法则融入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力量及其对立统一张力,从而构成了任何个体生命力量都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和生命原理。竞适法则规定了所有生命的存在与进化,无论是朝着必然性方向展开,还是朝着偶然性方向展开,其竞与适都是为了创生。人这种生命形式在许多偶然的和不确定的因素的参与下所展开的进化旅程,虽然意外地朝着人质化方向展开,并开辟出了文化存在道路,但其创生的生命本性却仍然成为其根本的生命动力和生命目标,亦构成其根本的人性动力和人性目标。在人质化道路中,人的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被人质化的文化所修饰、规训和塑造,而生成为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过程,首先是将其创生本性中“因生而活并为活而生”的动力因素予以完整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赋予生命的自我保存和自我保全以新的内涵,即发展生命和提升生命。因此,以保存生命和保全生命为基础而发展生命和提升生命,构成了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动力因素。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本质规定仍然是创生。并且,人的创生文化本性的展开方式同样要完整地保留其利己与利他,同时必然在此基础上获得文化的提升,即爱己与爱他。因此,在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构成中,其展开的基本形式是利己与利他,其展开的提高形式是爱己与爱他。并且,在人的文化存在本性中,利己的本性就是爱己的本性,利他的本性就是爱他的本性。就前者而言,只有爱己,才能利己,唯有爱己,才会利己:爱己构成了利己的直接动力。就后者而论,只有爱他,才能利他,唯有爱他,才会利他:爱他构成了利他的直接动力。但在人的文化存在本性的构成中,其实质规定仍是生己和生他,其最终本质是生己,即实现个体生命本身的生生不息。所不同的是,在人的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中,生己和生他之本质规定具有合目的性,即合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体创化法则及目的;在文化化的生命世界里,由其文化存在本性所构成的生己和生他之本质规定却具有了人的目的性要求,即人完全以其自设的目的性要求而再造生命,使之朝向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合目的方向展开,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存在完全适合于自己的目的性要求。人作为文化的人,其存在的展开必然是生存。人的生存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生存,就在于人的生存要承受文化的修饰、规训、塑造而追求目的性,因此,目的性生存构成了文化的人的根本标志。如上所述,生命存在展开的生存本性是入群性。生命的这一生存本性向人的方向进化,同样要获得文化的修饰、规训和塑造而构成人的文化生存本性,并必然要遵循生命存在展开的生存本性法则。而要完全了解这一点,须进一步认知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在生命存在的创生本性结构中,“生”是其核心内容,生命对生命存在之生生渴望落实在人的生命展开进程中,就是目的性渴望与资源谋划。对物质资源的渴望与谋划构成了人的文化生存本性敞开的具体内容:人是一种需要资源滋养的生命存在形式,资源需要构成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基本存在前提,没有了对资源的需要和满足,人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基于这样一种意识,人首先发现自身对资源的目的性需要与满足主要基于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渴望:对食物的渴望———这是基于吃的需要与满足。对居住的渴望———这是基于住的需要与满足。对饰裸的渴望———这是基于穿的需要与满足。对行动条件的渴望———这是基于行的需要与满足。如上四种渴望基于人生存的四种基本需要与满足,构成了人的生存本性的基本内容,敞开为人最基本的天赋生存能力。与此同时,人还发现,人对物质资源的渴望与谋划,其最真实的动力因恰恰是对性与色的渴望。对于人来讲,吃饱、穿暖、住好、行便,其实都是为了生,为了生生:生涉及当下,生生涉及长远。性与色之于生,是实现生之全;性与色之于生生,则是实现长生和永生。对性与色的需要与满足,不仅是生命存在之生理机能健康运转的需要,而且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心灵、情感能够健康展开的需要,更是生命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存在之需要。所以,对物质资源、性与色以及精神创造的渴望、需要与满足,构成了人谋求生和生生的多元方式。然而,无论是对资源的需要与满足,还是对性与色的需要与满足,抑或是对精神创造的需要与满足,都必须遵循生命以生己与生他为本质规定的竞适法则。这一竞适法则在人的目的性生存展开进程中则展示出相对应的两极本性:竞所展示出来的生存本性:斗争性;征服欲;侵略欲;驾驭欲;屯积欲;仇恨欲。适所展示出来的生存本性:恐惧心;忧虑心;同情心;怜悯心;利爱心;慈善心。生命存在展开的生存本性法则及生命的创生本性虽然衍化出了人的文化存在本性,但落实在人的生存进程中,则具体展开为生存竞适本性。然而,由生命之创生本性所衍化而来的生存竞适本性则必须通过入群的方式来展开和实现。从人的文化生存本性的展开角度来看,入群生存本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竞斗。而竞斗的人性依据则是人谋求生生不息之生存的斗争性、征服欲、侵略欲、驾驭欲、屯积欲、仇恨欲及人谋求生生不息之生存的恐惧心、忧虑心、同情心、怜悯心、利爱心、慈善心。入群就是走向他人、走近他人、走进他人,共同创建社会。因此,入群就是创建人的社会,这是人的生命生存本性向人的文化生存本性进化的集中标志(P8—9)。由此,入群之文化生存本性不仅在其人性动力和依据上获得了新的内涵,而且具有了只属于文化范畴的人性规范。这一人性规范由原理与规则两个方面构成:从原理方面来讲,入群之文化生存本性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理是自由。在文化世界里,人的入群生存本性要得到全面展开并促进其生和生生,必须符合人人生存自由之最高原理:唯有人人以其生存自由为最高原理来入群,人的文化生存本性才可获得全面展开,并促进人人之生和生生。从规范角度而论,入群之文化生存本性所必须接受的根本规范是平等。在文化世界里,人的入群生存本性要得到全面展开并促进其生和生生,必须遵循普遍平等原则:唯有人人以其生存平等为最高原则来入群,人的文化生存本性才可获得全面展开,并促进人人之生和生生。相对而言,自由原理是人的入群生存本性展开的目标定位;平等原则则为人的入群生存本性实现的平台构建提供了依据。人的文化血缘本性是对人的生命血缘本性的修饰、规训与转化。血缘由性欲所生成,性欲是血缘生成的绝对动力,所以,任何新生命的诞生都是性欲实现的成果。但动物的性欲冲动与人的性欲冲动却有着质的不同:动物的性欲冲动仅仅是生理的需要与满足,新生命的诞生是其纯粹性欲冲动的副产品,虽然它起到了生物物种延续与繁衍的功能;而人的性欲冲动既是其生理的需要与满足,又是其心理、精神、情感的需要与满足。客观论之,人的性欲冲动需要及其满足实质上蕴含着两个目的:一是实现身心协调,开发生命的内在潜力;二是反抗死亡,追求生命的永续和血脉的长存:“死亡则是它们自己精美的组织和复杂的生活史付出的代价。”(P73)性欲冲动的需要与满足最终通过生命对象化的方式抗拒了死亡,从而实现了生命血缘、家族血缘和特种血缘的永续。人的文化血缘本性不仅负载了生命血缘本性的全部内涵,获得了生命同根的亲疏本性、性欲竞适本性和生命呵护本性,而且强化了求群、适群、合群的入群本性,生成了生命生存和行为创造的合作、协作、协调倾向及团结意识,滋生出生命的等级观念和内外情感认同模式。同时,以性欲为核心的文化血缘本性还被赋予了血缘的等级情感。首先,人的文化血缘本性内生出人的民族血缘情感,包括民族伦理情感、民族政治情感、民族历史情感和民族文化情感。其次,人的文化血缘本性内生出人的家族血缘情感,它是人的种族血缘情感的具体化,也是人的家庭血缘情感的固化方式,起到了凝固种族血缘和家庭血缘的双重功能。再者,人的文化血缘本性内生出人的家庭血缘情感,这主要体现为两个向度:一是以性为动力和目标,其所产生的血缘情感力量以性欲为聚散力,具体表征为男女夫妻情感;二是以血脉为动力和目标,其所产生的血缘情感力量是以宗族、家族为线索的血脉聚散力,具体表征为父母子女情感。概括如上内容,人的文化血缘本性的构成有三:以性欲为内核,以生命同根的亲疏本性、性欲竞适本性和生命呵护本性为基本表征的生命血缘本性,构成了人的文化血缘本性的奠基内涵;以性欲为动力,以生育为目标,以人类血缘、民族血缘、家族血缘和家庭血缘为表征的血缘情感,构成了人的文化血缘本性的基本内涵;以利益为动力,以爱恨亲仇为表征的伦理向度,构成了人的文化血缘本性的本质与价值倾向。三、人性的探索与研究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指出,人性问题与任何学科及所有领域相关联,一切科学都要涉及人性问题,并最终回归于人性(P6—7)。因此,关于人性的探讨,构成了一切精神探索的奠基石。休谟将关于人性的学问定位为“人的科学”,并认为这一“人的科学才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P8)。人性手段论之表达人的真理就是人性真理。人性真理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终极本质;二是人性的终极目的。人性真理蕴含在人性的自身构成之中。概括前述,人性的终极本质是自私。在这一终极本质的规定下,人的自然本性与文化本性一旦获得塑造性融合,就展开为“生→利→爱”之方向。人性的存在论、生存论与实践论都无法回避“生→利→爱”这一三维方向。人性自私有其文化学方面的依据:人类的、民族的、家族的、家庭的以及更具体层面的男女的、夫妻的、父母子女的和兄弟姐妹的等领域的爱恨亲仇,无不贯穿了自私的人性真理于其中。同时,人性自私更有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支撑。遗传学家R.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人性自私的自然之根即是基因:“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这是从我们对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的定义中得出的无情的结论。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对手。……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P143)基因的利他选择必然导致物种生命遗传的可能性的丧失,只有基因的自私才使生命获得以自身为动力并以自身为最终目的的“生→利→爱”朝向,从而使物种生命的繁衍生息获得必须的保障。“我们的基因的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其残酷无情的利己性,从而造成了个体的利己性。”(P)从根本上讲,进化的真正动力和最终动力,就是勇往直前的生命朝向凝聚为无情自私基因,从而使生命获得了生己、利己、爱己的自私向度。“自然选择从来不使一种生物产生对于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构造,因为自然选择完全根据各种生物的利益并且为了它们的利益而起作用。……如果不如此,则这种生物就要绝灭,如无数的生物已经绝灭了的一样。”(P231—232)自私是生命存在及保持其存在的根本理由,并滋生出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构成生命展开其生存的最后依据。自私之于生命世界来讲,构成了一切生命及一切人的存在与保持、展开与繁衍的生命内核、遗传因子。这一生命内核、遗传因子当然最终是由生命自我生成的,但更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整体创化力量所赋予的。在物竞天择的物种世界里,一切得以保存下来的物种、得以继续存在的生命,无论其生命性状如何,也不管其生命存在层次与水准怎样,都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并不断经历着更为残酷的物竞天择的考验;一切经历了并继续经历着残酷生存斗争的考验与选择的生物,都是最杰出、最优秀、最具有存在价值的利己主义者、自私主义者。人类的诞生与存在、生存与适应同样如此:“观人的行为之生物原动力,则一方面,生物的合目的性、基因的合目的性是人的行为目的性之起源、基础、原动力;一方面生物的合目的性、基因的合目的性是完全利己的。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利己是人的一切行为目的———利他、利己、害他、害己———之根本原因、基础、原动力。易言之,人的行为目的,不论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不论是纯粹害人,还是纯粹害己,产生它们的根本原因,即行为的原动力,都只能是自私利己。这便是伦理行为之生物原动力规律。”(P249—250)然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且充满残酷竞斗、变异与新生的生命世界里,人类要得以继续存在,只关注于生己、利己、爱己是不够的,因为求群、适群、合群的人和人类,求群、适群、合群的入群本性和血缘本性要求人类的“生→利→爱”之完整展开,既需要生己、利己、爱己,也需要生他、利他、爱他:生己、利己、爱己是自私之人性本质的目的性敞开;生他、利他、爱他则是人性之自私本质的手段性敞开。以“生→利→爱”为主轴而展开的“生己→利己→爱己”之维构成了人性目的论,所表达的是人性利己主义;以“生→利→爱”为主轴而展开的“生他→利他→爱他”之维构成了人性手段论,人性手段论所表达的是人性利他主义。概括而言,一切利己主义指向人性目的论,一切利他主义指向人性手段论。并且,一切人性目的之实现都需要借助于手段来完成,而一切人性手段的展开和运用都必然要实现人性之目的。因此,在人性的生成展开进程中,一切形式的生他、利他、爱他行为,哪怕是以极端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方式出现,仍是为了生己、利己、爱己:人的利他主义的多数表现,说到底都含有自利的成分,这就使关于利他主义的进化理论变得极为复杂。在持久的利他表现形式中,没有哪一种是一望而知属于完全自我毁灭性的。最了不起的英雄在舍命时都期待引人注目的报答,其中也包括相信个人的永垂不朽(P142)。我们必须区分这类行为的两种基本形式。有一类利他冲动可以是非理性的,纯粹是为别人的。这种利他行为者不企求相等的回报,连任何期待回报的无意识举动都不曾有过。我把这种行为方式称作“无条件”利他主义,这类行为相对而言并不是希望社会的报答,也不是因为怕惩罚。……可以推测,“无条件”利他主义旨在为近亲效力,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急剧下降。另一种相对的“有条件”利他主义,根本上说来则是自私的。这种“利他主义者”期待社会能报答他自己或他的近亲。……这种“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可能是通过个体水平的选择进化而来的,并深受变幻莫测的文化的影响(P79—80)。威尔逊把人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归纳为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并认为“无条件”的利他主义仅限于“为近亲效力”。可见,这个“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形式仍然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即“亲”与“疏”,而“亲”与“疏”的根本判断依据或最终的人性依据仍然是自私,其利他行为的目的指向仍然是生己、利己、爱己。比如,几乎每一个父母都可以对自己的子女予以无私的奉献与爱,但几乎每个做父母的都不可能把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爱完全施予在他人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对象化,是其生命、情感、理想、想象的实现与延续。从根本上讲,一切利他主义行为———哪怕是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行为———也最终源于自私,并指向对自己的实现。比如,信仰者可以为某种宗教信仰或主义而无私奉献,甚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但这些信仰者的利他或无私行为同样是有条件的,因为其前提条件是某一种信仰或主义,而不是所有的信仰或主义。所以,一切形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