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_第1页
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_第2页
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_第3页
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

从1991年到1995年,该市发生了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6例死亡,超过了同期其他食物中毒的总数,成为危害该市人民健康的主要食物。为了解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和流行特征,提出预防对策,笔者承担了该市卫生局下达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小虾毒素的提取1.1流行病学调查,对五起贝类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2分别采集市场销售、原海区捕捞以及中毒食品(贝类)进行对比研究。1.3耐热试验提取毒素加热到摄氏100度,观察毒素被破坏的情况。1.4检验方法小白鼠生物测定法、离子层析、薄层层析、电泳法。1.5中毒时赤潮及气象资料与贝毒相关研究(该资料分别由连云港市气象局和水产局提供)。2研究结果2.1中毒的食物五起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有四起是半褶织纹螺,又名“荔枝螺”,一起为“时螺”。2.2潜伏期“半褶织纹螺”中毒平均潜伏期为45~60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最短为30分钟。2.3主要症状五起均为神经麻痹症状,即舌麻、嘴麻,四肢麻木,站立不稳,由于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严重者死于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2.4季节性五起中毒均发生在5~8月份,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2.5主螺类的生活特性半褶织纹螺(NassariusSemiplicatus),又名荔枝螺因其鲜味可与荔枝比美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腊乌螺”。该螺生活在沿海浅滩、与海相通的浅沟、以及河流入海处的水域中,形似圆锥体,盘旋8层,缝合线明显,基部收缩纵肋间有细螺肋形成织布纹。螺壳为褐色间有黄色螺纹,肉体为淡黄色,该螺属腹足纲介类、双壳纲的软体动物。此动物本身无毒,在富集毒素后,被人食用而中毒。2.6花生仁螺螺肉螺时螺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食物,沿海地区居民极喜食用。该螺呈椭圆型,大小形态与花生仁相似,无一般贝类的硬外壳,其螺肉在核外层,该螺生长在沿海水塘或沟中,由于时螺引起的中毒,国内外尚未见报导。2.7治疗由于国内外对贝类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五起中毒的抢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吸氧、催吐、解痉,但效果不佳。2.8贝类对比研究2)为了了解该市贝类带毒情况,研究人员分别采取不同海区、市场销售的食物中毒贝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半褶织纹螺所含贝毒为麻痹性贝毒,耐热属脂溶性(100℃加热10分钟、毒力未见下降),而时螺则含有两种贝毒,即水溶性贝毒和脂溶性贝毒(100℃加热10分钟,毒力下降分别为8万和10万下降到2万和1万MU)。2.9海水淡化工程据日本有关资料报导赤潮易发生在三种水域:一是内湾风平浪静时,水生生物流动范围小的水域;二是连续降雨使海水稀释盐度降低的水域;三是持续干旱,使水温升高,光合作用加快的水域。从表3可见该市5起贝类食物中毒时的气象条件和海区条件都符合赤潮形成的条件,同时也有赤潮发生。3病因分析3.1质转移蓄积引起的外因子毒素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是由于贝体内含有贝毒造成的,其贝毒分为三类即蛤籽毒素、脂溶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贝毒包括贝体内生成的内因性毒素和食饵及自然环境的有害物质转移蓄积引起的外因性毒素,二者不易区分,贝类是虑食海水中浮游微生物吸取营养,有害海区的有害物质往往蓄积在贝类的中肠腺,而贝类的内容物都是人们的喜食部分。1988年美国学者从紫贻贝和加州贻贝分离出贻贝毒素(Mytilotorill),1962年从阿拉斯加的大石蛤中分离出石房哈毒素(Saxidoxin)。这些物质与一种引起赤潮的常见甲藻-膝沟藻(Gonyanlin)所生产的毒素相同,而这种藻类是贝类的食物,故认为系贝类摄食甲藻使自身染毒,被人误食而中毒。3.2贝毒结构式检测麻性贝毒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其结构式看起来象掺入两个胍基部分的嘌呤核,美国学者证实贝毒结构式多于16种,这类毒素通常是非结晶、高极性不挥发的化合物。3.3小鼠口服g-cat东南角毒素,分离出的贝毒对体重为20~25克的小白鼠腹腔注射的致死量为0.2微克,这与美国学者Shantz等报道G-Catenella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致死量相同,并认为其毒力与河豚鱼相似,健康人摄入1毫克毒素就能致死。日本报道贝毒对人的致死量为3000~5000个小白鼠单位(MU),本市最低中毒量为2000MU。并依据致死量将贝类毒素的国家标准建议定为每100克贝类可食部分含毒不得超过4MU。3.4甲藻类生物贝类染毒的途径是海水污染形成赤潮,由于赤潮中含有大量甲藻类生物,而甲藻类生物是贝类的食物,从而导致贝类带毒,这一理论已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确认,本研究的五起贝类食物中毒的海区也曾先后发生过赤潮,其说明海区有甲藻类生物繁殖。3.5季节性贝类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起食物中毒均集中在5~7月份,是由于贝毒的染毒特点造成的,即赤潮的形成有关,赤潮一般形成在夏秋季。4处理方法4.1捕捞、销售、食用措施一旦发生贝类中毒,即由政府发出禁止捕捞、销售、食用的公告,该市从91年起一直采取这一措施,效果较好,但其缺点是会造成大量食物资源的浪费。4.2甲藻类生物可能染毒预警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一建立海水污染监测点,监测海水污染情况;二是监测海水中甲藻类生物,一旦发现甲藻类生物成为优势种,可以预警该海区贝类可能染毒;三是制定贝类毒素国家标准,在高发季节进行定期监测,建议贝类毒素的国家标准定为每100克贝类的可食部分含毒不得超过4MU(小白鼠单位),超过此值禁止销售和食用。当然,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赤潮的发生,贝类方能不染毒。4.3贝毒的提取贝毒的检验方法是防治措施的关键。我们对国外的几种贝毒分离方法进行比较实验。Schantz等提出无菌培养的G-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