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暑假语文练习卷3(原卷+解析)高三暑假语文训练卷3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两汉时的楚歌毕竟是属于音乐类的文学,它的文学体式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必然联系。宋代朱长文《琴史》卷六云∶“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但除了徒歌,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这让我们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如“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百里奚之妻唱《琴歌》时是“抚琴而歌”;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鼓琴歌》;以与钟子期为知音而名传后世的伯牙的《水仙操》;还有载于《庄子·大宗师》子桑若歌若哭而鼓琴歌“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等等,均以琴来伴奏。有的虽然是当时没有用琴来伴奏的“徒歌”,但后来也收入琴曲,如《麦秀歌》又名《伤殷操》而为后来的《琴集》所收录,楚歌《阳春》《白雪》后来改为琴曲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的经典琴曲,都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故《旧唐书·音乐志》明确说∶“《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楚歌多用琴来伴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故《礼记·乐记》有“丝声哀”之说,《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亦有“丝竹之凄唳”之言,嵇康《琴赋》认为琴“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庾信《和张侍中述怀》诗亦云∶“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也说明楚琴之音悲。近人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其音高而激,其韵清而秀,其调哀而伤,音乐上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凄美,哀婉动人。当然,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所表述的情感内涵并非只宜于“哀怨”。但古琴的音色其低沉处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其高亢时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因此,最适宜于楚歌的伴奏,而且最适宜于表现悲凉哀怨的情调。正因为琴的这种音乐特性最适宜于伴奏楚歌,所以琴在楚地极为流行,有关琴的典故也非常多,将楚歌改编为琴曲者亦不少,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乐曲将数百曲……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可见古琴与楚歌有着特殊的音乐关系。自从魏晋时代,楚歌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其楚声音乐则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了。

(摘编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

相同。

B.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等事例说明除徒歌外,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

C.楚歌《阳春》《白雪》改为琴曲,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

D.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声调哀伤,其音乐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哀婉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反驳《琴史》认为的"歌弦必相合"观点时,并未举例展开,而是主要分析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现象。

B.文章列举的古人以琴来伴奏而歌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的

材料。

C.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的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楚歌都是用琴来

伴奏的。

D.《旧唐书·音乐志》里写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说明古琴与楚歌有特殊的音乐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大量资料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楚歌的文学体式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

B.本文列举了大量事例,如使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就是证明歌弦必和的例子。

C.本文认为古琴并非只宜于表述"哀怨",但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适宜与古琴相配。

D.楚歌从魏晋时代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削弱了诗歌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灿烂悠久,然而如果将其与整个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却显得如此短暂。我们居住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生灵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

从距今大约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也正因如此将地球带入了显生宙(之前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统称为“隐生宙”)的时代。显生宙之下,人们根据物种的不同特征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三大地质时代之下,科学家们又依据不同阶段而细化出了12个纪元。

(摘编自《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你知道多少?》)

材料二

人类是地球漫长进化史中的一个时期的生物,虽然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能够改变地球上的很多环境,但是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存在还是比较短暂的。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可我们人类出现只有300万年,人类文明出现更只有短暂的6000年,这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逐步改造地球环境,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探索的目光放到宇宙之中,希望能够移民太空,来解决人类将要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诞生其实跟太阳系的起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地球最早是由于太阳系之中的一些星云聚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形成的一个星球,在46亿年前地球中部形成了地慢、地核、地壳等不同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的地球并不是很稳定,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火山爆发频繁,而且还有来自于宇宙太空之中的各种辐射、紫外线冲击波等等。但是有很多的小分子落入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之中,经过常年累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分子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在35亿年前成功地形成了原始生命体,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演化过程。

随着生命的变化,地球开始逐步往平稳的方向发展,温润适宜的气候给生命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火箭升空的21世纪人类。随着地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地球将不断发展变化,而人类虽然现在掌控着地球,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地改变地球还是不可能的。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探索宇宙之中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宇宙十分广阔,我们人类存在地球上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纵观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命运几乎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人类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

(摘编自《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历史罢了》)

材料三∶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如果地球环境无法好转,或许可以让人类在“毁灭”前提前撤离。

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拥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所以,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的时候,刻意制定了关于寻找符合标准星体的目标,其中行星的质量、气候以及整体结构都被列入考查范围。因此,科学家在第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摘编自《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述说明时列数字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材料二中“46亿年”“300万年”“6000

年”三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B.三则材料都非常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现在

最令人担心的是,人类能不能在“毁灭”前撤离地球。

C.材料二语言表述科学、严谨、准确,对暂时还无法确定的事物,使用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或许”“几乎”等词语,准确地表述了文章所述的内容。

D.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时,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6.根据上述材料,探讨分析人类应如何长久生存发展,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的墙

梁晓声

①在一切沉默之物中,墙与人的关系最为特殊。无墙,则无家。

②建一个家,首先砌的是墙。为了使墙牢固,需打地基。因为屋顶要搭盖在墙垛上。那样的墙,叫“承重墙”。承重之墙,是轻易动不得的。对它的任何不慎重的改变,比如在其上随便开一扇门,或一扇窗,都会导致某一天突然房倒屋塌的严重后果。而若拆一堵承重墙,几乎等于是在自毁家宅。人难以忍受居室的四壁肮脏。那样的人家,即使窗明几净也还是不洁的。人尤其忧患于承重墙上的裂缝,更对它的倾斜极为恐慌。倘承重墙出现了以上状况,人便会处于坐卧不安之境。因为它时刻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人还能做的事几乎只有一件,那就是美观它,或加固它。

③我家一面主墙的正上方,是方形的特别普通的电池表。大约一九八三年,一份叫《丑小鸭》的文学杂志发给我的奖品,时价七八十元。表的下方,书本那么大的小相框里,镶着性感的玛丽莲·梦露,正巧逛早市时发现摊上在卖,于是以十元钱买下。“她”的旁边,是比“她”的框子大出一倍多的黑框的俄罗斯铜版画,其上是庄严宏伟的玛丽亚大教堂。是一位表妹送给我的。玛丽莲·梦露的下方,框子里镶的是一位青年画家几年前送给我的小幅海天景色的油画,是印刷品。再下方的竖框里,是芦苇丛中一对相亲相爱的天鹅的摄影,是《大自然》杂志的彩页,我由于喜欢就剪下来镶上了。……墙上还有两具瓷的羊头,一模一样。一具牛头,一具全牛,我花一百元从摊_上买的。还有别人送我的由一小段一小段树枝组成的带框工艺品;还有两名音乐青年送给我的他们自己拍的敖包摄影。还有湖南某乡女中学生送给我的她们自己粘贴的布画,是扎着帕子的少女在喂鸡,连框子也是她们自己做的。这是我最珍视的,因为少女们的心意实在太虔诚。还有一串用布缝制的五彩六色的十二生肖,我花十元钱在早市上买的;还有如意结,如意包,小灯笼什么的,都是早市上二三元钱买的……以上一切,挡住了我家墙.上的破处、脏处,并美观了墙。

④我这么详尽地介绍我家一面主墙.上的东西,其实是想要总结我对墙的一种感想一墙啊,墙啊,永远沉默着的墙啊,你有着多么厚道的一种性格啊!谁要往你身上敲钉子,那么敲吧,你默默地把钉子咬住了。谁要往你身上挂什么,那么挂吧,管它是些什么,美观也罢,相反也罢,你都默默地认可了。墙啊,墙啊,你具有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包容性啊!尽管,人可以在墙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挂什么就挂什么,想把墙刷成什么颜色就刷成什么颜色——然而,无论多么高级的墙漆,都难以持久,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色,剥落。自欺欺人或被他人所骗往墙上刷质量低劣的墙漆,那么受害的必是人自己。水泥和砖构成的墙,却是不会因而被毁到什么程度的。时过境迁,写在墙上的标语早已成为历史的痕迹,写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画在墙上的画早已模糊不清,画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挂在墙上的东西早已几易其主,由宝贵而一钱不值,或由一钱不值而身价百倍,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战争早已成为遥远的大事件,墙上弹洞累累,而墙沉默地直立着……

⑤墙什么都看见过,什么都听到过,什么都经历过,但它永远地沉默地直立着。墙似乎明白,人绝不会将它的沉默当成它的一种罪过。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着的一份天职。墙明白它的天职不是别的,而是直立。墙明白它一旦发出声响,它的直立就开始了动摇。墙即使累了,老了,就要倒下了,它也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报警,比如倾斜,比如出现裂缝……

⑥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倒下的,因而人时常观察它们的状况,时常修缮它们。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比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墙。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不推倒它的。比如隔开爱的墙;比如强制地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分为二的墙……比如种族歧视的无形的墙;比如德国的柏林墙。人从火山灰下,沙漠之下发掘出古代的城邦,那些重见天日的不倒的墙,无不是承重之墙啊!它们沉默地直立着,哪怕在火山灰下,哪怕在沙漠之下,哪怕在地震和飓风之后。

⑦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墙的直立意象,高过于任何个人的形象。宏伟的墙所代表的乃是大意象,只有民族、国家这样庄严的概念可与之互喻。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去了,像新的墙漆覆盖旧的墙漆;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融入历史了,又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也融入历史了,像挂在墙上的相框换了又换。战争过去了,灾难过去了,动荡不安过去了,连辉煌和伟业也将过去,像家具,一些日子挪靠于这一面墙,一些日子挪靠于另一面墙……而墙,始终是墙。沉默地直立着。

⑧而承重墙,以它之不可轻视告诉人:人可以做许多事,但人不可以做一切事。人可以有野心,但人不可以没有禁忌,哪怕是对一堵墙……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通过实写,强调了“承重之墙”对于一个“家”的意义。

B.④⑤两段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承重之墙”独特的魅力。

C.第⑥段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表现出对“承重之墙”的辩证态度。

D.⑦⑧两段由“墙”及人展开联想,启示人们要守护好生命长河中的“承重之墙”。

8.为什么说“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6分)

本文围绕“墙”这个形象布局谋篇,有何妙处?请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次韵平甫①村墅春日

王安石

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

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

樵②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

似知我欲逃轩冕③,谈笑相过各有携。

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②(juē):古代多指草鞋。

③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韵平甫”指按平甫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和诗,“村墅”“春日”交代了地点时间。

B.“尚未”“忽”突出了春天来得迅疾,表述了诗人看见春意盎然景色的惊喜之情。

C.颌联运用拟人手法,写梅花随风起舞,姿态蹁跹;鸟儿藏身于林叶间,自在啼唱。

D.樵夫从雾中循旧路回家,渔夫披蓑衣冒雨前行,描写了村民劳动生活的艰辛不易。

16.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尾联中诗人“欲逃轩冕”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劝谏唐太宗位于高位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要以宽广的胸襟听取各方意见。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以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情况。

(3)“长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用来表现宏大气象或豪迈之气,如“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述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日前在社交媒体①_______地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表述在太空的所见与所想,并配有从太空中拍摄的中国风景照片,不少网友为之②_______。这让我们从中想到:国际中文教学的迭代与升级:首先,国际中文教学的学习对象已经迭代升级。以前国际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的教学,但如今发生了变化,其学习群体除了海外中文学习者之外,有需求的人对中文学习越来越多。与之相应,“中文+”的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其次,国际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需要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中文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对中国古代典籍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出③_______的调整。再次,克里斯托福雷蒂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引热议,对从事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的单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最后,国际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也开始面对迭代升级的挑战。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学,名称变化背后体现的是业界对于学科认识的逐步深化。

17.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B.乙C.丙D.丁

18.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独龙江,很遥远;独龙族,很神秘。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相互挤压,好像谁也不愿认输和让步。两山夹飞流,独龙江使劲将它们推开,可始终不怎么见效,留给独龙族同胞的生存空间还是很小很窄。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同胞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独龙族同胞的命运。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的贯通,彻底解决了大雪封山的千年难题,独龙族同胞的发展速度由此倍增。独龙江乡地形虽然狭窄,可独龙族同胞的人生却辽阔而精彩。①曾使用过的过江溜索已弃置,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大桥;②曾经历过的痛苦岁月已沉江底,被色香味俱全的火红日子所取代;③漂亮又舒适的小洋房取代了曾居住过的已隐退的木楞房;④无须再劳累骡马的驮运,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没有什么可以再阻挡独龙族同胞前进的步伐。暖风拂面而过,山含笑,水含笑,人含笑。一道彩虹横跨千年,一条大江奔涌向前,一个民族正跨进春天更深处。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5分)

21.调整画横线语句的结构和语序,使其与文中①的句式一致、结构基本对称,衔接紧密。(可以增删或改动个别词语)(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佚名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

在无数星星的光芒下,世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蚂蚁的烦恼。——(英国)艾尔弗雷德·丁尼生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情绪过于激烈,就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而引发疾病。

忧愁烦闷是人们经常会碰到的情绪,怎样破解才显出“妙手”“俗手”?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暑假语文训练卷3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两汉时的楚歌毕竟是属于音乐类的文学,它的文学体式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必然联系。宋代朱长文《琴史》卷六云∶“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但除了徒歌,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这让我们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如“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百里奚之妻唱《琴歌》时是“抚琴而歌”;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鼓琴歌》;以与钟子期为知音而名传后世的伯牙的《水仙操》;还有载于《庄子·大宗师》子桑若歌若哭而鼓琴歌“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等等,均以琴来伴奏。有的虽然是当时没有用琴来伴奏的“徒歌”,但后来也收入琴曲,如《麦秀歌》又名《伤殷操》而为后来的《琴集》所收录,楚歌《阳春》《白雪》后来改为琴曲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的经典琴曲,都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故《旧唐书·音乐志》明确说∶“《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楚歌多用琴来伴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故《礼记·乐记》有“丝声哀”之说,《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亦有“丝竹之凄唳”之言,嵇康《琴赋》认为琴“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庾信《和张侍中述怀》诗亦云∶“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也说明楚琴之音悲。近人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其音高而激,其韵清而秀,其调哀而伤,音乐上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凄美,哀婉动人。当然,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所表述的情感内涵并非只宜于“哀怨”。但古琴的音色其低沉处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其高亢时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因此,最适宜于楚歌的伴奏,而且最适宜于表现悲凉哀怨的情调。正因为琴的这种音乐特性最适宜于伴奏楚歌,所以琴在楚地极为流行,有关琴的典故也非常多,将楚歌改编为琴曲者亦不少,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乐曲将数百曲……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可见古琴与楚歌有着特殊的音乐关系。自从魏晋时代,楚歌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其楚声音乐则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了。

(摘编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

相同。

B.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等事例说明除徒歌外,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

C.楚歌《阳春》《白雪》改为琴曲,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

D.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声调哀伤,其音乐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哀婉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反驳《琴史》认为的"歌弦必相合"观点时,并未举例展开,而是主要分析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现象。

B.文章列举的古人以琴来伴奏而歌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的

材料。

C.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的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楚歌都是用琴来

伴奏的。

D.《旧唐书·音乐志》里写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说明古琴与楚歌有特殊的音乐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大量资料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楚歌的文学体式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

B.本文列举了大量事例,如使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就是证明歌弦必和的例子。

C.本文认为古琴并非只宜于表述"哀怨",但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适宜与古琴相配。

D.楚歌从魏晋时代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削弱了诗歌的价值。

1.A根据文章内容,A项是朱长文个人的看法。文中“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故选A。

2.C文中是“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而非C项中的“楚歌都是用琴来伴奏的”。故选C。

3.CA项“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错,文中是“必然联系”。B项引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是理论分析,是引用,不是例子。D项"削弱了诗歌的价值"于文无据。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灿烂悠久,然而如果将其与整个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却显得如此短暂。我们居住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生灵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

从距今大约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也正因如此将地球带入了显生宙(之前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统称为“隐生宙”)的时代。显生宙之下,人们根据物种的不同特征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三大地质时代之下,科学家们又依据不同阶段而细化出了12个纪元。

(摘编自《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你知道多少?》)

材料二

人类是地球漫长进化史中的一个时期的生物,虽然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能够改变地球上的很多环境,但是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存在还是比较短暂的。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可我们人类出现只有300万年,人类文明出现更只有短暂的6000年,这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逐步改造地球环境,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探索的目光放到宇宙之中,希望能够移民太空,来解决人类将要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诞生其实跟太阳系的起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地球最早是由于太阳系之中的一些星云聚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形成的一个星球,在46亿年前地球中部形成了地慢、地核、地壳等不同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的地球并不是很稳定,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火山爆发频繁,而且还有来自于宇宙太空之中的各种辐射、紫外线冲击波等等。但是有很多的小分子落入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之中,经过常年累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分子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在35亿年前成功地形成了原始生命体,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演化过程。

随着生命的变化,地球开始逐步往平稳的方向发展,温润适宜的气候给生命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火箭升空的21世纪人类。随着地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地球将不断发展变化,而人类虽然现在掌控着地球,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地改变地球还是不可能的。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探索宇宙之中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宇宙十分广阔,我们人类存在地球上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纵观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命运几乎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人类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

(摘编自《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历史罢了》)

材料三∶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如果地球环境无法好转,或许可以让人类在“毁灭”前提前撤离。

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拥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所以,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的时候,刻意制定了关于寻找符合标准星体的目标,其中行星的质量、气候以及整体结构都被列入考查范围。因此,科学家在第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摘编自《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述说明时列数字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材料二中“46亿年”“300万年”“6000

年”三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B.三则材料都非常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现在

最令人担心的是,人类能不能在“毁灭”前撤离地球。

C.材料二语言表述科学、严谨、准确,对暂时还无法确定的事物,使用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或许”“几乎”等词语,准确地表述了文章所述的内容。

D.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时,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6.根据上述材料,探讨分析人类应如何长久生存发展,简要说明理由。(6分)

4.D文中“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或许”一词并没有肯定推出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另外,原文是“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而不是“高科技”。故选D。

5.B“只要……就”太绝对。另外,“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原文是“现在不必过于忧心”。故选B。

6.示例∶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分)

理由∶①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那么最终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也可能会重蹈覆辙。(2分)②现在的人类,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1分)③科学家发现了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开放型试题,其他解析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的墙

梁晓声

①在一切沉默之物中,墙与人的关系最为特殊。无墙,则无家。

②建一个家,首先砌的是墙。为了使墙牢固,需打地基。因为屋顶要搭盖在墙垛上。那样的墙,叫“承重墙”。承重之墙,是轻易动不得的。对它的任何不慎重的改变,比如在其上随便开一扇门,或一扇窗,都会导致某一天突然房倒屋塌的严重后果。而若拆一堵承重墙,几乎等于是在自毁家宅。人难以忍受居室的四壁肮脏。那样的人家,即使窗明几净也还是不洁的。人尤其忧患于承重墙上的裂缝,更对它的倾斜极为恐慌。倘承重墙出现了以上状况,人便会处于坐卧不安之境。因为它时刻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人还能做的事几乎只有一件,那就是美观它,或加固它。

③我家一面主墙的正上方,是方形的特别普通的电池表。大约一九八三年,一份叫《丑小鸭》的文学杂志发给我的奖品,时价七八十元。表的下方,书本那么大的小相框里,镶着性感的玛丽莲·梦露,正巧逛早市时发现摊上在卖,于是以十元钱买下。“她”的旁边,是比“她”的框子大出一倍多的黑框的俄罗斯铜版画,其上是庄严宏伟的玛丽亚大教堂。是一位表妹送给我的。玛丽莲·梦露的下方,框子里镶的是一位青年画家几年前送给我的小幅海天景色的油画,是印刷品。再下方的竖框里,是芦苇丛中一对相亲相爱的天鹅的摄影,是《大自然》杂志的彩页,我由于喜欢就剪下来镶上了。……墙上还有两具瓷的羊头,一模一样。一具牛头,一具全牛,我花一百元从摊_上买的。还有别人送我的由一小段一小段树枝组成的带框工艺品;还有两名音乐青年送给我的他们自己拍的敖包摄影。还有湖南某乡女中学生送给我的她们自己粘贴的布画,是扎着帕子的少女在喂鸡,连框子也是她们自己做的。这是我最珍视的,因为少女们的心意实在太虔诚。还有一串用布缝制的五彩六色的十二生肖,我花十元钱在早市上买的;还有如意结,如意包,小灯笼什么的,都是早市上二三元钱买的……以上一切,挡住了我家墙.上的破处、脏处,并美观了墙。

④我这么详尽地介绍我家一面主墙.上的东西,其实是想要总结我对墙的一种感想一墙啊,墙啊,永远沉默着的墙啊,你有着多么厚道的一种性格啊!谁要往你身上敲钉子,那么敲吧,你默默地把钉子咬住了。谁要往你身上挂什么,那么挂吧,管它是些什么,美观也罢,相反也罢,你都默默地认可了。墙啊,墙啊,你具有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包容性啊!尽管,人可以在墙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挂什么就挂什么,想把墙刷成什么颜色就刷成什么颜色——然而,无论多么高级的墙漆,都难以持久,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色,剥落。自欺欺人或被他人所骗往墙上刷质量低劣的墙漆,那么受害的必是人自己。水泥和砖构成的墙,却是不会因而被毁到什么程度的。时过境迁,写在墙上的标语早已成为历史的痕迹,写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画在墙上的画早已模糊不清,画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挂在墙上的东西早已几易其主,由宝贵而一钱不值,或由一钱不值而身价百倍,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战争早已成为遥远的大事件,墙上弹洞累累,而墙沉默地直立着……

⑤墙什么都看见过,什么都听到过,什么都经历过,但它永远地沉默地直立着。墙似乎明白,人绝不会将它的沉默当成它的一种罪过。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着的一份天职。墙明白它的天职不是别的,而是直立。墙明白它一旦发出声响,它的直立就开始了动摇。墙即使累了,老了,就要倒下了,它也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报警,比如倾斜,比如出现裂缝……

⑥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倒下的,因而人时常观察它们的状况,时常修缮它们。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比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墙。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不推倒它的。比如隔开爱的墙;比如强制地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分为二的墙……比如种族歧视的无形的墙;比如德国的柏林墙。人从火山灰下,沙漠之下发掘出古代的城邦,那些重见天日的不倒的墙,无不是承重之墙啊!它们沉默地直立着,哪怕在火山灰下,哪怕在沙漠之下,哪怕在地震和飓风之后。

⑦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墙的直立意象,高过于任何个人的形象。宏伟的墙所代表的乃是大意象,只有民族、国家这样庄严的概念可与之互喻。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去了,像新的墙漆覆盖旧的墙漆;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融入历史了,又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也融入历史了,像挂在墙上的相框换了又换。战争过去了,灾难过去了,动荡不安过去了,连辉煌和伟业也将过去,像家具,一些日子挪靠于这一面墙,一些日子挪靠于另一面墙……而墙,始终是墙。沉默地直立着。

⑧而承重墙,以它之不可轻视告诉人:人可以做许多事,但人不可以做一切事。人可以有野心,但人不可以没有禁忌,哪怕是对一堵墙……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通过实写,强调了“承重之墙”对于一个“家”的意义。

B.④⑤两段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承重之墙”独特的魅力。

C.第⑥段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表现出对“承重之墙”的辩证态度。

D.⑦⑧两段由“墙”及人展开联想,启示人们要守护好生命长河中的“承重之墙”。

8.为什么说“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6分)

本文围绕“墙”这个形象布局谋篇,有何妙处?请加以简析。(6分)

7.A

8.①“墙”的直立人格决定了“像墙的人”必然担负“承重使命”,也必然非常人所能真正理解,因而显得不可爱。

②“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其沉默理智的本性,这也决定了“像墙的人”可敬而不可爱。(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以小见大,表现主题。墙是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形象,敏锐地捕捉到“承重之墙”那沉默而沉重的特点,突出墙对于人的重大意义,进而联想到人类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墙”,凸显出墙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对“承重之墙”应有的敬畏态度。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从家里的墙写起,接着铺垫自己对墙的感受和态度,很好地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理解墙沉默而直立的特点,进而引导读者深人感受“标志意义的墙”像墙一样的人”“历史长河中的墙”的丰富内涵。③易于接受,易受启发。“墙”的形象来自日常生活,让读者感觉遇见了老朋友,但经过深入挖掘提炼后,“墙”这个意象变得新颖而独特,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惊喜和震撼。(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

7.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A第③段不是强调“承重之墙”对于一个“家”的意义,而是为了说明墙的“厚道”。

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

“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墙的直立意象,高过于任何个人的形象”“承重之墙,是轻易动不得的”,“墙”的直立人格决定了“像墙的人”必然担负“承重使命”,也必然非常人所能真正理解,因而显得不可爱。

“宏伟的墙所代表的乃是大意象,只有民族、国家这样庄严的概念可与之互喻”“而墙,始终是墙。沉默地直立着”,“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其沉默理智的本性,这也决定了“像墙的人”可敬而不可爱。

故解析为:①“墙”的直立人格决定了“像墙的人”必然担负“承重使命”,也必然非常人所能真正理解,因而显得不可爱。

②“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其沉默理智的本性,这也决定了“像墙的人”可敬而不可爱。

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意象的作用的能力。

以小见大,表现主题。“而墙,始终是墙。沉默地直立着”,墙是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形象,敏锐地捕捉到“承重之墙”那沉默而沉重的特点,突出墙对于人的重大意义,“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比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墙。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不推倒它的。比如隔开爱的墙;比如强制地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分为二的墙……比如种族歧视的无形的墙;比如德国的柏林墙。人从火山灰下,沙漠之下发掘出古代的城邦,那些重见天日的不倒的墙,无不是承重之墙啊!它们沉默地直立着,哪怕在火山灰下,哪怕在沙漠之下,哪怕在地震和飓风之后”,进而联想到人类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墙”,凸显出墙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对“承重之墙”应有的敬畏态度。

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我家一面主墙的正上方,是方形的特别普通的电池表……以上一切,挡住了我家墙上的破处、脏处,并美观了墙”,从家里的墙写起,“其实是想要总结我对墙的一种感想——墙啊,墙啊,永远沉默着的墙啊,你有着多么厚道的一种性格啊……墙啊,墙啊,你具有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包容性啊”,接着铺垫自己对墙的感受和态度,“水泥和砖构成的墙,却是不会因而被毁到什么程度的……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战争早已成为遥远的大事件,墙上弹洞累累,而墙沉默地直立着……”,很好地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理解墙沉默而直立的特点,“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倒下的,因而人时常观察它们的状况,时常修缮它们。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人可以做许多事,但人不可以做一切事。人可以有野心,但人不可以没有禁忌,哪怕是对一堵墙……”,进而引导读者深入感受“标志意义的墙”“像墙一样的人”“历史长河中的墙”的丰富内涵。

易于接受,易受启发。“在一切沉默之物中,墙与人的关系最为特殊。无墙,则无家。建一个家,首先砌的是墙”,“墙”的形象来自日常生活,让读者感觉遇见了老朋友,“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比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墙……比如隔开爱的墙;比如强制地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分为二的墙……比如种族歧视的无形的墙;比如德国的柏林墙”,但经过深入挖掘提炼后,“墙”这个意象变得新颖而独特,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惊喜和震撼。

故解析为:①以小见大,表现主题。墙是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形象,敏锐地捕捉到“承重之墙”那沉默而沉重的特点,突出墙对于人的重大意义,进而联想到人类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墙”,凸显出墙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对“承重之墙”应有的敬畏态度。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从家里的墙写起,接着铺垫自己对墙的感受和态度,很好地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理解墙沉默而直立的特点,进而引导读者深人感受“标志意义的墙”像墙一样的人”“历史长河中的墙”的丰富内涵。③易于接受,易受启发。“墙”的形象来自日常生活,让读者感觉遇见了老朋友,但经过深人挖掘提炼后,“墙”这个意象变得新颖而独特,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惊喜和震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10.C11.D12.C

13.(1)大同是我的屏障。陈公与郭登如此,将拿什么守卫?

(2)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故”表示因果关系,“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是“数来攻”的原因,因此“先欲取大同为巢穴”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B项;

“及”是“等到”的意思,“及每至辄败”是指“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是定语后置句,其间也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一营几十人不能生还的,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说法错误。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侯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而非最高等。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俘虏八百多”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意思是获得被敌寇掠夺的人畜八百多,而不是“俘虏八百多”。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也”,判断句式,……是……;“藩篱”,名词,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何以”,拿什么;“其何以守”(宾语前置句)。

(2)“甫”,副词,刚刚;“息”,平息;“措置”,动词,安排,处置;“公廉”,公正清廉;“俱”,一起;。

参考译文: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从小聪颖敏捷。等到长大成人,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兵法。正统年间,郭登跟从王骥征讨麓川有功,被提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登又跟从沐斌征讨腾冲,因功升任代理都指挥佥事。十四年,皇帝北征,郭登护卫到大同。郭登对学士曹鼐、张益说“皇上应当进入紫荆关”,(那二人)不听,于是导致失败。在那个时候,大同军士大多战死,城门白天关闭,人心惶惶。郭登慷慨勉励,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慰问死者的家属和受伤的将士,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敷上药物,说:“我发誓和此城共存亡,不让你们单独死去。”景泰元年春,侦察得知敌寇几千骑兵,从顺圣川侵入在沙窝扎营。郭登率兵跟踪,大败敌兵,追到栲栳山,斩首二百余人,获得被掠夺的人畜八百多。边将自土木堡之败以后,畏惧退缩没有敢于与敌作战的。郭登率领八百人打败敌人几千骑兵,军队士气为之一振。捷报奏报朝廷,郭登被封定襄伯,朝廷给予他世袭的铁券。当时镇守宦官陈公妒忌郭登。恰巧有人揭发陈公谋求受贿,陈公怀疑是郭登主使,就与郭登结怨。皇帝对于谦说:“大同是我的屏障。陈公与郭登如此,将拿什么守卫?”朝廷派右监丞马庆取代陈公,郭登更加感激奋发。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为据点,所以屡次来进攻。等到每次去攻打总是战败,有一营几十人不能生还的,敌势被震慑住,才开始有归还上皇之意。上皇已回,代王朱仕壥赞颂郭登功劳,请求颁发敕书奖赏慰劳。兵部称郭登已封为伯,才作罢不再封赏。二年,郭登因为年老多病乞求退休,皇帝不允许。这时边患刚刚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洁有作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这年秋,郭登因病被召回京。郭登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此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郭登离去,大同人很想念他。成化八年,郭登去世。赠侯爵,谥号忠武。郭登为将智勇双全。他曾经凭想象建造“搅地龙”,挖深沟,用土木覆在上面像平地一样,敌人进入阵中,发动机关,敌人自相撞击,一会儿全都陷入坑中。他又仿照古制建造偏箱车,车中藏有火器,上面插有旗帜,以钩环相互联络,排列成阵,攻守都可使用。他的军队以五个人为一伍,教导他们在神祠盟誓,一个人有功,五个人一起受赏,责罚也是如此。十伍为一队,队中以能拉开六十斤弓的人作先锋。十队以一名都指挥统领,命令他们战功不要相互阻挠,犯罪有专人负责,一时被人们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次韵平甫①村墅春日

王安石

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

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

樵②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

似知我欲逃轩冕③,谈笑相过各有携。

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②(juē):古代多指草鞋。

③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韵平甫”指按平甫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和诗,“村墅”“春日”交代了地点时间。

B.“尚未”“忽”突出了春天来得迅疾,表述了诗人看见春意盎然景色的惊喜之情。

C.颌联运用拟人手法,写梅花随风起舞,姿态蹁跹;鸟儿藏身于林叶间,自在啼唱。

D.樵夫从雾中循旧路回家,渔夫披蓑衣冒雨前行,描写了村民劳动生活的艰辛不易。

16.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尾联中诗人“欲逃轩冕”的原因。(6分)

15.D(“描写了村民们劳动生活的艰辛不易”错误,诗歌写樵夫从雾中循旧路回家,渔夫披蓑衣冒雨前行,这是在突显村民们劳动生活的闲适。故选D。)

16.①诗人被村墅周围春日秀美景色吸引而流连忘返;②诗人看到樵夫和渔民的闲适生活而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此地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劝谏唐太宗位于高位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要以宽广的胸襟听取各方意见。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以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情况。

(3)“长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用来表现宏大气象或豪迈之气,如“________,_____”。

①.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②.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Ⅱ卷表述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日前在社交媒体①_______地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表述在太空的所见与所想,并配有从太空中拍摄的中国风景照片,不少网友为之②_______。这让我们从中想到:国际中文教学的迭代与升级:首先,国际中文教学的学习对象已经迭代升级。以前国际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的教学,但如今发生了变化,其学习群体除了海外中文学习者之外,有需求的人对中文学习越来越多。与之相应,“中文+”的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其次,国际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需要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中文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对中国古代典籍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出③_______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