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_第1页
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_第2页
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_第3页
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_第4页
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森特凡高艺术风格形成和影响

在西方现代史学上,文森特凡南是一个罕见而奇怪的例子。凡·高人生道路上的悲剧性色彩,哀艳得催人泪下,而凡·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也令世人耳目一新、心灵震撼。关于凡·高的研究,中外论著颇多,本文着重论述凡·高艺术风格的形成和价值。一、凡高艺术道路的第一大转折凡·高,1853年生于荷兰,其父是当地有名的牧师,因此,凡·高自幼就受到基督教义的深刻影响。他曾选择上帝,做了一名虔诚的传教士。他的品性,热情如火,神经过敏,常去矿区和农村传教,关注矿工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并尽力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然而,由于传教的失败,凡·高意识到:“我们的统治者是国王也好,是共和政府也好,我们穷人还是依旧如此渺小。”上帝在何方?在画的麦田里,在太阳的起落中……凡·高27岁时,毅然决定要做一名画家,他要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起步太晚,要想在绘画中出人头地,谈何容易;要想在艺术上创立新风格,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任何一种新艺术风格的诞生,被社会承认、大众接受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林风眠曾比喻:真正的艺术家犹如美丽的蝴蝶,初期只是一条蠕动的小毛虫,要飞,它必须为自己编织一只茧,所谓作茧自缚,而后,重新组合体内结构,完成蜕变,最后破壳而出,自由飞翔。这只茧,就是艺术家早年艰辛学得的技法和所受的影响。凡·高学画初期,主要是在海牙跟随表兄毛威苦练基本功。这个时期,凡·高常以荷兰大师雷伊斯达尔、伦勃朗和法国大师德拉克洛瓦、米勒为楷模,并努力手摹心追。1881年,凡·高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艺术道路上的第一大转折。在巴黎,凡·高受到两大影响,其一是巴黎印象派画风的影响,其二是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1、自我显示为自我夸张的色彩当凡·高在巴黎看到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人的印象派油画时,眼界豁然明亮,内心激动不已。印象派作品具有流动性和包罗万象的光色效果,以及直接画法的写意性。这一切在引起凡·高赞叹和吸收的同时,也迫使他急速地反省自己,寻求艺术风格的出路。试想,当初凡·高如果只是追随印象派,那么艺术史上也许不会留下凡·高。凡·高必须“蜕变”,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无法容忍印象主义者的微妙地渐变的色调层次。”他开始探索一种崭新的色彩艺术,并虚心接受了毕沙罗的忠告:“不管是和谐或不够协调,你必须大胆地以夸张的色彩来进行描绘。”关于夸张,凡·高在莫泊桑的小说《比爱尔和简》的序言中,也得到了印证:“艺术家有夸张的自由,在小说中要创造出一个更美丽、更纯朴、更安宁的世界。”凡·高深刻意识到:“我要想方设法使我的图画更为出自自然、更为夸张。”为此,凡·高的调色板变亮了,他深爱色彩,并大胆而热烈地使用夸张的色彩,尤其钟爱辉煌而饱和的黄色,海洋般的蓝色。2、浮世画画《反应》的由来及背景“浮世”是日语的译音,意指现世、世俗、浮华世界。浮世绘最初源于17世纪日本画家菱川师宣,降至18、19世纪,代有名家,以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歌川丰国、安藤广重等画家为代表,主要反映世俗民情和歌舞伎生活,是一种单纯夸张的独特艺术。最初是直接绘制的单幅画,因深受市民欢迎,供不应求,所以发展为借用刻板印刷的版画形式。“它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的艺术财富。成了东方艺术在西方美术界的一面旗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冲击着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美术。它的独特造型和强烈的色彩使许多西方艺术家倾倒,甚而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后期绘画。并对现代派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西方画家们汲取美感的源泉和催化剂。”当凡·高从友人唐老头家中看到浮世绘版画时,就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并于1887年,用油彩潜心临摹了安藤广重和葛饰北齋的多幅浮世绘版画,诸如《樱花树》、《雨中桥》、(歌舞伎》等。凡·高临摹十分认真,其中对汉字书法的临摹也是一丝不苟。另外,背景中的富士山、仙鹤、青蛙、白莲、小舟等常见的东方题材,也在凡·高笔下以线的形式得到发挥,显得格外单纯明丽。甚至创作于1889年9月的《割了耳朵的自画像》中,仍有日本浮世绘持扇歌舞伎作背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凡·高如此钟情浮世绘并大量吸收和借鉴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浮世绘具有平民思想;其二是浮世绘单纯简洁、平面的手法和线条的应用,以及用夸张色彩表达事物的东方审美观,对应了凡·高的心路理念;其三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东西合璧,有利于借古开新,开创艺术新风格。浮世绘版画启发了凡·高如何简化、组织而又忠实于大自然。历史证明,凡·高吸收浮世绘并加以标新立异是成功的。凡·高也坦言“我们喜欢日本绘画,我们已经受到其影响,所有的印象主义者都已经受到其影响;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去日本,就是说为什么不去与日本相等的地方——南部呢?”所谓“南部”,即指阿尔斯地带,原是罗马殖民地,这里阳光强烈,风光迷人,是凡·高理想的绘画之地。凡·高决定离开巴黎,到阿尔斯去写生、创作,完成他艺术上的“蜕变”。二、凡高艺术道路的启示由于上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和借鉴,可以说凡·高在朦胧中已找到自己艺术发展的出路,毅然只身来到阿尔斯筑室写生、创作,这一壮举是凡·高艺术道路上的第二大转折。阿尔斯的太阳在蔚蓝的天空中充满眩目的强光,罗纳河波光闪烁,大地上杏花盛开,凡·高如痴如醉、如火如荼,去追逐画面上绿色的田野和蓝色的天空,去表现大自然阳光的灿烂。与此同时,伴随凡·高的却是孤独、艰辛、悲凉和贫困。凡·高在阿尔斯的经济来源,全靠远在巴黎的堂弟提奥的援助。这一现实,使凡·高心灵深处常有欠情和负债的内疚感,也常怀以死相报提奥十年投资的使命感。在阿尔斯,凡·高省吃俭用,严重的营养不良,加之作画的狂热,导致身心交瘁、神经错乱、自割耳朵,使当地的人们视之为怪人、疯子,并遭到监禁。最终被送进圣雷米精神病院。然而,即使在精神病院,凡·高仍然坚持作画。使人们惶惑不解的是,凡·高究竟是因为画画逼疯的还是由于疯了才画画?如今世人钦佩凡·高在阿尔斯的艰难岁月里,炽爱艺术、追求艺术的拼搏精神,看到一个艺术家缓慢而痛苦的成长历程,以及为之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世人同情凡·高的孤独,但凡·高却认为“这是个古老而美好的信念,我们是世上的客人,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是朝圣者,生命是一种从人间到天堂的长途旅行……忧愁比欢乐好,在欢乐中我们的心是悲哀的,在举哀之家比设宴之家好,因为悲哀,内心的坚毅持续得更久。”这就是凡·高赖以生存、作画的信念。凡·高以这种信念坚持数年,至1888年和1889年,凡·高的艺术风格已趋向成熟,其风格特征是:把油画中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画面色彩,灿烂明丽,夸张有力。笔触遒劲奔放,仿佛火焰般放射或交织,并且排列有序、韵味无穷。“凡·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至此,我们可以得知,凡·高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吸收和借鉴了印象派和浮世绘的有益因素,并通过自身艺术实践的艰辛磨砺,加之自己的艺术主张、融会贯通、蜕变、升华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阿尔斯之行,成就了凡·高的艺术,也毁灭了凡·高的肉体。1890年,凡·高的精神病已无治愈之望,凡·高凄凉地说:“能从悲惨的年月里活过来,是因为我一直在画画,一直在想将心中燃烧的东西表达出来。可是现在我的心中没有东西燃烧了。我只是一只臭皮囊。难道我能象圣保罗那些可怜的灵魂那样活下去,等待一个意外事故将我扫出尘世?”年仅37岁的凡·高开枪自杀了。当然,凡·高的自杀,是由于不堪疾病的折磨,不能继续作画的悲惨结局的自我完善,犹如方丈自焚,武士割腹;又如同王国维、老舍、川端康成等人的自杀,是精神的大觉悟所采取的大结局。凡·高是类似于荆柯刺秦、夸父追日,踏上不归路的画坛壮士。笳歇医生怀着深情在凡·高悼词中念道:“我们不能绝望,我们——文森特·凡·高的朋友们。文森特没有死,他永远活着。他的爱,他的天才,以及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了整个世界。当我看到他的画时,我发现了新的信仰、生活中新的意义。他是一位巨匠、一位伟大的画家……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作为艺术的殉道者倒下了。”这是对凡·高艺术风格的赞扬和肯定,也是十九世纪难得的盖棺定论。三、凡高艺术价值的充分实现凡·高在生前,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未被社会公认,也未被大众接受。他本人也未看到自己的辉煌。“一个人在青春期企望的在老年便得到丰收”,这句欧洲格言并未在凡·高身上应验,而仅在毕加索有生之年得到印证。凡·高逝世后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墓碑上才被冠以“伟大画家”。凡·高在世时,人海茫茫,为何仅有笳歇医生、提奥、奥埃尔等寥寥几个知音?奥埃尔以《孤独者》为题,在1889年《法兰西水墨报》上,最早评论了凡·高:“文森特·凡·高的全部作品具有强烈的力量和粗犷的表现等特征。在他的事物特性的明确肯定之中,在他对通常形式的简化之中,显示出他是个强有力的人,一个男子汉,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有时粗犷有时天真的人。文森特·凡·高是属于弗朗斯·哈尔斯的崇高体系,他的现实主义超越了那些荷兰伟大的自由市民。他的作品标志着对特性的认真钻研,对每一题材的精华的不断探求,对大自然和真理富有深切、天真的热爱。这个灵魂纯洁、强壮而真诚的艺术家能懂得被大众接受的快乐吗?我不以为然,对我们当今的资产阶级精神来说,他太单纯了、太微妙了,除了他的艺术家同伴之外,他是永远不会被世人理解的。”奥埃尔的评论对凡·高而言,在十九世纪仿佛是稀世之音。因为那个世纪里,能够认识、理解凡·高及其艺术价值的慧眼太少了。众所周知,艺术是关于智慧和技巧的事业。智慧需要明悟,技巧需要锤炼,锤炼需要时间。自古以来,大多学者、画家、皓首穷经、终其一生,治于一技一艺,尚不能保证自己出类拔萃。西方的达·芬奇、提香、柯罗、毕加索,中国的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林风眠等享年大多在80岁上下,而凡·高享年37岁,仅有10年的绘画时间,为何成为世界级大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而奇特的范例。诚然,凡·高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充分燃烧了自己的光和热,实现了人生价值,他宁肯十年发光,也不愿五十年冒烟。他对艺术的挚爱和投入,非常人可比,不似今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似今人为名利蛊惑、为金钱驱使。凡·高有一个燃烧的灵魂,有一种为追求艺术不惜以生命作代价的献身精神。如果说,他一天付出的绘画时间和效率是今人的三倍,那么,他的十年绘画生涯就相当于今人努力的三十年。凡·高在短短十年中,画作共计二千多幅,仅“勤奋”二字已不能概括凡·高用功的全貌。他是拼命地画画,他的生命没有虚度、没有荒疏,只是毫无浪费地燃烧。凡·高说:“我象机车般地向绘画疾驰”,并相信唯绘画才能使他免于发疯,又说:绘画是“我疾病的避雷针”。十年的绘画生涯,却使凡·高的艺术生命垂之久远。凡·高生前由于经济拮据、生活窘迫,非常希望售出自己的作品,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一生之中仅卖出一幅《红葡萄园》,价值400法朗。岁月流转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竟然花费8000多万美元,购走凡·高的一幅《向日葵》。凡·高泉下有知,作何感想?我们也发问,为何世人前倨而后恭,经济价值悬殊得不可思议?这或许是人类对凡·高艺术价值认识过晚而内心愧疚的一种心理补偿吧?艺术品是供人欣赏的,通过欣赏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陶冶,这就是艺术的精神价值。凡·高在1888年至1889年间,曾画了多幅向日葵、绚丽辉煌。吴冠中曾说“十个太阳齐放光热,人们受不了,后羿便射掉了九个,但凡·高在向日葵中又画出了十个太阳竞喷狂热的壮丽及一群球体运转的奔放。”凡·高的静物画《文森特的椅子及其烟斗》有力而朴素、单纯,黄、绿、蓝、赭诸色过滤了浮色,是倾向明确的高级灰色的对比。《阿尔斯长桥旁的洗衣妇》是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马车悠然行走在长桥中央,而桥下河水清澈,似乎荡起洗衣妇们欢笑的涟漪。凡·高曾画过精采感人的自画像,有割了耳朵的,或手拿调色板的等等各种形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凡·高忧伤的情感、质朴的精神,和用笔用色沉稳而秩序的韵味。<割耳的带烟斗的自画像》作于1889年9月,暖红色的背景,惨淡生涯里却有高贵人格的气质,悲凉心绪中沸腾着热烈的情感;同年后期,又作了一幅《自画像》,尺幅较小,画面中翻卷的蓝绿背景衬托着凡·高的红色发须,形象上升到高雅、自信,似乎无往日的惨淡,心态也仿佛趋向和看破红尘。凡·高的自画像系列与伦勃朗的自画像系列相比,其艺术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凡·高还有一批友人们的肖像画,如《笳歇医生》、(唐老头》、《邮递员杰夫·罗琳》等等,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朋友们慈善的精神内质和纯朴品格。在世界肖像画领域里,凡·高的肖像作品也是独具魅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麦田上的鸦群》画于1890年凡·高自杀前夕,可谓绝笔风景。画中巨大的烈日碎成没有中心的暗黑碎片,从麦田的地平线上飞向前景的一群乌鸦占据了画面显目的的位置,天空的清冷与麦田的火热极力对比了世态炎凉,人生的道路和死亡的象征统一在一个运动着的横向画面里。这是凡·高宿命的预兆,凡·高面对不祥的天空、麦田和飞近的鸦群,尽情表达了这种悲哀和孤寂,表现了天性中火一般的激情和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凡·高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与塞尚、高更的作品相比,更显凡·高独特的艺术价值。凡·高笔下留给我们的是对乡野、人物感受的生动记录,塞尚留下的是对自然面貌(埃克斯景色)和人物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