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大概念教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大概念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课程标准知识结构(梳理教材,补充完整)何谓户籍制度?如何发展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①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③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制约,户籍世袭。如军户、匠户。④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⑤多重功能:征发赋役维护治安功能。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⑤由征发赋役为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层治理的政治职能。思考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思考3: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①经济上: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②政治上: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思考4: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人口流动;因社会动荡等引起的土地变更、隐匿户口等。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形态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唐宋明清____________乡有三老,里设里正,亭有亭长。__________________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__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_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____________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__________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乡里制度】【什伍制度】【乡里制度、村坊制】【邻保制度】【乡里制度】【保甲制】【里甲制】【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什伍组织里什伍百家五家十家互相监督里保邻四家五邻百户互相监督邻保制度秦朝唐朝清朝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明朝乡里制度乡里制度里甲制度保甲制宋朝里甲制度乡里制度政府管理民众民众自我管理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思考1:结合所学,指出推动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原因?①国家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士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特点: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原因①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政治: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思想:践行儒家仁政思想。④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材料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

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材料1: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

其国也。——《礼记•王制》材料2: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思考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重视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原因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二)措施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宗族慈善组织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②尊老养老: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③抚恤鳏寡孤独群体:

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结合教材,对下列救济与优抚措施加以概括,并指出政府与民间各自的侧重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思考: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

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请说明理由。材料《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原因:①显示出古代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②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不能落实的原因: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未达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根本);②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这种救助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③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知识小结请填充完整下列表格赋役制度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减弱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控制加强民间救助的作用逐渐增大各有侧重探究材料1: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

——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材料2: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积极经济:①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扶贫济困。政治:①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行政成本。

②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①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②易导致乡绅势力的膨胀消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影响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