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这句诗讲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积极: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救亡运动高涨民族危机加深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目录CONTENT01戊戌维新运动03八国联军侵华02义和团运动04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目标】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的斗争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过程和影响

狭义:指1898年的百日维新

广义: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至1898年维新运动因政治变动而中止的一个历史过程。

在这大约三年的时间里,政治制度上的变动并不是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维新”二字。“维新”就是在旧有国家形态上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这个概念被日本人所运用,成就了“明治维新”,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开始向先前的敌手学习,开始了中国的“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戊戌一代中国人所具有的世界意识以及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确实值得我们纪念。名词解释:戊戌维新运动(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1.背景(1)政治上:《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2)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4)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孔子改制考》孔子托古改制=我也可以变法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3.运动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4.经过:(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

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颁布新法作用政治裁撤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废八股,改试策论,开设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新思想传播(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各方面。4.经过:(2)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局限:仍然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切于时务者”。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比如: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4.在北京设立议院;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①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经过:(3)失败:戊戌政变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京师大学堂5.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客观: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顽固派守旧势力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②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③操之过急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2: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7.戊戌维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政治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军事促进军事近代化和军事力量的增强6.特点: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器物→制度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7年—1900年)(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2)直接原因:①反洋教斗争兴起;②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2.过程:(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揭帖

材料:“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材料:“近日京城内外,拳匪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上谕》1900年6月20日材料:“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上谕》1900年9月7日既有出于本能的想要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权威,又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给列强以打击;面对列强威逼时以牺牲义和团妄图保全自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2)各方态度:①山东巡抚:毓贤(抚)、袁世凯(剿)②各国:取缔③慈禧太后:招抚(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4)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7年—1900年4.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瓜分一事,实为下策”)(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警惕,被其利用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揭帖

爱国反帝盲目排外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7年—1900年)1.原因: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2.经过:(1)1900.06.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2)1900.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克林德碑罗荣光2.经过: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慈禧出逃西安(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4)1900.07.14天津陷落(5)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途中发布谕旨铲除义和团,议和。1900年8月,65岁的慈溪太后在接见怀来县知县吴永时放声大哭:“予与皇帝连日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哭罢,又告诉吴永路上苦状:“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无打水之器具,或井中浮有人头……”

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3.影响:(1)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军:侵占中国东北。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3.影响:(2)南方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支持东南互保地区示意图【东南互保】课本p106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客观上保护了东南各省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张之洞、刘坤一上书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李鸿章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3.影响:(3)签订《辛丑条约》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九七国耻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3.影响:(3)签订《辛丑条约》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瓜分行不通,扶植代理人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3.影响:(3)签订《辛丑条约》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Ⅱ鸦片战争1856-1860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1900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国家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统治阶级:清末新政1901年-1911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7-1900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1912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