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8800字(论文)】_第1页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8800字(论文)】_第2页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8800字(论文)】_第3页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8800字(论文)】_第4页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8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目录11602一、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概述及我国法律现状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相关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概述及我国法律现状(一)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义现阶段“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这是最以接近人类智慧类似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技术科学,是一门想要了解智能实质的科学,因高度智能的特性以及快速高效的性能特点被很多行业看中并加以应用。在交通运输行业也不例外,将人工智能系统运用于传统机动车就产生了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主要凭靠外在传感器来收集路况、交通信号等数据,来识别路况的周边环境,并将搜集的数据发送给智能系统,车载系统通过输入的感知信息来进行高速运算和路径规划,同时发送给控制系统,进而能够控制车辆的转向和车辆的速度,自定义行驶路线、能做到自主规避障碍,以此实现汽车的主动驾驶。颖韬:《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结合多方理论,本文对无人汽车进行定义: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顶嵌入式(车载)摄像机等多项远程遥感技术综合于一体运用而发明的新型智能汽车,即无人驾驶汽车。陈慧岩、熊光明、龚建伟、姜岩:《无人驾驶汽车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10页。颖韬:《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陈慧岩、熊光明、龚建伟、姜岩:《无人驾驶汽车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10页。现如今,市面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无人驾驶汽车,不同种类的无人驾驶汽车操作模式各不一样,而且其自动化水平也各不相同。机械工程师学会将其分为L0到L5六个等级。沈阳:《自动驾驶模式下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表1-1即是SAE的具体分类标准。沈阳:《自动驾驶模式下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表1-1车辆自动化级别表由上表,L0-L5汽车自动化程度依次升高。除L0为人工驾驶外,其余五个类别都有汽车的智能化系统参与。BryantWalkerSmith,HowGovernmentsCanPromoteAutomatedDriving[J].47N.M.L.Rev.99(2017):108.只是,L1-L3中是人工和汽车共同参与驾驶,而L4及L5是完全的智能系统驾驶。L4与L5的区别主要在于其适用环境的差别,L4级限定在特殊的领域使用而L5级汽车则没有区域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无人驾驶汽车”BryantWalkerSmith,HowGovernmentsCanPromoteAutomatedDriving[J].47N.M.L.Rev.99(2017):108.(二)无人驾驶汽车的特征(1)驾驶系统的自动性。应用智能科技手段替代传统汽车上驾驶员这一角色,该智能驾驶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决策和运行的自动性,其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决策的自动性,其二是驾驶的自动性。决策的自动型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只要在汽车操作终端导入目的地然后启动自动驾驶模式,该系统就会利用雷达、定位系统及5G相关技术来对机动车驾驶的进程准确判断并开启合适的驾驶模式,通过导航系统自动驾驶,其自主选择线路,规避拥堵路段,对行驶过程中的路况自行作出判断。从而充分解放了驾驶人的双手。驾驶的自动性则主要体现在行驶的自动性上。该智能系统会借助传感系统自行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速度以及制动,能够自主规避障碍,避免碰撞,而且在行驶结束后运用大数据分析,自主选择泊车。(2)对数据的依赖性。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上的平稳行驶离不开精准地图定位及网络信息传输,而以上这些信息的获取依靠的则是汽车的智能系统对路况相关数据的精准计算和分析。甚至于在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一些事故的责任承担主体的确认以及责任的划分都要依靠“黑匣子”所记录的相关数据来取证和认定。所以说,对各类数据的解读是自动驾驶汽车能正常行驶的保证,自动汽车对数据有极大的依赖性。(3)主体的不特定性。传统车辆的驾驶者是特定的,即只有依法取得驾驶证的自然人才可以作为车辆的驾驶人员,而自动驶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则打破了以自然人驾驶员为核心的驾驶操作模式。无人驾驶汽车利用传感技术、雷达技术等高科技来感知路况从而做出正确的驾驶模式选择,可能甚至无需其他人员介入。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对所有者或者操作者的技术性或者专业性要求都较为宽松,甚至可以说无论其是否具有专业驾驶资格均可以参与驾驶。这种“无人化”驾驶的模式打破了以驾驶员行为为唯一核心的操控车辆模式,智能系统取代了传统驾驶员的地位。这种门槛的降低以及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就会使得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主体变得更加不确定,更加宽泛与多元。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现状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主体无外乎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个类别范畴。《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事故中应承担责任一方主体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依据该法,是将承担事故责任的主体表述为“机动车一方”,以往的司法实践将“机动车一方”的理解为车辆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系统淡化了车辆所有人以及使用人这一概念,自动驾驶汽车的所有人亦或使用人在车辆运行以及事故过程中几乎没有参与其中,这似乎排除了这两方主体的责任。但如果将该智能系统解释为“机动车一方”显然于《民法典》对民事责任主体的界定有违背。所以,这种新事物对于对现有制度下确定承担责任主体产生了挑战。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到最新的《民法典》对该领域提出的具体规则都无明文规定。仅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管理细则》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划性文件支持产业发展,但是一些细则上并未具体要求,这种法律层面空缺的状态必将会阻碍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开展。

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责任归责原则适用分析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不仅仅是侵权法的理论中心,而且是侵权法领域司法实践的重点。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特点决定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价值,但同时也对以往以驾驶员操作为核心的责任认定标准提出了挑战。在传统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中主驾员的操作往往处于事故认定核心地位,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自动性和驾驶系统对驾驶员的取代导致以往以过错为核心要素的归责原则在采用过程里显得无力。(一)我国现行的归责原则现行的我国民事归责原则包含: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责任原则。李新天、印通:《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赔偿主体》,载《时代法学》2014年第6期,第20-26页。(1)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过错为根据,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错,才承当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2)无过错责任原则,侵害结果作为判别依据,不管行为人是否有错,都应承当责任的原则。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3)公平责任原则,指行为人双方都无过错时,依照公平正当模式平等地分担责任。李新天、印通:《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赔偿主体》,载《时代法学》2014年第6期,第20-26页。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机动车在运行过程时发生事故后应适用的归责原则以及具体的责任划分标准,《民法典》和《道路交通安全法》都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间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间产生事故多采纳过错推定归责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也有例外情况的适用,关于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交通工具——民航飞机发生致人损害事故的状况,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邹爱华、王思宜:《论无人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主体》,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38-39页。那么,同样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无人驾驶汽车而言,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民航机的归责原则而直接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呢?笔者持否定意见。对于民航机而言,这种方法确实既消除了一部分人们的顾虑与担心,又能间接促进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但是我们还要关注这两者的运行环境的不同,民航机是在高空飞行,其运行路线都是制定路线,而且绝大多数情况是没有其他因素介入而影响飞行的。但民航飞机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环境截然不同,首先其形式路线是可以随意变更,其次现阶段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在普通道路上行驶,其周围必然存在传统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行人等,而且这些传统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都会成为偶然因素来影响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所以,我们若还直接的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二)不同类型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归责原则的适用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特殊性及外部运行环境复杂性,无人驾驶汽车产生交通事故的双方具有多种情况,认为可依据主体的不同将无人驾驶汽车的归责原则视不同情形而定。(1)无人驾驶汽车间产生交通事故。故笔者以为,该情况可依据传统汽车间事故所适用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人驾驶汽车间产生事故时,因为双方都处于平等主体地位,所以类似于传统汽车之间产生交通事故,无所谓孰强孰弱。而且,此种情况下的事故无外乎无人驾驶汽车本身的故障或一方汽车的故意或过失所致。所以,这时双方无人驾驶汽车的过错认定则为判断责任的要素。过错越大则应承担的就越多,若可以证自己无过错则可减轻或免责任。(2)无人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产生交通事故。笔者以为,该情景也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间产生事故,则由过错方承当责任,若双方都有过错,则让双方依据过错比例承担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此,机动车之间产生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有过错方要对相对方造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此种类型的事故大致有两种产生的可能性,一为传统机动车失去控制碰撞无人驾驶汽车,二是无人驾驶汽车由于操作问题或是系统判断失控问题撞向传统机动车。但是究其本质。这两种车都属于机动车的范畴,没有孰强孰弱的区别,而且发生交通事故绝大多数都是过失所致,只不过最大的区别在于过失的来源不同,传统机动车的过失一般来源于驾驶员的操作而无人驾驶汽车的过失一般来源于智能系统。由此,笔者认为此类事故适用的过错原则恰当。即当过错在传统机动车时,是驾驶员等相干过错人员承当责任;当过错在于无人驾驶汽车时,再让汽车的实际使用人、制造者、销售商或者系统供应商等相关责任人进行划分承担;若双方均有过错,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赔偿。(3)当交通事故发生在无人驾驶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间,机动车侵权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过错推定原则指在侵权行为中,首先推定过错在侵权者一方,而被害人仅需证明侵权行为同被害结果存在的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在道路交通行驶过程中,机动车速度快、道路可选择性较强而且其操作具有较强的私密性,相比之下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当此两类人员发生交通事故时还只是机械的适用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此时非机动车和行人受侵害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机动车,都是对于机动车是否有过错,非机动车与行人是很难获取证据信息的。会造成相对弱势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就其本意,错推定原则的设立目的本就在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害人。所以,笔者认为,该情形可利用当前《道路交通法》第七十六条对机动车与其他非机动车、行人间产生事故时严格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之所以以过错推定责任为主是无人驾驶汽车受系统控制,其他非机动车和行人更易受到伤害,若可以证非机动车和行人存在过错,则可按照过错程度减轻无人驾驶汽车一方的责任,在这之前先推定无人驾驶汽车一方有过错。张童:《人工智能产品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研究》,载《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103-112页。三、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分析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在交通事故中具体应由谁担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传统机动车在事故中的侵权责任为标尺,先弄清楚它与传统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的差别再从中发现不同之处而制定出适合的制度规定。(一)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机动车侵权责任的区别(1)涉及主体不同。发生事故时传统汽车可能涉及到的主体元素相对固定且单一,即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等,而且此类事故发生时一般是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和主观形态起主要性因素。这在判断各方责任的时候是相对简单的。而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在以上这些主体元素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元素,即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系统。因为此类事故发生时往往没有驾驶员的操作介入,所以这对于判断具体的责任划分就增加了难度。(2)责任承担主体不同。中国内民事责任承担主体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为主。在传统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中,担责主体主要是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然而,很多无人驾驶汽车为更大程度的节约空间增加乘坐时的舒适感就直接省去了方向盘等操纵装置的配置。张力、李倩:《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侵权责任构造分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假如此类车产生交通事故,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车内并没有起到驾驶员更没有人员直接起到操作车辆的作用,则都可视为乘客。那么此时又应该又谁来担责呢?无人驾驶汽车既非自然人也非法人,显然不可以成为担责主体。又因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系统是无人驾驶模式的核心,假如该交通事故是因技术不成熟或许缺陷导致的,那么智能系统本身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怎样承担责任都是应予考虑的问题,所以主动驾驶系统的研发者、相关地图的提供者、汽车生产商和销售人员、消费者等主体都应该列入考虑范畴。张力、李倩:《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侵权责任构造分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陶盈:《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探析》,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二)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主体担责可能性分析现在为止,依据国际上智能驾驶系统的具体标准可将无人驾驶汽车分两大类:有驾驶员的无人驾驶系统和无驾驶员的无人驾驶系统。笔者认为,具体担责规则的设置应根据这两类车的特点分别制定。(1)有驾驶员的无人驾驶系统。该类型的车辆是当下在世界很多国家都被允许和接受的。其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其一就是由驾驶员自行驾驶车辆而无需智能系统介入,这种驾驶形式就和传统机动车是一样的;其二是可开启主动驾驶系统,由系统自动驾驶。若遇突发状况,可由自动驾驶系统进行自我识别操控也可以由驾驶员还可以介入操作。这种类型的车,无论是按照驾驶员提前设定好驾驶模式进行行驶,还是发生紧急状况时驾驶员进行紧急操作,这整个行驶过程都是在驾驶员的可控范围内的,驾驶员都应该全程进到自己的注意义务。假如此种情景下产生交通事故,都依据民法上通行的责任自负原则,由实践使用人即驾驶员承当相应的责任。新天、印通:《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赔偿主体》,载《时代法学》2014年第6期,第20-26页。除非实际使用人能证明该交通事故是因他自身操作以外的不可控因素所致外,否则其不能免责。新天、印通:《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赔偿主体》,载《时代法学》2014年第6期,第20-26页。(2)无驾驶员的无人驾驶系统。此种类型是自动驾驶汽车开展所谋求最终目的。该类车的驾驶模式是只受车辆自身的智能系统控制而完全脱离了驾驶员的操作。此时就没有了驾驶员这一身份人员,车内的皆为乘客。因此,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就聚焦在了智能系统本身,与之有关的汽车制造、销售商以及无人驾驶系统供应商都有可能成为担责主题。第一,汽车制造商或汽车销售商。许多人以为无人驾驶汽车自身就是一种产品,其驾驶模式和智能程度都是事先由制造商开发设定的,但受软硬件制约,其智能化程度可能远未到达人们的预想,所以一旦呈现问题,根本都应是产品品质问题,那么实用《产品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查究制造商以及销售商责任。胡亚军:《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探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110页。这种说法于法有据,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深入思考后,笔者认为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假如一味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制造商或销售商,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责任以至于降低他们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这样便很大程度上可能延缓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对制造商追责可能存在执法履行的困难。因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生产部件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假如执法人员在解决事故或开具罚单时要向全球制造商送达法律文书,这存在必然的执法困难,也不符合“效率和便利”胡亚军:《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探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110页。第二,无人驾驶系统供应商。自动驾驶系统是自动驾驶汽车能稳定运转的核心,是自动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在配置上的最大差别。因而,因为自动驾驶系统本身的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可能性是很大的。当无人驾驶汽车在自主运转状态下,由于系统缺陷导致汽车无法准确判断周围复杂的环境,进而造成交通事故。所以,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承当交通事故主要责任是恰当的。而且,依据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原则,系统供应商在享受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巨额的利润回报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较高的风险也在所难免。曲湘铭:《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探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四、无人驾驶汽车侵权责任的调整应对初步建议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展势头正猛,相关的法规制度如果不能及时完备为期保驾护航无疑会限制其发展。笔者认为,《民法典》相关侵权法编有必要适当对自身的调整适用扩张展开来,尽量平衡多方主体的关系和权益,以民事法律的包涵性和前瞻性为无人驾驶汽车侵权适用以及人工智能在法律上的实用抛出橄榄枝。引入公平责任原则,确立三元归责原则体系因交通事故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时常会发生当事人双方都无过错且无法推定其任何一方有过错的情况。对此,笔者以为能够适当引入\t"/item/%E4%BE%B5%E6%9D%83%E8%A1%8C%E4%B8%BA%E5%BD%92%E8%B4%A3%E5%8E%9F%E5%88%99/_blank"公平责任原则作为兜底性归责原则来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故情况。当发生类似于紧急避险一类的事故时,可能侵权一方当事人无过错,而被侵权一方无法得到补偿又显失公平,就可依据公平责任原则结合事故的具体情况让侵权人适当担责。逐步确立由公平责任原则作为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增补性原则实用,就能更好的处理无人驾驶汽车事故中的侵权责任判定。确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共力模式理论学界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应适用的侵权责任主要有两种观念:第一,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第二,适用产品质量责任。自动驾驶汽车产生交通事故,可能是驾驶人的错误操作,也可能是产品存在产品缺陷。笔者认为,在处理此类事故时应确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共力适用模式,不同情况实用不同原则。当因驾驶人的过错引起交通事故发生时,此时无由驾驶人承当一般交通事故责任。当因此类汽车内在的产品品质缺点而造成通事故时,则该当由生产者承当产品责任。此外,汽车智能系统的软件研发者也应作为可能担责者被考虑在内。软件的设计者应履行核查软件执行状态、坚持软件升级等义务。如果是因为自身软件设计缺陷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则在适用产品质量责任时,设计者应和生产商承当连带责任。建立无人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我国的法律规定,拥有机动车的所有权人,都要买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原因是,在产生交通事故后,从事故现场处理到责任认定分析再到赔付被侵权人是有一定流程的,如果一味的等待最终结果则不能及时保护被侵权人的权益,而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就成为了事故处理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承保机动车交强险的保险公司需对被侵权人先行无条件赔付,这样做的效果是能够有效地维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笔者以为能够借鉴该类保险制度,保险法律法规能够将无人驾驶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归入相关强制保险制度,如不投保相关强制保险则加以重罚。这样一来,对于不能及时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境下,也可以保证被侵权人的法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另外,倡议放大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车内人员伤害保险的保险额度以及保险的范围,并运用大数据优势引入低保费高保障的商业保险。利用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的方式来为受害方权益、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五、结语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最高级别主动行驶汽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真是的印证了“科技改变生活”。虽然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交通行驶安全,但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也应运而生,我们不得不重点对待。其决策和运行的自动性以及对数据的依赖性让其区别于传统机动车,加之主体的不特定性致使该类机动车交通事故对现有的事故责任主体认定以及归责原则的适用都提出了挑战。本文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分类适用以及侵权责任担责主体的分析,以及对该方面法律规定提出意见希望能对该问题带来一些思考。在摸索中探寻,在实践中丰富,相信该方面的法律制度会逐步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参考文献[1]BryantWalkerSmith,HowGovernmentsCanP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