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鲁迅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驳论,把握作者观点;(重点)2.细读文本,梳理论证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难点)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背景简介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立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驳论:证明对方的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正确✱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离不开议论文三要素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和驳论论点论据论证◎立论:提出论点——用论据进行论证——做出结论◎驳论:摆出错误论点、论据和论证——批驳错误论点、论据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说理过程◎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正面立论(摆出自己的观点)驳论论证方式◎驳论点:论点本身就是错误的◎驳论据:论据本身是假的◎驳论据:论据本身是真的,但是得不出论点直接批驳整体把握作者要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整体把握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整体感知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仿词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整体把握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即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由立相对的论点入手驳倒论点整体把握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判断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直接反驳从正面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用正面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间接反驳“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从“自信力”仿造“他信力”,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人他物之力”,并不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的意味。(6-8段)作者的反驳过程:这部分属于什么反驳方式?(直接反驳或间接反驳)间接反驳(即正面立论,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文中“中国的脊梁”指哪几类人?(用原文句子回答)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是的。为拯救中国民众麻木愚昧的思想,弃医从文;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的作者鲁迅先生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1.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作者批驳对方论证是就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而言的,如果删去就会使批驳变得以偏概全。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3.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先驳后立结构妙,论点鲜明论据凿。概说论据内容丰,举例论证又比喻。人物精神隐藏深,国之“脊梁”要揣摩。题目统领全篇好,言简意赅多关意。小结随堂练习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4.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