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兴起,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一、古代汉语的声、韵、调1.声母:就是音节的开头局部。古代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2.韵母: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局部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三局部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那么不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注意:韵是与韵母不同的概念。韵不要区分韵头,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如“东、董、送〞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3.声调:
上古汉语声调有多少声调,目前尚无结论;中古汉语是平、上、去、入四声;近古汉语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音韵学就是研究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的情况。为了大家对音韵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音韵学的概况。二、音韵学开展简史。萌芽期汉末反切的出现,是音韵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说明当时已具备和掌握了分析音节的能力和方法。汉末当是音韵学的萌芽期。初创期魏晋以后,第一代韵书相继产生。虽然后来都已散失,但却为后代韵书奠定了根底。从隋至宋代的韵书来看,音韵学的根本框架已经具备。唐末字母的创立,标志着声母的研究已经独立而且形成了体系。宋代韵图说明至迟在宋代,声、韵、调及其配合,就可以通过韵图来研究和展示了。这样,由魏晋至唐宋便可定为音韵学的初创期。开展期元明清时代是音韵学的开展期。明代在古音学上有了历史性突破。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叶音〞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论断,使得古音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之路。在陈第的影响下,清代音韵学家建立起了古音学,而且使得古音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古韵的分部从清初顾炎武开始,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等大家不断充实,分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古韵理论。清人钱大昕首开上古声母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盛期近代以及现代章炳麟、黄侃、高本汉〔瑞典人〕、王力等众多音韵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在音韵学各个部门都取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增建了“北音学〞这一新的部门,并在音类划分的同时,开始了音值的研究和构拟。可以说,现代是整个音韵学的全盛期。
第六节语音研究的兴起本节要点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直音读假设譬况二、中古反切注音法1、反切的定义2、反切的来源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音韵学古代被目为“绝学〞,令常人望而生畏。因为汉语为表意语言,汉字与具体读音脱钩,使得解析字音尤为困难,又兼古代并无音标注释字音,学者对文字发音的描述不清晰,使人看了如在云里雾里,难以看懂。那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直音,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如:根,音跟。畔音叛。直音法很简便,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找不到同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注了等于没注。读假设,注音用语,意思是“读音像某某音〞,即用一个近似的音来标注。也作“读如〞“读为〞。《说文》注音用此方法,如“瑄读假设宣〞。顾炎武说:“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假设,赵宦光《说文长笺》凡例曰: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假设,假设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很难得到准确的读音。譬况,古人在注音方面确实想了不少方法。他们还用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词来描摹说明一个字的读音。这可以说是譬况字音的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描写某字的发音是读长音还是读短音,是急促还是舒缓等。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汉人所称急言,发音时肌肉紧张,口腔较窄,有急促之感,故名。一说,急言可能是读短音之意。这些字的准确含义今天难以断言。但很明显,这种方式没有准确注出汉字的读音。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给汉字注音,确实不易。为了给汉字注音,古人想了不少办法,但是,不管是直音、读假设、譬况,都有局限性,而且说不清楚,直到汉代末年出现反切法,才在注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兴起了语音的研究。二、中古反切注音法:1、定义,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古书文字竖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面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的读音。如:冬,都宗切,“冬〞是被切的字,“都〞是反切上字,“宗〞是反切下字,用音标记录下来就是:冬dong――都du+宗zong。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字就当拼音字母来用,比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反切防止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音。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方“给〞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没有同音字,但同声母的常用字很多,像“国、高、广、个、该〞等,同韵母和声调的常用字也很多像“北、每、匪〞等。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正确读音。2、反切的来源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切,都是拼合的意思。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启发而产生的。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同时传入梵文的拼音字母。梵文的拼音字母影响启发了中国古代僧人和学者,他们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个局部,即后来称为声母的局部和韵母的部分。两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这就是反切注音法。古代文献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郑樵《通志·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这里所谓切韵就是反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纪昀《与余存吾书》说“然《隋书·经籍志》明载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梵文字母影响。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不能对字音进行分解和拼合。所以反切只能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梵语拼音的影响下产生的。梵书在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这说明了反切之学应该产生在汉明帝之后。汉明帝之后,佛经翻译出现高潮。据统计,从汉明帝永平十年到东汉末年,佛经译本已有292部〔开元释教录〕。佛经翻译有一个特点,即不是单个人操作,而是多人共同翻译。其中一个人作主译〔多由天竺和西域僧人或汉地出生的西域人担任〕,其他人作助译,这样懂梵文的人就会逐渐增多。翻译时要对两种语言作比照。因而中国音韵学家就通过译经时遇到的梵文拼音原理问题,渐趋受到启发而创制反切。反切的创制者,音韵学家们一般认为是孙炎/应劭等。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反切大约产生于汉末。《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亦说:“孙炎始为反语。〞章太炎认为“是应劭时已有反语,那么起于汉末也〞。应劭是汉末人,郑玄学生孙炎也是汉末至三国时人,因此汉末产生反切的说法应该是可靠的。其所以产生在汉末,因为要经过一段摸索的过程。当然反语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而应该是时代创造的。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我国古代学者的巨大创造。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古代学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结合汉语、汉字实际特点,分析出声母和韵母,从而展开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汉魏间反切风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音义〞一类的书,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当时各音义家使用的反切用字不统一。反切用字不同,有的可以切出同样的音,由于古今音或方言关系,有的用字不同,切音也不同了。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字,多为后来注音所采用。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云:“今并依孙反音,以传后学。〞此后,编纂韵书大局部以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字为标准。唐《经典释文》引者共65事,其余《集韵》等引各三数事,总不下百余事。因此,六朝以来,推孙炎为反切的鼻祖,就是这个缘故。3、现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六朝反切注音的著作都已经亡佚了。现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首推《经典释文》和《切韵》。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注音为主,兼有解释词义。他对古人的反切兼收并蓄,有时把各家反切排列在一起,不置可否。各家反切有时只是所用反切上下字不同,而切出来的音是一样的;有些那么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连切出的实际读音也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各种原因。有些是古今音的不同,有些是方言的不同造成的。这为后世研究六朝古音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陆法言《切韵》一书与《经典释文》的做法不一样,《切韵》中每一个音只注一个反切,而且每一个字都有反切,这样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语音系统来。另外,梁顾野王《玉篇》有反切注音,可供参考,唐代贞观时代的玄应,开元时代的慧琳,都著有《一切经音义》,二书都有一套反切注音,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总之,反切注音盛行,音韵锋出,导致了音韵学研究的兴起,其标志性成果就是韵书的出现。第七节韵书〔上〕本节要点一、韵书的产生原因。1.反切是韵书的根底。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气促进了韵书的繁荣。二、六朝韵书的开展三、隋唐时代的韵书1.陆法言《切韵》2.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3、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一、韵书的产生原因。韵书是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工具书。这种为写作诗歌效劳的韵书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即迎来韵书的顶峰期。韵书之所以产生于魏晋时代并迅速开展,这是有原因的。1.反切是韵书的根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如果有人为上千个字作了反切,人们就可以推测出来他的声韵有多少类。有人把上万个常用字分成假设干组,每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头加一个○,在第一个字底下注上反切,假设干组音节后半发音相同,放到一处就叫一个“韵〞。每韵用第一个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组后半发-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个字“东〞作代表,就叫东韵。假设干个韵总结集成一部书,就叫韵书。清代陈澧《切韵考》说:“盖有反切,那么类聚之即成韵书,此自然之势也。〞可见反切是韵书的根底。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汉语有上下升降不同的四声。但四声的发现有一个过程。汉末魏晋时代,反切注音盛行,音韵学研究兴起,古人对“声调〞开始有所觉察,但认识不够明确。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关于四声,《南齐书·陆厥传》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对四声有了明确的认识。沈约撰韵书《四声谱》,开始按四声分韵。《梁书·沈约传》载:〔沈约〕“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从此以后,声调成为韵的组成局部,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同属一个韵部。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气促进了韵书的繁荣。齐梁时代发现四声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形成永明体的新体诗。所谓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上下、长短而定的。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排列起来,诗歌可以到达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一时文坛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成为风气。这种风气促进了六朝时代韵书的大量“锋出〞。二、六朝韵书的开展魏晋时代是我国韵书的萌芽时代。传说魏·李登所著《声类》是韵书之始,其书今已不传。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详细记载此书的字数,可见他是看过此书的,那么这部书应该是唐代以后才散失的。晋·吕静〔其兄吕忱著有《字林》一书〕所著《韵集》也是一部早期韵书,其书也早已失传。由于两书均失传,其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国最早韵书,对以后的韵书都有影响,后代韵书参考了魏晋时代的韵书。南北朝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各种韵书风起云涌。除沈约的《四声谱》外,《隋书·经籍志》和隋陆法言《切韵序》还记载了17种韵书,但这些韵书均失传。可以肯定的是:隋朝陆法言创作《切韵》时参考了六朝各家音韵,可以说,六朝韵书是隋唐韵书的根底,但自从《切韵》一出,这些六朝韵书均失传。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三、隋唐时代的韵书1.陆法言《切韵》魏晋六朝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隋代出现了适应当时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这是汉语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第一部系统归纳共同语标准语音的韵书,是前代韵书的继承总结。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这部书早已散佚了,但幸运的是,其内容根本保存在宋代《广韵》中,陆法言写的《切韵序》也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切韵序》详细地说明了《切韵》的编写过程,为研究《切韵》一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陆法言〔生卒年月不详〕隋代音韵学家。名词,亦作慈,法言是他的字,以字行〔即人们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多用他的“字〞,而不用他的名〕。临漳〔河北临漳县〕人,出生于世袭贵族官僚家庭。父亲陆爽学识渊博,从北齐入北周,后仕于隋。陆法言象父亲一样刻苦学习,因此知识也很广博。尤其在汉字的审音辨韵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青年时期曾作隋文帝杨坚的侍从官—承奉郎。《隋书·陆爽传》说:“爽字开明,魏郡临漳人,自齐入周。隋时为太子洗马,开皇十一年,卒官,年五十三。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编写过程:从《切韵序》可知陆法言此书的编写过程他写《切韵》是有机缘的。隋文帝开皇初年,陆法言父亲在朝廷作官时,有一次,刘臻、颜之推、萧该等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当然是他身居要职的父亲〔陆爽当时是太子洗马,后来因太子获罪,因此法言不提父亲的名字〕请客。学者聚会喝酒,喝着喝着就谈起了语音问题。他们讨论南北方言和各本韵书上的差异,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鉴于当时方言的差异,所流行的各种韵书分韵辨音各不相同,取舍也各异,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统一的韵书,所以他们议定编一部既可供写诗作赋时选韵,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辨韵的韵书。年才弱冠的陆法言参与了讨论,充当了这次谈话的记录员。当时,陆法言正做一个小官,还没有时间来写成书。十八年后,即开皇二十年〔600年〕,因太子杨勇案,隋文帝痛恨陆爽,然而陆爽已死,就把陆法言罢了官。陆法言回归故里,于是便“屏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编纂和修订他的韵书—《切韵》。他根据往昔议定的提纲,以当时的读书音为标准,并参照前人不同种类的韵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写定了《切韵》五卷。当年陆法言记录讨论大纲时,仅是那八位学坛领袖的晚辈,所以本书的大纲应该说是合八人之力而做。昔开皇初,有刘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那么时伤轻浅,燕赵那么多伤重浊。秦陇那么去声为入,梁益那么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假设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夜永酒阑:永,长。这里是说,夜深饮酒尽兴时。诸家取舍:诸家,是指《切韵》以前的各家韵书。它们所根据的方言或反切旧文不同,因而存在分歧。吴楚句:吴楚指江南。燕赵代表北方。当时认为汉语分南北两大区域。伤,过分的意思。轻浅、重浊,一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声调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平声、上声为轻浅,去声为重浊。这也就是说,当时吴楚地方读平声和上声的字过多,燕赵地方读去声的字较多。第二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韵母问题。前元音、开口呼为轻浅,后元音、合口呼为重浊。具体地说,就是认为当时吴楚地方读前元音、开口呼的字多,而燕赵地方读后元音、合口呼的字多。秦陇两句:陆法言等人根据听觉分析,认为秦陇地方的去声,类似入声调值,梁益地方的平声,又类似去声的调值。梁,陕西南端南郑一带,即汉魏时汉中。中古时期各地方言调类相差不大,而调值有出入,梁益一带的平声调跟中原一带的去声调接近,所以,陆法言说,梁益那么平声似去。支脂鱼虞句:这里指支和脂、鱼和虞的反切下字混用不分。隋代以前,支和脂,鱼和虞有区别,但也有混用的情况。这里是说当时有些韵书把支韵和脂韵合为一韵,把鱼韵和虞韵合为一韵。陆法言认为这样混用不分是错误的。先仙尤侯句:意思是说先和仙、尤和侯的切语下字即韵母混用了。韵和切都是指切韵下字。罗常培认为“俱论是切〞与“共为一韵〞互文见义。按有人认为上一句是指韵,本句是指声母问题。它们的反切上字是不能混的。欲广文路句:广,扩大,放宽。文路,指诗文创作的用韵。清浊,指开合口,唐代以开口为清,合口为浊。假设赏知音句:赏知音,指辩语音,研究语音。轻重,罗常培认为是指声调。如果想扩大诗人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许有细微差异的韵通用;如果研究语音,就必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编著目的:《切韵序》也说明了编著目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如果想扩大诗人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许有细微差异的韵通用;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如果研究语音,就必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可见《切韵》编著的目的是:一方面为了作诗用韵,要求从宽〔即清浊皆通〕;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要求从严〔即轻重有异〕。诗文用韵和审音正音有不同要求和标准。《切韵》音的性质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明了他的编著目的除了诗文用韵以外,为的是审音、正音,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以哪一地方言作为审音、正音的标准,因此对《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古今学者有各种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二大派: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音系是综合音系,即古今〔指隋〕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即一时一地之音,或者根本上是一时一地之音。综合音系派的代表有章炳麟、王国维等人。章炳麟认为《切韵》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且如东、冬于古有别,故《广韵》两分之,在当时固无异读。〞又《广韵》支、脂、之三韵分开也是“以古韵不同,非必唐音有异也。〞而“东、钟,阳、唐,清、青之辨,盖由方国殊音,甲方作甲音,乙方作乙音;乙方作甲音者,甲方或又作乙音,本无定分,故殊之以存方语耳。〞单一音系派又有吴音说、洛阳音说和长安音说三种吴音说起于晚唐。当时就有学者加以驳辨。认为陆法言研究语音,怎能独取方言乡音?且吴越之音难以服众。这一说后世根本上被否认。长安音说起于近代。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切韵》是陆法言以刘臻等八人的讨论记录为准那么,参考了以前的韵书,因此此书的语音系统,并非当时某一地的方言;且所用的主要材料全无关中人士著作;参与讨论的学者中也无世居关陇之人士。洛阳音说也起于近代。因“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而参与讨论的局部学者也源自永嘉南渡以前之洛阳。此说在学术界颇具影响。我们认为,《切韵》是综合音系,即古今〔指隋〕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单一地方音和某一段时间〔即隋〕的语音。首先,对于《切韵》音,《切韵序》说:“萧颜多所决定〞,可见对《切韵》的语音系统起决定作用的是颜之推和肖该。颜之推,祖籍今山东,先世随晋室东渡,定居金陵。萧该,晋南渡后迁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隋朝时,颜之推和肖该都是由南方来到北方〔洛阳〕的士大夫,并非是洛阳人。所以《切韵》所取标准,是折合了洛阳和金陵的南北综合音,并非全用洛阳音。其次,陆法言等人没有进行实地方音调查,而是照顾了古音系统,自然也就照顾了方音,因为方音是从古音开展而来的。他们照顾古音的方式就是参考了南北朝时期的韵书。他们摘取六朝韵书中标准的切语,除掉过宽的分韵。如果他们明确知道古人能分别,而他们当时的方言不能分别,就宁可依照古音系统,违反当时最有势力的方言〔如洛阳话〕。如“支脂、鱼虞,共为一韵〞,陆法言认为当时人支韵和脂韵,鱼韵和虞韵合为一韵混用不分是错误的。他们谨慎地选用了古人的反切,而这些反切也正反映了古音系统。
再次,作《切韵》的目的是:“赏知音〞和“广文路〞。“广文路〞即扩大诗文创作的用韵范围。“赏知音〞指辩语音,研究语音。也就是说,是为了确定音律和做韵文而作的一部书。确定写文章而定的音自然是面对整个的文学界,这些音不可能仅仅以一个地方的方言来确定。当然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言的混合,它“是有实际的雅言和字书的音读做依据的〞,也就是说《切韵》音系根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只是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对共同语的认识不明确,因而在音系中,兼采了方言和古音。这是一部有系统、审音从严的韵书,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内容:《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书。原书己佚。其音系保存在《广韵》里。敦煌留有残本三种,敦煌的韵书,在1907-1908年间被英国人斯坦因劫走〔现藏伦敦博物院图书馆〕,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到日本人手中。1921年,王国维把在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照片抄录印行。这些残卷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根据残卷本考证,全书收字约一万二千左右,分为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切韵》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是前代韵书的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此书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切韵》原书已经失传。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五代的写本和刻本。虽多是一些增订本的残卷和残页,但借此可以了解本书的根本体制和内容。2.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陆法言这本《切韵》是一部畅销书,风行唐宋两代好几百年。因为唐宋科举考试要写诗,诗要押韵。陆法言把相同韵部的字归在一起,注音并解释,对作诗用韵非常实用。唐代就以《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士子们是人手一册,可见其地位之高。唐宋时期当然还有其他韵书,《唐韵》、《广韵》、《平水韵》等都是很有影响的韵书,但都以《切韵》为蓝本,只是增加了一些字和注释,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因此这些韵书都属于《切韵》音系。《切韵》影响很大,但也有缺乏之处,即字数太少,解释词义不够详细。所以唐代很多人为《切韵》增字补注,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仁煦、孙愐、李舟三家的韵书。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王仁煦,唐中宗时人,曾做过县尉一类的官。著《刊谬补缺切韵》一书,一般称为《王韵》,他对此书书名作了解释:“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此书失传1千多年,近代才陆续发现两种本子,一种出自敦煌,一种出自故宫。出自敦煌的本子,被法国人伯希和劫往法国,现藏巴黎图书馆。〔2〕孙愐《唐韵》: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孙愐,唐玄宗时人,音韵学家,曾做过司马一类的官职。写《唐韵》五卷,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一个原因。〔3〕李舟《切韵》:李舟,唐代音韵学家。《唐书》无传。据王国维考证,他作《切韵》当在唐代宗、唐德宗之时。也就是说,他在孙愐之后,因此能根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切韵》十卷。李舟《切韵》在韵学上最大的奉献是对韵书中入声的次序加以调整。以前的韵书,都按陆法言《切韵》的目次,入声次序漫无条理,和平上去三声未能一一相配。经过李舟加以调整,四声相承的关系才秩序井然不乱。虽然次序有移动,但没有改变陆法言综合语音系统的宗旨。而从此以后的韵书都改为按照李舟《切韵》的目次。3.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切韵》及其唐五代增订本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资料,可惜的是,这些书在宋代以后很长时间里失传了。直到清末才出现。它到哪里去了呢?敦煌莫高窟。光绪26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局部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去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翻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根据推断,藏经洞是北宋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其中就包括隋唐时代的韵书写本。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后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大量敦煌文献,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赶到敦煌。在洞中拣选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法国伯希和也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政府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局部文物藏了起来。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局部。运送的官员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局部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人,也有局部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新疆吐鲁番。吐鲁番考古最早的开掘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也是由外国探险家进行的。但最初的发现是中国人。一个放羊的小孩一下子掉进墓穴里了,把他吓坏了,以为进到地狱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康复技能大赛选拔赛理论试题
- 2025高考化学高三化学大二轮专项专题小题各个击破 题型19 有关电化学的综合考查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物理检测试卷(无答案)
- 2025年贵州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
-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贵安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数学期末模拟卷(无答案)
- 医学教材 产褥期感染
- 高一 教科版 信息技术 必修一第三单元《数据编码(第2课时)》课件
-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0月 卷五
- FOCUS-PDCA改善案例-优护团队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护士操作合格率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
-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FOCUS-PDCA改善案例-提高术前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合格率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
- 小家电产品供货服务方案
- 皮肤保湿霜化妆品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新旧版本对比版
- 口腔科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 GB/T 3488.1-2024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第1部分:金相照片和描述
- 盐城工学院《数据结构》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26)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