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研究综述_第1页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_第2页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_第3页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_第4页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刊文献新诗教学研究综述鲁华夏新诗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千年的诗歌文化。为了充分显现新诗的独特地位和展现新诗的艺术价值,新诗被选编人中学语文教材。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新诗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甚至还岌岌可危,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可谓任重道远。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我们必须重视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因此,重新定位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问题,探讨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对策,帮助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摆脱窘境,是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阅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关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文章可谓卷峡浩繁,大部分是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法的探究,从局部来表达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注意,但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全面地关注和整体反思的文章比较少,反映了对新诗教学现状了解不多、把握不足、关注不够。笔者对这些浩如烟海的论文进行翻阅之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高屋建银式地关注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林喜杰在她的博士论文《群体性解读与想象—新诗教育研究》中,以历史性的笔触反思新诗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从历史梳理的角度,理清二者的关系,思考当下新诗教育的出路和可借鉴之处。作者首先从新诗进人教材这一历史变革人手,对语文教材的新诗选篇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接下来从新诗教育的读写依据人手,探讨语文教育中的诗歌阐释系统,以及新诗教育中新诗文体认识的缺失和读解方式的缺陷。然后把新诗在教育的视阑下立体展开,探究新诗如何使“诗教回归”成为可能。最后,以具体篇章为例,论述语文教育与形成新诗“经典”的作用。这一论题涉及新诗理论研究和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从两个学科的互动关系入手进行研究,阐释新诗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主要从“新诗”教材和教学方式上,对新诗教育史进行梳理,从总结历史的角度,思索对当下教学的意义。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诗理论界与语文教育界先后有了两次对话。一些关注诗歌教育的诗论家参与了中学新诗课外读本的选篇和解读工作。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昊思敬教授先后于2004年4月16日和2005年3月27日主办过两次“新诗和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综述发表在2004年第5一6期的《诗潮》和2005年第6期的《诗刊》上,主要从新诗与教材、新诗与教学、教师在新诗教学中的情况以及新诗教学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与会学者发表了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新诗教学必须重视起来,从不同角度反思诗歌教学,以此为开端推进新诗教学。2005年第4期《扬子江诗刊》刊发了题为《新诗与语文教学》的研讨会实录,诗歌研究专家、教育专家和新诗媒体三方面结合起来对话,对新诗教材的选篇、新诗的审美教育以及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希望以对话的形式,引起社会各界对新诗教学的注意和思考。新诗教学引起我们的关注,不仅仅以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很多教学和诗歌刊物还开辟专栏进行研讨,为新诗的教学指点迷津。《天津教育》自2003年第11期开始开辟专栏“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连续4期,直到2仪碎年第2期为止,每期发一篇专题文章,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进行探讨。林霆主张从文学史的角度展开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郭玲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中言语的鉴赏阐明了自己的见解,还提出诵读是新诗教学基础的主张。朱兆林就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开大学文学院学者李润霞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我们新诗教学的某些理念,为新诗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2007年8月的(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中也以“关于新诗教育”为专题进行了讨论。它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新诗能否承担与古诗一样的诗教功能?新诗教育如何塑造了新诗的形象?如何赋予诗歌读者趣味、方式和能力?邀请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刘真福、对大陆和台港新诗教育状况比较有研究的林喜杰博士和霍俊明博士等,就新诗教育的现状进行一番讨论。一方面希望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探索新诗教育的新出路。刘真福以《建国以来中学教材新诗教育的发展·选篇论》为题,对50年以来的新诗教育历史进行大致的分期,分析各个时期新诗教材选篇的特征。林喜杰在《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中阐释了新诗教材的选篇与新诗经典形成的关系,开掘出新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新诗理论角度对新诗教育进行了关注。霍俊明、岳志华在《展开的起点:新诗教育问题与反思》中首先分析了令人堪优的中国新诗教育的状况,对当代母语教育中的新诗教育进行了深人的反思,同时指出中国新诗教育在优虑中出现了转机,对这一转机进行了详述。然后指明现阶段新诗教育的理念函须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新诗阅读方式也要转换,为新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新诗媒体、新诗研究者关注新诗教育,一些关心基础教育语文改革的学者在著述中也谈及新诗教育的内容,如: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钱理群的《语文教育门外谈》,2004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创刊,2005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钱理群、孙绍振著的《对话语文》。一些著名学者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新诗教育的问题。譬如:2003年第9期的《语文世界》上刊发了《诗的世界与语文世界—著名学者吴思敬答<语文世界>问》的访谈录,吴思敬教授就高考作文对新诗的限制、高考作文与诗的关系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高考作文不应该对新诗这种文体进行特殊限制,还对新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和目前的教学状况阐发了自己的观点。2004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博导新观察”栏目刊发了《语文教学的文学史意识—程光炜教授访谈录》,程教授在强调语文教学要有文学史意识时,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特意指出新诗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重作品、轻文学史的现象。2004年第12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了《关于诗歌的赏析与教学—孙玉石教授访谈录》,孙教授提出希望通过新诗教学使得诗歌这种精英文化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而且提出在新诗教学中,研究者需要承担起阐释的责任,教师应承担起解读的工作,做搭桥的工作,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和读者可能接受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中学生因为知识修养和生活阅历的不足,很难把诗人通过想象创作作品、然后隐藏自身所拆掉的理解的桥梁给重新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并很好地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中不难看出知名学者对新诗教育的关注。新诗教育不单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教育界开始呼唤诗教的回归,大众也发出了他们的呼声。《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刊发了题为《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特级教师钱梦龙等就诗歌教学的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提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淡化的问题,呼吁当代人读当代诗,引发学生欣赏的热情,呼唤“诗教”的回归。1999年《读书》第12期上发表了谭德晶的《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诗教育”》,从现代诗爱好者的角度呼唤“适当”的现代诗教育,造就现代诗的读者。二、新诗教育现状的优思和出现原因的探究对新诗整体教学现状的担忧中学新诗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人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却令人堪优。新诗教学的状况,令人非常尴尬,引发了诸多的感慨和优思。胡孝华在《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2期上发表《诗意的放逐与语文的苍白—论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他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意被放逐,青少年无法走近诗歌,这种状况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令人优虑。祝杭斌在《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31期上发表题为《新诗教学优思录》的文章指出,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状况是,诗歌选篇厦乏,诗意被肢解,新诗的诗体倍受冷落,学生的诗情泯灭,号召为了我们这个诗歌的国度,请关注新诗教学。倪庆选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上发表《谈谈与新诗教学相关的几个问题》,从新诗教学的地位、新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指出新诗在教学过程中令人堪优的现状。蓝野在《中学生》(作文版)2004年第1期上发表《新诗教育,中国语文教育的软肋》这样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困窘。孟凡军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上发表(对中学诗歌教学现状的思考》,指出诗歌教学严重不足的具体表现,主要从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不足,教师的情感投人不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一些建议。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2005年第2期和第3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他就中学诗歌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呼吁通过新诗教学,使诗歌来到年轻的心灵中间,寻找真正的“骑手”。王旭、郭模琴、董军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上刊发《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指出了新诗教学走不出的困境,对中学语文新诗教育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的价值。《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4期刊登了王坷的《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育蛋待改进》,作者认为现代诗歌教育的意义有待改进,教材中现代诗歌的编选存在问题,并对中学生写诗的利与弊进行探讨,指出现代诗歌教育的缺陷和不足。2006年第11期(语文建设》刊登了袁爱国的《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他以案例为主剖析诗意在教学中因教学思路机械陈旧、文本解读肤浅鄙陋、思维缺席理智引退、诵读不足导致情感韵味丧失而逐渐消解,并从诗歌阅读知识缺失、语文教师读解能力的匿乏、诗歌评价考查的局限等角度来解释新诗教学为何难寻真正的骑手,并从研读文本选择阅读策略·、言语实践走进诗歌家园、在研究性学习中激发创新潜能等方面,呼唤新诗教学的个性化追求。2007年第12期《文学教育》上,刊登了范磊的《中学新诗教学隐而不显原因新探》,他明确地指出新诗教学现在所处的尴尬地位,并从新诗的本体、诗人的特性、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在教育中的潜在矛盾、新诗教学自身存在的模糊而困惑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解释,揭示了新诗所处尴尬地位的原因。此外,河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的赵雪、李雷、李杰明、汪才安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新诗教学中的困惑》的文章,列举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新诗美、新诗备课过程当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多、教学实践过程中资料的缺乏等方面,来陈述新诗教学中的困惑。2.对教材状况的探讨和洁难教材是一种教育理念集中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教授的范本。自语文独立设科及五四新诗运动以来,新诗教学一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古典诗词一起共同延续着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然而,目前的新诗教学中,教材的选篇却是问题种种。最先关注教材中新诗选篇问题的是1998年9月18日《南方周末》上刊登的毛翰的《重编中学语文的新诗篇目刻不容缓》。毛翰认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人选篇目多有不当。第二,一些好的、适于推荐给中学生的诗篇未能人选。第三,新诗选篇严重滞后于新诗发展现状,当时中学课本所选12首新诗,不乏问世于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中的应时之作,而改革开放后的“新诗收获的黄金季节”的佳作甚少。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对新诗教材的讨论,迅速地从个人自发参与阶段进人到集体自觉讨论阶段。1999年《星星)诗刊历时一年时间开辟专栏讨论“下个世纪学生读什么诗”,发表大批、在立场与姿态上与《审视中学语文教育》诸作者相似的文章。以四川成都的校长兼诗人身份的杨然《呼吁调整教科书中的诗歌教材—杨然致本刊信》的刊发为标志,在这场“中学语文新诗大论争”中,针对老掉牙的新诗教材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认为“青春在课本中缺席,孩子们在诗教中缺席”,指出了二十年来语文教材诗歌选篇单一化的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使得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下一年的新教材选编时,进行了有所保留的改变。针对教材中新诗选篇的问题,一线教师关注的更多。2000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刊发了何军的《残缺的现代诗歌—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诗歌的分析与思考》,作者明确指出,教材中所选现代诗歌篇目偏狭单一,未能展示现代诗歌的成就,中外诗歌比例严重失调等选篇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2003年《名作欣赏》第6期的“争鸣茶座”栏目刊登了刘正安、欧清华的《也谈中学语文教材新诗篇目》,作者认为虽然目前的新诗篇目能够被广大师生所喜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但总数过少,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要求。近年来,不仅一线教师关注教材的新诗选篇,而且我们的教材编撰者也开始发表论文,阐发自己对新诗教材的编选观点和见解。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的专家刘真福发表《谈中学语文课本新诗选篇》的文章,以2001年的人教社新版本为依据,从经典性、广泛性、教学性、感情性、进步性等方面对中学课本新诗选篇的标准加以说明。2005年第4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朱玲的《近二十年初中新诗教材研究》,作者以列表和数字统计形式对新诗教材选编的价值取向、新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同时对新诗教材的选编进行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我们的学者对教材也是关注甚多。2001年《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刊登了杨四平的《为中学语文新诗教育进一言》,这是“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探讨(一)”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了“新教材”中新诗的亮点,也指出了“新教材”中新诗编选存在的问题,特别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韩东的《山民》为例,指出“新教材”新诗编选者的编选意图飘忽不定,甚至是模糊的,这样的导向会给中学语文新诗教学造成混乱,呼吁重视中学语文新诗教育。林喜杰、宋成广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9期上发表题为《新归去来兮辞》的文章,指出归来诗歌是新诗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现象,近年来语文教材在选修课本上对归来诗歌有所重视,但是在必修课本上有所缺失,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的诗歌教材要反映现代诗歌的全貌。3.对新诗写作教学缺位的关注现在的中国诗坛,诗人势单力薄,好诗难觅,读者远去,诗歌创作处于低迷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已经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写作教学训练的“空白”。周万清在《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上提出《诗歌,写作教学的金矿》,作者在“赶快把诗请回课本,请回教室,请回校园”的呼声中,进自己一言:中学写作教学应当把诗歌写作纳人训练系统,努力开掘诗歌写作这座金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一2期中梁涛真情地发出自己的呼唤,《呼唤诗歌在高考作文中的真正回归》,强烈要求允许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写新诗,让学生在诗歌作文中,体会应有的自由和酣畅。2004年第2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陆凌霄的《诗歌写作教学的缺位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作者提到我国诗歌写作教学训练长期空白的原因,指出这种空白的教学带给诗歌事业的不利影响,指明欲振兴诗歌必得先恢复诗歌写作教学。4.对新诗鉴赏的关注一首好诗,不仅有打动人的情感,还有优美的意境。欣赏诗歌从本质上讲是情感体验式的,读者只有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要想充分理解一首新诗,我们就要对这首诗进行充分的鉴赏,全面进行品读,而我们现在的中学新诗教学中,对新诗的鉴赏贯彻不足,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朗读,根本不去教授鉴赏方法,可以说新诗鉴赏在中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无形消失。1998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王朝霞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浅谈诗歌鉴赏的想象法以及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想象法。2002年《语文建设》第1期上,胡加奇在“评价与考试”栏目发表了《激发读者兴趣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作者给中学教师在复习期间怎样在诗歌鉴赏方面帮助学生给予具体的指导,同时举例加以说明。蒋玉军在《语文知识》2002年第6期,(体味、咀嚼、猜想、填补—浅谈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中结合实例,谈到解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技巧方法,表达了对诗歌鉴赏教学的关注。周光珍在《中学语文》2002年第7、8期上主要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为例,阐述了诗歌的诵读与鉴赏的关系。她认为朗读诗歌时,我们首先要找准感情基调,对基调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利于抓住诗歌的灵魂;其次,要注意朗读的时快慢和停连,有利于感受诗歌的节奏美;第三,朗读时要处理好轻读和重读,再现诗歌的意象美。(《浅谈诗歌的诵读与鉴赏》)2004年第6期《彭城职业大学学报》登载郑娟的《新诗教学中的阅读与欣赏》,作者从诗情美、诗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就中学范围内的新诗略作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万仲永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2期上,发出《语文备考不可淡化新诗的鉴赏与写作》的呼声。此外,一些对教材中所选录的新诗进行分析、鉴赏的文章也大量出现在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刊物上。例如:徐敬亚在2005年第1期的《语文学习》上发表题为《先飞起来再读诗》的对“中外短诗五首”进行解读的文章,他认为:“诗,没有固定的解释通道。任何阐释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阅读时展开的空间越大越好。”读诗,自己要先飞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才能深人地鉴赏和品读诗歌。其他如万永翔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的《<中国现代诗四首>赏析》、陈信生的《<中国当代诗四首>赏析》、安学军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第6期的《人文性一解读新诗的一个支点》、史绍典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7一8期的《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吴礼明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9期的《例谈阅读现当代诗歌的难度》,以及吴绍执、陈军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7一8期的(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等。三、张调新诗教学的审美性新诗教学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形象思维,开发语言能力,而且可以滋养性灵,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根本无从谈起,各方面的人士纷纷发文章强调重视新诗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3年第7期的“博导新观察”栏目对西南师范大学的吕进教授进行了访谈,吕教授在《诗歌教学应从诗的审美性出发—吕进教授访谈录》中,强调审美性在新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从审美方面对诗歌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议。1985年第2期的《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赵伯英、沈彦的《陶冶情性培养美感—新诗教学琐谈》,作者提出新诗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陶冶性情、培养美感,强调新诗教学的审美特征。1997年第4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刊登了陈继珍的《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认为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并根据诗歌的特点提出在诗歌美育中要注意的问题。潘涌在发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的《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一文中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来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特别在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强调新诗不可被其他文体所替代的独特美育价值。《语文世界》(初中版)2003年第2期还转载了潘涌刊发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上题为《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的文章,作者分析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之后,结合新诗的特征,总结出新诗教学最宜于培养年青一代艺术地、审美地驾驭母语的能力。石长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7期《人文精神与诗歌教学》中明确提出,在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诗歌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新诗教学中具体教法的探究各种期刊、杂志中有关新诗教法的文章,浩如烟海,包含各个方面,门类齐备。笔者在进行整理和梳理之后,大致分为如下5类。1.从整体上对新诗教学方法的探寻。2001年第3期的《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发表吴玉琴的《浅谈中学诗歌教学》,作者描述了在不同类型的诗歌教学中采取的不同方法,分为抒情诗教学、叙事诗教学和哲理诗教学三部分。2001年第11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新成果”栏目刊登了余占清的《新诗教学的两个要点》,从节奏和内容高度统一、形象构成的基本特点两个方面对具体教学给予指导。2005年《语文学刊》第2期上,吴积雷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中对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上,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中学语文》2007年第7期《在艺术的氛围中品诗—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价值及途径探索》,作者林静不断探寻诗歌教学境界的艺术化途径,在论文中展示了一些现代诗歌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想。2006第8期的《语文》上刊登了刘六兰的《新教材的新诗教学》,作者从抓住诗歌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品味语言、进行朗读训练这几方面进行新诗教学,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林喜杰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2期以《谈谈现代诗文本意义的教学》为题,对现代诗歌文本意义的教学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全面探讨教学方法的文章还有《石油教育》2000年第9期王兆本的《现代新诗教育拾零》、《社会纵横》2002年第6期王玉兰的《中学诗歌教学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3期贺敏的《诗海探珠不宜迟—从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新诗教学谈起》、《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蒋德均的《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以洲)年第1、2期刘源的《“不读诗无以言”—关于新诗教学的一点感想》。2.从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来谈论新诗教学方法。1994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刊登顾冠群的《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作者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四个误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上昊高华、陈国俊的《简论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从整体上对诗歌教学的误区进行揭示,并指出解决的办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林国爽在《走出诗歌教学误区的四个步骤》中,为我们走出诗歌教学的误区提供了具体方法上的指导。3.从朗读的角度来谈新诗教学方法。2006年第19期《甘肃教育》刊登了李彦彬的《“咬文嚼字”读新诗—新诗教学略谈》,作者强调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