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3.在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大自然神奇瑰丽,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大自然同悲喜、共哀乐;寄怀感慨,抒发诗情。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聆听一下作家冯至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学习提示作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作者简介

1937年,冯至在读了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段话表达了冯至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态度。在其众多文学作品中,他都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平常景物的情有独钟。冯至以诗人的审美眼光和体验描述平凡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意趣,进而阐发人生的哲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就属于这类的表达。背

景采撷

孑然骤然

赭色靛蓝

悚然嗥叫xiéjiézhòuzhědiànsǒngháo注

音“消逝”与“消失”

两者都有不复存在的意思。“消失”是指无生命的东西不复存在;“消逝”一般指人的逝世,是有生命的东西的消亡。

题目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诵读欣赏一、(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旧路、名称二、(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小溪、鼠鞠草、雨季、有加利树、树林、夜三、(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梳理课文层次

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主

旨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写作特点课文探究1.第2段作者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请简要分析“两条道路”的含意。

作者在文中解释说:“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前一条路是实实在在的道路,即文中“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后一条“引我走到过去”的道路是指冯至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由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引发的对历史的思索。一方面这座如今“在人类以外”的山林,过去“实际上有过村落”,在历史上也曾是充满活力的山村。另一方面,纵然如今村民和房屋都已经消逝了,但山野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了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课文探究2.文章题目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山村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待这种消逝的?

第3段作者描写了山村消逝的原因,“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从文章最后一段“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可知,作者认为1942年是“风雨如晦的时刻”,和“七十年前”一样,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可见“浩劫”是山村消逝的真正原因。

在作者看来,虽然人类文明史中充满了各种浩劫,但大自然会用其最大的宽厚与仁慈来化解这一切。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3.文章第4段写“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作者感受到了怎样的“余韵”?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感受?

(1)第5段,作者通过养育过人类的泉水,感受到人类的声息相通;第6段,作者通过鼠拘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第7段,作者通过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第8段,作者通过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第9段,作者通过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第10段,作者通过鹿子的嘶鸣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2)作者写这些感受的目的:①说明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生命许多滋养。②说明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4.在写作上,作者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通常是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请以第5段为例对这种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先用描写的方式描绘眼前的溪水,“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交代了小溪的特点和存在的环境。接着产生联想,想象小澳曾经养育往日的人们:“这清列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然后作者进一步发出议论:“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就是文明的摇篮。最后,作者以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作结,使主题得以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随着表达方式的自由转换,步步深入,表达方式和思想相得益彰,完美融合,浑然一体。这样,描写中议论和抒情的灵活穿插,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对此如何理解?

①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作者的生命许多滋养。

6.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7.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得到了较多评论家的关注,而他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有诗的品格和特征。有人评价本文的行文风格为沉着深婉、朴素隽永,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沉着深婉、朴素隽永的行文风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这篇散文并不着眼于名山胜水,而是关注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努力还原它们朴素的本来面目,着力抒写它们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和启示。仅有的个别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