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_第1页
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_第2页
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_第3页
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_第4页
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精品文档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法规文件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24)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128)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136)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155)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若干意见(160)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165)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173)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183)厦门市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划分》、《社区台账、报表规范》的通知(190)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委组织部等五部门关于建立社区工作站的实施意见的通知(198)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社区办关于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1号令公布)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第三条居民委员会的任务:(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调解民间纠纷;(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第四条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第六条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第七条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第八条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九条居民会议由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参加。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第十条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第十一条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第十二条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第十三条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的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的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第十四条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第十五条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第十六条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是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收支账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第十七条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第十八条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第十九条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不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前款所列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其家属聚居区可以单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家属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办公用房,由所属单位解决。第二十条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委员会协助进行的工作,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第二十一条本法适用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第二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同时废止。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国务院令国务院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三)主要任务。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五)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国务院文件(六)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七)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八)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不断增强居民体质。(九)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十)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十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三、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十二)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要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定期听取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意见,并积极向政府反映,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十三)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鼓励并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方便社区成员生活。有条件的地方,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居民需要,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服务。(十四)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就业、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并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支持和指导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四、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十五)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十六)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五、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十七)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营共建。(十八)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六、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合力。(二十)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经常开展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二十一)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制订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改造,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的试点,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社区落实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商业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社区营利性商业服务要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实体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兼并、控股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社区服务单位,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参股或兴办社区服务企业。(二十二)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006年4月9日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闽委发〔2001〕14号城市社区是党和政府城市工作的基石。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现代化建设大局,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城市社区建设,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条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精神,围绕我省新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发展为主题,加快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文明程度;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管理社区事务和服务居民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居民群众依法管理自身事务的积极性,保证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改革体制、改进管理、改善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创造文明、舒适、方便、安全的环境。第二条建设目标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分工科学、管理有序”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形成由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密切、配合,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建设党政领导有力、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生活便利舒适、文体活动丰富、道德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第三条基本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在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党对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领导作用。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要求,明确分工,统一步调,落实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推进基层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并逐步扩大居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依法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自治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社区居民需要为第一信号,解决好影响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立足各地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尊重和支持基层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实行共驻共建。社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主动关心,协调配合,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第四条工作进度2001-2002年抓试点,在各设区市和区(市、县)建立若干个示范点。2003-2004年抓普及,由点到面,全面启动,整体推进。2005年开始抓深化,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巩固提高。第二章街道第五条管理体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完善设区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发挥设区市、区(市、县)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有效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按照“责权统一、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强化基层”的原则深化改革,实现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对一些管辖地域和人口规模过小的街道,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适当调整。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设区市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向区(市、县)下放城市管理相关权限。区(市、县)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向街道派出机构或人员,与街道对应设置,同时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城市管理权限下移到设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并充实派出机构的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区(市、县)探索成立由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向街道派出机构或人员,以减少街道站所设置。第六条工作职责街道党工委(党委)根据区(市、县)委授权,领导本地区工作。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部署,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保证党和政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推进街道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讨论决定辖区内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组织、指导和协调驻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开展社区建设;领导街道办事处、群团组织和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本街道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有关人员的考核、监督工作;负责街道党的建设工作。街道办事处是区(市、县)政府的派出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市、县)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开展辖区内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指导和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自治职权,开展工作。第七条管理权限街道党工委(党委)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拥有管理权。区(市、县)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由街道党工委(党委)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为主的部门派出机构人员的任免、奖惩及年度考核,须征求街道党工委(党委)意见;属区(市、县)管理的派出机构人员的任免、奖惩及年度考核鉴定,应征得街道党工委(党委)同意。公安派出所的所长应作为街道党工委(党委)或办事处的成员,参加街道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拥有统筹协调权。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业务管理纳入街道办事处总体工作部署,实行双重领导。区(市、县)政府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要支持、保证街道党政组织充分履行职权,各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对职权范围内的事务要主动接受街道的统筹协调。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小区建设规划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小区开发建设时,要进行公示,并征求小区所在街道的意见,建设项目审批结果向所在街道通报。新建居民小区的综合验收,应要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参加。对未按规划建设小区配套设施的单位,街道有权提请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纠正。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区建设拥有组织实施权。在街道建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委员会由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和区(市、县)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负责人,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内单位或组织、居民委员会的有关领导组成,街道党工委(党委)书记兼任协调委员会主任。协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研究和评议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监督检查街道办事处以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及人员的工作。辖区内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协助做好社区建设有关工作,要积极主动参与,形成建设合力。辖区内各单位参加区(市、县)以上与社区建设工作相关的各种评先评优活动,应听取街道党工委(党委)的意见。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对辖区内各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拥有检查监督权。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要经常听取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汇报,根据有关规定,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派出机构的工作,可由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组织进行评议,评议工作可视情邀请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辖区内有关单位、居民代表参加,考核和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依据之一。第八条机构设置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的职能和任务,科学确定街道机构编制,严格定责、定岗、定编。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总编制、领导职数配备和机构设置,根据街道辖区规模、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等情况,由区(市、县)研究并按有关规定报批,其中党、群系统人员编制占总编制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积极探索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合署办公的做法。有条件的街道应将各种面向群众的窗口服务单位集中起来,公开办事规则和程序,方便群众,提高效能。第九条财力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明确街道一级事权的基础上,其相应的行政事业经费由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全额列入区(市、县)级财政预算。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财力特别困难的区(市、县)的社区建设,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健全街道办事处协税护税制度,各区(市、县)视本级财力和各项事业发展需要,根据街道协管税收的增长情况及对政府可用财力的贡献率,由区(市、县)政府给予奖励。保障基层专项工作经费。设区市、区(市、县)两级用于社区绿化、环卫、计生、治安、科普、统计、外来人口管理、环境保护和普法等工作的专项经费,各相关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要求,相应拨给街道或驻在街道的派出机构,作为定向支出,不得挤占、挪用或截留。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社会福利和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除上解中央和省统筹部分外,按合理比例用于社区福利和体育设施建设。对社会各界捐赠(助)的资金,可设立社区建设基金,专款专用。发展社区有偿服务。街道兴办的部分社区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项目收入,应专项用于社区有偿服务项目的滚动发展。规范财务管理监督。建立健全预算收支审批制度,搞好预算内外资金的综合平衡。街道财务的收支计划报区(市、县)政府审批。区(市、县)政府要将街道财务收支情况纳入本级财政预、决算,向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第十条县级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管理对县级市、县政府所在地的镇(乡),在充分调研论证和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改一个的原则,逐步撤销现有镇(乡),建立街道党政组织,加快城市化管理步伐。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小区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尽快建立街道党工委(党委)和办事处。对居民、农民混居的城乡结合部,加快实行城市管理体制,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第三章社区居民委员会第十一条辖区规模本着“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便于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对现有的居民委员会辖区进行适当调整、合并。可以居民居住的自然地域设置,也可以封闭性居民小区为单位设置,还可以职工家庭居民小区为主体设置。管辖范围一般以1000-3000户或实有人口3000-5000人为宜。辖区的调整,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区(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合并的居民委员会财产归合并后的居民委员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挪用。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冠名社区,按照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第十二条组织设置在辖区调整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履行法定任务,协助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具体人数根据辖区范围、户数规模等因素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核定,负责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事务。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科教文卫等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建立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居民代表和单位代表组成,对辖区内的自治事务实行决策和监督。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会议或户派代表选举,单位代表由单位选派。其主要职能是:选举、罢免、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听取和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履行职责的情况,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对涉及本社区的重要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届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相同。第十三条居民自治依法实行自治。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在街道党工委(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的领导下,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指导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协助区(市、县)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政府及其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监督、进行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在辖区内公示后,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在征得辖区内受益单位同意后向其筹集,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监督。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需要社区居民委员会或它的下属委员会提供协助的行政管理事务,由街道办事处统一安排,社区居民委员会应主动承担协办。协办的有关事务应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拨支工作费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向社区居民委员会乱收费、乱摊派。健全规章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规范辖区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制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规则、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奖惩措施、财务审计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行办事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成员分工和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纪律、办事结果等向居民公开,接受民主评议,实行民主监督。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同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物业管理公司是经营性服务企业,参与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权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物业管理公司、业主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可以参加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共同搞好社区管理。有关部门在办理物业管理企业营业执照年检或资质等级核定时,应由相关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第十四条工作条件和成员待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和公用设施用房,由区(市、县)人民政府多渠道统筹解决。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用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督促建设单位进行建设。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城区改造中拆除的公用设施,严格按照规定予以补偿或重建。区(市、县)财政要逐步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配备必需的办公设施。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待遇。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产生并依法当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其身份、待遇保持不变;从现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复退专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中产生并依法当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其财政性生活补贴由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其中主任、副主任的财政性生活补贴原则人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50%;专职委员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30%;其他委员和自聘工作人员的补贴由区(市、县)或街道办事处制定。设区市和区(市、县)要统筹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专职委员任期内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对居民委员会辖区调整后退离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专职委员,符合退养条件人员的退养补贴、医疗保险和不符合退养条件人员的生活补助,由设区市、区(市、县)根据其在居民委员会工作的实际年限,予以解决。第四章主要任务第十五条社区服务拓宽服务内容。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面向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和老年人生活服务等设施,加快信息联网,拓宽服务领域,向居民开展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扶老托幼、扶残助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家政家教等服务。社区的重要服务设施由设区市、区(市、县)两级政府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期分批推进。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从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共同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健全保障体系。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社会保障事务机构,建立街居两级社会保障工作网络,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街道社会保障机构负责管理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接收退休人员档案,实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开展失业人员登记管理,规范失业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和管理;推进社区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群众自治退管组织,在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经费,重点用于推动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工作。推进资源共享。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等场所和设施,应对社区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高科技园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作为科普基地向所在社区开放。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和老同志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规范行业管理。福利性服务实行《社区服务证书》以及定期审验制度,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服务人员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服务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机构、人员、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和业务指导,统一服务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第十六条社区经济大力发展服务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服务项目。社区服务业要坚持有偿、低偿和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助性、经营性相结合,公办、民办一起上,走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兴办福利性的社区服务业,享受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加强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等行业,逐步将政府管理职能同企业行为分开,引进市场机制,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性服务公司。推动物业管理公司按行业服务规范加强管理,提高档次,壮大规模效益。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按照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社区经济特色。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组织,拓宽社区就业渠道。引导失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鼓励社区内有经营才能和技术专长的人员创办企业,为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加大街属企业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支持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增强活力,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继续盘活街居自我资产,努力保值增值。第十七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唱响主旋律。组织学习科学理论,按照以德治国和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在社区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理想信念。重视抓好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禁止黄赌毒,抵制邪教组织的歪理邪说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形成“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运用好载体。充分利用社区内文化设施、历史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想教育载体,让社区居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建设文体设施,组建社区文体队伍,寓教于乐,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具有社区特点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依托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市民教育。深化军警民共建活动。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把创建文明社区同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以及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活动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以自己的体能、技能和智能,服务居民,奉献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试行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把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作为思想道德考核或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化社区环境。在规划建设时,突出人与环境和谐的主题,努力营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社区居住环境。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的需要,建设相关的设施。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建设配套的环卫环保设施。加强城建监察,重点整治违章建筑,整治社区中小道路和建筑工地周边地带,整治新村小区内的脏、乱、差,整治占绿、毁绿现象。加强环境保护,开展创建园林社区和环保社区活动,对娱乐业、集贸市场和施工场所噪音污染,饮食服务业的油烟污染,建筑工地的扬尘污染等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扰民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努力保持清新整洁的社区面貌。第十八条社区治安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街道党政一把手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公安机关切实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能,以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政法机关的紧迫感,保证群众的安全感,强化社区管理控制功能,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城市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把依法治省要求落到基层。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健全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抓好本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以治安巡逻队、专职保安队和护卫力量为依托,以治保、调解、帮教等有关组织为基础,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从实际出发,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治安复杂、管理任务重的派出所,要建立专业治安组,承担重点行业、重要场所管理,办理治安案件。推进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单位,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重点,着力预防和减少多发性、可防性的案件,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监控,做好防火防盗和安全生产等治安防范工作。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作为创安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协管站、劳动就业介绍所等管理中介机构,落实管理职责,保障管理经费,完善管理办法,注重管理实效,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规范房屋租赁,完善社区出租房、工棚、工地的管理,改进服务,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多渠道、因地制宜地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社区法律服务机构和调解组织的领导,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第五章党的建设第十九条领导核心及时调整组织设置。现有的街道党委逐步改为街道党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市、县)委的派出机关。街道党工委(党委)是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居民委员会辖区调整合并状况和社区党员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健全居民区党支部或党总支,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地名冠名。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是居民委员会辖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工委(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发挥思想导向、组织协调、监督保证作用。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要领导、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功能,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社区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适应社区建设形势,领导方式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和服务的方式转变,工作方式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主要依靠社区党组织自身力量向更多地组织、协调辖区内单位力量转变,使党建工作的活力在社区得到体现。第二十条工作要求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由街道党工委(党委)书记牵头,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和辖区内行政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逐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党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格局。联席会议负责研究、部署、协调工作,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议事等。加快社区有关组织和机构党组织的组建步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具备条件的都要建立独立的党支部。对党员数量少或暂无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通过联建、挂靠等方式组建党组织。对各类社团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社团的核准登记与党组织的建立同步。积极探索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隶属关系、活动方式等。努力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领导、工作和活动。把群团工作纳入社区党建总体规划。在街道党工委(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和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形成群众工作网络。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发挥群团组织在社区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第二十一条社区党建带动社区建设紧密围绕社区建设任务开展工作。把党的工作融合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去,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中去,渗透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的实践中去。发挥社区各个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围绕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协同有关方面,促进社区建设任务的落实,着力增强社区的依法自治功能、管理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治安防范功能,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实行党员属地管理或双重管理,完善社区在职党员登记、填发流动党员登记卡、联系老党员等办法,建立党员志愿者活动记录、党员奖惩建议制度,采取直管、代管、协管、联系等方式,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工作时间之外的监督。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楼院包干责任区、结对帮扶等形式,组织社区党员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职党员要带头遵守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有关规定,带头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带头移风易俗,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作出表率。流动党员要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勤劳创业,守法从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老龄党员要积极参加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社区建设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第二十二条工作责任制区(市、县)委书记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街道党工委(党委)书记是本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区(市、县)委要重视和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街道党工委(党委)要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针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途径、新办法,逐步形成具有社区特点的工作机制。设区市党委要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力,把社区党建工作落到实处。第六章组织领导第二十三条领导机构全省社区建设由省委、省政府分别指定一位领导分管。需要省委、省政府决定的事项,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后报省委、省政府研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抓好组织实施。各设区市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党政领导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其基本职责是:负责制定、审核全市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提出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并督促落实;协助党委、政府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条块关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区(市、县)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要根据上级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制定本区(市、县)社区建设措施;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推动社区建设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定期分析研究社区建设形势,协调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二十四条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管理职责和管辖范围,建立以部门领导为核心的责任制,把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群团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服务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群众。搞好宣传,加强引导。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运用各种形式,宣传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介绍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引导社会各界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增强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各方面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第二十五条队伍建设配强配齐街道干部。各设区市、区(市、县)党委要调整优化街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特别要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党工委(党委)领导职务与办事处领导职务可以兼任。结合机构改革,采取干部交流、轮岗下派、挂职锻炼等方式,从设区市、区(市、县)机关中挑选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高、年纪轻的优秀干部充实基层。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改善班子整体素质。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增强队伍活力。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建设。从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生活作风、群众拥护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把好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素质关。通过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产生、向社会招考、在现任居民委员会成员中择优留用等方式,确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依法参加选举。推荐的候选人中党员、妇女应占一定比例。居住在辖区内的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书记可参加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选举。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居民委员会任职。加强对街居干部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通过党校、干校培训街道干部和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街道党工委(党委)书记、办事处主任纳入省委党校培训计划,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纳入设区市党校培训计划。街居干部要加强学习,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社区建设为己任,扎实工作,努力奉献。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集中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街居干部要心系群众,深入社区,埋头实干,开拓创新,扎实抓好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社区群众服务上。党政各部门要多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规范对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考评,简化检查评比项目,控制层层达标升级活动,减少各类表册薄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把推动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使一流的服务体现到社区。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区(市、县)党委要指导和帮助街道党政组织和居民区党支部(党总支)、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理论学习、民主议事、责任考核、事务公开、廉洁从政、奖惩约束等制度,促进街居干部廉洁自律、秉公办事、文明服务、勤政为民。区(市、县)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要会同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加强对派出机构的监督,整顿执法队伍,促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对表现突出、群众满意的街居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采取分类推进的办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适应城市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针对新城区与老城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山区与沿海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社区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的地方,要争创一流,再上台阶;社区建设起步晚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赶上全省步伐。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要坚持高标准,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基层和群众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及时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推广先进典型,推动全省社区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本纲要是指导我省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各设区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实施意见。有关部门要对所负责业务范围的工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保证我省城市社区建设取得实效。2001年10月9日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市政府令第120号《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已经2006年1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市长张昌平2006年1月19日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社区是指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工作辖区范围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决定。第三条社区建设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其日常工作由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对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社区组织第六条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的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以及社区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其他社区组织。第七条社区居民依法实行居民自治,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负责城市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社区居委会依法组织社区居民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社区居民应当遵守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第八条社区居委会依法协助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社区居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九条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进行工作或者在城市社区设立工作机构的,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同意并统一安排。第十条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其作出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等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并听取社区居委会的建议。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活动中影响和损害居民利益的事项,有权进行劝导、教育或提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第十一条社区民间公益组织在社区居委会指导和协调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鼓励依法设立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区居民开展公益性服务,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予以指导和帮助。第十二条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市、区人民政府定期表彰优秀社区志愿者。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志愿者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予以指导、协调,建立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登记制度。第十三条市、区有关部门组织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专职工作者依法可以被选举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第三章社区管理与服务第十四条社区居委会依法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以及其他社区管理与服务活动。第十五条组织以下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一)开展老年人的教育、健身、娱乐等活动,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做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二)开展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指导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三)开展社区优抚服务活动;(四)开展残疾人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活动;(五)开展失业人员的调查登记、就业培训、就业咨询等促进就业服务活动以及退休人员的社区服务管理活动;(六)开展社区救助活动,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七)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其它便民利民服务。第十六条配合开展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门应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应当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第十七条组织开展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活动。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应当建立社区指导员制度,加强对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的指导。第十八条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组织整治社区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社区环境。第十九条开展社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协助管理、咨询服务等活动。第二十条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及接管帮教工作。公安部门在社区设立警务室,加强社区治安管控,实行群防群治。第四章社区建设保障第二十一条社区工作用房以及社区居民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对已建成社区未提供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形式予以解决。社区组织应当合理利用社区工作用房,不得改变其用途。第二十二条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所属的,属财政拨款建设的文化、体育、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应当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街道办事处组织协调本辖区单位内部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有关工作。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就设施开放的内容、方式、时间、范围及服务内容与社区单位进行协商,并可签订协议。第二十三条下列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区、街道(镇)财政预算管理:(一)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及工作经费;(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第二十四条市、区有关部门需要委托社区居委会承办的事项,除经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之外的,应当按委托协议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第二十五条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以资金、实物、技术、信息等形式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第二十六条社区居委会应当依法建立独立的财务账户,按照规定健全财务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社区居委会应当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侵犯城市社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各区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若干意见厦委办〔2006〕32号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专院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执政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厦委〔2004〕26号)、《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政府令第120号)等文件精神,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全市社区工作者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中承担了大量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但社区建设正处于发展时期,社区工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影响了社区自治组织作用的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打牢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社区减负工作。二、进一步划清社区居委会职责,理顺工作关系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有关部门和各区、街道(镇)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一次梳理,进一步划清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对于社区自治性的工作,加强工作指导,由社区居委会自主管理,不要包办代替;对于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和条件;对于行政执法性工作,要依法办理,不能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担。三、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严格控制会议各区要在8月底以前,对社区挂牌情况进行一次清理。社区对外只挂“社区党支部”(或党委、党总支)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社区内的实体性组织如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等标牌悬挂于相应的服务地点。其他组织机构的标牌可以集中以列表的形式悬挂在办事大厅内显著的位置。没有实质性工作对象和任务的机构和牌子要及时撤销和摘除。需要社区居委会成员参加的会议,能合并的要合并,不能合并的会议,要压缩与会人员数量和开会时间。政府部门需要召开由社区居委会干部参加的会议,须经主管的市或区领导批准,并由同级社区办下达。街道办事处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社区居委会干部例会,对社区工作进行综合布置,科室一般不再召开会议。四、精简报表、台帐、上墙资料,严格印章使用管理有关部门对社区居委会填报的各类报表、各种台帐和上墙资料要进行一次清理,做到简洁、准确、实用。对于重复和流于形式的要及时清除。社区居委会每半年制定一次工作计划,撰写一份工作总结,统计一份综合性报表,报送街道办事处备案。各部门需要时可向街道办事处调用,一般不再向社区居委会索要材料报表。社区居委会印章的使用,不得超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随意要求社区居委会加盖印章,出具证明。五、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为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建立进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今后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需要进入社区并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必须向本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入。有关部门委托社区居委会完成的工作,要按照劳动与报酬相对应的原则,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保障工作经费。有关部门支付给社区的工作经费和奖励金由街道办事处统一接收,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拨付给社区居委会使用。六、规范社区居委会考评方法相关部门不再分头组织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考评,改由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每年组织两次综合考评,市出台考评办法,各区、街道(镇)组织实施。目前开展的“平安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示范社区”等荣誉性评比表彰活动,仍由相关部门组织,适用“一票否决”规定。今后除国家和省级开展的评比活动外,如新增加社区荣誉性考评活动,必须经过同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同意。部门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由委托单位组织工作验收,但不得带有考核、评比的性质。全市党群各部门涉及社区工作的,根据本意见精神做好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工作。2006年4月9日附件:厦门市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厦门市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执政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厦门市城市社区建设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推进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办发〔2000〕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社区工作是指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需要进入社区并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第三条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工作进社区必须本着有利于城市管理、有利于社区建设、有利于服务居民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不得随意把自身职责范围内应独立履行的工作任务转移到社区,增加社区的负担。第四条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需要进入社区,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必须向同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凭市或区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核发的“社区工作准入通知书”接纳申请单位进入社区的工作。否则,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第五条社区工作申报程序。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审核”的原则,市、区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分别负责同级有关单位工作进社区的审查和管理。(一)申请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同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办公室提交《厦门市社区工作准入申请表》,写明进入事项、进入时间、配备的工作人员、下放社区的相应权力及划拨的工作经费等。(二)市、区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办公室收到申请后,应根据进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性质,采取召开协调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相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意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进社区工作审查,并报送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审批。(三)市、区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根据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办公室的审查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对批准进社区的工作颁发《社区工作准入通知书》。(四)申请单位持《社区工作准入通知书》与街道办事处联系,由街道办事处协调社区居委会按照有关要求落实进入事宜。(五)由区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批准的区直部门工作进入社区应向市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办公室备案。第六条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委托社区居委会完成工作,应按照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相对应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确定经费标准,确保人员和经费落实到位。第七条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工作进入社区,一般不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对口办事机构,不挂牌子。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事项、工作职责原则上不再上墙,一律通过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公告。第八条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临时性工作,在工作任务完成后,由委托单位进行工作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同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办公室。第九条市、区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