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书法一、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美学特点。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林语堂散文的风格特点。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林语堂;散文特点;中国书法;韵律;和谐。
2.内容提示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美学特点,书法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及书法的内在精神特征。其中融注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见解。三、作者生平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四、作者作品1.作品概述《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又名《吾国吾民》)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2.重点作品①《中国人》:又名《吾国吾民》,是林语堂写的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1935年由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轰动,被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曾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②《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③《京华烟云》:小说故事发生在1900年~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性格转变、命运选择、抗争与牺牲的展示来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④《苏东坡传》:《苏东坡传》于1947年发行,这本书在当时,对于现代全部中国是第一部关于苏轼的学术著作,对于现代人写名人传记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如何评价苏东坡这样一位历史名人有着全面的学术价值。五、创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人》(MyCountryandMyPeople)。《中国人》是林语堂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一本书,《中国书法》是其中的一部分。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Day)公司之约,1934年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H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该书是由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作序,在序的最后一段,她写到:“它事实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在书的开头的插页上,语堂先生这样写到:“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本文所用的版本是由郝志东和沈益洪翻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本文从艺术的韵律谈起,强调了书法在中国艺术韵律美中的独特地位,再结合书法艺术的历史,概括出书法美的基本精神——万物有灵原则,既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又将书法艺术与现代艺术建立了精神上的深刻联系。本文的突出特点是立意深远。文章谈的虽然是中国书法,但它融入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思想,是对中国艺术美一次全方位的审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文笔优美,叙述自然轻松,又具有清晰的逻辑性。2.相关评论林语堂的散文没有绚词丽语,也没有丝毫的说教成份,仿佛是知心好友间的娓娓闲谈,谈生活谈思想谈艺术谈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犹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尽管他的散文风格看似闲淡,却也并非散而无形,他对散文创作是有自己的追求。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从他的散文风格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中是力求达到他既定的理想化。因而,文如其人,从他的散文中便活脱脱走出一位自自然然,亲切闲适,学者式的林语堂来。七、练习1.选择题(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林语堂的作品()
A.《金粉世家》B.《风声鹤唳》
C.《京华烟云》D.《中国人》
答案:A
(2)对于中国书法与绘画,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本文()A.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节奏和韵律,它们只是分工的不同。B.书法表现着中国文人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而绘画更多地担负着各种意绪直观表达的任务。C.绘画总是有一个客体要传达,而一个写得很好的字却只传达它本身线条和结构的美。D.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答:D2.填空题本文从(艺术的韵律)谈起,强调了(书法)在中国艺术韵律美中的独特地位,再结合书法艺术的历史,概括出书法美的基本精神——(万物有灵原则),既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又将书法艺术与现代艺术建立了精神上的深刻联系。3.简答题林语堂曾说:“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在本文中,作者是怎么从新矿中掘取材料的?答:比如在谈到中国书法的冲力之美时,他把冲力之美与纯静态之美做了对比,并举了高尔夫球赛的例子:“这种冲力之美与纯静态之美的区别,有如一个人站立或静坐之图景,与挥舞高尔夫球棒或把足球猛一脚踢上天时的图景的区别。又如一位女士把头往后一仰的照片,要比她正视前方的照片动态感更强。八、研习与思考结合作品,思考“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的含义。 答:这主要是源于作者对书法艺术美的深入理解。他强调书法艺术美的核心在“韵律”,而韵律之美正体现为运动,因为作者认为“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这是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一种深入独到的见解。体会本文在“中国书法”介绍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答:作者在论“中国书法”背后蕴含着深入的美学思想,最基本的是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即万物有灵原则,这一观点将人类艺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个整体,是中国道家思想文化的一种体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仿照本文的体例,写作一篇介绍中国文化其他方面(如京剧、绘画等)的文章。答:略。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1.电视剧《京华烟云》:小说《京华烟云》看上去是描写姚木兰奇女子的爱情家庭,实际上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性格转变、命运选择、抗争与牺牲的展示来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它曾经两度被改变为电视连续剧,赵雅芝和赵薇打造了不同版本的“姚木兰”。2.电视剧《风声鹤唳》:《风声鹤唳》是《京华烟云》的姊妹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行为不羁的女子,精心刻画了她在战争的磨难中苦斗挣扎的命运,林语堂先生自认为,从《风声鹤唳》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斗争的历史画卷。电视剧做了非常大的改动,被称为中国版《乱世佳人》,剧中汇集了伊能静、王亚楠、李立群等知名演员。3.林语堂故居:两处:一为闽南平和县(故居内陈列着林语堂的部分著作和他各个时期的照片、林语堂当年的餐桌和他就读铭新小学时的讲台桌、蓑衣、竹斗笠、米桶、洗菜盆等生产、生活物品以及社会各界书法名家为故居创作的书法作品)。二为台北。在台北故居中,有一台他发明的打印机(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和中文检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9年商务印书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舒震东式华文打字机”,由舒震东结合日文打字机的相关技术研制而成。中文打字机在最初,都有一个容纳常用字的字盘,别的字则按照使用次数的多少放在另外的字盘里,需要的时候由打字员找出来放在常用字盘。使用这样的打字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林语堂决定借鉴外文打字机,发明一个更为简单快捷的打字机。林语堂自己的畅销书,一般都交给赛珍珠夫妇经营的公司来出版。在研制打字机的过程中,资金不够,他曾试图要求公司预支稿费,但是被拒绝。后来古董商人卢琴斋先生借给他了一笔钱,他又向银行申请了贷款,这才有了自己发明的打字机。林语堂的打字机一直到1946年5月才完成,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64个键盘取代商务机器的庞大字库,储存7000字。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战火中,没有人愿意出资大量生产,他的发明还是没能派上大用场。)十、延伸阅读写意释怀生生不息——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蒋平畴中国的书法艺术异彩纷呈,有读不完的形态让我们探赜索隐:有道不尽的意韵教我们钩深致远。也许我们今天去观照一个完整的传统书法世界的时候,好象曾拥有的文化特征已经在“淡隐”,但这土生土长的书法所一直具有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还在沿传,这个艺术世界,还会成为中国人赖以坚守的精神家园。书法精神在当代意义下:如何转化为自身的再造与自我认同的再生资源,既需勇气,又需毅力。清人刘熙载说过:“写字者,写志也。非志人高士,讵可与言要妙。”志人高士,往往都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不是一时冲动,也不只逗留于主观见解,而是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与时代风尚的积累,而在积累过程中,无论研习创造,当具有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与饱满的激情。明人袁中道说”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还有作始。”大书道上,或囿于末流,或勇于作始,或互有转化。若统而观之,乃是各自具有的那一种倾向性的观念在起着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观念容许调整与变换,但在与书法结缘过程中,逐渐形成怎样的一种观念则不可等闲视之。在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里,文字的组合,作为语言文本,其功用与隐寓有其特定的旨归,但从艺术特质而言,表现的是一种情感,与音乐颇为仿佛,无怪人们常常将之喻为“无声音乐”。千百年来,不断有人从山阴道上“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名唱与流水曲觞的“兰亭”遗迹里赢得了快意,书圣王羲之那一种风流倜傥、外美内慧得到了难以忘怀的意会。具有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作品,心痕的含金量是真诚。真诚本属与生俱有,然而,由于后天培养与保持的力度不同,以及相关因素差异,人们之间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表现,而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由于各种缘故而产生种种差别,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调主体修养,“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苏东坡不就这样慨叹:“天真烂漫是吾师”,视天真烂漫为一种理想,则需要主体具有高度的入情入理的摄合能力去化解与张扬。体悟中国书法的宇宙意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感应与时间意识是人的智能和体悟达到成熟的一种标志。“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书法家的笔墨运动,居然能够裁成一相,囊括万殊,渗透着体物入微的观念与联想,于巧智与隐意识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生命所在:在必然与偶然之间,找到了栖息之地,获得完全可以张扬开来的方式。这个方式的形成,一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能耐,那生命的鼓点在作品里就会更加响亮。事实上,作为艺术家,不能没有高超的招数。在当今书坛上,有时人们羞于谈技艺,可是那看似既省力又恣肆,且能极其目然表现的功夫,何尝不是出生入死的千锤百炼才“死去活来”。艺高胆大,才会援翰濡墨,巨细精熟,远近出入能动静互济,而分行布白,润形生色,寄寓取意能情深调合,这是何等自在。提倡具有这样一种真功夫、活本领,甘苦相知,不亦乐乎?俯仰古今,体察书法艺术意蕴,无论从宜,还是发现,自当不求功果圆满,但能寓赏存精,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书法之美妙,犹“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惟具慧眼,才能悉其三昧。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何以“上”,何以“中”,何以“下”,靠的是“眼力”辨识。一个艺术家,没有形成一个独到的眼光,审视面临的一切,所做的将是平庸的。袁中道说的好:“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的确,有眼力,具智能,才有可能出类拔萃。书法艺术生生不息,所形成美的世界,鸾翔凤翥,云到雨施,有朝晖晚霞,有沧海桑田,涵泳着人的生命形态与情感冲动,统楫着阴阳、刚柔、虚实,无论面对过去,还是走向将来,都需要我们在捕捉或者发现、酝酿或者传达的过程中,将所把握的万千种感觉集于一念头之间吐纳,或为笔墨所役,“秋毫未合天地隔”,或敞开心扉,“真如天上落将军”。梦笔生花,乃妙手与妙眼所见的一刹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兰亭序》因景生情,《祭侄稿》因事激怀,《黄州寒食诗帖》抒写心境,《韭花帖》小叙雅怀,在各自随机性的兴会搦毫中,那种种微妙感觉在心无芥蒂的流程中化解了。如果将他们各属必于自己的那一种笔墨感觉,置于各自一生作品作比较考察,我们将会十分惊讶,尽管他们笔墨意味有此一时彼一时的变动或发展,但那感觉脉络中始终萦绕着一以贯之的独特标举的气息。历览书法大家大都如是,在“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兴会之时,产生许多意外。在炼就慧眼,找到感觉的过程中,能否臻入佳境,悟出门道,是至关重要的。弘一法师有一次在鹭岛南普陀寺谈书法,曾引用《法华经》一句话,并改了一个字,用之论述书法境界:“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法”改为“字”),在法师看来,世间无论那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所能解释的,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体悟,才能达到艺术最上乘境界。无怪他对僧众说“能十分学佛法,写的字也可以十分进步”,可不,“事境俱忘,千山万水,”“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门道何在,指向何方,全由你自己体悟。戏剧界有傻把式,假把式,真把式之分,书坛亦类似。能写能悟,以至应目手熟,有了感觉,心精意会,别具慧眼,畅神觉醒,悟出门道,成了真把式,那明灿烂的书法世界,不就“系着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易传》中所曾提倡的刚健有力、日新盛德、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支撑过多少人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自我实现的人生旅途中,不知要跨越多少苦涩与快乐并存的门槛,理想实现谁不渴望,但事与愿违,随时可能一入魔道,终身苦海。在书道上,各人进取听任所便,但防患未然,戒卑、戒躁、戒俗、戒贪,务须一一应对。历史上多少志人高士终其一生坚持真理,坚信自己,不折不挠,不竭进取的恢宏气概教人为之动容。一个书法家如果能够移用这种进取精神烛照自己艺术发展,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大道直行。当然对于任何一位从艺者,即便是奇才,都无法确定自己能做到独一无二,可是勾画起自我蓝图,不但可以,而且必要,要确立自信,祛除自卑。也许所勾画的蓝图,是个梦,但心中升起了太阳,充满活力,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很难想象,从艺者一举手,一投足,顾望四惑,心情怖畏,究竟会做些什么。戒卑,则应该勇敢面对,志存高远,“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惊世俗,浑是胆,敢与造化争纤毫。唐太宗曾说“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还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无论研习,还是创作,应当心静气舒。古人“书无百日工”的经验总结,讲的是研修书法的长期性,殊难短平快,实在是急躁不得。戒卑乃敢于塑造自己,但探究书法三昧,欲速不达,应当戒躁,前人云“书是君子之艺”。君子自信,但不自以为是,五岳之外,别有他山,向内开掘,向外求知,见贤思齐,锲而不舍。书法若一味囿于小技,必陷于泥沼难以自拔。“胸中原有云烟气,浑洒全无八法工”,刘熙载评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确,右军的质朴与文采,劲健与婀娜,雄伟与妩媚,法则与自由,对立与和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既宁静高雅又潇洒风流,那字里行间殊难找到一丝“躁”的气味。当代书坛,虽不乏急功近利现象,但苦行曾有之,探险者有之,已有许多人士开始平矜释躁,静心思考,调整步伐。在文艺发展史上,雅与俗天生一对,既偕行又较劲,象书卷气与书本气,象书生气与江湖气。关于书法雅俗话题由来已久,对之讨论,虽不免见仁见智,难以说情,但又不能不说。米芾说颜楷“入俗”,刘熙载则认为颜书“变法出古意”,他们从不同层面阐释得出不同判断,但我们若从颜鲁公一生所形成书法系统人作比较,就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就其楷书而言,早年《多宝塔》偏俗,而晚年《麻姑仙坛记》不无高古,《勤礼碑》显以妩媚,《颜家庙碑》则见静穆,晚年楷书较之早年,依然有其妩媚一面,但超迈独特面自已形成,摒去了原先“俗面孔”,有雅的转化,仅以这三种晚年碑记观之,则又具有雅俗比较的层面,相较之下《麻姑山仙坛记》益觉高古。无怪,康有为评曰:“鲁公诸碑,当此为第一也。”《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将之当作字典看待,诚为可贵,但以书当作品赏析,却只是怀仁和尚集字而已。“集字”较之右军其它传世摹本,虽仿佛亦“字字珠玉”,但却偏偏失却了右军特有的雅意。从受众角度审视,初观好看而不耐看者,俗气居多,相反能独迈突兀,不无雅致存。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书法何尝不是这样。不少时候,俗与雅只一步之遥,怎样认定与适从,各有思量,难以强求,但不能不明白雅与俗的倾向性。在书道上,扫除繁芜,绝去庸俗,当是共同愿望。倘若具有超越自我之意识,能高标准,高起点并以精见长,当脱胎换骨,发见风雅。书法艺术尽管千姿百态,但对于文与质如何结合,“中和”当如何取向,“观物观我”应怎样疏解,面对经典是拒绝还是接受,怎样运化“临事从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拨一拨 北师大版
- 2025年中学职务岗位聘用合同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 ▏沪教版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卷(易错题)-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含答案)
- 2024年快速热处理设备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灌装包装设备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年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届黑龙江省“六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 别墅家装保障合同范本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的范文
- 《物权法》本科题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课件 学习情境6:电机控制系统检修
- 厨房菜品出品标准培训
- 202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单片机的超市自动存储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8700字】
- 保证金退还协议书
- 2024年银行考试-商业银行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 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
- Nikon尼康D3100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