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 教案-课用_第1页
国殇 教案-课用_第2页
国殇 教案-课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山中学教案模块:选修单元:三课型:新授课授课日期2009年12课题国殇教学目标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教具方式双主互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介绍屈原及《楚辞》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1.关于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卒、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也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2.关于《楚辞》《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3.关于《国殇》它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首。《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为什么最后要祭到人鬼的国殇?因为从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经和秦国交战,大都是秦胜而楚败。(可参改“背景”)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固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国殇(shāng)被(pī)犀甲车错毂(gǔ)旌(jīng)蔽(bì)日躐(liè)余行(háng)左骖(cān)殪(yì)挚(zhí)四马援玉枹(fú)天时怼(duì)霾(mái)2、熟读生字词后,逐个从字面上解释句子。3、讲解诵读规律,《楚辞》为七言,上四下三拍。此诗可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兮拖长声。也可细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注意每句的重读音。三、讨论研究1、《国殇》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前十句是叙,后八句是赞。叙赞结合。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接下六句写激战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提问:作者在战斗开始后的情况,为什么要从敌我双方两个方面描写?用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反衬楚方将士的奋勇、善战。提问:“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仅仅说明伤亡惨重吗,还突出了什么精神?不仅点明楚军的伤亡情况,还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2、第二部分主要表示对陈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歌颂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这不仅再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武形象,而且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扬。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垂不朽。提问:(1)、指出楚军将士在战场上宁死不屈英武形象的诗句?带长剑兮扶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2)、指出最后两句与主题的关系?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国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3)、总结本诗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国殇》的艺术特色《国殇》反映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是一篇场面描写广阔悲壮,情感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本诗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突出了“三个既写三个又写”: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三个结合是什么?在写法上,做到了三个结合: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暗写敌人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使之互相补充、映衬。更加凸现战斗场面。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前者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提问:这种叙赞结合的写法对突出全诗中心的作用是什么?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