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课件_第1页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_第2页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_第3页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_第4页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麼是比較文學在法國,19世紀的學術界深受以社會學家孔德(1798—1857)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思想的影響。這種時代背景下,以實證性影響研究為基本特徵的法國學派便應運而生。其主要理論代表人物是梵·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亞(1921—2011)。法國學者提出,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而是國際文學關係史,是國與國之間的文學相互影響關係的研究。波斯奈特的《比較文學》當時,波斯奈特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任教,其《比較文學》一書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比較文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對文學的本質、相對性、發展的原理、比較研究等許多問題作了精闢的闡釋。波斯奈特對比較文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的認定較為寬泛,認為文學發展的內在特徵和外在特徵都是比較文學研究的目標,實際上包含了後來的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010302

圈外人對比較文學的挑戰比較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接連不斷的質疑和挑戰。圈外人對比較文學學科合理性的挑戰,最突出的代表是義大利著名學者克羅齊(1866—1952)。他認為:“‘比較’是任何學科都可以應用的方法,因此,‘比較’不可能成為獨立學科的基石。”“看不出比較文學有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能。”由於克羅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他的強烈反對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有學者認為,克羅齊是“帶著與比較文學公然為敵的獨裁觀念,在各種場合用種種不同的沉重打擊來對付我們這門學科,並將它幾乎打得片甲不留”。而“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這句名言恰恰是擋住克羅齊等學者攻擊的最好盾牌。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010302梵·第根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法國學派理論的第一人。他總結了法國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並在實證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建立起一套嚴密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一方面,他以“國別文學”、“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對文學研究進行劃分,以影響研究為主軸,為比較文學開闢了獨立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將比較文學的可比性確定為文學的同源性,從而為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學理依據。以此為基礎,他以影響關係的起點、仲介、終點“三點一線”構建了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三大理論支柱,即流傳學、媒介學、淵源學。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010302在梵·第根之後,法國學派的學者們並未糾正他的偏頗,反而變本加厲,進一步縮小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範圍,以求對比較文學概念進行所謂的“精確化”。法國學派的另外兩個代表人物——卡雷和他的學生基亞,就主張窄化比較文學:卡雷在為基亞《比較文學》一書撰寫的序言中公然拋棄梵·第根有關“總體文學”的論點,只強調實證主義的事實聯繫;而基亞則走得更遠,明確地完全否定了“總體文學”。於是,法國學派對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受到以韋勒克(1903—1995)為代表的一些美國學者的挑戰就在所難免。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韋勒克指出:“‘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之間的人為界限應當廢除,‘比較文學’已成為專指超越某一種民族文學界限的文學研究的術語。”010302雷馬克的定義貢獻之處在於它強調了平行研究。雖然韋勒克批評該定義仍有“人為的限制”,而另外一個美國學者韋斯坦因(1925—)卻認為它為比較文學所設置的“圈子”太大,因為他並不主張把文學現象的平行研究擴大到兩個不同的文明之中。不過,雷馬克的這個定義為美國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卻是不爭的事實。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美國學派平行研究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便凸顯出來。這就是美國學者雷馬克(1916—2009)所說的:“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分析以往得失、總結前人經驗,本教材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對比較文學做出如下定義:比較文學是跨越不同文明、不同國家和不同學科的文學比較研究。在這種跨越式的比較研究中,比較文學主要探討各種不同語境下的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與變異性,它以實證性影響研究、平行研究、文學變異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研究目的在於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審美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瞭解與整合,從而推動世界文學共同發展。第一節比較文學的定義概要比較文學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文明、跨國界和跨學科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尋求比較的學理依據,是比較文學研究賴以存在的邏輯上的可能性。在比較文學發展的不同時期,這種學理依據是不斷發展的。總體而言,比較文學的可比性由三個方面組成,即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與變異性。第二節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同源性媒介學、流傳學和淵源學是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理論支柱,其研究對象是存在著事實聯繫的不同國家的文學,其研究目標便是通過梳理“影響”得以發生的“經過路線”,確定兩種或多種文學間的同源性關係。依據梵·第根的觀點,這種“經過路線”由至少三個要素構成:“起點”(放送者)、“到達點”(接受者)和“媒介者”(傳遞者)。而由於一個國家的“接受者”相對於別的國家來說往往擔當著“傳遞者”的任務,所以這三個要素在比較文學研究者看來是同等重要的。

類同性比較文學發展到以平行研究為特徵的美國學派時,影響研究的束縛便得到突破,可比性的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而類同性是迥異於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美國學派平行研究的鮮明旗幟和突出特徵。具體來說,類同性是指沒有任何事實聯繫的不同國家的文學之間在風格、結構、內容、形式、流派、情節、技巧、手法、情調、形象、主題、思潮乃至文學理論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相似或契合之處。由此看來,以類同性為特徵的平行研究,將彼此毫無直接影響和親緣關係的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學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對比較文學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推進,其所主張的類同性更是對比較文學可比性內容的進一步拓展。第二節比較文學的可比性

異質性與變異性跨文明研究是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基本特徵,而異質性則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論前提。如果在跨越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忽略了文明異質性的存在,我們的研究便會陷入簡單的同中求異——比如有可能把中國文學變為西方觀念的注腳,也會陷入簡單的異中求同——比如只是進行一種淺層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異質性就成了跨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可比性的最基本內容。但是,我們的比較文學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找到異質性,根本目的還在於實現研究的互補性。影響研究雖然關注了同源性文學間“起點”(放送者)、“到達點”(接受者)和“媒介者”(傳遞者)這三種關係、三個方面,但它忽視了出自同源的文學在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傳播與交流中,註定發生並事實存在的文學變異。這些變異表現為形象的變異與接受的變異,甚至是“他國化”式的蛻變,這種現象的產生源於在語言翻譯、文學形象、文學文本以及文化等不同層面產生的文化過濾、文化誤讀以及“創造性叛逆”,而比較文學變異學所研究的正是這些內容。顯而易見,變異性自然就成為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中可比性的核心內容。第二節比較文學的可比性第二節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因此,我們需要打破歷時性地以學派學科理論為區分的比較文學學科建構模式,從共時性角度重新整合現有的學科理論資源,建構起一套較為完善、更為科學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新範式。簡單說來,這種理論新範式以“跨越性”和“文學性”為基點,體現為一個特徵,即比較文學是一種具有跨越性的研究。同時,這種理論新範式涉及三大研究領域,即比較文學包含著對不同文學體系之間的實證性影響研究、文學現象交流中的變異性研究以及沒有影響關係的平行研究。能否劃分、建構一個合理的理論體系,是決定一門學科是否具有學理上的科學性的問題,比較文學也不例外。就當前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來看,學界主流的做法是將法、美學派兩個板塊或者法、美、中學派三個板塊的學科理論模式進行簡單的相互疊加。這種做法有可取之處,但歷時性地以學派理論來對學科理論體系進行板塊劃分,仍存在著明顯的理論缺陷。第三節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徵與三大領域我們在這裏堅持比較文學的跨國界研究,是為了對法國學派與美國學派的理論實踐表示尊重,並向比較文學的“世界性”學科胸懷表示敬意。法國學派在研究中關注國與國之間的文學關係,卡雷提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繫”並堅持在跨國文學史的關係研究中延伸國別文學史的研究範圍。美國學派雖然提出重視國與國的平行比較,並在研究實踐中突破文學關係史的限制,但他們仍然對比較文學的跨國界研究特別重視,比如雷馬克就在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中提到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對中國學派來說,跨國界研究依然並未過時,我們仍然認為它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基本特徵之一。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徵:文學跨越性研究最先提出跨學科研究的是美國學者雷馬克,他主張比較文學除了跨國界文學研究之外,也應“把文學和人類所表達的其他領域相比較”同時,為避免這種研究過於寬泛,他還提出了“系統性”的限制。該主張將比較文學的範圍拓展到跨學科的研究,即比較文學對文學和人類其他一切學科領域都可以進行跨越性的比較研究,唯一的限制就是這種比較必須屬於文學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進行的系統性比較。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開拓了文學研究的視野,一經宣導,就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學科範式。作為對比較文學學科研究的推進,跨學科研究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它也自然應該被納入文學跨越學的研究範疇。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徵:文學跨越性研究跨文明研究的提出是對以往我們所講的跨異質文化研究的修正,它是一種更為確切的表達。我們認為:“如果說法國學派跨越了國家界線,溝通了各國之間的影響關係,美國學派則進一步跨越了學科界線,並溝通了互相沒有影響關係的各國文學,那麼,正在崛起的中國學派必將跨越東西方異質文化這堵巨大的牆壁,必將穿透這數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溝通東西方文學,重構世界文學觀念。”雖然“跨異質文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不如“跨文明”一詞更能凸顯比較文學在新的歷史階段所進行的中、西(或東、西方)文學的比較研究的特點。因此,提出比較文學的“跨文明”研究更為確切。可以說,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發展的新階段,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學科理論的立足點,也是文學跨越學研究的新領域。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徵:文學跨越性研究

(一)實證性影響研究雖然以影響研究為基礎的國際文學關係史理論的提出,標誌著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誕生,但是由於法國學派過於強調影響研究的實證性,以致影響研究在學科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懷疑和非議。美國學派就針對其無視審美價值、單純強調科學實證而展開過猛烈攻擊。他們認為,比較文學不應該只是文學史研究,它也應該包括文藝批評和美學批評的內容。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另一方面,影響研究想要從文學藝術的外部研究來揭示其內部的規律性,正如卡雷所說,這“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而且經常是靠不住的。在這種研究中,人們往往試圖將一些不可稱量的因素加以稱量”正是這種縱向的國別文學史和橫向的國際文學關係史,才形成人類文學發展的網狀結構。而比較文學的文學關係史研究的一個任務就是改變以前單一的縱向國家文學史的研究模式,以世界性的開闊眼界來描述這種縱橫結合的文學發展的網狀結構。這種網狀發展模式也促使我們重新定位和理解文學發展的動力,即文學發展的動力是縱向的繼承和創新與橫向的比較和借鑒的一種合力。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雖然有以上懷疑和非議,但結合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初衷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將影響研究重新定位為文學關係學的實證研究更為合理。事實上,法國學派的文學關係學研究屬於文學史研究的範疇。在法國學派眼裏,比較文學在於橫向比較、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學史,也可以稱之為不同國家文學體系之間的文學關係史研究,它是對縱向研究的國別文學史的一種補充。

(二)變異學研究將文學變異學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理論範疇,是我們首次在《比較文學學》一書中比較系統地提出來的。該理論範疇以文學變異性為基點,通過對不同國家之間文學現象交流的變異狀態進行研究,以求對文學變異現象的內在規律性做出合理的闡釋和解答。具體說,文學變異學研究分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語言層面變異學研究,也就是翻譯學或譯介學研究。它主要是指研究文學現象穿越語言的界限,通過翻譯而在目的語環境中得到接受的過程。二是民族國家形象變異學研究,又稱為形象學。其實,並不是所有學者都贊成將形象學歸入比較文學研究的領域。基亞曾在其《比較文學》一書中辟出專章“人們看到的外國”來討論形象學,認為形象學給比較文學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但韋勒克並不認可基亞等人的這種嘗試,他認為形象學只是一種“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史研究”不過,隨著社會科學理論日新月異的發展,形象學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可,它本身也從原來的實證性關係研究發展為對文學和文化的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三是文學文本變異學研究。該研究關注的是文學文本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可能的變異,因為文學接受的過程存在美學和心理學因素的滲入而可能發生無法實證的變異,所以它屬於文學變異的範疇。四是文化變異學研究。如我們前文所提到的,比較文學研究是一種跨越異質文化的研究,它要面對的必然是“文化模子的歧異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學的模子的歧異”而文學因文化模子的不同所產生的變異中,文化過濾的現象最為突出。所謂文化過濾,是指在文學交流和對話過程中,接受者一方因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傳統的影響所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傳播者一方的文學資訊進行刪改、選擇和過濾的一種文學現象。五是跨文明研究,典型的理論就是文明對話與話語變異的問題。生於耶路撒冷的美籍文論家薩義德早就提出了“理論旅行”的觀點。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

(三)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由美國學派所宣導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它與跨學科研究一起構成了美國學派的理論基礎。該研究旨在打破法國學派的人為設限,主張在實踐中將沒有實際接觸和影響的兩國文學或多國文學、文學與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或藝術門類加以比較研究。平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兩種,即類比與對比,包括直接比較與間接比較,前者指作品與作品、理論與理論的比較,後者指一國理論與他國作品的比較、其他學科理論與文學作品的比較等。平行研究的具體對象包括主題、文體、風格、技巧、原型、神話、思潮和文學史等。平行研究主要關注點為文學性,即力圖通過求同辨異,把握文學發展、藝術創作、文本結構等方面的規律以及作品的審美特點和價值等。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不僅使美國學派得以確立,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比較文學研究領域,使其在方法論上得到了突破性進展,促進了該學科的體制化。該研究方法在拓展比較文學跨越性的同時,也豐富了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內涵,使類同性和綜合性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事實上,平行研究就是一種類同性的研究,即在沒有直接影響的不同國家的文學現象之間探求契合之處或相似點;而跨學科研究則體現了綜合性研究的特點。可以說,面對學科知識日趨單極化和零散化的局限性,美國學者以綜合性的思維方式進行科際整合,在多種學科關係系統中來考察文學,這不僅是對文學研究方法和視角的豐富,更為有效揭示文學的本質特徵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總的來講,無論是平行研究還是跨學科研究,終極目的都在於尋求人類文學現象的普遍規律,這不僅是美國學派的學理基礎,也是比較文學學科的學理旨歸。比較文學研究三大領域本章思考題1你怎樣評價比較文學的定義之爭?你認為本教材所給的定義與前人有什麼不同之處?2什麼是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如何理解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內容?3試述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徵。4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影響研究第一節

影響的類型第二節

流傳學第三節

淵源學第四節媒介學美國比較文學學者約瑟夫·T·肖認為:“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的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作家的影響。”[法國學者朗松認為:“所謂特定含義上的‘影響’,我們可以下這樣的定義: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由它而產生出另一部作品的那種微妙、神秘的過程。”“真正的影響,是當一國文學中的突變無以用該國以往的文學傳統和各個作家的獨創性來加以解釋時,在該國文學中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情狀——究其實質,真正的影響,較之於題材選擇而言,更是一種精神存在……是得以意會而無可實指的。”影響的定義所謂“影響”,就該詞的本義而言,是指某種力量的運動對另一方所發生的作用。影響是一種現實存在的、無法否認的現象。在世界文學的漫漫長河中,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學都是在互相借鑒和互相影響中不斷發展的。任何一種文學現象、一種文藝思潮、一位作家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人或者受到他人的影響。第一節影響的類型美國比較文學學者約瑟夫·T·肖認為:“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的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作家的影響。”法國學者朗松認為:“所謂特定含義上的‘影響’,我們可以下這樣的定義: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由它而產生出另一部作品的那種微妙、神秘的過程。”“真正的影響,是當一國文學中的突變無以用該國以往的文學傳統和各個作家的獨創性來加以解釋時,在該國文學中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情狀——究其實質,真正的影響,較之於題材選擇而言,更是一種精神存在……是得以意會而無可實指的。”第一節影響的類型01030204(一)正影響正影響指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都較為先進發達,其文化、文學有能力遠播其他民族,並給予其影響;同時,它並未因自己的優勢而拒絕接受和吸收其他國家在文化、文學方面的影響。(二)反影響反影響是指一國文學希望從反面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國的影響,主要是企圖通過對他國文學的批判和否定,以產生從反面維護本國文學傳統的影響。與正影響相比,反影響不是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地吸收他國文學的營養以促進本國文學的發展,而是企圖批判和否定他國文學以維護現有的文學傳統。(三)負影響負影響是指接受者以選擇的態度,從影響者處吸取反傳統的因素,以創作出與放送者傾向完全不同的新文學的現象。(四)回返影響回返影響是指一國文學中的某些因素為某個外國作家所接受並對其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又回返到放送者國家的現象。第一節影響的類型05070608(五)超越影響超越影響是指某些作家作品在國外的影響大大超出在本國範圍內的影響。超越影響現象在文學史上是比較常見的,通常與作家、作品在他國被接受時的“文化語境”有很大的關係。(六)虛假影響虛假影響是指有意用虛假的異國題材內容給自己的作品增加審美情趣的現象。例如英國作家希爾頓1933年所著風靡一時的《消失的地平線》對我國西藏的描寫。(七)單向影響單向影響是指一國文學單方面接受別國文學影響而沒有或不可能產生反影響的現象。當然,從絕對的角度來說,國與國之間的文學影響都是雙向的,這裏講的單向影響是相對的。(八)雙向影響雙向影響是指兩個國家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現象。這種文學之間的雙向影響是絕對的,因為兩個或多個國家的文學在交流的過程中會互相借鑒。第一節影響的類型0910(九)直接影響直接影響是指一國文學影響到另一國文學,其間沒有插入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比較典型的直接影響的例證是日本的《古今和歌集·序》與中國的《毛詩序》之間的關係。(十)間接影響間接影響是指一國文學影響另一國文學,其間經過了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各種媒介。有的時候一國文學對另一國文學產生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經過中間的媒介,間接地產生影響。第一節影響的類型第一節影響的類型STEP01STEP02STEP03STEP04定義流傳學研究作家、流派、思潮在外國的影響,關注其在外國的際遇與評價,也被稱為“譽輿學”。流傳學屬於傳統的影響研究範疇,而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最早的研究方法,流傳學後來成為比較文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的產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原因。流傳學的特徵:屬於實證性研究。第二節流傳學一、流傳的定義01020304從歷史上來看,歐洲各國在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歷來聯繫密切,就大規模的文學交流而言至少有三次:文藝復興時期,啟蒙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特別是對比較文學的發展推波助瀾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促使文學批評界悄然興起一種新的比較文學思想。它主要秉承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理念,同時又接受了法國浪漫主義先驅斯達爾夫人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注重文學發展和社會狀況之間的相互關係,要求用歷史比較方法代替古典主義的純文學批評等特徵。這引發了當時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一股新風氣。例如法國浪漫派強烈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主張文學超越國界,頗為注意文學的國際性,而且注重探索作者的環境、性格以及不同作者與作品之間的影響關係;同時強調描寫異國風光,表現異國情調,重視搜集中世紀故事和民間文學作品。這不僅促進了民俗學的興旺發達,也拓展了比較文學研究的規模。第二節流傳學二、流傳學的實證性特徵和研究範圍簡而言之,流傳學是“實證性”的“文學關係”研究。因此,它的特徵表現為具有實證性,研究對象是文學關係。首先,當屬關於流傳學的“文學關係”,梵·第根把比較文學研究對象限定在“兩國文學間的相互關係上”,他說:“地道的比較文學最通常研究著那些只是兩個因數間的‘二元的’關係。”美國學者韋勒克曾援引法國學者巴登斯貝格的觀點:“‘比較文學’的另一種含義限定於對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的關係之研究。”按照梵·第根的觀點,流傳學屬於影響研究範疇,而影響研究的關鍵就是考察經過路線的放送者、傳遞者和接受者這三者之間的傳遞與互動。影響研究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研究:從接受者出發,對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響追根溯源,這就是所謂的淵源學;從傳遞者出發,研究溝通放送者與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譯、改寫、模仿、引述等,這就是屬於媒介學的內容;從放送者出發,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等對他國文學、文學創作者的影響,這正是流傳學的研究範圍。二、流傳學的實證性特徵和研究範圍大致可以把流傳學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接受者國家和作者對作為放送者的外國作者的認識(包括其評價、介紹等)。(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體作品的影響,其對放送者的評價如何?(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體、風格、思想、情感、主題、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還是間接接觸作品,是直接閱讀原文,還是通過譯文或評論瞭解作品,譯本在其影響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5)文學界、出版界、讀者是怎樣接受這些作品的,他們的反應和情感是怎樣的?(6)作品的傳播情況如何,哪些階層受影響最廣?(7)影響的程度是淺層的,還是深層的?(8)影響的時間是短暫的,還是長久的?(9)是什麼幫助人們接受影響並使影響成熟,是什麼造成接受者對影響的選擇?(10)是什麼影響確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二)流傳學研究的影響類型屠格涅夫(1)放送者特別的精神、人格、氣質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多的是通過著作來實現的,其一是表現在整體上,如盧梭的作品以其坦率和對人類的愛、為人權而戰的勇敢熱忱及對理想的追求影響了全世界;拜倫詩歌桀驁不馴的叛逆精神,憂鬱、孤獨而冷嘲的獨特風格,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詩人。其二是表現在個體上,如巴金與屠格涅夫的關係便是如此。他們出身、經歷相似,屠格涅夫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激烈的反農奴制傾向,與巴金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一拍即合,而且他們都善於體察知識份子的複雜心理,善於把自己的熱情化作或熾烈、或抒情的文字流淌出來。(二)流傳學研究的影響類型(2)技巧的影響。這裏指放送者在創作中所形成的文體或藝術形式的技巧性的因素,對接受者造成的重要影響。從個體來看,例如魯迅就接受了不少俄國作家的藝術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訶夫和安特列夫的影響。他的《狂人日記》在作品體裁(日記體小說)、人物設置(狂人形象)、表現手法(反語諷刺、借物喻人)和結局處理(“救救孩子”的呼聲)等方面,都與果戈理有相似之處;他創作時平淡中的冷峻和含蓄、平凡細微處的深刻和凝重,得益於他最喜愛的契訶夫;他小說中現實與象徵交融的手法、悲憤沉鬱的基調,在一定程度上又與安特列夫的影響分不開。茅盾卻傾心於托爾斯泰,他認為“讀托爾斯泰的作品至少要做三種工夫:一是研究他如何佈局(結構),二是研究他如何寫人,三是研究他如何寫熱鬧的大場面”這些正是茅盾從托爾斯泰那裏得益最多的三個方面。契訶夫(二)流傳學研究的影響類型狄更斯藝術形象的影響。這裏指的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傳,如中世紀西班牙傳說中的青年貴族唐璜的形象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主題或題材的影響。在歐洲文學中,許多作家創作的主題和題材都源於希臘神話。如希臘神話中“主母反告”的故事:雅典王忒修斯之妻費德爾,向忒修斯的前妻之子希波呂托斯求愛,遭拒絕後自縊,其留下的遺書反誣希波呂托斯不軌,於是忒修斯詛咒希波呂托斯致死。(二)流傳學研究的影響類型狄更斯框範的影響。所謂“框範”,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種特定的空間或環境,如經典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風物、背景、社會環境等常常形成一種“框範”,對後世文學產生廣泛的影響。理論思潮的影響。這種思潮可以是哲學、政治、文學理論等多方面的。如歐文、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對20世紀的文學理論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等等。以上種種影響往往交叉進行和相互融合,例如一部歌德的作品,既可能產生藝術形象和主題、題材上的影響,也可能有創作手法以及歌德自身精神、氣質方面的影響。流傳學研究的內容因而變得複雜多變,但必須遵循實證的原則,即借助翔實的資料和縝密的考證。(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一)直線式影響所謂直線式影響就是“一對一”的單線式的直接影響,指放送者對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種文學思潮、一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二)輻射式影響所謂輻射式就是“一對多”,即指從一點出發,指向多個終點的影響,它可以是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種文學思潮、一國文學等對群體(多個或多國的接受者)產生的影響,因而是以放送者在眾多接受者中的影響和接受情況為研究內容的。(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三)焦點式影響焦點式影響是“多對一”,即多個放送者對一個接受者的影響。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作家可能受某個外國作家的影響最大,但同時也受一群作家的影響(這群作家可能是一個國家的,也可能是不同國家的)。(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四)交叉式影響由於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和放送者的多質性,這兩者之間的流傳路線會出現交叉,其表現的特點是:從流傳的方向和線路看,起點和終點之間並不總是單向流通,即作為起點的放送者同時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對終點的影響具有多質性。(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五)迴圈式影響由於接受者的差異性和放送者的多質性,這兩者之間的流傳路線也會形成一種迴圈。這種迴圈式影響是從起點出發,達到終點,最後又回到起點。這種影響更突出流動性、互動性,其研究模式最能代表比較文學的價值和意義。(三)流傳學研究的模式和實例分析第三節淵源學請你思考淵源學與流傳學的區別在哪里?淵源學的定義淵源學(Chronology),又稱“源流學”或“源泉學”,屬於影響研究的範疇。它主要是指以文學接受者為出發點,去探尋放送者的影響,也就是在比較文學視野中,揭示某一文學現象或作家的主題、題材、人物、情節、風格、語言等的外來因素,是一種對跨國影響淵源的實證性追溯和研究。淵源學的特徵首先,它是強調對跨國影響淵源追溯的研究。其次,淵源學必須以實證性研究為根基,強調對實證性資料的收集、鑒別、分析和論證。第三節淵源學其次,從影響的方式來說,還包括對口傳淵源的研究。梵·第根認為:“某一個聽到的故事,某一番講話,往往是一位作家的某一段文章,某一部書,並有時竟是全部著作的一個基礎。”最後,從影響的方式來說,它的最後一個形式就是對筆述淵源的研究。所謂筆述淵源,也就是見之於文字的淵源研究。因為它很容易被研究者實證,所以正如梵·第根所說,它“是最容易接近的”,也是被研究較多的一種淵源影響方式。對筆述淵源的考察,是非常強調實證性的。從影響方式來看淵源學的研究方式首先,從影響的方式來看,“印象”對作家自身來說是比較直接的一種體驗,這會影響到他的創作實踐。010302所謂孤立的淵源,又稱為“直線式的淵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從一件作品中找到另一國文學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說的,這種研究的關注點分為主題、情節和細節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實證關係考證。可以說,這種孤立淵源研究是對接受者和放送者兩者之間關係的一種直接的比較研究。與孤立的淵源研究相對應的就是集體的淵源,它也被稱為“圓形的淵源”,即研究一個作家如何接受許多外國作家作品影響,而並不是僅僅局限於一部外國作品或者一國文學影響的研究上。這種集體的淵源研究,因為涉及的範圍更為廣泛,所以在具體操作上面就更為困難一些。如果從影響的放送者角度來看,又可以將淵源學研究分為孤立的淵源和集體的淵源這兩種方式。從影響的放送者角度來看淵源學的研究方式媒介學(Mediology)是影響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不同民族、國家之間文學影響得以形成的仲介方式。媒介學站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學中間起交流、影響與傳遞的仲介作用,是把一國文學作品乃至文學思潮介紹傳播給另一國的仲介活動。起到仲介作用的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某個組織或在某種環境中起傳遞作用的事物。第四節媒介學(一)個體媒介在媒介學研究中,“個人”媒介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個體媒介者,常常是以個體對個體或個體對群體的影響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二)團體媒介團體媒介是指外國文學研究者的團體,由如沙龍、新聞、雜誌和社會環境組成。所謂團體是一些趣味相投、傾向一致的作家和翻譯家的聯合。沙龍體現了社交生活和談話傳統的光彩,尤其像斯達爾夫人的沙龍招待了許多國籍不一的著名的學者,在那裏融化了各國文學的分歧,探討了新文學的各種原則。(三)文字資料媒介文字資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種媒介,主要指見諸報刊書籍的作品譯本和文學評介等。很多被湮沒遺忘的作品,可能在報紙、雜誌上找到評論的線索。比較文學工作者要廣泛查閱那些對影響和傳播起過重要作用的期刊、報紙,尤其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外國文學期刊。媒介學的理論和方法翻譯的完整意義是將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以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傳播開去,因此,它是一種媒介。譯者又是媒介者。譯者對原作的選擇、改變、增刪,既體現了譯者對原作的興趣和欣賞程度,也體現了譯者對媒介作品的選擇。翻譯過程的技巧及跨越時空的溝通都與對原作的評價和批評有關。影響研究中許多論題在比較文學範疇內具有很大的意義,而翻譯則是影響研究中傳播媒介最重要的課題。翻譯可以將原文的風格、語言、文類、內容改寫為譯者自身國家的形式的文學傳統作品,可是有些語法、成語、隱喻、明喻無法介入本國語言。這樣,在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進行新的重整組合,以適應新的文學傳統。這就為文學影響關係的開端與傳遞創造了條件。標題標題標題標題標題媒介學中的譯者和翻譯因素媒介學重點是考證文學翻譯的事實。例如,通過同一作品的幾種譯本比較,包括同時代與不同時代的譯本比較,可以發現由於時代的演進、興趣的變化以及語言的發展,一個外國作品在傳播媒介過程中的變化會給人們留下不同印象。在譯莎士比亞戲劇《奧塞羅》的過程中,外國舞臺上的苔絲狄蒙娜的“一塊手帕”變為“手鐲”、“彩帶”、“束發帶”、“環形捲髮”等,就是譯本不同或時代不同逐次翻譯的結果。至於譯著中的序言及注釋,一般是譯者用批評和鑒別的眼光介紹著作者個人的思想及採用的翻譯體系等,也有關於外國作者被移植到本國過程中之變遷、傳播、媒介、影響之研究的種種論述等珍貴材料。直譯和轉譯是翻譯領域的常見現象,很多作品都經過一種或幾種語言的轉譯才為國人所知。如魯迅、郭沫若、周作人等,是通過日文轉譯英、法、俄等國的文學;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通過英文轉譯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作品。轉譯是相當普遍的,而且價值不可低估。徐志摩在《瑪麗瑪麗》序中,特別談到轉譯的問題。他說:“轉譯當然是一種障礙,即使不至是一種隔膜。翻譯最難是詩,其次是散文寫成的詩。《瑪麗瑪麗》是後一類。經過一度轉譯,靈的容易變呆,活的容易變死,幽妙的容易變粗糙——我們不能為我們自家的譯作昧著良心來辯護,但我們當然也只能做我們做得到的事。標題標題標題標題標題媒介學中的譯者和翻譯因素本章思考題平行研究類型學01一、類型學的定義與興起在世界文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些產生於不同時空、文化、民族、語言背景下的文學現象,彼此之間並無事實聯繫,但是常常會出現重合與類似現象。比較文學正是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文學作品的比較研究。它既有利於視野寬廣地比較探討不同文學中的類型的形成和特點,又能夠在此基礎上發現和探討不同文學類型在獨立發展以及在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流變。類型學(Typology)研究的目標就是對不同國家或民族同一類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節結構、藝術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間的異同加以聯類比照,在尋覓整體文學演進通則的同時發掘出相似類型表像下深層次的文化差異。一、類型學的定義與興起美國學派提出平行研究,重點就在於研究沒有事實聯繫的類同現象,也可以說重點是研究文學類型學。不過,對文學類型學最為重視的是俄國學者。俄國比較文藝學之父、“歷史詩學”奠基人亞曆山大·維謝洛夫斯基(1838—1906)一生致力於建立科學的總體文學史的學術理想,試圖把文學理論建立在對一切文學中重複的、可靠的現象的概括之上。在他看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類生活方式、社會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歷史階段存在著結構相似性,文學發展規律與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相一致,應當運用歷史的比較的觀點去研究各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學發展過程中相同或相似的東西。他廣泛地運用了相似的文學現象的類型對比法,積累了不同文化的豐富的文學資料,尋找一切可以作為對比的文學現象,對其進行比較研究。二、類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內容題材世界各民族沒有直接歷史接觸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內容題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現象,這是類型學研究中一個頗為引人入勝的領域。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學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生平遭際相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美國學者詹姆斯·A·哈維的《不同形象的普羅米修斯》一文對英國作家雪萊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和俄國作家萊蒙托夫塑造的“惡魔”兩個形象的比較就是一個極好的範例。二、類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三)表現手法世界各民族文學作品表現手法的類型學相似有著較豐富的形態構成,如背景的設置,英國小說家哈代筆下透著陰鬱情調的愛敦荒原,與美國作家愛倫·坡筆下充滿恐怖的古老城堡,可以作為作品的典型環境進行平行研究;狄更斯作品中的倫敦,卡夫卡作品中的布拉格和索爾·貝婁筆下的芝加哥,同樣可以作為西方文學中典型的都市背景加以比較。二、類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四)思潮流派思潮流派的類型學相似現象在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文壇有最典型的體現。羅馬尼亞學者亞曆山大·迪馬認為,這些流派的出現很難用源流和影響來解釋,譬如發軔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其他國家的相繼出現主要不是因為傳播的影響,發生和發展並不同步的文藝復興運動伴有異國影響的因素,但這種影響不是關鍵所在,僅僅是必要的時刻為類型相似現象的發生充當某種推動因素。三、跨文明語境下類型學研究的問題與前景一是“X+Y”式的東西方文學的淺度比附,如有文章對曹雪芹筆下的王熙鳳和莎士比亞筆下的福斯塔夫兩個人物形象進行較簡單的類比。比較對象選取的過分隨意性和比較方法上對表面相似性的片面追求是這類研究的理論癥結所在。類型學研究突破了時間、地域、文化和語言的界限,探求客觀存在著的各民族文學內在的相通的詩學規律,類型學的研究方式表現出了充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整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何在尋覓總體文學發展通則和規律的同時,深入挖掘各種相似文學現象的內在異質構成,是在跨文明語境下比較文學發展新階段的類型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重大課題。【閱讀提示】類型學中的“類型”是指具有某種通約性特徵的文學要素。類型學作為比較文學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研究方法,受到以維謝洛夫斯基等為代表的俄蘇學者的高度重視。其基本研究範疇分為內容題材、人物形象、表現手法、思潮流派四個方面。跨文明語境下的類型學研究的重心已由俄蘇學者強調的相似性轉移到了差異性上。請你思考根據具體文學事例,簡要分析類型學研究遇到了哪些新問題、產生了哪些新變化。第二節

主題學一、主題學的定義和發展作為比較文學的一個領域,主題學曾經較長時間處在富有爭議的境地之中,不過,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主題學逐漸獲得比較文學界的認同,並以豐富的研究實績顯示出強健的學術生命力。主題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作家對相同主題的不同處理,主題學既屬於實證性影響研究,也屬於並無事實聯繫的不同文學的相同主題的比較研究。它強調的是不同國家的作家對相同母題、情境、意象、題材的不同處理。主題學與同屬平行研究的類型學的區別在於,類型學是對不同時空、文化、民族、語言背景下雖未構成內在動因,但卻存在或明或隱的共通處的文學現象進行聯類比較,主題學是對不同時空的文化、民族、語言背景下的相同的主題的比較,打破時空界限、融會各民族文化,找出同一主題、題材、情節、人物典型在不同民族作家筆下的不同表現,兩者研究的範疇有明顯的區別,但兩者均在文學的可比性的層面上,探討文學發展帶規律性的因素。第二節

主題學一、主題學的定義和發展作為主題學在美國發展的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國著名學者哈利·列文發表的專論《主題學和文學批評》。主題學在我國的發端也是民俗學。鐘敬文的《中國印歐民間故事之相似》、趙景深的《中西童話的比較》等採用比較的方法對中外民間故事進行研究,使我國主題學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的民俗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主題學在其發展歷程中也遭到國內外學者的質疑。克羅齊認為主題學或題材史是實證主義的產物,對同一題材不同處理的比較,藝術前提是虛假的,所以,克羅齊認為主題學根本不值得展開。主題學遭到上述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學者的質疑非議的重要原因是主題學研究具有多重的、相互交叉的學科特點,其研究方法既有事實關係的影響研究,又有我們比較贊同的具有文學審美性的平行研究。二、主題學研究範疇(一)母題研究母題是文學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範疇。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通過若干母題的組合表現出來,並且,母題具有客觀性。倘若將母題與主題相比較的話,其主要差別就是:母題是具體的,主題是抽象的;母題具客觀性,主題具主觀性;母題是基本敘事句,主題是複雜句式。(二)情境研究情境研究還要注意母題與情境之間的關係。母題是從情境中產生的,是情境的模式化概括。例如“仇敵的兒女相愛”的母題,就是對仇敵兒女相愛情境模式化的概括。(三)意象研究主題學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國家中具有的特定意義的文學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們在歷代文學中都具有深層意義。主題學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以是一種動植物,可以是一種想像中的事物,而這些自然現象、動植物及想像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裏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三、主題學研究的分類010203典型場面的題材如為了天職、不忠、復仇、嫉妒而死。典型的復仇場面有美狄亞形象的行動。塑造美狄亞復仇場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歐裏庇得斯、奧維德、塞內加、高乃依、弗蘭茨·格裏爾帕策等。地理題材在世界文學中常見的有羅馬、威尼斯、義大利、巴黎等。如圍繞威尼斯這個城市題材,法國作家聖·雷阿爾寫了《1618年西班牙對威尼斯共和國的陰謀》,英國作家托馬斯·奧圖埃寫了《得救的威尼斯,或揭穿了陰謀》,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寫了《威尼斯之死》,等等。描定對象如植物、動物、非生物等所組成的題材如阿尼塔·貝爾楚蓋齊亞努的《色彩繽紛的玫瑰》專門研究了詩歌中的“玫瑰花”題材。他先分析古希臘詩,接著分析了中世紀的拉丁詩、法國詩和義大利詩,又分析了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詩和義大利詩,發現這一題材源於《聖經》,進而考察了它的發展前景,揭示了傳統的連續性、作品的獨特性及部分作品對另外部分作品的影響等。三、主題學研究的分類0405世界文學中常見的各類人物形象的題材這些人物形象分別有民族形象,如土耳其人、猶太人、匈牙利人、德國人、英國人等;職業形象,如士兵、軍官、男僕、丫環、名妓等;社會階層形象,如農民、貴族、無產者等。傳說中的典型構成的一組組獨特的題材其中有《聖經》中的撒旦、該隱、猶太人,希臘神話傳說中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亞、薩福、邁安德爾,民間傳說中的浮士德、唐璜等。三、主題學研究的分類【閱讀提示】主題學既屬於實證性影響研究,也屬於並無事實聯繫的不同文學中的相同主題的平行研究。它強調的是不同國家的作家對相同母題、情境、意象、題材的不同處理。主題學的研究範疇有母題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三個方面。瞭解和掌握主題學理論,對於明確學科意識、拓展學術視野、深化課題研究等都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節文體學文體學的定義和發展比較文學的文體學是從跨國、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學自身的特點來劃分文學體裁,研究各種文體的特徵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文體的演變和文體之間的相互關係。西方文體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柏拉圖起就有關於文體研究的理論。在理論上最早對文學進行分類的學者是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他的《詩學》不僅被看做是西方文學理論的源頭,也被視為最早用文體觀點來討論文學的著作。中國的比較文學界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文體學研究,採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研究文體的相關著作和論述成果也很豐富。我國最早的比較文學專著盧康華、孫景堯的《比較文學導論》,樂黛雲的《中西比較文學教程》,陳惇、劉象愚的《比較文學》,都對文體學做了頗有洞見的分析。二、文體分類比較以及缺類現象研究亞裏士多德雕像《文心雕龍》二、文體分類比較以及缺類現象研究西方的文體研究常常把文學作品劃分為三大類:敘事類(也叫史詩類)、抒情類(或叫詩歌類)、戲劇類。這三個基礎文體又可以分為許多亞類。譬如,敘事類可分為史詩、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品文、回憶錄等,抒情類可分為十四行詩、頌歌、挽歌、讚歌、迴旋歌、歌謠等,戲劇也可分為悲劇、喜劇等。(一)文體的劃分(二)缺類現象研究缺類現象指一種文體在某國或某民族文學中存在,但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中卻沒有。對這一現象的思考為文體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當比較文學研究從西方單一文明體系進入到中西文明對話的時代,不同文學現象之間的同一性研究被更為劇烈的差異性研究取代,以前被忽視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引起關注。。三、文體的平行研究戲劇文體比較西方自亞裏士多德起戲劇就作為最重要的文體受到重視、得到推崇,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劇作家和評論家。與此相反,中國詩與文一直被視為文學正宗,而戲劇與小說均被視為“小道”,受到壓抑。詩歌文體比較在西方,由於亞裏士多德只提出史詩和戲劇兩個文體概念,所以詩歌尤其是抒情詩並沒有成為西方文化傳統中與史詩和戲劇地位平等的文體,然而它卻是三個基礎文體中出現最早的一種。三、文體的平行研究散文文體比較散文在中西方受到的重視程度雖有稍許差別,但它作為一個重要文體,一直是文學家進行創作和研究的一個基礎層面,因此,我們也將中西方的散文做一個簡略的比較研究。小說文體比較中西方小說文體的比較也是當今的熱門話題。同戲劇的命運一樣,小說這一文體在中西方受重視程度很不同:西方強大的敘事文學傳統決定了小說16世紀一開始出現就逐漸成為西方的中心文體,並一直延續至今。四、文體的影響研究交流和對話是促成世界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個大語境中,各國文學互相借鑒、互相補充,促成了各自的繁榮,文體的發展也在這一進程當中。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文體的發展演變研究無法排斥實證性的影響研究,也無法忽視文學背後的文化模式問題的思考。四、文體的影響研究一般認為最早的歐洲十四行詩發現在意大利,西元13世紀有一位西西里島的詩人披埃洛·德勒維奈寫的十四行詩是至今所知歐洲最早的;後來十四行詩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七星社詩人、西班牙的龔戈拉等都有十四行詩創作。四、文體的影響研究在進行文體的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時,我們不能忽視變異性問題,而且變異性在今天的比較文學研究中更具有新的含義,這是因為當下的比較文學已經從西方單一文明體系進入了中西文明對話的時代,不同文學現象之間的同一性或者說親和性的發掘和提取將被更為劇烈的差異性取代,這種異質性或者差異性視野下的文體學研究也具有一種被全新理解的可能。四、文體的影響研究【閱讀提示】比較文學文體學主要通過跨國與跨文明的比較來研究文體,其同時涉及了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兩種研究範疇,由於其還存在著異質性文明所帶來的文體變異性現象,當然也不能脫離變異研究。之所以在本教材中把文體學置於平行研究之中,一是為了尊重學科傳統,另外是因為各國的文學都存在著大致相同的文體。四、比較詩學TITLEGOSEHERETITLEGOSEHERETITLEGOSEHERE一、詩學和比較詩學詩學在比較文學中,所謂的“詩學”一般指的就是文藝理論,當下我們基本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詩學這個詞的。“詩學”(poetics)一詞,最早見於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其意思包含了“詩”和“技藝”兩方面。“詩學”在古代希臘的含義就是“作詩的技巧”。比較詩學比較詩學就是通過對各種文學現象的理論體系的研究,去發現全人類對文學規律的共同認識。比較詩學最終追尋的目標是“一般詩學”。比較詩學是通過對世界各民族文學理論的研究,發現人類所共有的在文學上一致的認識,或在互相觀照中發現差異以激發出新的認識。(二)比較詩學的興起和發展目前學界一般認定比較文學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法國學派階段、美國學派階段和跨文明階段。早期的法國學派以實證主義作為本學科方法論的基礎,把比較文學僅僅局限在尋找不同文學之間影響的事實聯繫,排除比較文學研究中綜合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文學的美學內涵,其理由是比較詩學要用綜合的方法,無法予以實證,因而是不可靠的。在這樣的觀念的支配下,比較詩學自然不可能產生。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學派不滿意法國學派這種狹隘的影響研究。1958年,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二次大會上,美國學派對法國學派提出了尖銳批評。韋勒克、雷馬克等人向法國學派發難,要求拓寬比較文學研究的領域,將研究的範圍擴大到無事實聯繫的多種文學現象之間,甚至可以將文學與其他知識領域加以比較研究。(二)比較詩學的興起和發展目前學界一般認定比較文學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法國學派階段、美國學派階段和跨文明階段。我國的比較詩學溯源應該從清末的王國維算起。王國維1904年的《紅樓夢評論》可以算是中國比較詩學的開端,1908年發表的《人間詞話》,則借鑒了西方的主客觀相分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詩學。魯迅的《摩羅詩力說》(1907)也是一篇重要的中西比較詩學論文,該論文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以摩羅詩派為美學導向,以文學革命為手段,以啟蒙新民、改良社會為目標,介紹並稱贊了拜倫、雪萊等一大批浪漫主義詩人的藝術成就和詩學理論。1943年朱光潛的《詩論》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三)跨文明的比較詩學研究方法詩學術語、概念、範疇比較研究中西詩學在現代中國之前基本是兩個完全獨立而封閉運行的理論體系,很少相互影響,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和話語方式,各有不同的概念、範疇作為其理論的基石。詩學著作的比較研究從宏觀上看,由於人類具有大體相同的生命形式和體驗形式,以表現人類生命與體驗為內容的文學就必然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三)跨文明的比較詩學研究方法詩學話語比較研究詩學體系的建構,離不開理論家、批評家的實踐,而理論家、批評家是通過自己的言說來完成理論創造和文學批評的。圍繞這種言說就會形成一種比較複雜的機制,即我們所謂的“話語”,它涉及文化積澱、思維方式、人生體驗、意義建構、核心範疇、文本特徵等諸多方面。詩學文類比較研究比較詩學研究的路徑是多方面的,通過文類來開展詩學的比較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厄爾·邁納的《比較詩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詩學文化與文明比較研究詩學文化與文明比較研究是基於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詩學比較放在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與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開新、融貫中外的理論超越。五、文學人類學文學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文學和人類學兩個不同學科的交叉與結合。具體而言,它體現為自覺借鑒和運用人類學的視野和模式,對各時代、各地區、各族群的各類文學作品、文學現象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和總結人類文學普遍的內在模式、結構、規律,並在本體論層面上進一步追問和反思“文學”的含義。

文學人類學的定義及其源流五、文學人類學

除了文學批評家對人類學進行學科構想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也對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作出了積極構思。由人類學家所提出的文學人類學思想,則主要以加拿大學者波亞托斯的長篇論文《文學人類學:走向一個新的整合領域》為代表。從以上概述中可以看出,文學人類學在西方學界大致體現為文學研究者從事的文學人類學和人類學家提出的文學人類學。前者以弗萊、伊瑟爾為代表,他們分別擬構了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原型批評”理論和進行了具有強烈形而上意味的“文學本質”的討論;後者偏重於對文學文本的文化符號分析,通過對口語文化、文本中的非語言交流系統的分析,使構成文學文本的物質媒介產生了革命性變化,為究詰文學本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角度。(二)文學人類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原型批評”對書面文學的總體研究弗萊在弗雷澤的人類學、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學說影響下創建的以“神話—原型”為核心的文學類型批評理論,其基本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三重證據法”對書面文學的跨文明研究由於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把文學經驗與人類原初性的思維經驗結合在一起,這就使其得以從文學經由神話、儀式伸展到人類心理,成為超越西方文學批評的一種跨文明的研究範式。口頭理論對口頭文本的立體研究文學人類學除了研究文字文本外,還非常注重對口頭文本的考察。口頭文本不僅包括那些一般不依賴文字傳遞,由一個族群文化集體流傳下來的史詩、歌謠、儀式、舞蹈等,同時它還包括史詩、歌謠、儀式、舞蹈等在展演過程中的具體情境,即時間、環境、人物身份、儀態等。六、跨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的定義及其源流跨學科研究是以文學為一端,以其他藝術門類、學科為另一端,在對其相互關係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類文化體系中不同知識形態的同質與異質,另一方面彰顯文學之為文學的獨特性。中國古代也有自己的學術分類。《周易》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形上”與“形下”的標準,分出道、器,也就有了後來的“學”與“術”。殷周時代,人們將“禮、樂、射、禦、書、數”視為“六藝”,後來又將《詩》《書》《禮》《樂》《易》《春秋》稱作“六藝”、“道藝”。美國學派將跨學科研究引入了比較文學,使其正式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獨立的領域。而要追溯跨學科研究的淵源,可謂淵遠流長。但中西方的不同知識背景,決定了其“跨學科”比較的差異。六、跨學科研究的內涵文學與藝術比較就文學與藝術的關係而言,如果把各藝術門類、各學科看做一個有著共同血緣的“家族”的話,那麼與文學最接近的當然要數各種藝術了。因為文學本來就是藝術大家族中的一員。文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在文學的審美與語言兩個維面中,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共同點是審美,但表達的媒介不同。而文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恰恰相反,它們都是通過語言來面對、把握、呈現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現的方式,如思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審美的等。跨學科研究的內涵文學與自然科學文學與自然科學,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表面上看來,自然科學探究自然的奧秘,文學則關注人本身;自然科學多以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形式揭示自然的某些本質或規律,強調認知理性,注重規律性的知識和一般智力結構的建構,文學藝術則重視感性、情感、意象的創造和一般審美結構的建構。三、跨學科研究對話的途徑0102各種藝術和各學科對世界的認識、把握、表達,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各種藝術因為表達媒介的不同,便產生了文學語言、繪畫語言、音樂語言、電影語言等。而各門學科在對世界的認知、表達中,出現了哲學話語、社會學話語、科學話語等。顯然,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在言說方式上是有差異的。文學理論在關於文學的表述中,與其他藝術、其他學科的理論,可能是共用一套話語。因此在跨學科的比較研究中,首先便需要清理其概念範疇,有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各自獨特的。在對各門藝術和學科的概念、範疇的清理過程中,同時面臨著一個問題,這就是意義展開的方式、言說的規則。【閱讀提示】儘管跨學科研究被納入比較文學的研究視野中已有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毋庸諱言,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中,跨學科研究是最缺少理論建構的一個領域。不少教材都是停留在對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學科之間聯繫與區別的梳理上,而很少作更進一步的拓展與理論思考。由此,跨學科研究也就很難真正地走向深入。由此,如何在跨文明的視野中,通過對知識範式的清理,尋求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間的匯通,最終“發現人類共同的詩心”,實現人類文學文化的互識、互證、互補,便成了我們需要努力探索的課題。也只有在此基礎上,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建構才可能有新的突破。本章思考題1請談談俄蘇學派歷史類型學研究的特色與局限。2什麼叫主題學研究?它和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什麼樣的關係?3什麼叫主題學研究的母題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舉例分別說明。4比較文學文體學研究對象和文體劃分標準是什麼?5中西基礎文類有什麼區別,這種區別給中西文學的特點和發展各帶來了什麼影響?6在跨文明的語境下怎樣開展比較詩學的研究?7文學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範式包括哪些方面?8如何理解跨文化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關係?變異學研究第一節變異學學科的基本原理變異學的理論核心不同文明文學的異質性與變異性大於共同性,而異質性與變異性研究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一大收穫,也是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變異學正式提出之前,國內已經有學者注意到文學傳播中的變異現象,如嚴紹璗的日本文學“變異體”研究、謝天振的譯介學都涉及這個問題,可惜的是沒有人對此問題作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實踐表明,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由起點經由媒介到終點的流傳過程中會發生資訊的失落、變形,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對此必須給出合理的解釋,我們的理論才是可靠的。也就是說,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可比性基礎及理論核心是文學的差異性存在樣態——異質性和變異性。原有的比較文學學科建立時,其立足點往往在於尋求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文化中文學的相同之處,是求不同中的同;但是現在變異學讓我們看到了它更大的價值在於尋求不同國家文學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變異,以及不同文明間的異質性因素,這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一個革命性變革。二、變異學的研究範圍第一是跨國變異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學都有各自的文學傳統,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因文化傳統、意識形態、讀者、譯者個人因素等種種原因而產生變異。Part2Part1Part3第二是跨語際變異研究。這是比較文學變異學在語言層面展開的研究,它主要研究文學現象通過翻譯,跨越了語言的藩籬,最終被接受者接納的過程。跨語際變異研究的典型代表就是譯介學。第三是文學文本變異研究,典型代表就是文學接受研究。文學文本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基點,文學文本在流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變異也就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二、變異學的研究範圍第四是文化變異學研究。典型的理論是文化過濾。文學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穿越,必然要面對不同文化模式的問題。也就是說,“文化模子的歧異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學的模子的歧異”

會是比較文學研究者必然要面對的事情。Part2Part1Part3第五是跨文明研究。典型的理論就是文明對話與話語變異的問題。我們可以用薩義德“理論旅行”的觀點來理解“話語變異”:當一種文學理論從一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之後,這種理論話語必然會產生變異。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正確理解“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問題。首先是文學理論的“他國化”。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當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遇時,處於接受方的文化對傳播方的文化會有一個吸收、選擇、過濾的再創造過程,同時,傳播方的文化必然會被打上接受方的文化烙印。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從最初的“求同性”到“異質性”再到現在的“變異性”,理論探索不斷深入。變異學研究不僅是比較文學理論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內容,也是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另一創新性路徑。首先,比較文學變異學是比較文學的學科整合。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徵中最為基本的核心是跨越性。比較文學的跨越性特質凸顯了比較文學是具有世界性胸懷和眼光的學科體系。其次,變異學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文學理論是從文學作品中總結出來並用於指導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則。對文學作品而言,“理論”就是一個“話語”。從學科史的實踐上來看,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它的學科特質幾乎就沒有穩定過。法國學派提出比較文學是國際文學關係史的研究,縮小了比較文學研究領域,人為地造成比較文學研究的危機。三、變異學的學科地位第二節文學的他國化研究由此可見,文學的他國化具有三個特點。其一,文學的言說方式和話語原則必須經一國傳播到另一國,並且傳播國與接受國的文明是不同質的。文學的他國化是在傳播的過程中經過過濾、譯介、接受而產生的。其二,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國文學的話語言說方式和話語原則必須與本土文學、文化相結合。其三,在傳播和結合過程中,傳播國文學的話語原則和言說方式必然被改造,並創生新質,新質的創生是以接受國的話語原則為主的。文學在傳播到國外之後往往會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是從接受國來說,亦即本國文學為他國文學所“化”,西化後的中國完全以他國的文學規則、文學話語來重新建構本國文學,其後果就是本國文學逐漸被取代,乃至被徹底化掉。如五四時期的中國詩歌,完全採用了西方詩歌的形式和規則。可以看出,文學傳播過程中雖然遇到過濾、譯介、接受所帶來的文學變異問題,但其本身的根本話語特點並沒有改變,仍然具有傳播國文學本身所具有的話語特點。一、文學他國化的定義和特點二、文學他國化的現實性和可能性首先,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世界上就存在著不同質的文明,發展至今,基本上可以分作三大類,即以中國儒道文化為主的東亞文明體系,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源頭的西方文明體系,以印度文化為核心的印度文明體系。其次,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國與國之間在眾多領域環環相扣、層層交疊的整體,任何國家的封閉自守都是自身發展的無智選擇。尤其近年來國際交往與競爭已經走出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的單方面比量階段,逐步重視文化、政治價值觀念、外交政策的軟實力對比,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價值成為世界舞臺的焦點。最後,傳播國與接受國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文學傳播過程中“接受者必然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精神的要求,對外來因素進行重新改造與重新解讀和利用,一切外來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過濾後而發揮作用的”。由於不同質文明傳播過程中必然產生碰撞及碰撞後的結合與改造,所以“當一種理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跨語際譯介和傳播之後必然被不同程度地‘他國化’”。三、文學他國化研究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首先,弗朗茲·法農在談到一種理論的民族化過程時說,民族化的過程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民族知識份子證明他已經吸收了佔領者的文化”;“第二階段,本土作家受到了困擾,他決定記住自己是什麼”;“第三階段,也稱為戰鬥階段,曾經試圖在人民中沉默並且和人民在一起沉默的本土作家現在正好相反,他要搖醒人民。”其次,按常理說,文學的他國化應該是一個雙向作用的過程,他國化的同時也在化他國,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並不是任何文學間的對話都能夠實現他國化,有的國家的文學可能有一個化他國的過程,而始終不被他國化。最後,闡述文學的他國化以及文學變異學,最重要的是文學的文化規則,接受國的文化規則決定著該國文化意義的生成方式、審美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四、文學他國化研究的意義首先,文學的他國化研究填補了比較文學的空白。文學的他國化是比較文學變異學最突出的現象,其產生的基礎就是文學的變異性。其次,文學的他國化命題的提出,有助於正視本土文化的優秀傳統,避免盲目地全盤照搬。最後,充分重視文學的他國化,有助於重建中國當代文論。第三節

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一、文化過濾比較文學所採用的任何研究必須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精神的要求,有選擇性和創造性地對外來因素進行重新改寫、重新解讀和利用,也就是肯定接受者在文學交流、對話中的主體性。簡單而言,就是一切外來文化必須經過本土文化過濾後而發生作用。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影響研究的褊狹和過失,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接受方一直扮演著消極、被動的角色。總體來說,比較文學界對於文化過濾的探討還存在尚待與廣闊的文化思潮結合的缺陷,其理論支撐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文化過濾的定義首先,文化過濾產生的基礎在於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構成性。每個人生長在各自的特定地域時空中,與生俱來地烙上其地域時空的文化印痕、具有社會歷史語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的特點。其次,文化過濾是接受過程中主體性與選擇性的體現。由於接受者先天性具有與傳播者相異的文化構成,所以承認接受者的主體性是文化過濾的前提條件。在文化、文學交流過程中,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模式,不自覺地對交流資訊進行篩選以符合自身需要,致使交流資訊呈現變形、偽裝、叛逆和創新等多種可能性。最後,文化過濾還體現為接受者對影響的反作用。接受者的接受過程是一個主體間性發揮作用的過程,文化資訊在主體間碰撞後產生的脫落、變異、創新現象構成了文化過濾的基本內容。三、文化過濾的作用機制(1)現實語境、傳統文化因素對文學影響的文化過濾。社會文化歷史“作為最初的規定性,指揮那些解釋圖式和模式(這些解釋圖式和模式強迫人們接受一種對世界和事物的認識),它們以命令和禁止的方式管理/控制著那些話語、思想和理論的邏輯”(2)語言差異對文學影響的文化過濾。“一種文化之所以得以獨立,就是因為它自身的特點和本質規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語言。”文學交流活動作為主體間的精神交往和資訊交流,它的載體是符號,語言是當今最為普遍使用海德格爾的符號。(3)接受者個體文化心理結構對外來文學接受的文化過濾。二、文學誤讀(一)文學誤讀的研究狀況接受者與放送者及其各自所處文化環境的差異性,必然致使文化交流過程中接受者對放送者的文化進行滲透、修正與篩選,文化過濾便由此而產生。文化過濾的直接後果是“靜態的文本提供的資訊與讀者解讀時所獲取的資訊之間往往不盡相同”從而造成影響誤差,形成誤讀。相對於文化過濾的研究,國內學界對文學誤讀的關注明顯不足。比較而言,曹順慶所編著的《比較文學論》一書對誤讀的研究比較周詳,書中不僅對誤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探討了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的關係,同時運用布魯姆“影響即誤讀”的觀點對具體事例予以闡釋和論證,從比較的視域肯定了誤讀在文學交流中的創造性作用。(二)文學誤讀的概念及機理誤讀本義是指偏離閱讀對象本身意思和內容的誤差性閱讀,過去多為貶義詞,用來指不正確的閱讀或理解錯誤、失誤。直到20世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