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二轮复习名家小说阅读:苏童系列_第1页
2023高考二轮复习名家小说阅读:苏童系列_第2页
2023高考二轮复习名家小说阅读:苏童系列_第3页
2023高考二轮复习名家小说阅读:苏童系列_第4页
2023高考二轮复习名家小说阅读:苏童系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民的鱼

苏童

春节临近,鱼的末日也来临了。

鱼在香椿树街来来往往。多少鱼呀!有的鱼威风,是从小轿车上下来的,

有的鱼坐着面包车拖拉机来,也有的鱼挂在自行车把上,委屈地晃荡了一

路,撅着嘴来到居林生家的天井。那么多鱼把柳月芳忙坏了。她刚出门倒

去一大盆污水,想起缸不够用,就跑到张慧琴家,说是腌雪里就。张慧琴

撇着嘴,什么雪里熊,你们家的鱼腥一条街了。柳月芳有点尴尬,就那么

几条鱼,哪能腥一条街!我们家老居最反感别人送年货了。不骗你,腌菜

用。柳月芳借回缸却忘了盆,后来张慧琴就敲门了。

张慧琴侧着身子看天井里的鱼,整整齐齐,像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

张慧琴笑起来,腌这么多雪里建?

人家亲眼看见,柳月芳也就不瞒了,不瞒你,都是内部价,便宜。

张慧琴也不点破,指着一只缸笑着说,怎么把鱼头扔了?柳月芳说,我一

个人哪忙得过来?

张慧琴天生热心肠,后来就蹲在居家的天井里,和柳月芳组成一条流水

线。

这么大一条鱼,够一大家子吃两天了。张慧琴抚摩着一条大青鱼,你好福

气呀。

什么好福气?柳月芳偏要装傻。

你好福气呀!张慧琴叹了口气。

柳月芳在昏暗的灯光下偷偷地瞟了她一眼,看见的说是一张充满妒意的

脸,不如说是女邻居哀伤自怜的表情。柳月芳没说什么,拎出一条大鲤鱼

往张慧琴脚下一掷,别跟我客气,带回去给孩子们吃。

张慧琴没有推辞,说,你不要跟我客气的。

柳月芳突然发现盆里还有一堆鱼头,原准备送给王德基,柳月芳决定改送

张慧琴。鱼头你们吃不吃?本来送王德基的,他老是帮我家拉煤,你要,

就给你。

怎么不吃?张慧琴说,鱼身上的东西,除了胆都能吃,不瞒你说,我最爱

吃鱼头了。

隔天柳月芳走过张慧琴家的厨房,闻到一股扑鼻的鲜香,什么菜这么香?

你给我的鱼头呀,进来尝一尝?柳月芳说,我们家不吃鱼头。话一出口便

后悔,把好好的一份人情弄薄了。

鱼促进了柳月芳和张慧琴的感情。她们互赠拿手好菜,柳月芳善于做腌

鱼,这大家也能想见,但张慧琴不一样,她是巧妇能做无米之炊,菜馄饨

好吃,盐水毛豆好吃,白切肚肺好吃。有一回柳月芳看见她喝一碗汤,海

带葱花,尝了一口,居然也很好吃!

柳月芳真心赞赏女邻居的厨艺,加之居林生结交多,凡是有一定规模的家

宴,必央求张慧琴帮忙。张慧琴从不推辞,在居家厨房就像在自家一样。

张慧琴爱听表扬,这边忙着那边还听客人反响,反响当然很好,大家大夸

柳月芳的厨艺,张慧琴也不计较,捂着嘴咯咯地笑。

宴席散了,柳月芳总过意不去。张慧琴说,我把鱼头端回家就行。

据柳月芳后来说,那几年她送给张慧琴的鱼头可以装一卡车。大家都记得

鱼的风光岁月也是居林生的风光岁月,而居林生风光,张慧琴也沾光。

不知从哪年开始,人们不送鱼了,开始与世界接轨,送西洋参,龟鳖丸。

再后来,居林生也失意了,每年送礼高峰的时候,居家冷冷清清,有时候

迎着暮色看见一个人,还是居林生自己。

居家失意,张慧琴家却红火起来。大家一致认为是靠大儿子东风。东风没

有工作,干个体户,结果偏偏发了家!东风从海上走私香烟,每次回来,

人晒得像一根木炭,一身汗臭和海腥,但是怀里揣着一塑料袋的钱。张慧

琴提心吊胆,死活不让儿子再去。

东风就开了那个餐馆,主打产品是鱼头,厨师就是张慧琴。

大家都挡不住东风鱼头馆的诱惑,加上街坊邻居八折优惠,简直门庭若

市。但柳月芳一家从没去过。

张慧琴一直劝说柳月芳,她说,知道你们不吃鱼头,我做别的还不行吗?

柳月芳还是固执地微笑着。你不用客气,你们做生意,不是慈善,怎么能

白吃?张慧琴说,我吃过你们家多少东西,不也是白吃嘛。柳月芳还是微

笑,不一样,不一样了。张慧琴听出了别的味道,她是聪明人,她抓住柳

月芳的手,用力晃了晃,这客请定了,你给面子就自己来,不给面子就五

花大绑地来!

张慧琴终于打动了柳月芳,柳月芳带着居林生和儿子居强,还有居强的女

朋友去了东风鱼头馆。柳月芳一坐下就瞥见了糯米糖耦,那是她最爱吃

的,白切猪肝,那是居林生爰吃的,甚至还有儿子爱吃的凉拌豆腐。柳月

芳百感交集。

正如张慧琴许诺的那样,桌上没有鱼头。可是当张慧琴亲手端上一锅老鸭

汤时,居强的女朋友小声地嘀咕,这家馆子不是鱼头最有名吗?

居强有点尴尬,用手盖着嘴向女朋友解释。那姑娘抓着居强的耳朵就说:

你前天还吃鱼头的!

张慧琴咯咯笑起来,鱼头最好吃,居强你不光要陪女朋友吃,还要陪你父

母吃!

宴席的格调急转直下,鱼头变成了某种象征,涉及对姑娘的关爱,对张慧

琴的尊重,也隐隐涉及当事者对变革的态度。

柳月芳有点窘,我哪有这么挑剔?问老居吃不吃。张慧琴乘胜追击,老居

呀,你疼不疼儿子,疼不疼儿媳妇?居林生毕竟是居林生,能认清形势,

也善于表态,上鱼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鱼头本来就可以吃嘛!

居林生柳月芳吃了红烧鱼头,还喝了一碗鱼头白汤!张慧琴后来绘声绘色

地向别人描述一一

居林生说,鱼头,味道很不错嘛。

柳月芳说,好吃,没想到鱼头这么好吃。

居强近来迷上了文学创作,那天他偶得小诗一首:

年年有鱼

年年有余

有鱼的世界多么美丽

有鱼的世界多么富裕

居强那女朋友只顾吱溜吱溜喝汤,别念了别念了,什么破诗!

(《北京文学》2002年第九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道出“鱼的末日",与之对应恰是人的"春节临近",在悲喜始末

之间,隐含着作者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与追求。

B.小说善用对比刻画人物。例如居林生"最反感别人送年货",但收到的鱼

"腥一条街了",柳月芳"不瞒了"终究还是瞒了。

C.小说最后描写居强的女朋友"喝汤”评诗的场景,既突出鱼头汤的美味,

也留下较为丰富的阅读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叙述视角灵活多变,既有旁观者的客观中立,又有当事人的敏感

与亲切,叙述语言寓庄于谐,机智幽默,含义隽永。

2.初入东风鱼头馆,"柳月芳百感交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柳月芳当

时的心理。

3.请探究小说以“人民的鱼”为标题的深刻用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

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

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

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

看,紫红色的胶鞋闪烁着热烈而怠慢的光芒。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

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

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

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

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我母亲急于去柜台里面搜寻证据,可是她突然发现从四周冒出了许多手和

胳膊,也不知道都是谁的,它们有的礼貌,松软地拉住她;有的却很不礼

貌了,铁钳似的将我母亲的胳膊一把钳住,好像防止她去行凶杀人。一些

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

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

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

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

只猪头往家里走。我母亲不甘心,尾随着小兵,装作不经意地问,你妈妈

让你去拿的猪头,在张云兰那里拿的吧?小兵说,是,要腌起来,过年吃

的。我母亲的一只手突然控制不住地伸了出去,捏了捏猪的两片肥大的耳

朵。①她叹了口气,说,多大的一只猪头啊!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

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

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

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

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

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

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

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整天嚷嚷她家孩子穿裤子像咬

雪糕,裤腿一咬一大口,今年能穿的明年就短了,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

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

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

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

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

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

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

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

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②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

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出乎她的

意料,当然也让我母亲哭笑不得,你猜怎么样了?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

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

了!

很少有人会尝到我母亲吞咽的苦果,受到愚弄的岂止是我母亲那双勤劳的

手,我们家的缝纫机也受愚弄了,它白白地为一个势利的女人吱吱嘎嘎工

作了好几天。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肠胃也受愚弄了,原来我们都指望张云

兰提供最新鲜的肉、最肥的鸡和最嫩的鸭子呢。不仅如此,我们家的篮

子、坛子和缸也受愚弄了,它们闲置了这么久,正准备大显身手腌这腌那

呢,突然有人宣告,一切机会都丧失了,你们这些东西,还是给我空在那

儿吧。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

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

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

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

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

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她

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

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围观群众没有站在母亲这边,有意无意地阻止她进入柜台,是因为觉

得母亲在无理取闹。

B.煤票、草纸票、布票等反映了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猪头成了当时极

其珍贵的美食。

C.母亲通过拉关系来换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如给邻居送假领子、给已调

走的张云兰做裤子。

D.小说是关于饥饿的记忆,因为"吃"联结着家庭温情,意在提醒读者关

注家庭情感问题。

5.本文画线部分隐含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苏童

谭峰是我在镇上的唯一一个朋友,他跟我同龄,那会儿大概也是八九岁。

谭峰家住在我家隔壁,他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农村户口,但是只有我知

道谭蜂偷东西的事情,除了我家的东西他不敢偷,小镇上几乎所有人家都

被他偷过。

假如不是因为那辆玩具火车,我不知道我和谭峰的同盟关系会发展到什么

程度。

那是一辆红色的铁皮小火车,有一个车头和四节车厢,车头顶端有一个烟

囱,车头里还坐着一个司机。

你从哪儿偷来的?我几乎大叫起来,是谁的?

卫生院成都女孩的。

我想象着谭峰从窗子里把那辆小火车偷出来的情景,心里充满了一种嫉

妒,我发誓这是我第一次对谭峰的行为产生嫉妒之心。说起来奇怪,我当

时只有八九岁,却能够掩饰我的嫉妒,我后来冷静地问谭峰,火车能开

吗?火车要是不能开,就没什么稀罕的。

谭峰向我亮出了一把小小的钥匙,我注意到钥匙是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来

的,一把简单的用以拧紧发条的钥匙。

事实上我的那个可怕的念头就是在一瞬间产生的,这个念头起初很模糊,

当我看着谭峰用柴草把他的宝库盖好,当谭峰用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我,

对我说,你不会告诉别人吧?我的这个念头渐渐地清晰起来。

你大概能猜到我做了什么。我跑到卫生院去找到了何医生,告诉他谭峰偷

了他女儿的小火车。

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谭峰不肯坦白。他不否认他偷了那辆红色小火车,

但就是不肯说出小火车的藏匿之处。我听见了谭铁匠的咒骂声和谭峰的一

次胜过一次的尖叫,铁匠对儿子的教育总是由溺爱和毒打交织而成的。突

然,我听见铁匠发出一声山崩地裂的怒吼,哪只手偷的东西?左手还是右

手?

我恰好看见了铁匠残害他儿子的那可怕的一幕,看见他把谭峰的左手撼在

一块烧得火红的烙铁上。也是在这个瞬间,我记得谭峰向我投来匆匆的一

瞥,那么惊愕那么绝望的一瞥,就像第二块火红的烙铁,烫得我浑身冒出

了白烟。

谭峰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愚笨,他把小火车转移了,我断定他是在事情败

露以后转移了小火车,也许当他姐姐妹妹满镇子叫喊他的时候,他把小火

车藏到了更为隐秘的地方。

我知道那几天谭峰会在极度的疼痛中度过,而我的日子其实也很难熬。我

母亲不准我出门,她认为谭峰的事情有我的一半责任,所以她要求我像她

的学生那样,写出一份深刻的检讨。

让我违抗母亲命令的是一种灼热的欲望,我迫切地想找到那辆失踪的红色

小火车。母亲把门反锁了,我从窗子里跳出去,怀着渴望在小镇的街道上

走着。我没有目标,我只是盲目地寻找着目标。我看见了玉米地里那座废

弃的砖窑,我突然想起来谭峰曾经把老叶家的几只小鸡藏到砖窑里。砖窑

会不会是他的第二个宝库呢?我这么想着无端地紧张起来,我搬开堵着砖

窑门的石头,钻了进去,我看见一些新鲜的玉米杆子堆在一起,就用脚踢

了一下。你猜到了?你猜到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听见了一种清脆的

回声,我的心几乎要停止跳动了。就这么简单,我在砖窑里找到了成都女

孩的红色小火车。

我后来的烦恼就是来自这把钥匙。我根本没考虑过谭峰回家以后如何面对

他的问题。

已经开学了,我被谭峰堵在学校门口,谭峰的模样显得失魂落魄的,他用

一种近乎乞求的眼神盯着我,他说,你拿没拿?我对这种场景已经有所准

备,你不能想象我当时有多么的冷静和世故,我说,拿什么呀?谭峰轻轻

地说,火车。我说,什么火车?你偷的那辆火车?谭峰说,不见了,我把

它藏得好好的,怎么会不见了呢?

我很坏?是的,我小时候就坏,就知道侵吞赃物了。问题其实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我想有这么一个秘密,你们替我想想,我怎么肯把它交出去?然

后很快就到了寒假,那年寒假,我父亲从部队退役,我们一家要从小镇迁

到武汉去了。这个消息使我异常兴奋,不仅因为武汉是个大城市,也因为

我有了机会彻底地摆脱关于小火车的苦恼,我天天盼望着离开小镇的日

子,盼望离开谭峰离开这个小镇。

离开那天小镇下着霏霏冷雨,我们一家人在汽车站等候着长途汽车。我看

见一个人的脑袋在候车室的窗子外面闪了一下,又闪了一下。那是谭峰,

我知道是他,我向谭峰走过去,谭峰的衣服都被雨点打湿了,他用那只残

缺的手抹着头发上的水滴,他的目光躲躲闪闪的,好像想说什么,却始终

不开口.我不耐烦了,我转过身要走,一只手却被拉住了,我感觉到他把

什么东西塞在了我的手里,然后就飞快地跑了。

你们都猜到了,是那把钥匙,红色小火车的发条钥匙!我记得钥匙湿漉漉

的,不知是他的手汗还是雨水。我感到很意外,我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个结

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结局仍然感到意外。有谁知道谭峰是怎么想的吗?

(有删改)

7.小说中,"我"与谭峰的"战争”是故事的明线,而"我"的内心变化则是故

事的暗线,概括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8.赏析文中的两处画线句。

(1)那么惊愕那么绝望的一瞥,就像第二块火红的烙铁,烫得我浑身冒

出了白烟。

(2)谭峰的衣服都被雨点打湿了,他用那只残缺的手抹着头发上的水

滴,他的目光躲躲闪闪的,好像想说什么,却始终不开口。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谭峰这个人物形象。

10."苏童是个说故事的好手",其小说在叙事上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本

文在叙述人称、角度、线案、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拍照

苏童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拍照。

七十岁之后,祖父习惯了以算术的角度眺望死亡,对于自己延长的寿命,

他很满意。加减法是容易计算的。他五十三岁那年在点心店吃汤圆,被汤

圆里的热猪油烫了一下,不知怎么引发了心肌梗塞,送到医院去抢救,结

果死而复生,以此推算,已经多活了十七年。再往前的死亡事件是蓄谋

的,祖父那一年才四十五岁,突然活腻了,春天他去铁路道口卧轨,人都

躺下来了,火车迟迟不来,扳道工豢养的一条大狼狗先来了,祖父素来怕

狗,准备好被火车碾,却不愿意被狼狗咬,于是狼狈地爬起来,逃下了铁

道。到了夏天,祖父还是想死。这次他选择了水路,是从僻静的西门城墙

上跳进护城河的,他以为只要扑通一下,便可简易快捷地投入死神的怀

抱,没想到一睁眼,人躺在了城墙下面,一群吵吵嚷嚷的中学生围着他,

好奇地打听他跳河的动机。祖父仰视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一时拿不定主

意,是该批评孩子们狗捉老鼠多管闲事,还是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他

坐起来,对孩子们说了句:一言难尽。然后就爬起来,湿漉漉地走了。

祖父走出去好远了,听见孩子们在后面猜测他的去向,七嘴八舌的。有个

声音说,这个人会不会又去找地方寻死了?祖父看看高处的城墙,看看低

处的护城河,又抬头看看天空,忽然朝孩子们的方向折返回来。虽然他的

脚步有点拖沓,但他的目光给人以新生的感觉,它像夏日的天空一样,明

朗,深远。他向孩子们匆匆地表了个态,算了算了,他说,既然狼狗不让

我死,你们孩子也不让我死,那我就活着好了,无所谓,死不了就活着,

活一天赚一天吧。

祖父是个守信的人,从此以后果真断了轻生之念。我们香椿树街上老人特

别多,老人大多怕死,怕死的大多先走了。有一年夏天气温反常,狡诈的

死神藏身于热浪,在香椿树街上巡弋,一口气拽走了七个可怜的老人。祖

父冒着高温酷暑,逐一登门吊唁,发现七家葬礼都缺乏组织,敷衍了事,

充满了这样那样的遗憾。最离谱的是码头工人乔师傅家,儿女们居然找不

到乔师傅的照片。丧幔上的遗照令人不安,那是从乔师傅的工作证上剪下

翻拍的,是几十年前的乔师傅,模样还很年轻,由于乔家两个儿子与其父

面貌酷肖,所以,上门吊唁的人们都大吃一惊,死者看起来不是乔师傅,

这么看很像他大儿子,那么看又像他的小儿子了。祖父端详半天,心里话

不宜声张,出了门便长叹一声,对邻居们说,这个乔师傅太节省了,一世

人生啊,省什么都不能省那张照片,容易误会啊。

一个人无法张罗自己的葬礼,身后之事,必须从生前做起。这是祖父的信

条。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鸿雁照相馆拍照,拍了好多年,连

邻居们都知道了他的爱好,免不了要与他探讨这份爱好的意义。祖父对邻

居们说,你们知道我脑子里有个大气泡的,气泡说破就破,我这条命,说

走就走的,到时都靠他们,怎么也不放心,趁着身体还硬朗,就为自己准

备一张新鲜的遗照吧。

拍照的日子是祖父的节日。节日的祖父格外讲究仪容。祖父先去理发店剃

头修面,还额外要求相熟的老师傅替他挖耳屎,拔鼻毛。从香椿树街到市

中心,以前祖父都是步行,现在老了,是步行加公共汽车,差不多是正午

时分,他拄着一根龙头拐杖出现在鸿雁照相馆,衣冠楚楚,神色庄严,那

套灰黑色的毛呢中山装上有樟脑丸的气味,皮鞋擦得锂亮,浑身散发着一

首挽歌刺鼻的清香。

(选自苏童《黄雀记》,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祖父寻死的经过,表现出祖父寻死做法的“滑稽可笑",冷幽

默或者说荒诞笔法的运用,让读者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B.小说中的祖父每年拍遗照,只是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他并不畏惧死

亡,甚至有点盼着自己死去。

C.祖父对遗照的执着是因为不放心儿辈对其后事的料理,反映了老人对

生活的看法和对待死亡的态度。

D.小说中描绘勾勒的这条香椿树街,其实并不一定是某个南方地域的版

图,而是生活的气象,运用了隐喻与象征手法。

12.结合全文,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

13.对小说中祖父为自己准备遗照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与

生活实际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A”隐含着作者对生态保护的思考与追求"错误。"鱼的末日”指过年时送

礼送鱼的习俗,"末日”是相对于鱼来说的,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与"生

态保护"无关。

2.①因张慧琴的真情而感动.②为自己一直拒绝的歉疚。③对两个家庭

今昔的感慨。

3.①"人民”是群体概念,"人民的鱼"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人民"由"送鱼"到用鱼创造财富与幸福,反映了时代变迁与观念革新。

③不同的“人民"最终因为"鱼”实现了平等,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理想。

4、B

A."是因为觉得母亲在无理取闹"错误。群众没有站在母亲这边,是因为不

想得罪张云兰,并不是觉得母亲在无理取闹。

C."给已调走的张云兰做裤子"错误。母亲给张云兰做裤子时,张云兰还没

有调走。

D."意在提醒读者关注家庭情感问题"错误。小说写"吃"意在表现人和人之

间的温情和善意。

5.①母亲对邻居家能轻易买到猪头的艳羡之情;为自己未能买到猪头,

不能改善孩子伙食而感到失落和无奈。②"热情奔放"显示"我们"期待、兴

奋的心理;"哀怨不已"则是"我们"对现实的无奈、对母亲需要付出辛苦劳

动的同情。

6.①情节上的反转,生出波澜。张云兰亲自送来猪头让原本失望、愤怒

的一家人喜出望外。②虽然已调走,仍冒雪送来猪头,凸显张云兰善良、

懂得感恩、不计前嫌、不贪便宜的可贵品质;③猪头成为极珍贵的美食侧

面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贫困,物质极为匮乏。④写送猪头,以小见大,在平

凡琐屑的小事中发现人性温情而善意的一面。⑤照应标题。首尾呼应,揭

开悬念。

7.(1)初见小火车时惊讶,接着因嫉妒而告发;(2)目睹谭峰遭受毒

打,自己被关家中无法寻找小火车而内心难熬;(3)意外找到小火车的

惊喜,并否认谭峰的诘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