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导学案_第1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_第2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_第3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_第4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背景介绍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戏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丹麦,讲述了主人公哈姆莱特在复仇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莎士比亚卓越的文学才华。

二、人物分析

哈姆莱特:本剧的主人公,丹麦王子。他是一个性格复杂、内心矛盾的人物。他具有高贵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但同时也受到了命运的摧残和内心的折磨。在复仇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和心理挣扎,最终以悲剧收场。

奥菲利娅:哈姆莱特深爱的女人,也是导致他最终悲剧的关键人物。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但由于家庭背景和情感纠葛,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克劳狄乌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父亲。他是一个冷酷、自私、野心勃勃的人。他对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堕落和家族的悲剧。

霍拉旭: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诚实、聪明。他在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哈姆莱特解决许多困难。

三、故事情节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主要围绕着复仇的主题展开。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是被叔叔克劳狄乌斯毒死后,决心为父报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更多的秘密和谎言,导致他的复仇行动受到了阻碍。最终,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不幸遇害,家族的悲剧也得以结束。

四、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复仇、命运、人性和道德的探讨。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不仅是对父亲的忠诚和对家族的维护,也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然而,复仇的过程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复仇、命运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五、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

2、情节安排:《哈姆莱特》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每一个情节都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3、语言运用:莎士比亚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哈姆莱特》中的台词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他的语言艺术使得这部戏剧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

4、悲剧气氛:《哈姆莱特》的悲剧气氛非常浓厚,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心理体验。这部戏剧不仅展示了复仇的过程,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使得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示。《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和正视现实不避艰难的忧患意识。

2、理解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特征进行正面刻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领会本文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感情色彩及幽默效果好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藤野先生与“我”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2、理解“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思想变化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3、理解本文选材与组材的特点。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曾受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影响,后来甚至把孙中山先生视为偶像。但在鲁迅先生的大量写人记事的作品中,为何唯独藤野先生的事迹格外引人注目呢?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怀着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我们会有所收获的。

(二)整体感知:

1、释题: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是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时的解剖学教师。他生活俭朴,待人诚恳而又热情,治学严谨。鲁迅先生对他这样高的评价:“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可见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怀着特殊的感情。那么这篇回忆性散文是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按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安排记叙的顺序。文章以“我”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为叙事起点,以“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为叙事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具体地说,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一系列事件,但中间又有若干看似零碎实则相关的材料加以串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安排材料时,作者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些一般性的材料放在前面突出出来,而将东京所见所闻的材料放在后面进行追叙,而且着墨相对较少。这种恰当的安排不仅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而且明晰地显示出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4、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如下几件事:(1)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2)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中的错误;(3)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4)藤野先生仔细研究中国女人的脚;(5)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6)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民族自尊心。导学案《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能够区分信息和数据。

3、理解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内容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表示,它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判断和决策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交流、阅读、观看等方式获取信息,而在工作中,信息则是决策和行动的重要依据。

2、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2)时效性:信息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过时的信息可能失去价值。

(3)共享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共享,使更多的人获得信息。

(4)多样性: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3、信息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来源可以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按性质可以分为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按重要性可以分为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等。

31、信息的作用和地位

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决策和行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学习和认知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更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活动设计

1、阅读教材,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通过互联网查找关于信息的分类和作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3、与同学讨论信息的特征和分类,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看法。

4、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分类表,将一些常见的信息按照来源、性质等进行分类。

5、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践操作的方式,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泉映月》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阿炳的坚强不屈与他的民族气节。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阿炳的坚强不屈与他的民族气节。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

2、准备《二泉映月》的曲子及曲谱。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让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谈话,引出课题——二泉映月。

3、简介阿炳及《二泉映月》的创作经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后进行互查。

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3、理清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画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5、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学生边听边思考:你从曲子中感受到什么?可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6、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归纳。《都市精灵》导学案一、导入本课

播放一组都市风景录像,教师解说:这些风景,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并不陌生的都市风光,那么,在这些繁华、喧嚣的都市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都市精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都市精灵》。(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现代都市中精灵们的生活及人与精灵之间的关系。

提问:从这一课我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呢?

明确:(1)什么是都市精灵?(2)精灵们生活得怎样?(3)人与精灵之间的关系怎样?(4)作者对现代都市精灵持什么态度?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对现代都市中的精灵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指名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些精灵们生活得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指名复述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

5、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6、学生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7、教师质疑:从“往往”、“常常”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现代都市持什么态度?

8、教师小结:这些词并非偶然为之,而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强调现代都市缺乏生气的原因,为下文展开议论做铺垫。因此,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学着使用这样的方法来强调某一点。

9、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0、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11、学生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12、教师质疑:“生机”、“生气”分别是什么意思?“生机”和“生气”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们生活得很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他们来这儿干什么?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小动物吗?《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和表述。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惯性的实例。

3、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惯性的概念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三、学习过程

1、复习回顾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哪些变化?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会如何变化?

2、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物体不受力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3、探究新知

(1)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后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现象:小车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运动一段时间。

不受力时,物体也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坐车时,汽车突然启动,身体会向后倾斜;汽车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骑自行车时,刹车后身体会向前倾。

(3)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4)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意义: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