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及其保护_第1页
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及其保护_第2页
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及其保护_第3页
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及其保护_第4页
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及其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文摘要防灾减灾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但与其他功能相比,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湖南紫鹊界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多项以由自流灌溉系统和传统耕作系统为基础的防灾减灾功能,近年来由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等原因,其防灾减灾功能正在逐步衰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形成机理、衰退的表现及其风险的分析,从挖掘、立法和科技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功能;紫鹊界梯田;可持续发展;保护

目录TOC\o"1-3"\h\u16171一、绪论 125438二、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介绍 19894(一)紫鹊界梯田概述 19754(二)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形成机理 22671.得天独厚的气候为梯田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12142.优良的自流灌溉系统能有效防止旱涝等灾害的发生。 268463.协调的传统耕作系统能有效保持水土和防范病虫灾害。 26500三、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衰退及其风险 312205(一)防灾减灾功能衰退的表现 331124(二)防灾减灾功能衰退的风险 427467四、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保护途径 41748(一)挖掘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 41372(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527851(三)鼓励多方共同参与 518969五、结语 5PAGE12绪论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保护项目以来,我国已经有15个项目入选,坐落在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于2018年入选,成为湖南第一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保护好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学术界,随着该项目的持续实施,大量学者开始着手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动态保护、价值挖掘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很少有学者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防灾减灾功能。著名生态人类学者杨庭硕教授指出,“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防灾”,“凡属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它都必然具有防灾、减灾的有效对策”。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防灾减灾功能是紫鹊界梯田长期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而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梯田的这一功能正在丧失。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旨在通过对紫鹊界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功能的分析,探讨其防灾减灾功能的挖掘与保护,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介绍紫鹊界梯田概述紫鹊界梯田位于HYPERLINK"/doc/2568194-2712156.html"\t"/doc/_blank"新化县西部山区,属于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的中部,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依山而建的梯田,以紫鹊界为中心,共有56000多亩,大多分布在500到10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25-40度之间,最陡的达到50度以上。其中集中连片的梯田在2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水车、奉家和文田三镇。梯田在山间回旋盘绕,最大的不到一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禾苗,连绵起伏,形态各异,享有“梯田王国”的美誉。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梅山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有着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美称。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013年5月,紫鹊界梯田被农业部批准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正式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紫鹊界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2月,紫鹊界梯田与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一起以“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之名被联合国粮食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形成机理无塘无库、无井无泵,却能实现“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这一现象是对紫鹊界梯田的真实写照,更是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地方。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主要得益于紫鹊界梯田所拥有的强大的防灾减灾功能,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对其形成机理进行讨论。得天独厚的气候为梯田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紫鹊界梯田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温度适宜;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为梯田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降水为梯田的自流灌溉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是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系统形成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人类和农作物能够在此生存的重要前提;二是合适的气温、热量、和光能等,不仅有利于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而且有助于各种野生植物的生长。该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实现梯田区水资源统筹调配的重要条件之一。优良的自流灌溉系统能有效防止旱涝等灾害的发生。紫鹊界梯田的自流灌溉系统由巨大的“隐形水库”和天然的地下给排水网络组成,两者共同作用实现了对梯田区水资源的统筹调配,能有效防止旱涝等灾害的发生。首先是巨大的“隐形水库”。紫鹊界梯田的蓄水能力是依靠岩石、土壤和植被来实现的。一是岩石。紫鹊界地质结构为花岗岩,整个山体好似一座花岗岩磐石,基岩完整无缝,如一块不透水的“锅底”,阻隔水源下渗,这是构成紫鹊界梯田巨大的“隐型水库”的基础;二是土壤。紫鹊界的表层土壤是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包括黄沙土、红沙土和麻沙土等,含有大量颗粒粗大的沙粒,透水性强,整个紫鹊界地区就像是一块海绵一样,拥有非常强的纳雨渗水能力,这是构成紫鹊界梯田巨大的“隐型水库”的重要保障;三是植被。紫鹊界土地类型多样,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该区绿化率很高,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地表的花草三者相辅相成,植被层次分明,植物根系从地表一直到地底深处都有分布,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具有非常强大的蓄水能力的网,这是构成紫鹊界梯田巨大的“隐型水库”的先决条件。其次是地下给排水网络。紫鹊界梯田的水源从山顶的森林到山腰的梯田再到山脚的村寨,是通过地下的岩石裂隙和土壤孔隙进行工作的。在该自流灌溉过程中,旱季时以地下灌溉过程为主,水流从地下流过,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分蒸发,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从而减少旱灾的发生;雨季时则以地面灌溉过程为主,这时地下给排水网络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减少下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协调的传统耕作系统能有效保持水土和防范病虫灾害。紫鹊界梯田以水田为主、旱地为辅,经过紫鹊界地区先民长期的辛勤劳作,形成了一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传统耕作系统。关于紫鹊界梯田的传统耕作系统,下文将从传统农耕模式、传统农耕工具、传统农耕制度、传统农耕技术和传统农作物品种五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首先是传统农耕模式。稻田养鸭、稻田养鸡和稻田养鱼是当地农民复合种植常见的生态农耕模式,在稻鱼和稻鸭共生系统中,田鱼或田鸭以水稻田的害虫和杂草为食,然后排出粪便。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稻鸡共生系统中,当地居民在秋收之后,常会把家里养的鸡散放在稻田里,不需要人特地去照顾,田鸡以掉落的谷物和稻田中的虫子虫卵为食,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预防来年虫灾的发生。其次是传统农耕工具。紫鹊界梯田位于山地地区,地势崎岖不平,适合精耕细作,使用的主要是包括犁、铁耙、木耙、铁锄头、镰刀、箩筐和龙骨水车等在内的简单农耕工具。这些传统的农具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农田及周边环境的伤害,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再次是传统农耕制度。因热量和地势原因,紫鹊界梯田一般只种植一季稻,其余时间土地一般处于体耕状态。这种农耕制度对土壤的消耗较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看,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第四是传统农耕技术。紫鹊界梯田农耕中的沤肥、育秧、护水和收割等传统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灾害技术等,对梯田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充分体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特别是在整地过程中的“糊田塍”和“冬浸田”,在保水保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五是农作物品种。紫鹊界梯田地区的物种十分丰富,不仅仅指它的茂密的森林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品种资源,还包括以黑香贡米和红香米为代表的当地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这些农作物经过当地居民的长期实践以及大自然“物竞天择”的选择,存留至今不仅品质优良而且还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对于防治病虫灾害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巨大作用。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衰退及其风险防灾减灾功能衰退的表现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给紫鹊界梯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梯田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防灾减灾功能不断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的恶化导致自流灌溉系统的破坏。一方面是指地下给排水网络遭到破坏。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由于传统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太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紫鹊界梯田地区大量的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导致梯田被成片的弃耕或是被改为旱地,严重破坏了紫鹊界梯田给排水网络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指巨大的“隐形水库”遭到破坏。紫鹊界梯田的水资源季节分布及其不均,巨大的“隐形水库”是避免旱灾和洪灾发生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以及无规划地修建公路房屋等,“隐形水库”遭到破坏、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不断下降。现代科技的冲击破坏了传统耕作系统。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效率和便捷成为当地居民在劳动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他们逐渐放弃传统复杂的病虫灾害防治技术和沤肥技术,改用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弃用打谷桶、犁和龙骨水车等传统农耕工具,改用机械化的耕作工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杂交水稻品种的使用破坏了梯田生物的多样性。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居民大面积地使用单一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代替传统的农作物品种,传统农作物面积严重萎缩、品种逐渐消失,破坏了紫鹊界梯田生物的多样性。防灾减灾功能衰退的风险紫鹊界梯田能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且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被历史所淘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强大的防灾减灾功能。但是,近年来由于其防灾减灾功能的衰退,紫鹊界梯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蓄水能力下降、梯田坍塌的情况日益严重和抗灾能力减弱等,严重影响了梯田的可持续发展。蓄水能力下降。紫鹊界梯田的蓄水功能是通过巨大的“隐形水库”来实现的。特殊的地质结构,即独特的岩石结构和土壤,使得整个梯田地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具有非常好的蓄水能力,而森林的存在,无疑让紫鹊界梯田的这一功能得到了强化。但是,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紫鹊界地区的地下水库和森林遭到破坏,蓄水能力不断下降。梯田坍塌的情况日益严重。梯田坍塌是指梯田在自然力而非直接人为的情况下,出现塌陷下坠的自然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近年来,由于疏于管理,紫鹊界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废弃梯田,再加上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梯田保持水土的能力不断下降,夏季下暴雨时经常发生梯田坍塌事故。抗灾能力减弱。农业灾害包括生物灾害(如病虫灾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和非生物灾害(如旱灾、洪涝、滑坡、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紫鹊界梯田抗灾能力减弱,一方面是指它的抵抗生物灾害的能力减弱,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和经济林,使得梯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病虫灾害发生的机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指抵抗非生物灾害的能力减弱,紫鹊界梯田的“隐形水库”和给地下给排水网络遭到破坏,使得旱灾、洪涝、水土流失和滑坡等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保护途径紫鹊界梯田防灾减灾功能衰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内在的因素,如传统文化无人继承、梯田弃耕和乱砍滥伐等,也有外在的因素,如外来物种入侵、农药化肥和机械化农耕工具的传入等。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有所区别。因此在对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进行保护时,应该尝试从多个角度入手。挖掘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上文中提到,紫鹊界梯田具有防治病虫灾害、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预防水土流失和预防洪灾旱灾等多项防灾减灾功能,是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正在逐步衰退,甚至其中的不少功能已经被遗失。因此,在对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进行保护研究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它的防灾减灾功能。具体做法有:一是挖掘梯田养蛙、梯田养鱼和梯田养鸭等生物防治病虫灾害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农药的使用,而且应该重视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在达到防治病虫灾害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通过农家乐和卖土特产等方式达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挖掘沤肥、烧灰和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的传统施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采用传统的环保施肥方式,从而减轻对紫鹊界梯田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三是挖掘梯田传统的保持水土的功能。紫鹊界地区的先民在保持水土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如“冬浸田”、“糊田塍”和在田埂上种植农作物等等,虽古老但却十分实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目前,紫鹊界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逐步衰退,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梯田防灾减灾功能保护“无法可依”。因此,在对梯田的防灾减灾功能进行保护时,第一步当地政府应及时制定并发布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颁布法律禁止乱砍乱伐、对弃耕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等进行明文规定等,为梯田防灾减灾功能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第二步当地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梯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梯田防灾减灾功能保护模式;第三步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梯田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梯田利益相关方。首先是核心景区居民和非核心景区居民、山下居民和山上居民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