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页/共27页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质量检测高二生物(选修)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抗体、呼吸酶、尿素等B.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处于动态平衡中【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内环境中没有呼吸酶,呼吸酶存在于细胞中,A错误;B、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改变,有可能是减慢,有可能是加快,B错误;C、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不仅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还包括各种成分的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C。2.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C.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结构e在组成上包括d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答案】A【解析】【分析】1、题图分析:根据b上的神经节结构可判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2、结构②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详解】A、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能作出反应,但因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e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且正常,B正确;C、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D、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正确。故选A。【点睛】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D错误;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D。4.打篮球是一种全身肌肉参与的协调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出现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现象B.躲避敌方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兴奋C.大脑皮层向脊髓、小脑等中枢发出指令,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神经的功能如下: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具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③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打篮球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正确;B、躲避敌方进攻时,主要通过眼、肢体接触获取信息,大脑皮层接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做出反应,B错误;C、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小脑等中枢支配躯体运动,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C正确;D、交感神经属于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当运动员传球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但副交感神经也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D正确。故选B。【点睛】5.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B.三种信号分子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C.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D.雄性激素通过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激素调节的特点、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分析图甲可知,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信号分子B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A,信号分子B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A正确;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而发挥调节作用,而非定向运送,B错误;人体内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作用机制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通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D正确。【点睛】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图甲所示为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靶细胞的代谢;图乙所示的信息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调节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过程,进而调节细胞代谢。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选项。6.下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只能通过血液来与垂体之间进行信息联系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C.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A、下丘脑中一些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A错误;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正确;

C、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d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C正确;

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既有神经细胞的参与,又有激素进行信号传递,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7.肾上腺素是人在兴奋、恐惧、紧张时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如图为肾上腺素作用在不同组织细胞时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的信号分子可能为神经递质B.图1的β受体也能接受胰高血糖素,从而共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C.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图1和图2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D.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图2和图3结果不同是因为激素作用的受体和靶细胞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A、依题干信息,肾上腺素是人体在兴奋、恐惧、紧张时分泌的一种激素,因此,促进其分泌的调节最可能是神经调节,其信号分子可能为神经递质,A正确;B、依图示信息,不能得出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相同的受体的结论,且不同激素的受体不同,B错误;C、依图示,图1和图2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不同,C正确;D、图2和图3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的受体和靶细胞不同,D正确。故选B。8.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识别后,可完成抗原呈递。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B.当PD-L1和CD28同时存在时,CD80将优先结合PD-L1C.PD-L1减少了癌细胞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机会D.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识别后,可完成抗原呈递。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所以癌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结合后,可阻止抗原呈递。【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的功能,其中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A错误;B、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所以当PD-L1和CD28同时存在时,CD80将优先结合PD-L1,B正确;C、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识别后,可完成抗原呈递。而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更易结合,这样就减少了抗原被树突状细胞呈递的过程,从而减少了癌细胞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机会,C正确;D、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与癌细胞膜上的PD-L1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进而使癌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所以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D正确。故选A。9.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的双重功能B.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C.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在有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D.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将导致该植株的果实成熟推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详解】A、由两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的双重功能,A正确;B、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B正确;C、虽然在有乙烯的情况下,野生型的R蛋白与乙烯结合,有乙烯生理反应,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在有乙烯的条件下,乙烯也不能与R蛋白结合,不能抑制酶T的活性,从而使E蛋白磷酸化,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C错误;D.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R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导致酶T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导致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延迟,D正确。故选C。【点睛】10.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可以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2、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样方法也可以调查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如作物上的蚜虫,A错误;B、可以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计数血球计数板常见的是25×16这种格式,所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采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计数时往往计四个角和中间这五个中格,C正确;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没有K值,D错误。故选C。11.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故选D。12.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C.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3.下列有关食物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如果狼吃了羊,狼为第二营养级B.关于狼吃羊的食物链应写成:羊→狼C.在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次级消费者构成D.在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D【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详解】A、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如果狼吃了羊,狼为第三营养级,A错误;B、食物链应该由生产者开始,B错误;C、在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构成,C错误;D、在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正确。故选D。点睛】14.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如下图所示,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鸟类等野生动物大多属于消费者,能促进该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植物属于生产者,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C.湿地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人为建造湿地公园需要合理的引入植物、动物等,需要考虑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营造良好健康的群落发展情况,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有利于生产者的繁殖。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详解】A、鸟类等大多数野生动物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B、引入新的物种时,为了防止形成外来物种入侵,需要调查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植物属于生产者,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B正确;C、人对于湿地公园的改造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由图可知,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到水岸高地的渐变过程,所以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在同一区域上下分层的现象,D错误。故选D。【点睛】二、多项选择题15.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C.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共需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答案】ABD【解析】【分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图中乙表示淋巴,甲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是通过导管运输的,胰岛素才是通过甲(血浆)运输到作用部位,B错误;C、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5层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组织细胞膜+双层线粒体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异常,D错误。故选ABD。【点睛】16.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Na+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下图Ⅰ、Ⅱ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中某溶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B.A~B时,膜内Na+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有关C.适当提高培养液中K+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Na+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答案】ACD【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2、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详解】A、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该实验中某溶液不能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因为动作电位不受钾离子的影响,A错误;B、A~B时,钠离子内流,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此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B正确;C、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量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曲线Ⅱ上C点值提高,C错误;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由钠离子内流转变为钾离子外流,从而恢复为静息电位,D错误。故选ACD。17.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位时间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B.t1到t2间单位时间散热量增加是由人体单位时间产热量增加引起的C.人体在10℃环境下的单位时间产热量比在25℃环境下的大D.t3以后,单位时间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答案】AC【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图可知,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不变,该环境温度下,单位时间产热量也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B、当环境温度t1到t2,即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从而引起人体单位时间产热量也增加,B错误;C、人体在10℃环境下,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其散热量大于25℃时的散热量,而机体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10℃环境下的单位时间产热量比在25℃环境下的大,C正确。D、时间在t3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C。【点睛】1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B.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C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AB【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A、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之前,需要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错误;BC、利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C正确;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故选AB。【点睛】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四个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详解】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故选ABD。三、选择题20.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养生主要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______________。(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___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_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答案】(1)①.神经-体液-免疫②.淋巴液(2)①.B②.扩张③.D(3)①.NaHCO3(或HCO3-)②.pH(或酸碱度)【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消化液、B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E是淋巴液。B、D、E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小问1详解】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分析可知其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的淋巴液。【小问2详解】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时,口器会刺透毛细血管进行吸血,同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人血浆,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更多地流人组织液,使D(组织液)的含量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小问3详解】乳酸主要与B(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经肾脏排出体外,碳酸可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1.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该神经递质与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研究发现,可卡因(一种毒品)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结构①是______,其中的多巴胺的释放方式是______,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2)据图分析,可卡因被吸食后的直接作用是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从而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上图中______(填“x”、“y”或“z”)曲线表示。(3)图中③指的是______,与多巴胺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胞吐③.流动性(2)①.增多②.持续兴奋③.延长④.y(3)①.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②.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③.相反【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图中①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卡因被吸食后,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根据题意分析,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的,只是延迟了回收时间,如图中y曲线所示。【小问3详解】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则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提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22.某患者由于某病毒感染引发咽喉炎等炎症,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但短时间内,患者又出现了低烧、情绪激动、失眠、焦虑等现象,并且脖颈下方出现肿块,为确定病因,医生建议他进行全面体检。下表是该患者的部分检查结果,分析回答:项目结果单位参考值空腹血糖4.30mmol/L3.90〜6.10白细胞数3.81×109/L4.00〜10.00淋巴细胞数5.02×109/L0.80〜4.00甲状腺激素28.98Pg/L7.20〜17.20促甲状腺激素0.02μIU/mL0.34〜5.60(1)空腹时,患者体内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与饭后半小时体内情况相比,空腹时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将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2)由体检结果推测,患者出现情绪激动、持续低烧等症状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突破保护人体的第_______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_________。进一步检查确认,患者的症状是由于上次感染流感病毒而引发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请推测该病的发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临床上治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康复者的________对患者进行治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射的新冠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这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________,接种后能抵抗新冠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②.升高(2)①.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有机物代谢(或加速物质氧化分解)②.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3)①.一②.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或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③.非特异性免疫④.流感病毒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也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甲状腺激素(4)①.血清②.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③.抗原④.免疫预防(或人工主动免疫)⑤.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5)神经-体液调节(或体液-神经调节)【解析】【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同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小问1详解】空腹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此时与饭后半小时体内情况相比,由于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在饭后正好相反,故空腹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升高。【小问2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人体情绪波动、持续低烧,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有机物代谢的作用。由于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小问3详解】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突破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流感病毒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也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甲状腺激素,则患者的病就是由于上次感染流感病毒而引发的一种自身免疫病。【小问4详解】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将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后,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起到了治疗作用,故可以利用康复者的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在免疫学上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属于免疫预防(或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身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能抵抗新冠病毒。【小问5详解】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产生恐惧感,感觉的产生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调节生命活动使呼吸加快等则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3.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1)实验步骤: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的含量。②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③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______。④在______的环境条件下饲养。⑤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______的含量。(2)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A组小白鼠TRH的含量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的含量减少,则观点______正确;②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______正确。【答案】(1)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甲状腺③.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④.相同且适宜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2)①.二②.一【解析】【分析】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二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需要设置A、B两组实验,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对照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最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TRH的含量。【小问1详解】①本题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②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A组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③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⑤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小问2详解】①若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②若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一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24.为研究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IAA是一种可在植物顶端合成,通过________到达根部,调节植物根生长的化学信号分子。(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________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以拟南芥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②RGA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的降解可受GA调控。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RGA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GFP-RGA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乙所示。用GA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GA时,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3)综合上述实验,推测顶芽合成的IAA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答案】(1)极性运输(2)①.协同②.GA合成缺陷型③.促进④.减弱⑤.IAA不能直接引起RGA蛋白降解⑥.IAA通过赤霉素(GA)的调控降解RGA(3)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的调控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解析】【分析】生长素和赤霉素都是植物细胞产生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植物根生长的基质,实验的自变量为顶芽的有无、植物激素的种类等,因变量是拟南芥初生根的长度。【小问1详解】IAA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在植物顶端合成,通过极性运输到根部,调节植物根生长的化学信号分子。【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可知,IAA和GA都能促进细胞伸长,故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协同作用。①以拟南齐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这样可以排除植物体自身产生的GA对实验的干扰,由图甲可知完整植株分别施加水和赤霉素作对照,发现施加赤霉素的一组初生根的长度明显增加,去顶芽后,植物体内没有生长素,再施加赤霉素后,植物初生根的长度明显缩短,去顶芽施加IAA及赤霉素的一组植物初生根与完整植物组结果一致,因此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②根据题干分析,“RGA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的降解可受GA调控”,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RGA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GFP-RGA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图乙的未用GA处理之前,根尖内的都有RGA蛋白,说明单独的IAA不能使RGA降解,而去顶芽的一组实验表明,没有IAA时单独的GA也不能使RGA降解,而左侧和右侧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有IAA时施加GA可以使绿色荧光消失,也即说明RGA被降解。说明RGA的降解是通过IAA作用于GA起作用的。因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证明IAA通过GA降解RGA蛋白。【小问3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AA通过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