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第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第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第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第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第课时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词四首第二课时1.了解词人及其词风、代表作,把握本词大意,熟读成诵。2.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从语言的角度品析本词的意境。3.领会词人情感,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学习目标他是南宋词人。他一生以恢复国家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抒写着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就是辛弃疾。课堂导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而且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期间,积极练兵备战。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走近作者

淳熙八年(1180,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辛弃疾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走近作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豪放壮美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pī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要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初读壮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梦中回到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指牛,这里泛指酒食军旗下面,指部下烤熟的肉食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演奏指悲壮粗犷的军乐战场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响雷,震雷了结,完成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读懂词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再读壮词讨论:这首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语展开的呢?自由朗读这首词“壮词”,这首词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豪放、雄壮品读雄壮

寂静的深夜,词人酒后醉里,挑灯看剑,满腹心事,万千惆怅,难遣难消。睡梦中回到了那军帐连绵、号角声声的军营岁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品读雄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通过对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一句则肃穆威严,勾勒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秋日马肥乐曲雄壮,沙场点兵意气昂扬。至此为本词的上片,此时的辛弃疾虽然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依旧抹不去关于军中生活的回忆,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清晰地跃然纸上。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品读雄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紧承上文描绘战事,选取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相传刘备荆州遇难,逃跑时陷于襄阳城西檀溪中,所骑的卢一跃三丈跳上溪岸,方甩掉追兵。辛弃疾在梦中战场上的战马如的卢般神俊,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霹雳般震耳。这

侧面描写,意在衬托自己那英勇无畏的梦中身影品读雄壮既点名了此战的目的,也阐述了词人的抱负,表达了作者要辅佐君王完成收复北方的大业、赢取功名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情。醉后入梦。吹角梦回,连营分炙、塞外翻弦、沙场点兵、疆场驰骋,都彰显着雄壮,而梦醒却是“可怜白发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品读雄壮“可怜”二字正是表达自己长期闲居壮志难酬的郁闷、惆怅之情。与本词开头处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失意英雄形象遥相呼应,一反梦中的意气昂扬之势。可怜白发生感悟悲壮从内容上看,前九句大气磅礴意气风发,皆被最后一句轻轻击垮,短短五字,化雄壮为悲壮,理想梦境与痛苦现实形成强烈映照。从结构上看,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此外,在布局方面也颇具特色首句突然发端,接句凌空直上,之后陡然下落,戛然而止,出人意表,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写作特点

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说:“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词人风采满江红秋瑾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的作品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等存世。作者简介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友人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背景链接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脚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交代了创作此词的时间为中秋前后,地点为京华(清朝时的京师,现在的北京)。“小住京华”是说在京短短几月,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似乎有些不悦之情。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中秋节后,恰逢秋天,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秋色澄明,十分传神。拭:擦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借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点明那个时代中国的局势,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被列强环伺,犹如项羽四面楚歌。“八年风味徒思浙”是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在中秋佳节感慨这“八年风味”,脑海中此时浮现的是对故乡浙江的浓浓思念。此句除了有对国家局势的感慨,更有一份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的决心。思浙:思念故乡浙江“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侬:我娥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姝:很,甚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秋瑾由“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表达了身为女子的不甘,此句也道出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上阕:中秋时节,小住京华,秋容满眼,触景生愁,国家严峻的局势,婚姻家庭的束缚,都如千斤重担压在这位女子柔弱的肩头,强烈的不甘已经流露在词里行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形式上,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列”与“烈”,两字同音,使此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内容上,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一句透露出了词人的济世情怀。词人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所理解,词人因家庭和社会的境况,心生“英雄末路”的孤寂苍凉。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一词来源于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船上听琵琶女讲述经历,联想起自己,于是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更是湿透了身上的青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