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专题一:GDP和价格指数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
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五: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六: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问题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七: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八: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
附录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考试大纲
专题一:GDP和价格指数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GDP指标的定义;GDP指标的缺陷;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2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国内生产总值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含义含有以下几方面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finalGood)(或服务)是特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之相比较的是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或服务),即由某企业生产,被另一企业购买,并且被用作最终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产品(或服务)。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强调“所生产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拾遗补缺。GDP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4)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衡量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衡量每一单位时间的数量。GDP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DP是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6)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产品、使用自有房屋的“租金”、警察、消防队员、官员等的服务等不经过市场的一些经济活动,则无法被计入GDP之中。
2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指标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指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2)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即生产过程中机器或其他资本品磨损的价值),就得到NDP。即有:NDP=GDP-折旧。(3)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表示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即GDP、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项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计算公式为: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4)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计算公式为: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得到的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DPI=PI-个人所得税3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及改进(1)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通过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但经济学家认为,这个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因为在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社会成本较高,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出来。②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反映不出来。③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长方式就反映不出来。④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程度,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等。⑤不能衡量社会财富分配情况和社会公正程度。(2)绿色GDP和低碳经济①绿色GDP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nvironmentallyadjustedDomesticProduct),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绿色GDP”的提出,是为了弥补传统GDP的缺陷,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环境的保护。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②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GDP的三种核算方法(1)用生产法核算GDP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即GDP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也就是说,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以汽车(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例。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投入钢铁等中间产品,而钢铁的制造又需要铁矿石、煤炭等作为原料。表1-1汽车生产过程的几个环节从表1-1可以看出,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其价值(售价)为20万元(即计入GDP的部分),等于三个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通过加总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来核算GDP,即:GDP=经济中所有的企业增加值的总和。(2)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公式为:GDP=C+I+G+(X-M)。C表示消费支出,指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I表示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还包括商业存货的变化,不包括购买债券或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另外,新住房购买是划入投资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即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也就是说,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政府支出,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X-M)表示净出口,即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应该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3)用收入法核算GDP收入法是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收入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盈利性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和政府净收入(T),即有:GDP=C+S+T。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参见表1-2。表1-2GDP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如表1-2所示,理论上来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GDP都是相同的(三面等价原理)。二、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常被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水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动率)。主要有三个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求实指数。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含义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固定一篮子商品所支付成本的价格指数。它是普通消费者在各年购买的同一组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额同它在某一基年购买该组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额相除所得的比率。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支出额/一组固定商品按基年价格计算的总支出额×100%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八大类商品,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2)CPI的缺陷CPI的缺陷体现为:①CPI不能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其统计对象只是全部产品服务中的一部分;②CPI篮子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不能反映消费品结构的变化,没有考虑到一种产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转而消费便宜的替代品,从而夸大生活成本的上升;③CPI中不能观察到产品服务质量的变化;④CPI不能反映消费品、服务的创新。(3)在现实中,由于以下多种原因,CPI倾向于高估通货膨胀:①替代偏差: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出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所以相对价格变动时,其真实生活费用的上升比CPI慢。②新产品的引进: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进提高了本币
的实际价值,但本币购买力的提高并没有体现在CPI的下降上。③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化:当一个企业改善自己出售的产品质量时,产品的价格全部变化并不是对生活费用变化的反应,如果无法衡量的质量改变是有代表性的,衡量的CPI的上升就比CPI应该的上升快。因而,在GDP求实指数与CPI这两种价格指数中,CPI更倾向于高估通货膨胀。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1)含义生产者价格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2)PPI和CPI的关系①联系: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②区别:a.CPI是同步经济指标,按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零售价格计算。PPI是先行经济指标,按一篮子生产资料批发价格计算;b.根据价格传导机制,PPI对CPI有一定影响,但由于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两者变化可能出现不一致。3GDP求实指数(1)GDP求实指数的计算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计算公式为:实际GDP:用不变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计算公式为:其中Pi为i商品的现期价格,Pi′为i商品的基期价格。GDP求实指数也称为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衡量现期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成本的变化,计算公式为:GDP求实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①联系: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②区别:a.GDP求实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b.GDP求实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GDP求实指数上。而CPI则包括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c.二者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不同,CPI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GDP求实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也就是说,CPI使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而GDP求实指数允许一篮子物品随GDP组成部分的变动而一直变动。4通货膨胀率(1)含义通货膨胀率用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与之对应的,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2)计算公式在实际中,一般用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计算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说明:从近十年的考题来看,历年真题都未单独考察本专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但是,建议考生千万不要忽视本专题内容,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点。
专题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的内涵。2投资需求函数。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4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1萨伊定律的含义萨伊定律也称为萨伊市场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2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经济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以下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总之,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萨伊定律的运用主宰着整个古典学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萨伊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二、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试图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按照凯恩斯理论,之所以出现“大萧条”,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这三个规律被称为“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因此,人们越富裕,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由于人们的消费跟不上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不足,社会生产无法保持平衡。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资本在使用期内的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②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3流动性陷阱利率的下降有一个下限,达到下限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会转化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而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无效。三、凯恩斯消费需求理论1消费函数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水平不变,消费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用公式表示为:C=C(Y)。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可表示为:C=α+βY(α>0,0<β<1)。其中,α为自发消费,βY为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凯恩斯认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从而会出现消费不足。从数学角度分析: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消费曲线的单调性。0<MPC<1,说明消费曲线单调递增,但递增的速率递减。正常的消费曲线如图2-1所示。图2-1消费曲线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C/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C=α/Y+β。即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性质有:①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②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③消费由现期收入决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消费。凯恩斯认为,利率对个人给定收入中的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S=S(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S=Y-C=Y-(α+βY)=-α+(1-β)Y。线性储蓄函数如图2-2所示。图2-2线性储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ΔS/Δ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S=1-β。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S/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S=[-α+(1-β)Y]/Y=-α/Y+(1-β)。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3)APC+APS≡1,MPC+MPS≡1。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通过图2-3得以体现。图2-3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4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①国民收入的分配;②政府税收政策;③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四、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2-4所示。短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称为消费函数之谜。图2-4实际中的消费函数之谜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在指出凯恩斯假设错误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1)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如图2-5所示,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同比例减少(由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图2-5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1)长期由于寿命期内的消费等于寿命期内的收入,同时每一时期的消费C又相等,于是,每一时期消费×寿命=年收入×工作年限,即:C×NL=YL×WL。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NL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C,即有:C=[WL/(NL)]×YL。其中,WL表示工作年限,NL表示生活年数,YL表示每年收入水平。可以看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WL/NL。(2)短期假定消费者在某一时点T,拥有财富量为WR,其在T时点以后的工作期(WL-T)年内的收入为(WL-T)×YL。此时,他预期还要过(NL-T)年,因此,这个人在T时点以后寿命期内可能的消费为:C×(NL-T)=WR+(WL-T)×YL根据公式,每一时期的消费就等于:C=[WR+(WL-T)×YL]/(NL-T)。令a=1/(NL-T),c=(WL-T)/(NL-T),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C=a·WR+c·YL。从中可以知道,参数a为实际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是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也称为持久性收入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按照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永久收入成比例,即:C=cYP。式中,YP表示永久(可支配)收入,对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c。假设只考虑两期,则永久收入可表示为:YP=θY+(1-θ)Y-1其中,θ为权数(0<θ<1),Y和Y-1分别表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将上式代入C=cYP可得:C=cθY+c(1-θ)Y-1可得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θ,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同样的,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五、投资需求理论1投资函数凯恩斯认为,凯恩斯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仓库等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借款筹资的方式可有多种多样)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时,投资是值得的;前者小于后者时,投资就不值得。因此,在决定投资的诸因素中,实际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的利率,是指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这是因为,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半是借来的,利息是投资的成本。即使投资的资金是自有的,投资者也会把利息看成是投资的机会成本,从而把利息当做投资的成本。因此,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自然就会减少对投资物品(如机器设备等)的购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e-dr。其中,e表示自主投资,r表示实际利率(大致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dr表示引致投资。投资需求曲线如图2-6所示。图2-6投资函数2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1)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MEC)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其中,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代表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代表资本品在第n年年末的处置残值,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2)投资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MEI)是指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用来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间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会上涨,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r必然缩小。这样,由于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就被称为投资边际效率。(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图2-7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如图2-7所示,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即都反映投资量和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但是,投资边际效率曲线较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更为陡峭,其原因在于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通常选择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作为实际的投资需求曲线。当投资项目的边际效率既定时,厂商的投资规模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即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量减少;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量增加。3托宾的“q”说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投资需求增加。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六、均衡产出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_(5)假定投资恒定,即I=I,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企业家的投资行为是被“冲动”所驱使的,难以用既有经济理论解释(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函数)。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2为什么假定产量由总需求水平决定而不是由总供给能力决定?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水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根据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凯恩斯否定了这种传统理论,认为社会在一定时期能达到什么产出水平,不是决定于生产能力,而是决定于有效需求水平。这里说“通常假定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指正常条件下,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产量由总需求决定。可见,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3均衡产出的概念均衡产出又称为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也就是说,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产出)称之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或产出)。图2-8均衡产出的决定图2-8中,横轴Y表示总产出或总收入,纵轴AE表示支出(AE曲线之所以有正的斜率,原因在于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2-8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七、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政府部门,也不存在国外部门。由于不存在政府部门,则不存在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因此可支配收入Yd=Y。__总支出AE=C+I=α+I+βY。_结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AE=Y,可得:Y=α+I+βY。_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0=(α+I)/(1-β)。可见,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图2-9来进行推导。图2-9均衡收入的决定图2-9中,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与45°线的交点E决定了均衡产出。在E点左边,需求大于产出;在E点右边,需求小于产出。只有在E点,二者相等。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即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入政府部门,需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府行为因素。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包括两种:一种是定量税,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税收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一般为某一确定的值,是个外生变量。(1)征收定量税__假定投资为I,政府支出为G,税收为,转移支付为。消费决定于可支配收入,则有:因此有:_利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AE,可得:Y=A+βY。_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0=A/(1-β)。上述方程的总支出函数如图2-10所示。可以看出,总支出AE也决定于收入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图2-10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的决定图2-10中,当经济处于E点时,非意愿存货投资(IU)等于零。此图形被称为凯恩斯交叉图。凯恩斯交叉图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无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在哪里,经济体最终都会到达稳定状态,从而说明了经济体的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2)征收比例税假设征收比例税,即以税收形式征收的收入的一部分t,对应的。对应的消费函数为:可以看出,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β,但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是β(1-t),其中1-t是纳税后留下的收入部分。因此有:_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β(1-t)Y。_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0=A/[1-β(1-t)]。比例税降低了乘数。因此,比例税可作为自动稳定器,即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八、乘数理论1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er)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是指每单位外生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况。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或收入变动)不仅会影响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影响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乘数的数学定义为:乘数=边际量=Δ因变量/Δ自变量2乘数理论推导_假设增加自主支出ΔA,则产出(或者总支出)的增加量为:______ΔA/ΔAE=ΔA+βΔA+β2ΔAβΔA…ΔA1ββ+3+=(++2+β3+…)=(1-β)=ΔY0其中,倍数1/(1-β)称为乘数,即自主性总支出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也越大。乘数效应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印证了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乘数的作用是两面性的,即有自主支出增加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自主支出减少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减少。所以,乘数是一面双刃剑。3乘数的图解图2-11乘数的图形推导如图2-11所示,起始的均衡点为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0。自主支出__从A增加到A′,使得总支出曲线AE平行向上移位到AE′,达到新的均衡_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0′。显然,ΔA<ΔY0。在图2-11中,总支出曲线平行移位表示的自主性支出的变动越大,收入变动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总支出曲线越陡峭),自主支出乘数越大,收入变动也越大。4各种乘数根据均衡产出的推导方法,可推导得出各种乘数,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在推导求解时,要先看清楚,到底征收定量税还是征收比例税。各种乘数的大小如表2-1所示。表2-1各种乘数大小征收比例税时,税收乘数的计算证明如下:例如,政府决定减税ΔT,居民收入(而不是可支配收入)增加ΔT,由于tΔT的部分将作为税收被征纳,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动实际应为-[(1-t)ΔT](税收变动方向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相反)。在乘数作用下,此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予以推导:5平衡预算乘数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2)Δ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结合各种乘数大小,可计算得出: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平衡预算乘数的经济含义是:政府在考虑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即把增加的政府收入中的全部用于政府购买支出,由此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完全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也完全等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量。6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3)货币供给量增加要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1消费为c=200+0.8y,投资为i=500,试求:(1)均衡收入水平。(2)假定比例税税率为t=10%,若产出每增加100就创造1个工作岗位,请问政府购买G增加100,能创造多少就业?[2013年真题]解:(1)由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y=c+i=200+0.8y+500,解得:y*=3500。即均衡收入水平为3500。(2)若征收比例税,此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1/[1-β(1-t)]=1/[1-0.8(1-0.1)]=25/7。因此政府购买增加100,使得产出增加2500/7。若产出每增加100就创造1个工作岗位,则创造的就业人数为100×(25/7)×1/100=25/7≈4个。2假设最初政府财政赤字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0.8,边际税率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购买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政府支出的这种变化是否能最终消除财政赤字?[2012年真题]答:在比例税率下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α+β(1-t)y+i+g。其中,α是自发性支出,β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i是总投资,g为政府购买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均衡收入为:y=(α+i+g)/[1-β(1-t)]。通过这一公式,可以推导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例,故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kg=1/[1-β(1-t)]。由题可知β=0.8,t=0.25,故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kg=1/[1-0.8×(1-0.25)]=2.5。因此,若政府减少购买支出200亿美元,则收入减少:Δy=kg×Δg=200×2.5=500(亿美元)。从而政府税收减少:ΔT=t×Δy=0.25×500=125(美元)。最初政府财政赤字75亿美元,政府减少购买支出导致税收减少125亿美元,两者加起来刚好等于政府支出减少额,因此政府减少购买支出200亿美元正好能够消除财政赤字。3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2011年真题]答:(1)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假定是:①人们厌恶消费波动,从心理上愿意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保持平稳的消费水平;②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水平是不同的。年轻人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能偿还青年时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储蓄以备养老。等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时,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状态。因此,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2)人口老龄化通常定义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加,或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①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在人的一生中,个体的居民储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一国来说,加总的国民储蓄率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由于处于老年期的个体居民储蓄倾向低于成年期的个体居民储蓄倾向,老年人口比重高,国民储蓄率就随之降低。②在标准的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者的储蓄倾向是外生的,并没有考虑理性消费者会根据外生经济政策、市场条件的变动调整其储蓄行为。事实上,如果民众预期寿命延长,消费者认为其生命周期的消费将增加,此时消费者会减少当期消费,从而提高储蓄率。根据实证研究,在我国,由于预期到老年时期的延长而使老年期的消费增加,理性消费者会在劳动年龄提高储蓄倾向,从而导致国民储蓄率的提高。此外,预防性储蓄的需求和遗产动机也使得老年人储蓄率降低的程度小于标准生命周期理论的预期。4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资本边际效率来分析投资决策。[2011年真题]答:(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该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收益,因此,它也代表该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式中,R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表示资本品在第n年年末时的处置残值,r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下降。(2)凯恩斯认为MEC具有递减的趋势,其原因在于:①短期资本的供给缺乏弹性,增加投资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则资本边际效率会下降。②长期看,即使资本品价格不上升,生产资本品的生产设备增加,资本品产量增加,资本品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增加,价格水平将下降,从而使MEC下降。③心理预期的作用。因为资本家对未来的信心不足,总认为增加投资会使MEC下降。(3)在经济学中,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过程,即社会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凯恩斯首先使用了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他认为,资本家的投资决策主要取决于MEC和利息率r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MEC>r,投资就能进行;如果MEC=r,此时投资就处于最大利润状态,被称为均衡的投资,此时资本存量就不再发生变动;如果MEC<r,投资则不可行。5y=c+i+g=α+β(y-t)+i+g,推导财政乘数的税收乘数,并说明财政支出平衡时,国民产出的增长特点,推导平衡预算乘数。[2009年真题]答:(1)由已知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α+β(y-t)+i+g,可得均衡产出为:y=(α+i+g-βt))/(1-β)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由均衡产出可得税收乘数为:kt=∂y/∂t=-β/(1-β)。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由均衡产出公式可得政府购买乘数为:kg=∂y/∂g=1/(1-β)。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值,表示收入随政府购买增加而增加,随政府购买减少而减少。(3)假定政府购买增加Δg,政府税收增加Δt,并且Δg=Δt。根据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公式可知,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Δg和税收Δt,国民收入变动的净效应为:Δy=1/(1-β)×Δg+(-β)/(1-β)×Δt=Δg故在改变政府购买和税收而不改变预算收支平衡时,国民收入y会出现与政府购买同等数额的变化。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因此,平衡预算乘数为:kb=Δy/Δg=1。专题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IS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2LM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LM曲线的有效范围。3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4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1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用来表示利率和收入之间相关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1)利率和收入的组合;(2)投资和储蓄都相等,即I=S;(3)反映了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如图3-1所示。其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图3-1IS曲线2IS曲线的推导(1)代数推导考虑到投资与利率的关系,i=e-dr,对应的总支出可表示为:__AE=c+i+g=[α+β(y-t)]+(e-dr)+g=A+βy-dr__其中A=α-βt+e+g表示既不受收入水平影响,又不受利率影响的总支出的部分。_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为总收入等于计划支出,即有:y=AE=A+βy-dr。_解得:y=(A-dr)/(1-β)。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出的IS曲线是由左向右下倾斜的。(2)IS曲线的图形推导图3-2IS曲线的推导如图3-2所示,当利率水平为r1时,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为y1;当利率水平下降为r2时,投资支出增加,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增加到y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可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从图3-2的推导过程可见,r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是外生变量,且r是联系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具体的传导机制为:r↓(r1下降至r2)→引致投资↑→i↑→AE↑→y↑。3IS曲线的斜率(1)由两部门经济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y=(α+e-dr)/(1-β)可推出:r=(α+e)/d-(1-β)y/d即IS曲线的斜率为-(1-β)/d。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β一定时,d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IS曲线越平缓。②边际消费倾向β。d一定时,β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IS曲线越平缓。(2)在三部门经济中,当征收比例税时,IS曲线的斜率为-[1-β(1-t)]/d。税率t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d、β一定时,t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4IS曲线的移动(1)投资函数或储蓄函数变动,都会使IS曲线变动。当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将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的距离和投资乘数有关:Δy=Δi/(1-β)。当储蓄意愿增加,即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IS曲线将向左平移,反之,则向右平移。(2)在三部门经济中,可推出:y=(α+e+g-βt)/(1-β)-dr/(1-β)。从上式中可见,当政府支出增加或减少Δ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Δy=Δg/(1-β),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Δg/(1-β);而当税收增加或减少Δ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Δy=-βΔt/(1-β),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Δt/(1-β)。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向右方移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向左方移动。5IS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IS曲线外的任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的失衡状态。图3-3产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如图3-3所示,A为IS曲线右边的任意一点。在A点,与A点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A,当收入为yA时,A点的利率rA高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rE,即rA>rE。这说明,A点的投资IA小于市场均衡时的投资IE,即IA<IE。又因均衡条件为IE=S,所以在A点有I<S。此时,产品市场上出现过剩供给,在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下,将导致产出下降,直至回复到IS曲线上的A′点。同理,B点会回复到IS曲线上的B′点。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1货币需求动机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持有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以下三种:(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于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不同步,所以人们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ky。(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债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进行一些有价证券的投资来获得增值收益,通过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债券价格高低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期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期很快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因此,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可以表示为:L2=L2(r)=-hr。2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1+L2=L1(y)+L2(r)=ky-hr式中,L、L1和L2都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上述公式的经济含义是:当收入水平给定时,实际货币需求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如用M、m和P依次代表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指数,则:m=M/P或M=Pm。由于L=ky-hr仅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或者说需要的实际货币量,因此,名义货币需求函数还应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乘以价格指数,即:L=(ky-hr)P。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图3-4来表示。它起初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的货币需求量随利率下降而增加,最后为水平状,表示“流动偏好陷阱”。图3-4货币需求函数3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4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1)货币供给量狭义的货币供给M1=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M3=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近似物)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随着货币供给增加不断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2)货币供求均衡如图3-5所示,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这就是说,利率将调节货币需求,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图3-5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三、LM曲线1LM曲线的含义LM曲线是在短期物价水平固定的条件下,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2LM曲线的推导(1)公式推导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P=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为:y=hr/k+m/k或r=ky/h-m/h。(2)图形推导图3-6LM曲线的推导如图3-6(a)所示,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各个利率水平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对应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增加。按照这种分析方法,可得到图3-6(b)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沿着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3LM曲线的斜率由r=ky/h-m/h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k/h。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h一定时,k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k一定时,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4LM曲线的不同区域图3-7LM曲线的三个区域(1)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特征:LM曲线是水平的,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系数h无穷大。形成原因:凯恩斯学派认为,当利率很低时,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消费者愿意把所有的货币都持有在手中,利率水平不再变动。政策含义:即使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也无法降低利率,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可以在不引起利率变动的条件下,提高收入,财政政策完全有效。(2)古典区域特征:LM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系数h为0。形成原因:古典学派认为,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而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利率上升,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不会再上升。政策含义: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同时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有效;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只会提高利率,不会提高收入,财政政策完全无效。(3)中间区域特征: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系数h介于0和无穷大之间。政策含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部分有效。5LM曲线的移动由LM曲线表达式r=ky/h-m/h可看出,引起LM曲线移动的因素是:(1)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2)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6LM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图3-8货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如图3-8所示,A为LM曲线左边的任意一点。在A点,与A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A,利率为rA,当收入为yA时,rA高于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rE。这说明,A点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小于货币市场均衡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在yA既定的条件下,A点的货币需求将小于均衡时的货币需求,即LA<LE,又因LE=M,所以在A点有L<M,存在超额货币供给,在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下,将导致利率下降,直至回复到LM曲线上的A′点。同理,在B点,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将导致利率上升,直至回复到B′点。四、IS-LM模型1希克斯的总结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在产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先决定利率;在货币市场上,要决定利率,必先决定收入。这样,凯恩斯理论就陷入了循环推论的困境。《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个尝试性解释》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发表于1937年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的一篇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著名书评,该书评第一次阐述了IS-LM模型的概念。希克斯认为: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投资,投资的变化又会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改变收入,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货币需求……因此,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只要有一个市场没有实现均衡,国民收入就不会稳定。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IS-LM模型奠定了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地位,成为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IS-LM模型是研究短期价格固定时的经济均衡,分析在短期是什么引起了经济波动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稳定经济。2数学条件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S):y=(α+e-dr)/(1-β)。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P):y=hr/k+m/k。联立两个方程即可得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3图形分析(1)均衡点如图3-9所示,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E点,在该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图3-9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2)非均衡的分类IS曲线与LM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各区域的特点如图3-10和表3-1所示。图3-10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表3-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情况五、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的含义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使私人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减少时,就发生了挤出的情况。如图3-11所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如图3-11所示,初始状态下,利率为r0,收入为y0,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那么政府支出将使IS移动到IS′,收入增加到y3。但是实际上收入只能增加到y1,y1y3即为挤出效应的大小。图3-11挤出效应(2)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k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h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大。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d越大,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在这四个因素中,“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的大小。2财政政策效果与LM曲线斜率的关系财政政策效果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1)一般情况下,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图3-12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如图3-12所示,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根据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r=ky/h-m/h,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h,h较小意味着一定量的货币需求增加使利率上升较多,故政府支出一定量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导致私人投资较少较多,从而“挤出效应”较大,结果财政政策效果很小。(2)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LM曲线),完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图3-13古典主义情形下财政政策效果LM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因此,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候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就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IS接近水平或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或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如图3-13所示,IS曲线向上移动,只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而不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长,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为零,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3)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曲线),零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有效)图3-14极端凯恩斯主义情形的财政政策效果一方面,LM曲线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限大。此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可是,如果去买债券,则资本损失的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有在手中,这样,如果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的。水平的LM曲线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曲线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另一方面,IS为垂直线或接近垂直,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或接近于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或变动极小,在投资需求呆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发生明显的影响。如图3-14所示,LM曲线水平,IS曲线移动到IS′,利率不发生变化,而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3财政政策效果与IS曲线斜率的关系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图3-15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如图3-15所示,y0y1、y0y2表示财政政策效果,y1y3、y2y3表示“挤出效应”。显然,其他条件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小。IS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系数d。当投资的利率系数d较大时,IS曲线较平坦,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也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导致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因此“挤出效应”较大。反之,投资的利率系数d较小时,“挤出效应”也越小。4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式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h=∞,d=0。公式可整理得:dy/dg=1/(1-β),表明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当处于古典主义极端情况,h=0,d=∞,dy/dg=0,表明财政政策无效。六、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使LM曲线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1货币政策效果与LM曲线斜率的关系(1)一般情形: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图3-1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如图3-16所示,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M0右移到LM1时,LM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图中表现为y1y2<y3y4。(2)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际空间站建设合同
- 2024企业合规咨询与培训服务合同
- 2024年工程合同管理案例解析与借鉴
- 2024年严驰与郑黛共同设立环保科技公司的合资合同
- 2024年二手车购销担保合同
- 2024年展览活动中心承包管理合同
- 2023年莆田涵江银河学校急聘初中历史教师考试真题
- 2023年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2023年马鞍山市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真题
- 04年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与推广服务合同
- 软件工程师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幼儿园大班语言:《跑跑镇》 课件
- 村(居)民房屋翻建(新建)申请表
- 平安校园建设关于动态防范清理低谷有害信息和不规范的app方案
- 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案
- 苏州大学操作系统习题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 教学信息技术 2.0对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 (完整版)高中英语语法填空专练-时态语态
- 锂-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 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第二章-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