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民间音乐_第1页
民俗学-民间音乐_第2页
民俗学-民间音乐_第3页
民俗学-民间音乐_第4页
民俗学-民间音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音乐我国民间音乐主要分为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音乐的特点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人民性多功能性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中国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

民间歌曲

概念民间歌曲的历史沿革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民间歌曲的历史沿革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民间歌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唐、宋时期的民间歌曲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概念劳动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劳动号子的种类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

劳动号子也叫号子,就是指劳动歌曲。

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直接配合劳动的歌曲。

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劳动(实用性)艺术表现价值(艺术性)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

按照工种条件划分五类

搬运号子

工程号子

农事号子作坊号子

船渔号子

搬运号子是劳动号子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

装卸号子

挑担号子

抬物号子

推拉号子

装卸号子伴随装卸货物唱的歌曲装卸的劳动强度大,协作性强装卸号子的音乐节奏鲜明、结构短小、句式规整多采用“一领众和”演唱方式

挑担号子单独劳作,协作性不强脚步节奏突出音乐活泼、轻快同音型多次反复,多为独唱没有强弱交替欣赏《黄杨扁担》《走绛州》

抬物号子劳动协作性强,强度大劳动过程变化多,音乐变化也多节奏鲜明,曲调终止感不强“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推拉号子劳动强度中等协作性较强音乐坚实有力工程号子夯、硪号子采石、撬石号子伐木号子

夯、硪号子夯、硪是石头制作的一种打地基的工具劳动强度大、协作性强、动作单纯音乐起止主要与劳动节奏配合“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

采石、撬石号子采石号子劳动强,间歇长较多采用独唱式节奏自由、声音嘹亮,接近高腔山歌撬石号子音乐活泼多用“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伐木号子是一种集体性劳动“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音乐上有搬运号子的特点

欣赏:

《哈腰挂》农事号子农事号子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时歌唱。农业号子的劳动强度不大音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丰富多样些。车水号子南方水乡车水时唱的劳动歌曲,节奏鲜明、曲调优美,接近山歌打粮号子从事打麦、打稻、舂米等人工脱粒劳动时唱的号子,节奏整齐,速度中等,常吸收小调的因素欣赏

《舂米号子》

《拔根芦柴花》

船渔号子船渔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由于船上劳动种类多样,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因此许多地区往往都形成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成系列的船渔号子是劳动号子最丰富的一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黄河船夫曲》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及律动性音乐和表现功能受劳动强度的制约多采取“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音乐材料的反复使用劳动号子的曲式结构律动性: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基本的节奏型:节奏律动型律动的单位长度相当于一个乐节,常产生于打夯、打麦、舂米等劳动节奏整齐,强度适中的劳动中宽长律动型律动单位相当于一个乐句,多产生于劳动节奏或劳动间歇较长的劳动中。如打锤、打硪等短律动型律动单位短,多产生于反映脚步的劳动中,如挑担、车水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是劳动号子最典型的演唱形式领部起着指挥和组织劳动的作用,领部与合部交替进行,互相呼应领唱者即兴编词和曲调,音乐灵活自由旋律性强合唱部一般不唱歌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性强三种结合形式:呼应型句接式:领部在前,合部在后,多为一句唱词分成两部分段接式:领部与合部相连构成一个乐段,如《舂米号子》密接式:领部与合部紧密结合构成一系列紧密的短句,迭置型:领部与合部出现构成对比的复调,如《上滩号子》综合型:呼应和迭置的综合运用结构简单平叙性结构对应性结构乐段的独立性不强山歌

概念

形成的途径

功用

种类

产生在山野劳动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的抒发感情特点的民间歌曲。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小调转化而来山歌形成的两种途径山歌的功用表现性功用主要是思想感情的抒发和表达,是山歌的主要功用特征。实用性功用主要是提神解闷,解除疲劳和野外交际,处于次要地位。实用性功用受表现性的制约。

种类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山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一个种类。功用、表现方法、音乐性格都集中而单纯的体现了山歌体裁的特征。信天游结构:上下句乐段多次反复构成唱词:上句比兴,下句点题曲调:旋律舒展,句幅宽长。音乐起伏大,常有直线的上下行山曲、爬山调结构:与信天游相似,不同的是上下句乐段的前半句曲调常常相同,只是结束句的落音不同,形成不同的结构功能。唱词:即兴演唱,多以“走西口”的内容为主曲调:旋法的起伏比信天游更大,常有八度以上的大跳。花儿又叫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在当地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藏等民族传唱。花儿分家曲和野曲。

花儿的曲调以“令”相称,每个“令”有自己的名称和旋律,共有一百多种。大调子:花儿的旋律起伏大,音乐宽,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节奏宽广,自由,唱法大部分为真假生结合。小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较窄旋法曲折、流畅,由单纯的真声来演唱。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是一种曲调或曲牌,共有上百种。花儿中令的命名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8-9种形式。1、以地名命名。河州令、莲花山令。2、以代名词命名。如五荤人令,红花姐姐令,醉八仙令等。3、以人物形象特征命名。如大身材令、大眼睛令4、以衬词命名。如绕三绕令三啦啦令等、5、以民族命名。如撒拉令、保安令等。6、以花名命名。如白牡丹令、山丹花令、水红花令等。7、以动物名命名。如喜鹊儿令、8、以曲调特点命名。如三起三落令、平令、扎刀令、哭令等9、以劳动生产和事物命名。如上山令、梁梁上浪来令等。

花儿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花儿”区别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

“头尾齐式”:

一对的/白马儿/沿山根/过,我当了/山上的/雾了;这两个/小妹妹/地边里/坐,我当了/白牡丹/树了。“折断腰”式: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不要/割,就叫它/绿绿的/长着;尕妹是/阳沟/阿哥是/水,不要/断,就叫它/慢慢地/淌着。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在青、甘、宁地区都会举行“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三四天。花儿会规模最大的当数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的洮岷体系的“花儿会”和青海省西宁的老爷山举行的河湟花儿体系的“花儿会”。“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许多男女青年亦多借此机会表示倾心爱慕之。一般由男女十人左右组成临时“花儿班子”,由一个才思敏捷、出口成诗的“串把式”负责现场编词由两三个歌喉嘹亮的歌手轮流领唱,待唱到某一段落时,所有的人都同声应和。在问答中,答得出色的,听众就以红绫一匹相赠,俗称“挂红”。如果答得不好,或答不上来龙去脉,就算输了,自动退场,让别的歌手上场对答。

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

(农历6月初六)河州花儿表演花儿王——朱仲禄朱仲禄(1922--2007),笔名花丁是风靡全国的《花儿与少年》创始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朱仲录一直潜心于“花儿”歌唱艺术研究,他借鉴西洋歌唱艺术中有益的部分,使他的声音更加自然圆润、宏亮优美,真假声结合自然,声情并茂。他将青海“花儿”从江河源头传遍祖国大地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曲令,被誉为“花儿曲令之王”歌词分为两段,采用“折断腰”的格式上去高山望平川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拖腔长。甘青平川风光黄土高坡西南山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流行的汉族民歌曲调起伏大,乐意复杂,羽调式多,旋律结构常出现纯四度和小三度的交替四川山歌——神歌主要流行在四川省的川南宜宾、重庆市郊县和川西崇庆县等地神歌歌词含蓄、文学性较强,感情细腻深厚,四句体结构较多

云南山歌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省份在云南地区生活的汉族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接触云南山歌,有的曲调开朗、豪爽;有的婉转、细腻。客家山歌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等省区的一百二十七个县,人口约有两千万。方言与北方方言有一定联系,夹杂有闽、粤语音的特征。音乐特征以四声羽调式、五声徵调式为主,突出强调羽、商两音,形成纯四度的音程结构。客家山歌音域较窄,以级进为主。唱词善于运用显比、隐比、双关语。演唱形式为独唱、对歌和山歌擂台。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1、感情浓烈、想象丰富。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2、形象鲜明、意境清新。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3、抒情叙事、浑然一体。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

4、感物即事、自然流畅。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江西山歌江西山歌有高调和平调,高调旋律高亢、辽阔、奔放;平调旋律平稳,音域不宽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音调受语言、语调的影响江西兴国山歌是江西山歌的代表山歌的特点歌词即兴性强,常用比、兴的手法山歌类型丰富,分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音乐性格自然、直率,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多样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曲式结构。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种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将小调分为三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

此类小调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经过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较为定型。同一曲调的变体较多,有的为曲艺、戏曲和民族乐器吸收,演变成特定的曲牌。孟姜女调孟姜女调又叫“春调”、“梳妆台”、“思凡”等。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用“孟姜女调”填词的民歌很多,内容也非常广泛。《月儿弯弯照九州》、《送情郎》等。“孟姜女调”诉说离别、悲怨或爱恋情绪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孟姜女调的音乐特点徵调式,基本形式为起、承、转、合。乐句之间采用连锁式衔接。四个乐句的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曲调以级进与环绕进行为主,婉转柔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绣荷包调

荷包是古代中国男女定情的礼物,为丈夫、情人绣制荷包是古代妇女爱情生活的一部分,以绣荷包为题材的民歌因此遍及全国各地,曲调很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