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性:改进后的旗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①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②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二、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三、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社会习俗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五、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4)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开展。(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开展的特点(1)开展速度快。(2)多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六、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2)开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2):1882年,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开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七、群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群众报业(1)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2)兴起与开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播送影视(1)播送:近代播送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播送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2)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开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播送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效劳;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图解历史]影响近代交通开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拟晚,但开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近代交通工具开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形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知识拓展]近代通讯事业开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开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兴旺。[辨析比拟]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开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图解史]群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提取:群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素养感悟]唯物史观——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开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开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开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开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新教材新增知识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公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公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气。二、新史学最新视野“断发易服〞的客观作用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群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清朝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发动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近代“断发易服〞最先从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美的第一批幼童开始。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但并没有付诸实施;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的实施,不仅表达了移风易俗,还带有革命色彩。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针对训练]如图反映的是我国20世纪初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说明()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解析:20世纪初社会习俗由跪拜礼变为握手,称呼由“老爷〞变为“先生〞,表达了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应选C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达民主共和观念,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20世纪初〞不符,排除D项。答案:C二、“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获取史料信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中日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那么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气研究?要求:从史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会生活“洋气〞的原因。试答:答案: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运用史料论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要求:分析史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试答: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存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存。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开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历史认识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四、“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开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开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根底。(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公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主题二交通、通讯和群众传媒的变迁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群众传媒群众传媒就是传播群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群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针对训练]近代以来,群众传媒渐次兴旺。各种女子报刊,从服装到鞋帽,从化装到美容,应有尽有。有不少文章具体指导如何修成“摩登的脚〞“怎样使手美观〞,对新式服装的裁剪图样有时也有介绍。这说明近代群众传媒()A.改变了妇女传统思维方式B.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C.是妇女走向时尚的推介者D.成为时装流行的关键因素解析:材料反映了妇女的物质生活、习俗变化,没有表达出思维方式改变,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提高,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群众传媒能够对妇女的生活习俗变化起到促进作用,应选C项;“关键因素〞表述是错误的,材料表达不出来,排除D项。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中国近代报刊业开展的特点新闻传播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认识近代中国交通开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开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那么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防止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开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获取史料信息】——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史料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对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开展的结果。其开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由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开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要求:分析史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特点。试答:答案:近代文化事业起步晚,开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开展的使命。【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近代中国交通开展的影响因素史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开展历程?发现问题:史料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竭力阻挠近代铁路修建,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开展步履维艰。要求:结合史料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和阻碍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试答:答案: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开展,军事工业面临资金、燃料缺乏的困难。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全国卷全国Ⅰ—在高考中,本讲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节假日的变化、交通和通信的开展和近代报刊的开展与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由于本讲较高地贴近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全国Ⅱ2021·T29全国Ⅲ2021·T29地方卷天津2021·T4;浙江2021·T10[感悟真题——明确命题方向]1.命题点: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2021·高考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蓝袍黑褂〞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表达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两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答案:B2.命题点:?申报?中的广告宣传(2021·高考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领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进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解析: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答案:B3.命题点:报刊的社会作用(2021·高考天津卷)1910—1911年间,当鼠疫涉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病症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解析:C对,根据材料可知,?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相关情况,并设立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在当时推动了人们对鼠疫的认识,提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A错,材料没有涉及清朝防疫体系的相关内容。B错,中国古代医学已有对疫情的专业研究,“开启〞一词表述有误。D错,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和扩散。答案:C4.命题点:中国近代出现交通工具的变化(2021·高考浙江卷)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以下选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B对,结合题干中“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此“铁轮小车〞是指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A错,从“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的信息,可知不是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C错,自行车不是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不能说明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错,自行车的使用不可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5.命题点:政治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影响(2021·高考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认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开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并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模拟精练——好题精练赢高考]1.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说明此时()A.上海地区社会风气日趋奢靡B.上海服饰等级观念逐步淡化C.戊戌变法推动服饰简约文明D.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移风易俗解析:上海服饰等级观念逐步淡化,与材料中“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相符,应选B项;材料中“上下无别〞不等于风气日趋奢靡,排除A项;“御狐貉,炫耀过市〞并非服饰简约,排除C项;材料中是“清季〞,而非辛亥革命后,排除D项。答案:B2.(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桩基承包施工合同范本
- 活动合作协议书范本(5篇)
- 玉米购销合同范本
- 租社区楼合同范本
- 生肉销售合同范本
- 知识版权与商业合作的策略规划研究
- 珠宝工厂供货合同范本
- 单位辞退合同范本
- 建筑工程居间合同委托书
- 限价房居间合同
- 狮子王1中英文台词
- 《大学俄语》教学大纲
- 清淤工程施工记录表
- TCITSA 24-2022 基于ETC的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技术规范
- 2022年涉农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总结
-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年版)
- 叉车装卸区域安全风险告知牌
- 五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2课 新街古韵丨赣美版
- 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练习答案(共42页)
- GB∕T 41168-2021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蒸煮复合膜、袋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绘本阅读课-优质课件.ppt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