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咏海棠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诗: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乙诗:同梅溪①赋秋日海棠二章(其二)元好问翠袖红妆又一新,秋风秋露发清真。丹青写入梅溪笔,桃李从今不算春。【注】梅溪:元好问的朋友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头两句,树枝间新绿重重叠叠,仅可见藏于其间数点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与“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B.甲诗“闹春风”中“闹”一字,与《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C.乙诗是与友人史达祖一同赋诗,见海棠花开即事有感,抒发当下心境,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D.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怀,将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写细腻独到,用词简洁精炼,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诚恳。2.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①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咏白海棠〔清代〕曹雪芹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B.“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出海棠花开繁盛之意。C.“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字写出其孤苦。D.“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6.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词与小说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试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并说明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海棠歌陆游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①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②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注】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②肯:相当于“岂”。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刚刚来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色,在南充的樊亭观赏海棠花。B.诗人认为“蜀姬”装扮艳美,不肯谦让于人,但在碧鸡海棠面前,她们会黯然失色。C.诗人以“桃李”“芍药”“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凸显了对碧鸡海棠的赞扬。D.“何从”两句,写诗人期盼求得“不死方”,以满足自己永远观赏碧鸡海棠之愿。8.有人认为,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海棠花齐己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幕,牡丹相继发池台。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B.“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C.“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D.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10.全诗如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清】顾太清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①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②。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注】①寻:量词,八尺为一寻。②轮囷:高大而盘曲的样子。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有着非同凡尘的“嫣然”姿态。B.“明朝寒食了”照应了题目“清明前一日”的内容,表明了种植海棠的具体时间。C.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海棠的“细干柔条”和“成阴结子”均为实写。D.下片“千寻起自微因”这句话,蕴含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实现远大目标的道理。12.词人对海棠寄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①(节选)苏轼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建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②。咏白海棠③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④,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华屋:代指富贵人家。③此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④月窟:月宫。缟袂:代指白绢做的衣服。13.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和林诗都以海棠为直接的吟咏对象,且都着眼于海棠生长环境的刻画。B.苏诗前四句以侧面烘托刻画海棠的形象,而林诗前四句从正面来刻画形象。C.苏诗以“佳人”写海棠的孤高形象,与林诗“怨女”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D.苏诗后四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做结,明显不同于林诗后四句以景结情手法。14.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两首诗借海棠所言之志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摸鱼儿•海棠刘克庄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注释】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⑤漫:莫,不要。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怜惜喜爱之情。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B2.甲诗前两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枝叶重叠状,“深藏”“数点”写出隐秘其中的花蕾小巧;色彩对比强烈,“新绿”更显“重重”枝叶绿得清新,“红”以“数点”修饰,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后两句咏物言志,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实则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时的景象,“翠袖”“红妆”将海棠比拟做女子,“又一新”再次渲染,从色彩上生动形象写出海棠清新脱俗,加上“秋风秋露”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后两句,写友人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借此对比桃李,既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错误,“且教桃李闹春风”,不在于写景,而在议论抒情,借此教导儿辈要谦虚,爱惜才华,不可自吹自擂。因此不存在“化静为动”,也没有借此表达对春意的赞美。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的能力。甲诗前两句意思是“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诗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作者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海棠枝叶繁茂的重叠状;“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同时色彩对比强烈,“新绿和“红”合在一起使色彩更绚烂,枝叶绿得清新,而“数点”“红”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后两句意思是“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句中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咏物言志,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翠袖”“红妆”本指美丽的女子,此处将海棠花比拟做女子,写出其美丽动人。“又一新”补充说明海棠花颜色清新脱俗,再次渲染中满含着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秋风秋露”使海棠花更润泽,更摇曳多姿,从而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乙诗后两句,写友人史达祖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桃花李花也黯然失色,算不上春天了,说明友人画技高超。诗句把海棠花和桃花李花对比,既凸显自己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3.B4.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③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④结尾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一开头就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乡之情;颈联,“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的孤寂和思念故园的愁绪;颔联,写初春的美景,“万物皆春人独老”,抓住“独”,便可把握诗人的“孤寂”之情,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颔联,“一年过社燕方回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尾联,直接抒情,“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5.B6.薛宝钗、林黛玉。①“出浴太真冰作影”,太真,指杨贵妃。薛宝钗曾被贾宝玉喻为杨贵妃,“冰作影”点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②“病如西子胜三分”,西子,指西施,西施捧心而颦为其美。林黛玉刚进贾府,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雪’借代花”错误。“雪”,不是借代,是借喻。诗中把繁盛的海棠花首先比喻为“雪”,再用“雪”来称呼海棠花,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直接把本体(海棠花)说成喻体(雪)。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回答人物是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从“太真”和“西子”来看,分别影射“薛宝钗”和“林黛玉”。从小说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以及诗句“出浴太真冰作影”的“太真(杨贵妃)”等内容都说明影射的第一位是薛宝钗;小说第七回关于“冷香丸”的描绘,可知该方性味寒凉用于治疗热症,并小说中也说薛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得出“雪”的意象符合薛宝钗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的人物性格设定。原著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宝玉的眼中看到的林黛玉即是“西子”,并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可知“病如西子胜三分”指林黛玉;“玉为魂”形容林黛玉的魂魄是玉做成的,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7.C8.①开头四句,写诗人初到四川时在南充樊亭看到海棠,引出“碧鸡海棠”;②“碧鸡”四句,写诗人在成都碧鸡坊看到海棠花。③“扁舟”四句,诗人宕开一笔,写离蜀东归后,方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④结尾四句,以诗人思念蜀中海棠总束全诗,并点明主旨。【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错误,结合原文“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可知,每当春末风雨来临之际,听到杜鹃声,每天夜里盖着冰冷的被子,梦游蜀中。诗人并没有将“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诗中的“杜鹃”指杜鹃鸟。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可知,“我初”四句,写初到四川时在南充看海棠。本段前二句紧凑直书,已见劲气;“入蜀”是伏笔,与当前家居对照,“鬓未苍”也是伏笔,与当前老耄对照。后二句抑扬急转,顿挫有力。这四句描写海棠是宾陪,但起势不凡,以雄迈胜。结合原文“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可知,“碧鸡”四句,写碧鸡坊的海棠。起二句正面描写,以“枝枝似染猩猩血”的惊人红艳概括碧鸡海棠为“天下绝”。后二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顿觉无颜色”急遽地贬抑蜀姬以赞海棠。这四句描写海棠是主体,比较细腻地刻画形象,但陡起陡落,承前顿挫之势,又从抑扬转折中显得更为峻峭。结合原文“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可知,“扁舟”四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八千里”,言路程之长,叙归途,又为赞海棠张本。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死”。用烘托、夸张的写法盛赞海棠,透过了两层。这四句,笔势极雄迈,足以顶接前文,扬起后文。结合原文“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可知,“风雨”四句,写思念蜀地和蜀中海棠。蜀地多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其声悲切。江南也有杜鹃,诗人每当“风雨春残”之际,“夜夜”在“寒衾”中闻鹃声而思蜀,以至梦游旧地,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梦醒之后,还盼望能够长期看到,但愿长生不老,再看“千年”,也不感满足。他这样思念蜀中海棠,实际上是怀念中年在军幕中的充满豪情壮志的生活的一种反映。年光消逝,盛况难再,生平的种种理想都不可能实现,眼前景却是那样历历不饶人,这就更进一步地加深悲凉。这四句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盾激荡,伤心刻骨。9.C19.①运用了对比手法,“繁于桃李盛于梅”,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②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颈联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③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理解错误。“人怜格异诗重赋”意思是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诗中“怜”有喜爱之意。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对于本诗的表达技巧,从第一句“繁于桃李盛于梅”可知,这是说海棠花开得比桃、李、梅花还要繁盛。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诗的颈联“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则是说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蝴蝶也因为海棠花的香气而夜间也来。这是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海棠花开花时的繁盛场景,突出了海棠花的美丽的特点。同时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则是赞扬了海棠花的品格和芳香,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1.C12.①词中描绘了有着非同凡尘的丽质的海棠花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表现出词人喜悦的心情。②对海棠幼树寄予希望,相信在种花人的辛勤呵护下海棠努力成长,待“明朝寒食了”,它将是更美好的景象。③希望海棠懂得感恩,不要忘记种花人的辛勤栽种和精心呵护。【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C.“其中海棠的‘细干柔条’和‘成阴结子’均为实写”理解错误,“细干柔条”是作者当时眼前所见,是实写;“成阴结子”是作者的遐想(想象),是虚写。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开句“万点猩红将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尘”,有着非同凡尘的丽姿、质。两句描写,把这株刚从“古寺”移来园中种植的海棠,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词人喜悦的心情。②因为它还只是一株幼树,所以词主人公对它更是寄予希望,现在时当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表现出词人对海棠幼树寄予希望,相信在种花人的辛勤呵护下海棠努力成长,待“明朝寒食了”,它将是更美好的景象。③“绿云蔽日树轮囷”,是想象树长得参天高大而盘曲,当然这不无夸张,但夸张正表现了面前这位种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同时,“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是词人还希望海棠懂得感恩,不要忘记种花人的辛勤栽种和精心呵护。13.B14.(1)相同点:都借海棠高洁孤傲的品性,来表达自身高洁孤傲的品质。(2)不同点:①苏诗借海棠不因无人赏而抱怨、不为争艳邀宠而动心的行为,表达自己被贬之后的旷达与乐观;②林诗借海棠独自开放、无人倾诉衷肠的处境,表达自身寄人篱下的孤苦与酸楚。【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林诗前四句从正面来刻画形象”错误,林诗第一联是从海棠的生长环境侧面烘托其形象。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苏诗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诗歌前两句“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两句“也知造物有深意,故建佳人在空谷”,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简洁总括了海棠自然富贵的风姿。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借海棠高洁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